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貽績

《醫會元要》~ 十二經穴脈筋主病圖注(各經藥性並列) (2)

回本書目錄

十二經穴脈筋主病圖注(各經藥性並列) (2)

1. 手少陰心脈主病

經曰:心脈來累累如連珠(言滑利如珠連綿相貫),如循琅玕(言溫潤而柔滑也。以其盛滿流行而無太過不及之象也),曰心平。心脈來喘喘連屬(急數之象),其心微曲(尚未至於全曲,鉤多胃少之象也),曰心病。又如鉤多胃少為心病,鉤甚曰今病,但鉤無胃曰死。又如脈來純急,如兩指用力轉豆,塊圞堅硬,上戴尖銳,微舂似笠頂者,此心家真藏脈也,心與右腎絕,壬癸日時死。又脈至如火薪燃,即形如燈焰之閃灼也,是心經之予奪也,草乾而死。

白話文:

經文說:

心脈跳動如連續不斷的珠子(形容順暢無阻,就像珠子串在一起一樣),又像經過光滑的竹子(描述溫和柔軟的觸感)。這種脈象稱為「心平」。

心脈跳動急促且連續(有快而密的現象),其心臟可能略有彎曲(尚未完全彎曲,心陽偏多,胃陰偏少的象徵),稱為「心病」。又像心陽偏多,胃陰偏少,是一種心臟疾病,心陽更加偏盛稱為「今病」,但如果只有心陽偏盛而沒有胃陰偏少的現象,則預示著死亡。

又像脈象急促有力,好像用兩根手指用力轉動豆子,脈形堅硬如石塊,上面有尖尖的突起,微微晃動像帽子頂部,這是心臟真藏的脈象,表示心臟與右腎斷絕,在壬癸日會死亡。

再有,脈象來勢洶洶,形似燃燒的燈芯,忽明忽暗,閃爍不定,這是心經受到損傷的徵兆,心氣耗盡而導致死亡。

又曰:心脈急甚為瘛瘲(心為火藏寒盛故瘛瘲),微急為心痛引背,食不下(微則薄於宮城之分。食氣入胃,濁氣衝心,心氣逆,故食不下也)。緩甚為狂笑(心氣有餘。心藏神,神有餘故笑不休),微緩為伏梁,在心下(心下有餘之積),上下行,時唾血(心主血,熱則溢而時唾血)。

白話文:

還可以說:心臟脈搏跳得太快,是心臟虛寒導致的抽搐。脈搏跳得略快,會導致心臟疼痛,疼痛會蔓延到後背,並且無法進食。(如果脈搏跳得稍微快一些,那就會超過宮城規定的界限。食物的氣息進入胃之後,混濁的氣息會衝擊心臟,導致心臟之氣逆行,所以無法進食。)脈搏跳得很慢,會導致狂笑。(心臟之氣過於充足。心臟藏著神智,神智過於充足,所以會不停地笑。)脈搏跳得略慢,會導致胸悶,這是在心臟下方(心臟下方有過多的積蓄),並且會時而往上沖,時而往下行,偶爾會吐血。(心臟主宰血液,如果心臟過於燥熱,血液就會溢出,導致偶爾吐血。)

大甚為喉吤(心氣盛,故喉中介介有聲),微大為心痹引背(心氣逆於心下),善淚出(心氣行於上,則心精隨氣上湊於目),小甚為善噦(呃逆也。心藏虛則火土之氣弱,故善噦),微小為消癉(三消之症,心肺主上消,脾胃主中消,肝腎主下消)。滑甚為善渴(陽氣盛而有熱,氣壅於上故渴),微滑為心疝引臍,小腹鳴(小腹當有形也)。

白話文:

心跳過快會出現喉中發出聲音;心跳稍快會出現心臟發悶並反射到背部;容易流淚是心氣上升,導致心精隨氣上流到眼睛;心跳過慢會容易打嗝,因為心藏虛弱時,火土之氣虛弱,所以容易打嗝;心跳稍慢會出現三消症狀,心肺主上消,脾胃主中消,肝腎主下消。脈搏滑動明顯會容易口渴,因為陽氣旺盛而生熱,氣血壅滯在上面,所以會口渴;脈搏稍滑會出現心疝疼,並反射到肚臍,小腹發出聲音(小腹本應有形狀)。

澀甚為喑,微澀為血溢(心主言,心氣少故喑,心主血,血多故上溢),維厥(維,四維為四肢。陽氣少,故四肢厥冷),耳鳴癲疾(心開竅於耳,心氣虛故耳鳴癲疾)。赤,心之色也。好喜,心之志也。臍上動氣,心之部位也。胸膻,心之宮城也。舌色紅,心開竅於舌也。

