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訣考證
《脈訣考證》一書,乃明代傑出醫學家李時珍針對當時流傳甚廣、卻訛誤百出的《脈訣》進行深入辨析與考證的醫學經典。其核心價值不在於創建一套全新的脈診體系,而在於撥亂反正、正本清源,旨在釐清脈學理論的真偽,使後學者得以窺見古代經典脈學的真實面貌,而非受俗本《脈訣》所誤導。本書共分三卷,層層深入地揭示《脈訣》之謬誤,並引述歷代醫家與學者之真知灼見以為佐證,最終回歸《內經》、《難經》、《脈經》等古籍之脈學精髓。
本書開篇,即直指流俗《脈訣》並非西晉王叔和所撰寫。這在當時是一個極其重要的糾正。因《脈訣》詞語鄙陋、理論淺顯,卻因其歌括形式便於記誦而廣為流傳,甚至被誤認為是王叔和《脈經》的簡本。然而,如朱熹、柳貫、謝縉翁、王世相、錢溥等歷代學者均已指出,《脈訣》無論從詞句風格還是理論內容上,都與王叔和《脈經》大相徑庭,實乃宋代以後之人偽託。李時珍引述這些學者的觀點,證實《脈訣》的「贗」(偽作)性,並指出其流傳導致「醫經之理遂微」,甚至「醫道之日淺,未必不由此而誤之也」,點明了考證《脈訣》的迫切性與重要性。他認為,世之高醫因其贗而委棄,俗醫則因其淺而盲從,皆非得脈學真諦之道。
繼辨析作者之後,李時珍在書中著力批判了《脈訣》中最具代表性、也最為人詬病的理論體系——「七表八里九道」。《脈訣》將脈象生硬地劃分為七表、八里、九道共二十四種,並賦予其固定的表裡屬性。然而,如戴起宗、滑壽、謝氏、吳澄等醫家所論,脈象的變化根植於陰陽對待,應從陰陽、表裡、虛實等基本概念去理解其變化,而非拘泥於人為設定的七、八、九之數。經典脈學如《脈經》論脈二十四種,但初無表裡九道之目。更為嚴重的是,《脈訣》對某些脈象的陰陽屬性判斷與經典相悖,例如芤脈,《脈經》言「芤則為陰」,《脈訣》卻列為七表屬陽;動脈,《仲景脈法》列為陽,而《脈訣》列為陰。這些顯著的「背誤」進一步證明了《脈訣》理論體系的混亂和不可信。李時珍在引述吳澄「凡二十七脈,不止於七表、八里、九道,二十四脈也」後指出,素問、難經、仲景論脈,只別陰陽,初無定數,後世脈之精微失傳,才「因立名而為之歸著耳」。他深刻地闡述了僅僅按圖索驥、拘泥於名相的局限性,強調理解脈象的整體意義和動態變化才是關鍵,獨得草廬公(吳澄)「獨得要領」之讚。
第三個重要的考證點是關於「男女脈位」的差異說。當時流傳一種說法,認為男女脈位不同,或左右相反,或臟腑排布顛倒(如褚澄的倒裝五臟說),認為女子尺脈盛、寸脈弱,與男子相反,應「背看」。李時珍引述褚澄、儲泳的說法,雖承認男女因形體、氣血、陰陽有別,脈行或有「略不少異」,但重點批判了《脈訣》及某些醫家將男女脈位或臟腑排布完全顛倒的謬誤。戴起宗明確指出,男女形氣精血雖異,但十二經脈所行始終,五臟的定位則是一樣的,「安可以女人脈位為反耶?」丹溪朱震亨則從天地陰陽、律法黃鐘的角度闡釋了男女尺寸盛弱的現象,認為這是「肖乎天地」的表現,而越人(扁鵲)關於男女生於寅申、陰陽從天地生的說法則屬謬誤。李時珍推崇丹溪「推本律法,混合天人而闢之」的觀點,認為其使「千載之誤,一旦昭然」,證明了男女脈象差異的真實性應從整體陰陽氣血而非局部部位顛倒去理解。
最後,關於「臟腑部位」在寸關尺的具體分配問題,也是李時珍考證的重要內容。流行的觀點是將心肺配寸、肝腎配尺、脾配關,甚至將具體的五臟六腑硬性對應到左寸、右寸、左關、右關、左尺、右尺等六個部位。王宗正、趙繼宗、陳無擇等都有類似的分配圖式。然而,李時珍引述吳澄的精闢論斷:「醫者於寸關尺,輒名之曰:此心脈、此肺脈...者,非也。五臟六腑,凡十二經,兩手寸關尺者,手太陰肺經之一脈也。分其部位,以候他臟之氣耳。」李時珍完全贊同這一觀點,明確指出兩手六部都是肺經之脈(即氣口),之所以在此候脈,是因為「肺為氣所出之門戶,故名曰氣口,而為脈之大會,以佔一身焉。」寸關尺部位並非五臟六腑實際的解剖位置,而是人體氣血經脈匯聚於肺經(氣口)的特定診察點,通過觀察此處脈象的變化,來推測整體乃至各個臟腑氣血的盛衰與病變。他進一步解釋了《內經》中「察其經絡之脈,五臟六腑之氣,全會於氣口」的原理,並提及五臟各有其脈,於氣口「各候一動」的診法,有力地駁斥了將臟腑與六部位置死板對應的觀點。他認為,那些試圖將男女臟腑部位「顛倒」、執泥不通的說法,是因為不理解「脈隨五臟之氣,行於經隧之間」的實質。
綜合來看,《脈訣考證》並非一本傳統意義上的脈學教科書,它更像是一部批判性的文獻學與理論學著作。李時珍以嚴謹的考證精神,廣徵博引,結合經典醫學理論與前人辨析成果,對流傳甚廣但充滿謬誤的《脈訣》進行了系統性的批判。他不僅指出《脈訣》在作者歸屬、分類方法、男女差異、臟腑部位分配等具體問題上的錯誤,更深層次地闡明了正確理解脈象的原理,即脈象是臟腑氣血整體狀態的表現,應從陰陽、氣血、臟腑功能、經絡循行等多個維度去綜合判斷,而非拘泥於孤立的、表面的分類與部位對應。他所引述並認可的觀點,無不回歸到中醫整體觀、氣血理論、臟腑功能聯繫以及經絡學說等基礎上。
本書的價值,在於其對學術偽誤的揭露與匡正。在一個經典失傳、訛傳滋生的時代,《脈訣考證》如同一面鏡子,照破了偽書《脈訣》所製造的迷障,為後世醫家學習純正脈學指明了方向。它提醒醫者,脈診固然重要,但不可孤立於整體氣血臟腑理論之外,更不可盲從俗說。李時珍的考證工作,不僅是醫學的,也是一種學術研究方法的典範,展現了他在編纂《本草綱目》之外,在其他醫學領域同樣具備嚴謹求實的態度與深厚的學術功底。本書對中醫脈診理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促使醫家重新審視和回歸經典,對於理解中醫診法中的脈診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