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貽績

《醫會元要》~ 總序

回本書目錄

總序

1. 總序

醫之理,元妙也。必研窮經典,博考方書,探賾索隱,會而通之,始能得其要耳。夫以病之原也,脈之真也,證之確也,治之神也,皆存乎臟腑經絡,氣血陰陽,與夫補瀉升降,自一定而不可易。所謂得其要者,一言而終,不得其要,流散無窮者也。非數十年讀書明理,焉能得其要也耶?然惟以濟人為心者,得其要則必欲傳之而不忍秘也。

白話文:

醫學的道理十分精妙。必須深入鑽研經典,廣泛閱讀醫書,探索隱祕之處,融會貫通,才能掌握其精要。病情的起源、脈象的真實、證候的確定、治療的精妙,都存在於臟腑經絡、氣血陰陽之中,以及對於補瀉升降的運用,這些原則是固定的,不能改變。所謂掌握精要,簡言之就是掌握這些原則,否則就會陷入無止境的流散中。不經過數十年讀書明理,怎能掌握這些精要呢?然而,只要以濟世救人為心,掌握了精要的人一定會樂於傳授,不會藏私。

間嘗流覽古籍,如匡氏仁齋,幼業儒,篤於孝友,恩義兼至,故其醫常起危殆之疾,不責人之報。張氏叔明,少多疾,由儒而師事史載之,極醫方之妙,無論貴賤,有謁必往,視之不避寒暑,活人不可勝計。魏惔之稱為太古遺民。而李慶嗣由儒習醫,活人甚眾,所著有《傷寒纂要》及《針經》等書。

白話文:

曾經瀏覽過古籍,例如匡氏(仁齋)從小學習儒家經典,孝順友愛非常篤厚,恩情義氣兼備。因此他的醫術常能起死回生,也不要求病人報答。張氏(叔明)年輕時多病,從儒家轉而拜史載之為師,鑽研醫術精妙。無論病人貧富貴賤,只要有人請他出診,他一定會前往,不畏懼寒暑,救活了無數人。魏惔之稱讚他為太古時代遺留下來的人才。而李慶嗣從儒家轉學醫術,救活了許多人,著有《傷寒纂要》和《針經》等書籍。

徐純鄉為諸生,窮醫活人,年八十,手不釋卷,著有《剙元醫案》。至於陸宣公,本不以醫名,而嘗居忠州十餘年,閉戶不出,集古今名方為《集驗良方》五十卷。凡此,非以濟人為心者乎?惟我乃庵蔡君,實與數公為從同同者。君固楚攸名宿,因年少多疾,由儒而習醫,生平存心立品,予於《醫學指要》序中曾樂道其梗概矣。

白話文:

徐純鄉是位秀才,一直勤奮鑽研醫術,救死扶傷,八十歲了都手不釋卷,寫下了《剙元醫案》。至於陸宣公,本來沒有以醫術聞名,但曾住在忠州十多年,閉門不出,收集古今名方,寫成五十卷《集驗良方》。這些人,難道不是一心濟世救人嗎?只有我的朋友乃庵蔡君,才真正與這些前輩一樣。蔡君本是楚攸的名醫,因為年輕時多病,才從儒家轉而學習醫術,他一生都秉持高尚的品格,我在《醫學指要》的序言裡曾簡略地介紹過他的生平。

茲予奉上憲題升入覲,晉省過訪,因出《內傷集要》一書,將與《寒瘟抉要》合編付刊,並以《醫會元要》請序於予。細閱是書,於內傷虛勞、經旨脈讓、治法鉤元扼要,本提綱而挈領,亦縷晰而條分。君已年登古稀,而濟世婆心不懈如此,此誠為盛世之人瑞也,爰喜而復為之序焉。

白話文:

我奉上憲章,入朝覲見,進京探望朋友,所以拿出《內傷集要》一書,將與《寒瘟抉要》一起編輯出版,並請我為《醫會元要》作序。細讀此書,它對內傷虛勞、經旨脈相,以及治療方法等關鍵點進行了簡要闡述,既抓住了要領,又條理分明。您已經年逾古稀,但濟世救人的熱心卻絲毫不減,您真是盛世的福人啊!所以我倍感喜悅,再次為您的書作序。

然君著述甚富,《四書釋考匯鈔》暨《石經考正》、《歷代帝王詩賦會紀》、《歷代書畫綜覽》等書,頗稱博雅精賅,予極心慕久之,本欲表章以行於世,第因卷帙浩繁,成功匪易,則將俟諸異日云爾。

嘉慶二十五年庚辰歲孟春之朔八日湖南辰沅永靖兵備道加三級同學愚弟陳佐頓首拜贈

白話文:

但是您的著作十分豐富,《四書釋考匯鈔》以及《石經考正》、《歷代帝王詩賦會紀》、《歷代書畫綜覽》等書,都很博雅精緻,我欽佩已久。原本想整理出版以流傳於世,但是因為這些著作卷帙繁多,要順利完成並不容易,所以只能等到以後再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