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貽績

《醫會元要》~ 十二經穴脈筋主病圖注(各經藥性並列) (5)

回本書目錄

十二經穴脈筋主病圖注(各經藥性並列) (5)

1. 手太陽小腸脈主病

經曰:太陽之至,洪大而長。太陽,陽之極矣,故洪大而長,皆陽脈也。又云:實則人迎大再倍於寸口,虛則反小於寸口也。又云:脈至如湧泉,所謂硬散脈象是也。浮鼓肌中,太陽氣予不足也。少氣者,韭英而死。脈至如花瓣大放,似叢簇而鬆散,輕取則有,重按全無,此乃胃神兩失,令人善恐,不欲坐臥,行立常聽(音忒),是小腸氣予不足也,季秋而死。

小腹痛,小腸病也,膀胱移熱於小腸,則下不得小便,上為口瘡,控睪丸,腰脊上衝心,邪在小腸也。

小腸之經脈主病,曰是動則病咽痛,頷不可以顧,肩似拔,臑似折(皆手太陽之氣逆為病也)。是主液所生病者,耳聾,目黃,頰腫,頸頷,肩臑肘臂外後廉痛(小腸主液,耳聾等症小腸之液枯所致)。小腸之絡脈主病,曰實則節弛肘廢(津液留滯而不能潤澤於骨也),虛則生肬(氣虛不行),小者如指痂疥(即皶痤之類,氣鬱所生也)。

小腸之經筋主病,曰其病小指支肋內銳骨後廉痛,腋下痛,腋後廉痛,繞肩腫引頸而痛,應耳中鳴,痛引頷,目瞑良久乃得視,頸筋急則為筋痿頸腫,寒熱在頸者。

白話文:

[手太陽小腸脈主病]

經典記載,當太陽的影響達到頂峯時,脈象會顯得洪大且延長。太陽是陽性能量的極致,因此脈象會呈現出洪大且延長的特徵,這都是陽脈的表現。又說,如果身體實證,那麼人迎脈會比寸口脈大兩倍;若是虛證,則人迎脈反而會比寸口脈小。還提到,脈象若像湧泉般湧現,就是所謂的堅硬而分散的脈象。若脈象浮動且在肌肉中鼓動,顯示太陽的氣血不足。如果一個人氣息微弱,他可能就像韭菜的花一樣,生命將盡。如果脈象像是花瓣開放大,看似叢簇卻鬆散,輕輕一摸能感受到,但用力按下去就完全感受不到,這表示胃和精神都處於衰弱狀態,讓人容易恐懼,不想坐或躺,站立時常感到不安,這是由於小腸的氣血不足導致,預示著季秋之際生命將終結。

小腹疼痛,通常是小腸的問題。當膀胱的熱氣轉移到小腸,就會出現無法排尿的情況,也可能引發口腔潰瘍,影響睪丸,甚至讓腰部脊椎上衝至心臟,這些都是小腸受到邪氣幹擾的表現。

小腸的經脈主宰的疾病,主要表現在咽喉痛,難以轉頭,肩膀感覺被拉扯,手臂好像要斷裂(這些都是因為手太陽的氣血逆亂造成的疾病)。主導由液體引起的疾病,如耳聾,眼睛泛黃,臉頰腫脹,頸部和下巴疼痛,肩膀、手臂、肘部的外側和後方會感到疼痛(這些症狀多因小腸的液體乾涸導致)。小腸的絡脈主宰的疾病,如果實證,會出現關節鬆弛,肘部功能喪失(這是因為津液滯留無法滋養骨骼)。如果是虛證,會長出小疙瘩(這是由於氣虛無法運行)。較小的疙瘩像手指上的痂皮或疥瘡(這類問題是由氣鬱生成的,如皶痤)。

小腸的經筋主宰的疾病,主要表現在小指內側靠近肋骨的尖骨後方會感到疼痛,腋下疼痛,腋後也會疼痛,繞過肩膀腫脹並延伸到頸部引起疼痛,耳朵會聽到嗡嗡聲,疼痛延伸到下巴,眼睛會感到疲勞,需要休息一陣子才能恢復視力,頸部肌肉緊繃會導致頸部萎縮和腫脹,頸部的寒熱感。

2. 手太陽小腸經用藥

補:石斛,牡蠣,甘草梢

瀉:木通,赤苓,車前,紫蘇,羌活,蒿本,檳榔,大黃,瞿麥

溫:巴戟,茴香,烏藥,砂仁,益智

涼:滑石,木通,梔子,茅根,車前,豬苓,澤瀉,芒硝

引經:羌活,蒿本,黃柏

白話文:

[手太陽小腸經用藥]

