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貽績

《醫會元要》~ 自序

回本書目錄

自序

1. 自序

嘉慶壬申,予在都梁署中集成《醫學指要》,荷蒙陳觀察顧廬先生,暨省垣諸知交醵金慫恿授梓。書原端重脈理,而經絡為脈根原,故首列焉。夫經絡系屬人身五官百骸,內外貫通,雖古聖剖晰詳盡,究亦未易明徹,矧在淺見寡聞,狃於湯頭之歌,藥性之賦,輒以醫道自任?故其臨證施治,未克明其病在何部,發於何經,往往毫釐千里,謬誤不可勝言。因是寸心耿耿,於《醫學指要》外,直將十二經繪圖以告。

即舉《內經》所言脈證,註明於各經條下,並其藥性之補瀉溫涼附載不爽。復於人身自頭至足,指明某部分系某經之筋脈所屬,而外形之本諸藏府者,靡不條分縷析,乃顏之以《醫會元要》。蓋是書雖為淺近說法,而究之提綱挈領,無不明晰,由此而觸類引伸,亦自範圍,不過曲成不遺耳。孔子所謂下學上達,孟子所謂取之左右逢其原,胥在是矣。

學者熟悉於中,則臨證施治何至茫然莫識其指歸也哉!曩本欲並付剞劂,時值囊澀未果。茲因年老旋里,戚友藍尚、李枝芳等見而心賞,為之樂助授梓,斯愈見予生知遇,多為利濟同心之仁人君子也,何幸如之。

道光三年癸未歲仲夏月夏至前三日蔡貽績乃庵氏自識

白話文:

[自序]

在嘉慶壬申年,我在都梁的官邸中編纂了《醫學指要》一書,感謝陳觀察顧廬先生以及省城中的諸位知交集資鼓勵我將此書刊印。本書主要強調脈理的重要性,而經絡是脈象的根本,所以我在書中首列了經絡的部分。經絡系統連結著人體的五官百骸,內外相通,即使古人已詳細解析,但要完全理解仍不容易,何況那些見識淺薄,只懂得背誦湯頭歌和藥性賦的人,卻輕易地自認為懂醫術?因此他們在診治病患時,往往無法清楚判斷疾病發生在哪個部位,屬於哪一條經絡,常常出現毫釐之差,結果卻相差千里,這種錯誤實在難以計數。

因此,我心中一直有個念頭,在《醫學指要》之外,直接繪製出十二經絡圖來說明。

我將《黃帝內經》中關於脈象的描述,一一註解在各經絡的條目之下,並將藥性的補瀉溫涼特性附載其中,毫不含糊。我還對人體從頭到腳的各部位,指出它們分別屬於哪一條經絡的筋脈,而這些外在形態,都是由內臟器官所產生的,我將這些內容條分縷析地呈現出來,並將這本書命名為《醫會元要》。這本書雖然用淺顯的方式來解釋,但內容提綱挈領,清晰明確,讀者可以從中推廣到其他類似的情況,自己就能掌握範圍,不過是讓知識更加完整罷了。孔子所說的下學上達,孟子所說的左右逢源,都在這本書中體現了。

如果學者能熟練掌握書中的內容,那麼在臨牀治療時,怎麼可能還會感到迷茫,不知該如何下手呢!我原本想將此書一起刊印,但當時因為經濟困難未能實現。現在我年事已高,回到鄉下,親朋好友藍尚、李枝芳等人看到這本書後非常欣賞,主動幫助我刊印,這讓我更感欣慰,因為我遇到許多樂於助人,有仁心的君子,這是多麼幸運啊!

道光三年癸未年的仲夏月夏至前三天,蔡貽績乃庵氏自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