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

《脈訣考證》~ 脈訣非叔和書

回本書目錄

脈訣非叔和書

1. 脈訣非叔和書

晦庵朱子曰:古人察脈非一道,今世惟守寸關尺之法。所謂關者多不明,獨俗傳脈訣,詞最鄙淺,非叔和本書,乃能直指高骨為關。然世之高醫,以其書贗,遂委棄而羞言之。(跋郭長陽書)

東陽柳貫曰:王叔和撰脈經十卷,為醫家一經,今脈訣熟在人口,直謂叔和所作,不知叔和西晉時尚未有歌括,此乃宋之中世人偽託,以便習肄爾。朱子取其高骨為關之說,不知其正出脈經也。

廬陵謝縉翁曰:今稱叔和脈訣,不知起於何時,宋熙寧初,校正脈經,尚未有此,除孔碩始言脈訣出而脈經隱,則脈訣乃熙寧以後人作耳。惟陳無擇三因方,言高陽生剽竊作歌訣,劉元賓從而和之,其說似深知脈經者,而又自著七表八里九道之名,則陳氏亦未嘗詳讀脈經矣。

河東王世相曰:診候之法不易精也。軒岐微蘊,越人、叔和撰難經、脈經,猶未盡泄其奧,五代高陽生著脈訣,假叔和之名,語多牴牾,辭語鄙俚,又被俗學妄注,世醫家傳戶誦,茫然無所下手,不過藉此求食而已,於診視何益哉。

云間錢溥曰:晉太醫令王叔和著脈經,其言可守而不可變。及托叔和脈訣行,而醫經之理遂微。蓋叔和為世所信重,故假其名而得行耳。然醫道之日淺,未必不由此而誤之也。

白話文:

晦庵的朱熹說:古人探查脈象的方法並非只有一種,但現今世人僅僅遵循寸、關、尺的診脈方法。對於所謂的「關」,大多數人並不明白,唯有流傳於民間的脈訣,用詞極為通俗,但它並非出自王叔和的原作,卻能夠直接指出高骨的位置為「關」。然而,世上的高明醫生,因為認為該書是偽造的,於是便棄之不顧,甚至羞於提及。(跋郭長陽書)

東陽的柳貫說:王叔和編寫了十卷的脈經,成為醫學界的一部重要著作。如今,脈訣已被大眾熟知,普遍認為是王叔和所作,卻不知道西晉時期尚未出現這種歌謠式的概要,這應該是宋代中期的人偽造的,為了方便學習和記憶。朱熹採納了其中「高骨為關」的說法,卻不知道這一觀點其實來自脈經。

廬陵的謝縉翁說:現在人們常提到的王叔和脈訣,不知起源於何時。北宋熙寧初年,校訂脈經時,尚無此書。除了孔碩開始提到脈訣出現後,脈經就逐漸被忽略,那麼脈訣應當是熙寧年間以後的作品。只有陳無擇的《三因方》提到,高陽生剽竊前人成果創作脈訣,劉元賓隨後跟風,他們的說法似乎對脈經非常熟悉,但又自行創立了七表、八里、九道等名詞,看來陳無擇也未曾詳細閱讀過脈經。

河東的王世相說:診脈的方法並不容易掌握。黃帝與岐伯的深奧理論,雖有扁鵲、王叔和等人撰寫的難經、脈經,仍未能完全揭示其中的奧祕。五代時期,高陽生編寫了脈訣,偽託王叔和之名,言辭粗鄙且矛盾重重,又被世俗學者胡亂註解,導致醫家們口耳相傳,但實際上卻無法真正掌握診脈技巧,只是藉此謀生罷了,對於真正的診斷又有何幫助呢?

雲間的錢溥說:晉朝御醫王叔和著有脈經,其內容值得遵循而不應輕易改變。然而,當偽造的脈訣以王叔和之名流傳開來,醫學理論便逐漸式微。由於王叔和深受世人信任和尊重,因此偽作得以廣泛傳播。然而,醫學知識的日趨淺薄,或許正是由此誤導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