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貽績

《醫會元要》~ 十二經穴脈筋主病圖注(各經藥性並列) (4)

回本書目錄

十二經穴脈筋主病圖注(各經藥性並列) (4)

1. 手厥陰心包絡脈主病

經曰:厥陰之至,沉短而敦。厥陰為陰之盡,故其脈沉短而敦。敦,重也。又云:寸口脈大於人迎一倍而躁,病在手心主,而左寸浮以候膻中,即心主包絡膻中。包絡代心行事,氣舒則喜樂,不舒則悲愁。膻中為氣海,胞膻間痛。包絡,心之宮城也,手心熱,臂肘攣急,腋腫,外因也。

胸脅支滿,心中憺憺大痛,目黃,喜笑不休,有餘也。有餘為實,故寸口大一倍於人迎,虛則反小於人迎也。手少陰,真心脈也。心主,心包絡也。心主乃心經之別脈,不與真心同經。真心為君火,心主為相火。三焦為氣之父,心主為血之母,合為表裡。二者但有其名而無其實。

五藏六府更加厥陰心包一經,為十二經也。

包絡之經脈主病,曰是動則病心中熱,臂肘攣急,肢腫(經氣病於外也),甚則胸脅支滿,心中憺憺大痛,面赤目黃,喜笑不休(有餘於內也)。是主脈所生病者,煩心心痛,掌中熱(心主血,而包絡代君行令,故心煩之症自內而外也)。包絡之絡脈主病,曰心系實(包絡與心系相通)則心痛,虛則頭強(包絡主行血脈,脈氣虛故病此)。包絡之經筋主病,曰其病當所過者,肢轉筋,前及胸痛息賁。

白話文:

【手厥陰心包絡脈主病】

古書上說:當厥陰之氣到來時,脈象會呈現沉短且堅固的特徵。因為厥陰是陰氣的極限,所以脈象顯得深沉、短促且堅固。'敦'字在這裡表示脈象的厚重感。

另外有文獻記載:如果寸口的脈搏比人迎脈大一倍,且跳動急躁,就表示疾病出現在手心主,也就是心包絡。而左寸的脈象浮動,用來診斷膻中,也就是心包絡。心包絡代替心臟執行功能,當氣血流暢,人會感到喜悅快樂;反之,當氣血阻塞,就會產生悲傷或憂鬱的情緒。膻中是氣海所在的位置,當胞羶之間出現疼痛,就是心包絡出現問題。此外,手心發熱、手臂和肘部肌肉緊繃、腋下腫脹等,都是由外部因素導致的心包絡疾病。

胸脅脹滿、心臟劇痛、眼睛泛黃、不停傻笑等,都是內部氣血過剩的表現。過剩的情況稱為實證,所以寸口脈搏比人迎脈大一倍。如果是虛證,寸口脈反而會比人迎脈小。手少陰脈是真正的心脈,而心主就是心包絡。心主是心經的分支,與真正的心脈不在同一條經絡上。真正的心脈屬於君火,而心主屬於相火。三焦是氣的源頭,心主是血的源頭,兩者互為表裡。不過,這兩個名詞僅僅是名稱,並沒有實際的物質存在。

在五臟六腑之外,再加上厥陰心包一經,總共就有十二經脈。

當心包絡的經脈出現問題,會導致心臟熱感、手臂和肘部肌肉緊繃、肢體腫脹(這是經脈氣血在外的表現),嚴重時還會胸脅脹滿、心臟劇痛、臉色紅潤、眼睛泛黃、不停傻笑(這是內部氣血過剩的表現)。當心包絡的脈管出現問題,會導致心煩、心痛、手掌發熱(因為心主血,而心包絡代替心臟執行功能,所以心煩的症狀會從內往外顯現)。當心包絡的經筋出現問題,會導致身體局部轉筋、胸部疼痛和呼吸困難。

2. 手厥陰心包絡用藥

補:人參,黃耆,肉桂,沉香,菟絲,破故紙

瀉:大黃,朴硝,梔子,烏藥

溫:附子,肉桂,乾薑,沉香,川芎,白蔻,柏子仁,烏藥

涼:黃連,梔子,丹皮,柴胡,薄荷,滑石

引經:柴胡(桂佐之),川芎,青皮

白話文:

補益類藥物:人參、黃耆、肉桂、沉香、菟絲子、破故紙

清瀉類藥物:大黃、朴硝、梔子、烏藥

溫熱類藥物:附子、肉桂、乾薑、沉香、川芎、白豆蔻、柏子仁、烏藥

清涼類藥物:黃連、梔子、牡丹皮、柴胡、薄荷、滑石

導引經絡類藥物:柴胡(與肉桂輔助使用)、川芎、青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