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會元要》~ 十二經穴脈筋主病圖注(各經藥性並列) (3)
十二經穴脈筋主病圖注(各經藥性並列) (3)
1. 手太陽小腸脈主病
經曰:太陽之至,洪大而長。太陽,陽之極矣,故洪大而長,皆陽脈也。又云:實則人迎大再倍於寸口,虛則反小於寸口也。又云:脈至如湧泉,所謂硬散脈象是也。浮鼓肌中,太陽氣予不足也。少氣者,韭英而死。脈至如花瓣大放,似叢簇而鬆散,輕取則有,重按全無,此乃胃神兩失,令人善恐,不欲坐臥,行立常聽(音忒),是小腸氣予不足也,季秋而死。
小腹痛,小腸病也,膀胱移熱於小腸,則下不得小便,上為口瘡,控睪丸,腰脊上衝心,邪在小腸也。
白話文:
經文說:太陽經的脈象,寬大而綿長。太陽經是陽氣最盛的經脈,所以脈象寬大而綿長,都是陽脈的緣故。另外經文說:人體陽氣充足時,人迎脈(寸口脈旁動脈)會比寸口脈大兩倍,而陽氣不足時,人迎脈會比寸口脈小。經文還說:脈象像湧泉水一樣鼓動,這屬於硬散脈象。浮腫的肌肉中脈象鼓動,說明太陽經的氣血不足。氣血不足的人,會像韭菜花一樣早死。脈象像花瓣開放,像一簇一簇的,鬆軟無力,輕輕按壓有脈象,重按則沒有,這是胃氣和神氣都虛弱的表現,會讓人容易恐懼,坐臥不安,站立時會聽到耳鳴,是小腸經氣血不足的緣故,會在秋季死去。
小腸之經脈主病,曰是動則病咽痛,頷不可以顧,肩似拔,臑似折(皆手太陽之氣逆為病也)。是主液所生病者,耳聾,目黃,頰腫,頸頷,肩臑肘臂外後廉痛(小腸主液,耳聾等症小腸之液枯所致)。小腸之絡脈主病,曰實則節弛肘廢(津液留滯而不能潤澤於骨也),虛則生肬(氣虛不行),小者如指痂疥(即皶痤之類,氣鬱所生也)。
白話文:
小腸經脈主治疾病:
- **實熱證:**咽喉腫痛,不能回頭,肩部如被拔起,手臂如被折斷(均為手太陽經氣逆導致)。
- **津液不足證:**耳聾、目黃、面頰腫脹、頸部、肩部、手臂外側和後側疼痛(因小腸主津液,津液不足所致)。
小腸絡脈主治疾病:
- **實證:**關節鬆弛、肘部廢用(津液滯留,不能滋潤骨骼)。
- **虛證:**生出贅肉(氣虛不暢),小的像手指痂或疥瘡(氣鬱所生)。
小腸之經筋主病,曰其病小指支肋內銳骨後廉痛,腋下痛,腋後廉痛,繞肩腫引頸而痛,應耳中鳴,痛引頷,目瞑良久乃得視,頸筋急則為筋痿頸腫,寒熱在頸者。
白話文:
小腸經絡相關疾病的主要症狀:
- 小指內側肋骨後緣的尖銳骨頭疼痛
- 腋下疼痛
- 腋窩後緣疼痛
- 繞肩腫脹,疼痛延伸至頸部
- 耳中嗡鳴
- 疼痛延伸至下巴
- 眼睛閉合很久才能睜開
- 頸部肌肉僵硬,導致筋痿或頸部腫脹
- 頸部出現寒熱症狀
2. 手太陽小腸經用藥
補:石斛,牡蠣,甘草梢
白話文:
補:石斛、牡蠣、甘草梢
瀉:木通,赤苓,車前,紫蘇,羌活,蒿本,檳榔,大黃,瞿麥
白話文:
瀉下藥:
- 木通
- 赤茯苓
- 車前子
- 紫蘇葉
- 羌活
- 艾草根
- 檳榔
- 大黃
- 瞿麥
溫:巴戟,茴香,烏藥,砂仁,益智
