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貽績

《醫會元要》~ 十二經穴脈筋主病圖注(各經藥性並列) (6)

回本書目錄

十二經穴脈筋主病圖注(各經藥性並列) (6)

1. 手少陽三焦用藥

補:人參,黃耆,白朮,藿香

瀉:柴胡,枳殼,枳實,青皮,山茨菇

溫:附子,乾薑,厚朴,沉香

涼:連翹,滑石,膽草,地骨皮

引經:柴胡,川芎,青皮

白話文:

【手少陽三焦用藥】

補益類:使用人參、黃耆、白朮、藿香來增強體力。

疏泄類:利用柴胡、枳殼、枳實、青皮、山茨菇來幫助身體排除廢物。

溫熱類:採用附子、乾薑、厚朴、沉香以溫暖體內環境。

清涼類:選擇連翹、滑石、膽草、地骨皮來降低體內熱度。

導向經絡:使用柴胡、川芎、青皮以導引藥效至特定經脈。

2. 手陽明大腸脈主病

經曰:陽明之至,浮大而短。陽明則陽中有陰,故其脈浮大為陽而短屬乎陰。又云:人迎大三倍於寸口而躁,病在手陽明。而右尺中以候大腸,脈至如丸,滑不直指,輕按形似絲聚而圓轉,重按則形象頓失,全不當手。不直指者,按之不可得,是大腸氣予不足也,棗生而死。臍以下皮寒,腸中寒也,當臍而痛,不能久立,此大腸病也。

大腸之經脈主病,曰是動則病齒痛,頸腫。是主津液所生病者,目黃,口乾(火熱盛)、鼽(音仇)衄、喉痹、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氣有餘則當脈所過者熱腫,虛則寒慄不復。大腸之絡脈主病,曰實則齲(齒痛)聾,虛齒寒痹隔(氣寒所致。痹、閉也,隔阻也蓋手陽明主行氣血於皮膚以溫肌肉也,虛則寒氣不能行於外也)。

大腸之經筋主病,曰其病當所過者肢痛及轉筋,肩不舉,頭不可左右視。

白話文:

[手陽明大腸脈主病]

經文說道,當陽明經的病徵出現時,脈象會呈現浮大且短的特徵。陽明經屬於陽中帶陰,因此脈象雖浮大為陽,但短則歸屬於陰。又提及,如果人迎脈比寸口脈大三倍且跳動急躁,病症就出在手陽明經。此外,右側尺部的脈象用來判斷大腸的健康狀況,正常的脈象應如小丸般滑順,輕輕按壓感覺像是絲線聚集且圓轉,但用力按壓則脈象瞬間消失,完全無法觸摸到。如果脈象無法直接受力,代表大腸氣血不足,病情可能逐漸惡化。如果肚臍下方皮膚感到寒冷,表示腸中寒冷;如果肚臍處疼痛,影響站立,這都是大腸病的症狀。

大腸經脈的主病,表現為牙痛和頸部腫脹。主導津液相關疾病,如眼睛發黃、口乾(因火熱旺盛)、鼻出血、喉嚨疼痛、肩膀前面及上臂疼痛,以及大拇指和食指疼痛無法使用。若氣血過剩,沿脈經過的地方會感到熱和腫脹;氣血虛弱時,則會產生寒戰,身體難以恢復。

大腸絡脈的主病,實證時會有牙痛和耳鳴;虛證則牙齒會感到寒冷,並有氣寒導致的閉塞感,這是因為手陽明經負責調節皮膚的氣血以保持肌肉溫暖,氣血虛弱時,寒氣無法順利排出體外。

大腸經筋的主病,其病症會在所經過的部位出現肢體疼痛和抽筋,肩膀無法抬起,頭部無法向左右轉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