口乾,心煩,心之熱也。驚悸怔忡,心神不安也。發狂昏冒,心實而熱乘之也。悽然好悲,心虛而神怯也。

白話文:

舌苔過於乾燥會導致失聲,輕微舌苔乾燥會導致出血(心主神志,心氣不足就會失聲,心主血液,血液過多就會向上溢出),四肢寒冷(陽氣不足,所以四肢冰冷),耳鳴、癲癇(心竅開於耳,心氣虛弱,所以耳鳴、癲癇)。

紅色是心的顏色。喜悅是心的意向。臍上氣動是心的部位。胸部是心的宮殿。舌頭呈紅色,是因為心竅開於舌頭。

心之經脈主病,曰是動則病咽乾心痛(心主手厥陰包絡之脈,行手太陰肺脈、手少陰心脈之中間,肺脈行心主脈之前,心脈行心主脈之後。少陰之上,心火主之,故動則病此),渴而欲飲(少陰之氣盛也),是為臂厥。是主心所生病者,目黃(心系上繫於目,心火盛故黃),脅痛,臂內後廉痛,掌中熱痛(心脈所循之部分也)。

白話文:

心包經的經絡會引發的疾病:

  • 動作過度會導致咽喉乾燥和心痛(心包經位於肺經和心經之間,肺經在前,心經在後。心經屬陰火,動作過度會引發心火旺盛,因此會導致這些症狀)
  • 口渴想喝水(陰氣旺盛)
  • 臂厥(手厥陰心包經受阻)
  • 由於心臟疾病引起的其他症狀:
  • 眼睛發黃(心經與眼睛相連,心火旺盛會導致眼睛發黃)
  • 脅痛(心經循行經過的部位)
  • 手臂內側後緣疼痛(心經循行經過的部位)
  • 手掌發熱疼痛(心經循行經過的部位)

心之絡脈主病,曰實則支膈(膈間若有所支而不暢也),虛則不能言(心主言,而言必由舌,心氣虛則舌本不用,故不能言也)。心之筋脈主病,曰其病內急,心承伏梁(如梁之伏於心下而上承於心也,其唾膿血者,病在心藏,故不治)。經筋之病,曰寒則反折筋急,熱則筋縱挺不收,陰痿不用。

陽急則反折,陰急則俯不能仰。

白話文:

心脈相關疾病:

  • 心脈實證:表現為胸膈滿悶不暢。
  • 心脈虛證:表現為無法言語(心主言語,言語需要舌頭,心氣虛弱時舌頭無法運作,所以無法說話)。

心筋相關疾病:

  • 心筋病變:表現為心慌氣促,心臟下方似乎有一塊橫梁壓著。
  • 心藏感染化膿:表現為吐膿血,這是心臟病變的嚴重徵兆,通常難以治癒。

經筋相關疾病:

  • 寒證:表現為筋脈收縮痙攣,筋骨僵硬。
  • 熱證:表現為筋脈鬆弛無力,無法收縮,導致肌肉無力萎縮。

2. 手少陰心經用藥

補:當歸,生地,茯神,遠志,棗仁,麥冬,柏子仁,山藥,人參,紅藍花,龍眼,蓮肉

白話文:

補益藥材:

  • 當歸:補血活血
  • 生地黃:涼血滋陰
  • 茯苓:健脾利水
  • 遠志:安神益智
  • 棗仁:養心安神
  • 麥冬:養陰潤肺
  • 柏子仁:補腎固精
  • 山藥:健脾益氣
  • 人參:大補元氣
  • 紅藍花:活血通絡
  • 龍眼:補氣益血
  • 蓮肉:健脾止瀉

瀉:黃連,枳實,木香,貝母,天竺黃,鬱金,赤苓,元胡索

白話文:

瀉下:

  • 黃連
  • 枳實
  • 木香
  • 貝母
  • 天竺黃
  • 鬱金
  • 赤苓
  • 元胡索

溫:藿香,沉香,木香,麻黃,桂枝,石菖蒲

白話文:

能溫暖身體的藥材:藿香、沉香、木香、麻黃、桂枝、石菖蒲

涼:連翹,丹參,石蓮子,梔子,石膏,犀角,牛黃,硃砂

引經:獨活,細辛,龍眼,燈心

白話文:

清熱藥有連翹、丹參、石蓮子、梔子、石膏、犀角、牛黃、硃砂;引經藥有獨活、細辛、龍眼、燈心。

3. 手厥陰心包絡脈主病

經曰:厥陰之至,沉短而敦。厥陰為陰之盡,故其脈沉短而敦。敦,重也。又云:寸口脈大於人迎一倍而躁,病在手心主,而左寸浮以候膻中,即心主包絡膻中。包絡代心行事,氣舒則喜樂,不舒則悲愁。膻中為氣海,胞膻間痛。包絡,心之宮城也,手心熱,臂肘攣急,腋腫,外因也。