補充(滋補類):使用石斛、牡蠣、甘草梢。

清除(清熱瀉火類):使用木通、赤茯苓、車前子、紫蘇、羌活、蒼朮、檳榔、大黃、瞿麥。

溫補(溫暖補益類):使用巴戟天、小茴香、烏藥、砂仁、益智仁。

涼血(涼血清熱類):使用滑石、木通、梔子、白茅根、車前子、豬苓、澤瀉、芒硝。

導向經絡(引經藥):使用羌活、蒼朮、黃柏。

3. 手少陽三焦脈主病

經曰:少陽之至,乍大乍小,乍長乍短。少陽乃半陽半陰,故乍長大而見其陽,乍短小而見其陰。又云:人迎大一倍於寸口而躁,病在手少陽。但右尺浮以候三焦,乃其所居之定位,而又候於上中下三部者,乃其遊行之部署,是以寸候胸中,主上焦也。關候腰中,主中焦也。

尺候腹中,主下焦也。三焦為腎之火府,氣生於腎,從下而上,腎為原氣之正,三焦為原氣之別。三焦主持一身之氣,其經屬手少陽,其腑不同各府之在內而獨在氣街之合。三焦所行氣之腧而為原,由臍下腎間動氣為人生命,手足三陰三陽之根本。三焦資始於腎間,故名為原。

三焦為原氣之別,使主通行上中下焦之氣。原氣者,即真元之氣。下焦稟原氣上達於中焦,主受五藏六府水穀精悍之氣化而為榮衛。榮衛之氣得真元之氣相合,主氣通行達於上焦,始經歷乎五藏六府,故以三焦所留止之處輒以為原。原者三焦之尊號也。腹氣滿,小腹尤堅,不得小便,窘迫,三焦病也。

三焦病,氣滿於皮膚中,輕輕然而不堅。下焦病,氣實則癃閉,氣虛則遺溺也。

三焦之經脈主病,曰是動則病耳聾(少陽之上,相火主之,故病此),渾渾焞焞(耳中之聲,如水之流,如雷之行),嗌腫喉痹(皆相火有餘於上也)。是主氣所生病者,汗出(陽加於陰故也),目銳眥痛,頰腫,耳前肩臑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皆經脈所循之部分而為病也)。三焦之絡脈主病,曰實則肘攣,虛則不收(手少陽厥陰之主筋也)。

三焦之經筋主病,曰其病當所過者,即肢轉筋,舌卷。

白話文:

【手少陽三焦脈主病】

經典記載,少陽之氣的來臨,表現為脈象時常忽大忽小,忽長忽短。因為少陽性質是半陽半陰,所以脈象會時而顯現長大的陽象,時而呈現短小的陰象。另外,如果人迎脈比寸口脈大一倍且躁動,這表示病癥在手少陽三焦經。

然而,要診斷三焦經的病狀,主要是觀察右尺脈的浮象,這是因為三焦經的主要位置在這裡。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通過寸、關、尺三個部位的脈象來瞭解三焦經的運行狀況。具體來說,寸脈反映的是胸部的情況,主要與上焦相關;關脈反映腰部情況,主要與中焦相關;尺脈反映腹部情況,主要與下焦相關。

三焦經是腎臟的火府,氣源自腎臟,由下至上。腎臟是原氣的根本,而三焦經是原氣的分支。三焦經掌控全身的氣,屬於手少陽經,其腑不在內部,而在氣街的合處。三焦經的穴位是氣行的通道,被視為生命的源頭,是手足三陰三陽的根本。三焦經起源於腎間,因此被稱為原。

三焦經作為原氣的分支,主管上下中焦的氣流通。所謂原氣,就是真元之氣。下焦接收來自原氣的能量,上達中焦,主要負責接受五臟六腑水穀精悍之氣,並將其化為營衛之氣。營衛之氣與真元之氣結合,主管氣的運行,達到上焦,遍歷五臟六腑,因此三焦經停留的地方被視為原。"原"是三焦經的尊稱。當腹內氣滿,尤其是小腹堅硬,無法排尿,感到困擾,這就是三焦經的病狀。

當三焦經出現問題,會導致皮膚內充滿氣,感覺輕微但不堅實。下焦經病變,若氣實會導致小便不通,若氣虛則會出現尿失禁。

三焦經的主病是耳聾,這是由於少陽之上,相火主導,導致耳聾。患者會感到耳朵裡嗡嗡作響,如同水流或雷鳴。同時也會出現咽喉腫脹和喉痹等症狀,這都是由於相火在上部過剩所致。三焦經主導的氣病包括出汗,眼痛,臉頰腫脹,耳朵前面、肩膀、手臂外側疼痛,以及無力使用小指和次指,這些都是沿著經脈分佈的部位可能出現的病症。三焦經的絡脈主病,實證會出現肘部拘攣,虛證則會出現肌肉鬆弛。三焦經的筋膜主病,其病症會出現在經過的部位,如肢體轉筋,舌頭捲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