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貽績

《醫會元要》~ 十二經穴脈筋主病圖注(各經藥性並列) (4)

回本書目錄

十二經穴脈筋主病圖注(各經藥性並列) (4)

1. 手陽明大腸經用藥

補:薏苡,粟殼,木香,肉蔻,龍骨,牡蠣,蓮肉,糯米,白沙糖

白話文:

補益類藥材:

  • 薏苡仁:消水腫利尿
  • 粟殼:健脾胃
  • 木香:理氣止痛
  • 肉蔻:溫脾胃、止嘔吐
  • 龍骨:安神益智
  • 牡蠣:滋陰補血
  • 蓮肉:補益氣血
  • 糯米:補脾胃
  • 白沙糖:滋潤生津

瀉:大黃,芒硝,枳實,桃仁,檳榔,麻仁,蔥白

白話文:

瀉藥:大黃、芒硝、枳實、桃仁、檳榔、麻仁、蔥白

溫:人參,乾薑,半夏,肉桂,吳茱萸

白話文:

溫補:

  • 人參
  • 乾薑
  • 半夏
  • 肉桂
  • 吳茱萸

涼:黃芩,槐花,大黃,地榆,連翹,石膏,秦艽,胡黃連

白話文:

清熱解毒類:

  • 黃芩:黃連
  • 槐花:槐樹的花朵
  • 大黃:大黃根
  • 地榆:地榆草
  • 連翹:連翹樹的花朵
  • 石膏:石膏粉
  • 秦艽:秦艽根
  • 胡黃連:胡黃連根

引經:葛根,升麻,白芷

白話文:

相關藥材:葛根、升麻、白芷

2. 足太陰脾脈主病

經曰:脾脈來和柔相離(言悠悠揚揚,時一代也),如雞踐地(雞之行也,舉足獨緩,雞足四爪,踐地四布,此形容脾脈之灌溉四藏,和緩而四布也),曰脾平。又曰:脾脈來,實而急數(弦之太過),如雞舉足(舉足非如踐地之和緩,亦不至於鳥距急疾,弱多胃少之象也),曰脾病。又如虛澀堅急為脾病,舂硬曰今病,乍疏乍數,軟散無胃曰死。

白話文:

經書上說:脾胃脈象和緩柔順,斷續而悠長(就像雞走路一樣,一步一步慢慢抬起,同時四爪著地,均勻而緩慢地行走),這種脈象稱為「脾平」。

又說:脾胃脈象實而急促(像過度繃緊的弦),就像雞抬起腳(不像踐地時的和緩,也不像鳥距那樣急促,表示胃氣虛弱),這種脈象稱為「脾病」。

另外,虛弱澀滯、急促而硬的脈象也是「脾病」的表現;堅硬緊實的脈象稱為「重病」;忽疏忽數,軟弱而無胃氣的脈象則預示死亡。

又如脈連來幾至,圓活轉動,形情似數,如燈將滅而復明,又來幾至,疏離渙散,楞澀舂硬,如鳥之距,如雀之啄,又若雞之舉足,此脾家之真藏脈也,脾絕,甲乙日時死。又曰:脾脈急甚為瘛瘲(瘛者急而收引,瘲者縱而懈弛。脾主四肢故急甚為瘛瘲),微急為膈中,食飲入而還出後沃沫(脾有寒不能運化飲食,故為膈中,不能遊溢津液上歸於肺,四布於皮毛,故涎沫從口出也)。

白話文:

脈象相連續,圓潤活潑,形狀像珠子,像燈將要滅了又重新亮起來,又連續不斷,疏散不聚,僵硬笨拙,像小鳥跳躍,像小麻雀啄食,又像母雞抬腳,這是脾臟所藏的精華之脈。如果脾臟功能衰竭,甲乙日那一刻會死亡。又說:脾脈跳動過快會導致痙攣麻痹(痙攣是指收縮緊張,麻痹是指鬆弛無力。脾臟掌管四肢,所以跳動過快會導致痙攣麻痹),微微跳動較快會導致膈肌中阻滯,飲食進入口中後又會嘔吐,隨後會流涎(脾臟寒涼,不能運化飲食,所以會導致膈肌中阻滯,不能讓津液上行回到肺部,遍佈皮膚,所以會從口中流出唾沫)。