白話文:

《黃帝內經》中記載:厥陰脈脈象沉細而敦重。厥陰為陰脈的極致,所以它的脈象沉細而敦重。敦重指脈象沉重。

另外,《黃帝內經》還說:寸口脈比人迎脈大一倍且浮動,說明病在手心主。如果左手寸口脈浮起,則說明病在膻中,也就是心主包絡的部位。包絡穴位能代替心來處理事情,氣息順暢時就會感到喜樂,不順暢時就會感到悲傷愁悶。膻中穴位是氣的海,包絡穴位到膻中穴位之間疼痛。包絡穴位是心的宮殿,手心發熱、手臂肘部攣急,腋窩腫脹,都是外在原因造成的。

胸脅支滿,心中憺憺大痛,目黃,喜笑不休,有餘也。有餘為實,故寸口大一倍於人迎,虛則反小於人迎也。手少陰,真心脈也。心主,心包絡也。心主乃心經之別脈,不與真心同經。真心為君火,心主為相火。三焦為氣之父,心主為血之母,合為表裡。二者但有其名而無其實。

五藏六府更加厥陰心包一經,為十二經也。

白話文:

胸脅處脹滿,心中悶痛劇烈,眼睛發黃,但仍然不斷笑著,這是陽氣過剩的表現。陽氣過剩就是實證,因此尺脈比人迎脈大一倍;如果陽氣不足,則尺脈反而小於人迎脈。

少陰手心脈是真心的脈絡。心經主宰著心臟,心包絡是心經的分支脈絡。心主脈與真心脈不同,不屬於真心脈的經脈系統。真心脈就是君火,心主脈就是相火。

三焦是氣的源頭,心主脈是血的源頭,兩者相互表裡相依。但這兩個名號只是名義上的,實際上並不存在。

包絡之經脈主病,曰是動則病心中熱,臂肘攣急,肢腫(經氣病於外也),甚則胸脅支滿,心中憺憺大痛,面赤目黃,喜笑不休(有餘於內也)。是主脈所生病者,煩心心痛,掌中熱(心主血,而包絡代君行令,故心煩之症自內而外也)。包絡之絡脈主病,曰心系實(包絡與心系相通)則心痛,虛則頭強(包絡主行血脈,脈氣虛故病此)。包絡之經筋主病,曰其病當所過者,肢轉筋,前及胸痛息賁。

白話文:

包絡經脈主要的病症,表現為活動時感到心口發熱,手臂肘部僵硬,肢體腫脹,這是經氣外溢所致。嚴重的情況下會胸部兩側脹滿,心中忐忑不安地劇烈疼痛,臉色發紅,眼睛發黃,喜怒無常,這是有餘於內。包絡經脈主要的病症,也會導致心煩心痛,手掌發熱,這是因為心主血,包絡代心行令,所以心煩的症狀是由內而外。包絡經脈的絡脈主要的病症,表現為心系實則心痛,虛則頭強,這是因為包絡主管血脈運行,脈氣虛弱才會導致這種病症。包絡經脈的經筋主要的病症,表現為經過部位發生肢體抽筋,向前延伸至胸部疼痛,呼吸急促。

4. 手厥陰心包絡用藥

補:人參,黃耆,肉桂,沉香,菟絲,破故紙

白話文:

補益:

  • 人參:補氣生津
  • 黃耆:補氣固表
  • 肉桂:溫陽化瘀
  • 沉香:降氣止痛
  • 菟絲:補腎益精
  • 破故紙:理氣化瘀

瀉:大黃,朴硝,梔子,烏藥

白話文:

瀉下作用的藥物:

  • 大黃
  • 朴硝
  • 梔子
  • 烏藥

溫:附子,肉桂,乾薑,沉香,川芎,白蔻,柏子仁,烏藥

白話文:

性溫的中藥:

  • 附子(烏頭的塊根)
  • 肉桂(桂樹的樹皮)
  • 乾薑(生薑經加工乾燥後的塊根)
  • 沉香(瑞香科樹木的樹脂)
  • 川芎(繖形科植物的根)
  • 白荳蔻(荳蔻科植物的種子)
  • 柏子仁(柏樹的種子)
  • 烏藥(五加科植物的根)

涼:黃連,梔子,丹皮,柴胡,薄荷,滑石

引經:柴胡(桂佐之),川芎,青皮

白話文:

寒涼性質的中藥:

  • 黃連:具有清熱瀉火的功效
  • 梔子:具有清熱瀉火、涼血止血的功效
  • 丹皮: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的功效
  • 柴胡:具有疏肝解鬱、升提陽氣的功效
  • 薄荷:具有清熱解毒、疏風散熱的功效
  • 滑石:具有清熱利濕、潤燥化痰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