李時珍

《脈訣考證》~ 七表八里九道之非

回本書目錄

七表八里九道之非

1. 七表八里九道之非

金陵戴起宗曰:脈不可以表裡定名也。軒岐、越人、叔和皆不言表裡,脈訣竊叔和之名,而立七表八里九道,為世大惑。脈之變化從陰陽生,但可以陰陽對待而言,各從其類,豈可以一浮二沉為定序,而分七、八、九之名乎?大抵因浮而見者皆為表,因沉而見者皆為里,何拘於七、八、九哉?廬山劉立之以浮沉遲數為綱,以教學者,雖似捷徑,然必博學反約,然後能入脈妙,若以此自足,亦畫矣。

白話文:

金陵的戴起宗說:脈象不能用表裡來定名。軒轅黃帝、岐伯、叔和都沒有提到表裡。脈訣盜用叔和的名稱,而設定七表、八里、九道,使世人迷惑不已。脈象的變化源於陰陽,只能用陰陽對待,各從其類,怎麼可以用一浮二沉作為固定的順序,而劃分出七、八、九的名稱呢?總的來說,浮現而見的都稱為表脈,沉潛而見的都稱為裡脈,何必拘泥於七、八、九的分類呢?廬山的劉立之以浮沉、遲數作為綱要,用來教導學生,雖然看似快捷,但一定要廣泛學習後再推究簡約,才能深入脈象的奧妙之處。如果僅以此為滿足,就太膚淺了。

攖寧滑壽曰:脈之陰陽表裡,以對待而為名象也。高陽生之七表、八里、九道,蓋鑿鑿也,求脈之明,為脈之晦。

白話文:

攖寧滑壽說:經脈的陰陽表裡,是用對待的方法來確定它們的名稱和形象的。外顯的脈絡,有七表、八里、九道,它們的循行路線是很清楚的。但是,求脈絡的顯露,往往會導致脈絡的晦澀。

謝氏曰:脈經論脈二十四種,初無表裡九道之目,其言芤脈,雲中央空兩邊實,云芤則為陰。而脈訣以芤為七表屬陽。雲中間有,兩頭無。仲景脈法云,浮、大、數、動、滑為陽,沉、澀、弱、弦、微為陰,而脈訣以動為陰,以弦為陽。似此背誤頗多,則脈訣非叔和書,可推矣。

白話文:

謝氏說:脈經論述了二十四種脈象,原先並沒有「表裡九道」的概念。其中關於芤脈,脈經說它的中央空虛,兩邊充實,空虛則為陰。然而,脈訣卻認為芤脈是七表脈之一,屬於陽脈,而且說它的中間有脈像,兩頭沒有。仲景脈法說,浮、大、數、動、滑是陽脈,沉、澀、弱、弦、微是陰脈。但是,脈訣卻認為動脈是陰脈,弦脈是陽脈。像這種前後矛盾的錯誤很多,因此可以推測脈訣不是叔和所著。

草廬吳澄曰:俗誤以脈訣為脈經,而王氏脈經,知者或鮮,脈書往往混牢、革為一,夫牢為寒實,革為虛寒,安可混乎?脈之浮沉、虛實、緊緩、數遲、滑澀、長短之相反,匹配自不容易,況有難辨,如:洪、散俱大,而洪有力,微、細俱小,而微無力;芤類浮,而邊有中無,伏類沉,而邊無中有;若豆粒而搖搖不定者動也,若鼓皮而如如不動者革也,俱對待也。又有促、結、代,皆有止之脈,促疾,結緩,故可為對,代則無對。

白話文:

草廬吳澄說:一般人誤以為《脈訣》是《脈經》,而王氏的《脈經》,知道的人很少。《脈書》中常常混淆「牢」和「革」,這可不行啊!「牢」脈表示寒實證,而「革」脈表示虛寒證,怎麼能混為一談呢?脈象的浮沉、虛實、緊緩、數遲、滑澀、長短這些相對的變化,配對起來就不容易,何況還有難以辨別的情形,例如:洪脈和散脈都大,但洪脈有力;微脈和細脈都小,但微脈無力;芤脈類似浮脈,但邊緣有脈,中間無脈;伏脈類似沉脈,但邊緣無脈,中間有脈;像豆粒一樣,搖搖不定的是動脈;像鼓皮一樣,紋絲不動的是革脈,這些都是相對應的。還有促脈、結脈、代脈,都是有停滯的脈象;促脈急,結脈緩,所以可以對應;代脈則沒有對應的脈象。

總之凡二十七脈,不止於七表、八里、九道,二十四脈也。(詳文集)

瀕湖李時珍曰:脈經論脈,止有二十四種,無長短二脈,脈訣歌脈,亦有二十四種,增長短而去數散,皆非也。素、難、仲景論脈,只別陰陽,初無定數。如:素問之鼓摶、喘橫,仲景之惵平、榮章、綱損、縱橫、逆順之類是也。後世脈之精微失傳,無所依准,因立名而為之歸著耳。今之學者,按圖索驥,猶若望洋,而況舉其全旨乎?此草廬公說,獨得要領也。

白話文:

明朝李時珍位於瀕湖時說:〈脈經〉討論脈象,只有24種,沒有長短脈;〈脈訣歌〉討論脈象,也只有24種,增加了長短脈而減少散脈,這些說法都不對。〈素問〉、〈難經〉、〈傷寒雜病論〉討論脈象,只區別陰陽,並沒有固定的數量。例如:〈素問〉中的「鼓摶」、「喘橫」,〈傷寒雜病論〉中的「惵平」、「榮章」、「綱損」、「縱橫」、「逆順」等。後世精妙的脈學失傳,沒有依據可循,因此依據脈象的名稱進行分類。現在的學者照著圖去尋找,就像望著大海,更不用說掌握它的全部含義了。這是「草廬公說」,獨得要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