白話文:
溫性藥材:
- 巴戟天
- 茴香
- 烏藥
- 砂仁
- 益智仁
涼:滑石,木通,梔子,茅根,車前,豬苓,澤瀉,芒硝
引經:羌活,蒿本,黃柏
白話文:
具有清熱瀉火作用的藥材:
- 滑石
- 木通
- 梔子
- 茅根
- 車前子
- 豬苓
- 澤瀉
- 芒硝
3. 手少陽三焦脈主病
經曰:少陽之至,乍大乍小,乍長乍短。少陽乃半陽半陰,故乍長大而見其陽,乍短小而見其陰。又云:人迎大一倍於寸口而躁,病在手少陽。但右尺浮以候三焦,乃其所居之定位,而又候於上中下三部者,乃其遊行之部署,是以寸候胸中,主上焦也。關候腰中,主中焦也。
白話文:
經書上說:少陽脈搏時大時小,時長時短。少陽屬半陽半陰,所以有時膨脹明顯而陽氣旺盛,有時收縮明顯而陰氣旺盛。又說:人迎脈比寸口脈跳動大一倍且急促,說明疾病在手少陽經。不過,右寸脈浮起,用來觀察三焦的病症,而三焦又是少陽的定位。又觀察三焦的上、中、下三部,則是少陽的運行部位。所以,寸脈觀察胸部,主上焦;關脈觀察腰部,主中焦。
尺候腹中,主下焦也。三焦為腎之火府,氣生於腎,從下而上,腎為原氣之正,三焦為原氣之別。三焦主持一身之氣,其經屬手少陽,其腑不同各府之在內而獨在氣街之合。三焦所行氣之腧而為原,由臍下腎間動氣為人生命,手足三陰三陽之根本。三焦資始於腎間,故名為原。
白話文:
尺骨寸骨的中間部位,主控下焦。三焦是腎臟的火府,氣息產生於腎臟,由下往上流動。腎臟是原氣的正源,三焦是原氣的變體。三焦主導全身的氣息,其經絡屬於手少陽經,其臟腑與其他臟腑不同,不在身體內部,而位於氣息匯集的通道中。三焦流動氣息的要穴稱為原穴,從肚臍下方腎臟間發出的氣息是生命的根源,也是手足三陰三陽經絡的根基。三焦本源於腎臟間,因此稱為「原」。
三焦為原氣之別,使主通行上中下焦之氣。原氣者,即真元之氣。下焦稟原氣上達於中焦,主受五藏六府水穀精悍之氣化而為榮衛。榮衛之氣得真元之氣相合,主氣通行達於上焦,始經歷乎五藏六府,故以三焦所留止之處輒以為原。原者三焦之尊號也。腹氣滿,小腹尤堅,不得小便,窘迫,三焦病也。
三焦病,氣滿於皮膚中,輕輕然而不堅。下焦病,氣實則癃閉,氣虛則遺溺也。
白話文:
三焦是元氣運作的通路,負責調節上、中、下三焦的氣息。元氣就是真氣。下焦接受元氣,並把它傳送到中焦,轉化成榮氣和衛氣。榮衛之氣結合真元之氣,使氣息流動到上焦,再傳遍五臟六腑,所以把三焦留貯氣息的地方稱為「原」。「原」是三焦的尊稱。如果腹部脹滿,特別是小腹部非常硬,無法小便,感到窘迫,就是三焦出了問題。
三焦之經脈主病,曰是動則病耳聾(少陽之上,相火主之,故病此),渾渾焞焞(耳中之聲,如水之流,如雷之行),嗌腫喉痹(皆相火有餘於上也)。是主氣所生病者,汗出(陽加於陰故也),目銳眥痛,頰腫,耳前肩臑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皆經脈所循之部分而為病也)。三焦之絡脈主病,曰實則肘攣,虛則不收(手少陽厥陰之主筋也)。
三焦之經筋主病,曰其病當所過者,即肢轉筋,舌卷。