緩甚為痿厥,微緩為風痿(皆四肢癱瘓而不為所用〕,四肢不用,心慧然若無病(病在外而不及於中)。大甚為擊僕(四肢不用若擊之仆地也),微大為疝氣,腹裡大,膿血在腸胃之外(皆有餘之積聚)。小甚為寒熱(血氣盛也),微小為消癉(不能為胃行其津液)。滑甚為㿉癃(濕熱則為疝㿉,為小便癃閉),微滑為蠱毒,蛕蠍腹熱(濕熱生蟲)。

白話文:

**嚴重麻痺:**四肢完全癱瘓,不能使用。

輕微麻痺: 四肢部分癱瘓,不能使用。四肢不能活動,但心智清醒,好像沒有生病(病症在外,未影響內部)。

嚴重中風: 四肢無法使用,好像被擊倒在地。

輕微中風: 疝氣,腹部脹大,膿血積聚在腸胃外(都是積聚過多)。

嚴重發熱: 血氣旺盛。

輕微發熱: 消瘦、枯槁(胃部功能受損,無法運行津液)。

嚴重濕熱: 疝氣、小便不通。

輕微濕熱: 寄生蟲感染,腹中發熱(濕熱滋生寄生蟲)。

澀甚為腸㿉(脾氣虛而有寒),微澀為內㿉,多下膿血(多血少氣故也)。黃,脾之色也,憂思,脾之志也。當臍中動氣,脾之部位也。病則食少,脾主味也。倦怠乏力,脾主四肢也。腹滿腸鳴,痛而下利,脾主腹也,此皆脾虛之證。身體沉重,腹脹便閉,脾主肉也,此為脾實之證。

先硬後溏,腹縮脾虛也。

白話文:

澀甚為腸㿉(脾氣虛而有寒)

排便非常困難,這是由於脾氣虛弱且有寒氣。

微澀為內㿉

排便略微困難,這是由於內有寒氣。

多下膿血(多血少氣故也)

經常排出膿血,這是因為氣血虧虛。

黃,脾之色也,憂思,脾之志也

黃色是脾臟的顏色,憂思是脾臟的情志表現。

當臍中動氣,脾之部位也

臍中附近有氣體活動,這是脾臟的位置。

病則食少,脾主味也

脾臟虛弱,就會食慾不振,因為脾臟主掌味覺。

倦怠乏力,脾主四肢也

脾臟虛弱,會導致倦怠乏力,因為脾臟主掌四肢。

腹滿腸鳴,痛而下利,脾主腹也,此皆脾虛之證

腹部脹滿,腸鳴,疼痛並拉肚子,這是由於脾臟虛弱。

身體沉重,腹脹便閉,脾主肉也,此為脾實之證

身體沉重,腹部脹滿,大便不通,這是由於脾臟實證。

脾之經脈主病,曰是動則病舌本強(太陰氣病也),食則嘔,胃脘痛(脾脈絡胃故也),腹脹善噫(寒氣客於胃也),得後與氣(得大便與屁)則快然如衰(病衰也),身體皆重(太陰之濕氣也)。

白話文:

脾經絡相關的疾病症狀:

  • 舌根發硬(太陰經氣病):脾氣主舌,氣病會導致舌根硬。
  • 進食後嘔吐、胃腹疼痛:脾脈絡屬胃,脾出問題會影響胃。
  • 腹脹愛打嗝:寒氣停留在胃中。
  • 大便和放屁後感到舒服(病勢好轉):寒氣排出。
  • 身體沉重:太陰經濕氣造成的。

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脾病濕熱),體不能動搖(即體重而甚也),食不下(脾氣不行),煩心(脾脈注心中也),心下急痛(即胃腕痛),溏(便溏),瘕(腹積),泄瀉水閉,黃疸(皆濕熱為病),不能臥(胃不和則臥不安),強立股膝內腫厥(脾主四肢脈行膝),足大指不用。脾之絡脈主病,曰實則腸中切痛(氣實有餘),虛則鼓脹(氣虛不足)。

白話文:

