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貽績

《醫會元要》~ 總序

回本書目錄

總序

1. 總序

醫之理,元妙也。必研窮經典,博考方書,探賾索隱,會而通之,始能得其要耳。夫以病之原也,脈之真也,證之確也,治之神也,皆存乎臟腑經絡,氣血陰陽,與夫補瀉升降,自一定而不可易。所謂得其要者,一言而終,不得其要,流散無窮者也。非數十年讀書明理,焉能得其要也耶?然惟以濟人為心者,得其要則必欲傳之而不忍秘也。

間嘗流覽古籍,如匡氏仁齋,幼業儒,篤於孝友,恩義兼至,故其醫常起危殆之疾,不責人之報。張氏叔明,少多疾,由儒而師事史載之,極醫方之妙,無論貴賤,有謁必往,視之不避寒暑,活人不可勝計。魏惔之稱為太古遺民。而李慶嗣由儒習醫,活人甚眾,所著有《傷寒纂要》及《針經》等書。

徐純鄉為諸生,窮醫活人,年八十,手不釋卷,著有《剙元醫案》。至於陸宣公,本不以醫名,而嘗居忠州十餘年,閉戶不出,集古今名方為《集驗良方》五十卷。凡此,非以濟人為心者乎?惟我乃庵蔡君,實與數公為從同同者。君固楚攸名宿,因年少多疾,由儒而習醫,生平存心立品,予於《醫學指要》序中曾樂道其梗概矣。

茲予奉上憲題升入覲,晉省過訪,因出《內傷集要》一書,將與《寒瘟抉要》合編付刊,並以《醫會元要》請序於予。細閱是書,於內傷虛勞、經旨脈讓、治法鉤元扼要,本提綱而挈領,亦縷晰而條分。君已年登古稀,而濟世婆心不懈如此,此誠為盛世之人瑞也,爰喜而復為之序焉。

然君著述甚富,《四書釋考匯鈔》暨《石經考正》、《歷代帝王詩賦會紀》、《歷代書畫綜覽》等書,頗稱博雅精賅,予極心慕久之,本欲表章以行於世,第因卷帙浩繁,成功匪易,則將俟諸異日云爾。

嘉慶二十五年庚辰歲孟春之朔八日湖南辰沅永靖兵備道加三級同學愚弟陳佐頓首拜贈

白話文:

[總序]

醫學的道理,深奧微妙。必須深入研究經典,廣泛考察各種醫書,探索隱藏的知識,融會貫通,才能掌握其中的精髓。疾病的根源、脈象的真實、證狀的確定、治療的神妙,都存在於臟腑經絡、氣血陰陽之中,以及補瀉升降的原則,都有一定的規律不能更改。所謂掌握精髓的人,可以一語道破;未掌握精髓的人,則可能永遠在迷霧中徘徊。這不是數十年讀書明理,如何能掌握其精髓呢?然而,唯有真正以救死扶傷為己任的人,一旦掌握了精髓,必定會毫不保留地傳授給他人,而不是祕而不宣。

我曾經閱讀古籍,比如匡氏仁齋,原本是個儒生,他對孝悌之義十分執著,因此他的醫術常常能拯救危急病患,而且不求回報。張氏叔明,年輕時多病,由儒學轉而拜史載之為師,學習醫術,無論病人貴賤,只要有求必應,不論寒暑,救活的人數不勝數,被魏惔之譽為遠古時代遺留下來的好人。李慶嗣由儒學轉向醫學,救活了很多人,他寫有《傷寒纂要》和《針經》等書。

徐純鄉是個秀才,窮盡醫學,救助他人,到八十歲仍然手不離書,寫有《剙元醫案》。陸宣公本不是以醫術聞名,但他在忠州居住十多年,閉門不出,收集古今名方,編撰了《集驗良方》五十卷。這些人,不都是以救死扶傷為己任嗎?我的朋友蔡君,實際上與這些人有著相同的追求。他本是楚攸有名的宿儒,因為年輕時多病,由儒學轉向醫學,一生心懷仁愛,我在《醫學指要》的序言中曾詳細描述了他的事蹟。

現在,我受到上級官員的提拔,前往京城朝見皇帝,途中經過湖南,蔡君拿出他編寫的《內傷集要》一書,打算與《寒瘟抉要》合併出版,並請我為《醫會元要》作序。我仔細閱讀了這本書,對於內傷虛勞、經脈理論、治療方法,他都能抓住核心,條理清晰,簡明扼要。蔡君已經七十多歲,但救世之心仍然不減,這真是盛世的吉祥之兆,我高興地再次為他寫下了這篇序言。

然而,蔡君的著作非常豐富,包括《四書釋考匯鈔》、《石經考正》、《歷代帝王詩賦會紀》、《歷代書畫綜覽》等書,內容博大精深,我非常仰慕,本想將它們公之於世,但是由於卷帙浩繁,出版不易,只好留待將來再說。

嘉慶二十五年庚辰歲孟春之朔八日湖南辰沅永靖兵備道加三級同學愚弟陳佐頓首拜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