白話文:
三焦經絡的主治病症:
實證:耳聾(因為少陽經在上,相火旺盛所致),耳鳴,咽喉腫痛(都是相火上盛所致)。
虛證:出汗(陽氣過盛,迫出津液),眼睛痠痛,面頰腫脹,耳朵前方、肩膀、手肘、手臂外側都疼痛,小指和無名指不能活動(都是經絡經過的部位發病所致)。
三焦絡脈的主治病症:
實證:肘部攣縮。
虛證:肘部不能伸直(手少陽經和厥陰經主筋,經絡虛弱則筋失所養)。
4. 手少陽三焦用藥
補:人參,黃耆,白朮,藿香
白話文:
補益藥:人參、黃耆、白朮、藿香
瀉:柴胡,枳殼,枳實,青皮,山茨菇
白話文:
具瀉下作用的中藥材:
柴胡、枳殼、枳實、青皮、山茨菇
溫:附子,乾薑,厚朴,沉香
白話文:
溫性藥材:附子、乾薑、厚朴、沉香
涼:連翹,滑石,膽草,地骨皮
引經:柴胡,川芎,青皮
白話文:
清熱解毒:連翹、滑石、膽草、地骨皮
5. 手陽明大腸脈主病
經曰:陽明之至,浮大而短。陽明則陽中有陰,故其脈浮大為陽而短屬乎陰。又云:人迎大三倍於寸口而躁,病在手陽明。而右尺中以候大腸,脈至如丸,滑不直指,輕按形似絲聚而圓轉,重按則形象頓失,全不當手。不直指者,按之不可得,是大腸氣予不足也,棗生而死。臍以下皮寒,腸中寒也,當臍而痛,不能久立,此大腸病也。
白話文:
中醫經典記載:陽明經氣最盛時,脈搏呈現浮大而短促。因為陽明經中含有陰氣,所以脈象浮大屬於陽,而短促屬於陰。
另一段記載說:如果人迎脈(頸動脈)脈搏比寸口脈大三倍以上,而且感覺跳動不安,則說明疾病在手陽明經。
而右手尺脈可以反映大腸的狀況,脈搏來時像丸子一樣,滑動不直,輕按時形狀像絲線聚集在一起並呈圓形旋轉,重按時脈象立即消失,完全無法觸及。
「不直指」是指脈搏按壓時無法觸及,說明是大腸氣不足,會導致大便不成形,排便後即死亡。
臍部以下皮膚發冷,表示腸中有寒氣;臍部疼痛,且無法長時間站立,這些都是大腸疾病的表現。
大腸之經脈主病,曰是動則病齒痛,頸腫。是主津液所生病者,目黃,口乾(火熱盛)、鼽(音仇)衄、喉痹、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氣有餘則當脈所過者熱腫,虛則寒慄不復。大腸之絡脈主病,曰實則齲(齒痛)聾,虛齒寒痹隔(氣寒所致。痹、閉也,隔阻也蓋手陽明主行氣血於皮膚以溫肌肉也,虛則寒氣不能行於外也)。
大腸之經筋主病,曰其病當所過者肢痛及轉筋,肩不舉,頭不可左右視。
白話文:
大腸經脈的主治疾病:
如果大腸經氣血運行異常,會導致牙痛、頸部腫脹。
如果大腸經氣血運行異常,津液失調,會導致眼睛發黃、口乾(身體發熱)、鼻子出血、喉嚨腫痛、肩部和前臂疼痛,拇指和食指疼痛無法活動。
如果大腸經氣血過盛,經脈所經過的地方會出現熱腫,如果氣血虛弱,就會出現寒戰和衰弱。
大腸經絡的主治疾病:
如果經絡氣血實(過盛),會導致蛀牙、耳聾,如果經絡氣血虛(不足),會導致牙齒疼痛和寒冷、不能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