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

《脈訣考證》~ 脈訣非叔和書

回本書目錄

脈訣非叔和書

1. 脈訣非叔和書

晦庵朱子曰:古人察脈非一道,今世惟守寸關尺之法。所謂關者多不明,獨俗傳脈訣,詞最鄙淺,非叔和本書,乃能直指高骨為關。然世之高醫,以其書贗,遂委棄而羞言之。(跋郭長陽書)

白話文:

晦庵朱熹說:古代號脈的方法不止一種,今天只遵守寸關尺脈法。所謂關脈,很多人不懂。只有流傳下來的脈訣,說得最淺顯易懂。叔和的這本書,才能直接指出高骨就是關脈。但是現在有醫術高明的大夫,認為叔和這本書是假的,所以就拋棄不用,也不想討論。(跋文寫在郭長陽的著作上)

東陽柳貫曰:王叔和撰脈經十卷,為醫家一經,今脈訣熟在人口,直謂叔和所作,不知叔和西晉時尚未有歌括,此乃宋之中世人偽託,以便習肄爾。朱子取其高骨為關之說,不知其正出脈經也。

白話文:

東陽人柳貫說:王叔和寫的《脈經》共十卷,是醫學家重要的典籍。現在口口相傳的《脈訣》,都直接說是王叔和所作。但是,不知王叔和身處西晉時期,尚未有歌括(詩詞總結)之作。這部《脈訣》是宋朝中期時的人假借王叔和之名偽造的,方便人們習練罷了。朱熹採用書中「以高骨為關」的說法,不知它是出自真正的《脈經》。

廬陵謝縉翁曰:今稱叔和脈訣,不知起於何時,宋熙寧初,校正脈經,尚未有此,除孔碩始言脈訣出而脈經隱,則脈訣乃熙寧以後人作耳。惟陳無擇三因方,言高陽生剽竊作歌訣,劉元賓從而和之,其說似深知脈經者,而又自著七表八里九道之名,則陳氏亦未嘗詳讀脈經矣。

白話文:

廬陵人謝縉翁說:現在所說的《叔和脈訣》,不知道什麼時候出現的。宋朝熙寧初年,校訂《脈經》時,還沒有這本書。除了孔碩開始說脈訣出現了而《脈經》隱藏了之外,脈訣應該是熙寧年後的人編寫的。只有陳無擇在他的《三因方》中說,高陽生竊取《脈經》的內容寫了歌訣,劉元賓緊跟著和應補充。他們的說法似乎很瞭解《脈經》,但又自創了「七表八里九道」的名稱,可見陳氏也沒有認真讀過《脈經》。

河東王世相曰:診候之法不易精也。軒岐微蘊,越人、叔和撰難經、脈經,猶未盡泄其奧,五代高陽生著脈訣,假叔和之名,語多牴牾,辭語鄙俚,又被俗學妄注,世醫家傳戶誦,茫然無所下手,不過藉此求食而已,於診視何益哉。

白話文:

河東王世相說:診脈的方法不容易精通。軒轅氏和岐伯的醫學理論深奧微妙,越人(扁鵲)和叔和編寫了《難經》和《脈經》,但仍未能完全揭示其中的奧祕。五代時期的高陽生撰寫了《脈訣》,假借叔和之名,但內容多有矛盾,語言粗俗,又被後世庸醫妄加註解。世俗的醫家傳誦這部書,卻茫然不知從何入手,不過是藉此餬口罷了,於診斷疾病又有何用處呢?

云間錢溥曰:晉太醫令王叔和著脈經,其言可守而不可變。及托叔和脈訣行,而醫經之理遂微。蓋叔和為世所信重,故假其名而得行耳。然醫道之日淺,未必不由此而誤之也。

白話文:

**

明代的錢溥說:晉朝太醫王叔和寫的《脈經》,其言論值得遵循,不可更改。後來託名於王叔和的《脈訣》流傳開來,但《醫經》的原理反而不再被重視了。這是因為王叔和的名望很高,所以假借他的名字就能夠讓《脈訣》通行。然而,醫學之道越來越淺薄,可能也是因為這個原因而導致誤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