主要由脾臟疾病引起:

  • 舌根疼痛(脾熱濕)
  • 身體不能活動(體重過重)
  • 無法進食(脾氣運行不暢)
  • 心煩意亂(脾脈連接到心臟)
  • 心窩疼痛(胃痛)
  • 大便稀溏
  • 腹水
  • 腹瀉、水腫
  • 黃疸(均由濕熱導致)
  • 無法平躺(胃不和則無法安睡)
  • 強忍著站立,大腿和膝蓋腫脹(脾臟負責四肢的血液運行,膝部為脾脈所過)
  • 腳趾無法使用。

脾臟的經絡疾病:

  • 絡脈實則腸中劇烈疼痛(氣體過多)
  • 絡脈虛則腹脹(氣虛不足)

脾之經筋主病,曰其病足大指支內踝痛,輔筋痛,膝內輔骨痛,陰股引髀痛,陰器紐痛,上引臍兩脅痛,引膺中脊內痛。脾之大絡主病曰:實則身盡痛,虛則百節皆痛。

白話文:

脾經筋所主疾病:

足大拇指內側到腳踝關節疼痛,膝蓋內側輔骨疼痛,大腿內側往股骨延伸的疼痛,陰部結紐的疼痛,上引到臍部和兩脅的疼痛,連接到胸部中央脊椎內的疼痛。

脾經大絡所主疾病:

實證時全身疼痛,虛證時全身關節疼痛。

傷寒病脈證,太陰脈沉細,證則腹痛、咽乾、手足自溫。若直中者,或腹痛,自利不渴,以其脈布胃中絡於喉也。足太陰脈起於足大指之端,上內踝,上踹,循脛上膝入腹屬脾絡胃,上膈挾咽連舌本。

白話文:

傷寒病的脈象特徵:太陰脈的脈象沉細,症狀包括腹痛、咽喉乾燥、手足溫暖。如果疾病直接影響到太陰脈,則可能出現腹痛、拉肚子但不覺得口渴,這是因為太陰脈的絡脈分佈在胃部,與喉嚨相連。足太陰脈起始於足部大拇指的末端,沿著腳踝內側向上,經過小腿,向上到膝蓋,進入腹中連接脾臟,絡脈分佈在胃部,向上經過隔膜,與喉嚨和舌根相連。

3. 足太陰脾經用藥

補:人參,白朮,茯苓,甘草,白芍,山藥,扁豆,木瓜,沙蒺藜,當歸,黃耆,芡實,薏苡,陳皮,龍眼,大棗,蓮肉

白話文:

補益:人參、白朮、茯苓、甘草、白芍、山藥、扁豆、木瓜、沙蒺藜、當歸、黃耆、芡實、薏苡仁、陳皮、龍眼、大棗、蓮子

瀉:枳實,腹皮,山楂,麥芽,神麯,半夏,南星,檳榔,三稜,萊菔子,升麻,防風,石膏,豬苓,元胡索,桑寄生

白話文:

導瀉藥:

  • 枳實
  • 腹皮
  • 山楂
  • 麥芽
  • 神曲
  • 半夏
  • 南星
  • 檳榔
  • 三稜
  • 萊菔子
  • 升麻
  • 防風
  • 石膏
  • 豬苓
  • 元胡索
  • 桑寄生

溫:砂仁,白蔻,藿香,故紙,乾薑,肉桂,附子,蘇葉,木瓜,蒼朮,肉果,吳萸,丁香

白話文:

助陽藥(溫熱性藥材):

  • 砂仁
  • 白蔻
  • 藿香
  • 故紙
  • 乾薑
  • 肉桂
  • 附子
  • 蘇葉
  • 木瓜
  • 蒼朮
  • 肉果
  • 吳茱萸
  • 丁香

涼:黃連,元明粉,竹瀝,連翹,大黃

引經:白芍,麻黃,大棗,蓮肉

白話文:

涼性藥物:

  • 黃連:用於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 元明粉:黃連的粉末,有類似的功效
  • 竹瀝:用於清熱涼血,化痰止咳
  • 連翹:用於清熱解毒,消腫散結
  • 大黃:用於瀉熱通便,排毒清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