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會元要》~ 十二經穴脈筋主病圖注(各經藥性並列) (7)
十二經穴脈筋主病圖注(各經藥性並列) (7)
1. 足少陽膽經用藥
補:當歸,棗仁,棗皮,五味子
白話文:
補充:當歸,酸棗仁,山茱萸,五味子。
瀉:柴胡,青皮,黃連,白芍,川芎,貝母,栝蔞,鉤藤,天竺黃
白話文:
通瀉的藥材:柴胡、青皮、黃連、白芍、川芎、貝母、栝蔞、鉤藤、天竺黃
溫:乾薑,肉桂,陳皮,半夏
白話文:
溫熱藥:
- 乾薑
- 肉桂
- 陳皮(橘子皮)
- 半夏
涼:黃連,黃芩,柴胡,竹茹,甘草
引經:川芎(行上),青皮(行下),柴胡
白話文:
涼性藥材:黃連、黃芩、柴胡、竹茹、甘草
2. 足陽明胃脈主病
經曰:陽明脈至,浮大而短,言其陽中有陰也。又曰:人迎大三倍於寸口,病在足陽明。又曰:陽明浮長,其病在經,陽明長洪,在經熱甚,陽明脈實,其熱入府。胃與脾為表裡,右關浮以候胃,胃為水穀之海。經云:得谷者昌,失谷者亡。凡脈帶和緩是為有胃氣,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
白話文:
經書中說:陽明脈脈象出現浮大而短促,表示陽中夾有陰。又說:人迎脈比寸口脈大三倍,表示疾病在足陽明經。又說:陽明脈浮長,疾病在經絡中;陽明脈長而洪大,熱證嚴重於經絡中;陽明脈實大,熱證已進入臟腑。
胃和脾是表裡相合的,右關脈浮可以診斷胃病。胃是水谷飲食的倉庫。經書中說:得到食物就能興旺,失去食物就會衰亡。凡是脈象和緩勻稱的,就是有胃氣,有了胃氣才能生長,沒有胃氣就會死亡。
是以衝陽為胃脈,病危猶可診,以驗其生死。胃脈沉鼓澀,純陰寒冷之象。胃外鼓大,此外邪標脈,亦見純陰寒象。脈至如丸泥,形如豆之堅硬,又若燥土之枯澀,是胃精予不足也,榆英落而死。腹滿,胃實也。飢不受穀食,胃虛也。脹滿,胃中寒也。消穀善飢,胃中熱也。
寒慄鼓頷,胃氣虛也。當心而痛,胃脘痛也。臍以上皮熱,胃中熱也。便硬腹痛,胃實也。
白話文:
因此,以衝陽穴脈象來診斷胃部,發現有重病危象時,可以再做檢查以驗證病情的輕重。胃脈沉重、鼓動、澀滯,顯示出純屬陰寒的現象。胃部外面鼓脹,這是邪氣顯露於脈象,也反映出純屬陰寒的現象。脈象出現像丸藥般渾圓沉實,形狀像豆子一樣堅硬,又像乾土一樣枯澀,表明胃精氣不足,榆英湯也難以救治,病人將會死亡。腹部飽滿,表示胃中實熱。飢餓也不能進食,表示胃中虛寒。腹部脹滿,表示胃中寒邪。消化食物好但仍然飢餓,表示胃中熱邪。
胃之經脈主病,曰是動則病洒洒振寒(陽明者午也,陽盛而陰氣加之故也),善呻(陽氣鬱而欲伸出)數欠(陽欲引而上也),顏黑(陰氣加於上)。病至則惡人與火,聞木音則惕然而驚(陽明之脈病也),心欲動(胃上絡通於心),獨閉戶塞牖而處(陰陽相薄故也),甚則欲上高而歌,棄衣而走(陽盛則四肢實,而熱盛於身也),賁響腹脹(陽明之脈循腹裡,水火相激故賁門中有聲及脹,此陽明之氣厥也,逆於經而為此諸證),是為骭厥。
白話文:
胃經主治的疾病有以下症狀:當胃經氣血運行不暢時,會出現發冷、發抖(因為陽明胃經氣血過盛,陰氣來襲所致);愛呻吟(陽氣鬱結,想要發散);頻頻打呵欠(陽氣想要上升);面色發黑(陰氣上升所致)。當病情加重時,會厭惡人聲和火光,聽到木頭敲擊的聲音就會驚恐而跳起來(這是陽明胃經病變)。此時,患者會心慌意亂(因為胃往上與心相通),但又會閉門關窗,把自己孤立起來(陰陽相互對抗所致)。病情嚴重時,會想要往高處爬並大聲歌唱,脫掉衣服亂跑(陽氣過盛,導致四肢充實,全身發熱)。腹中會發出賁響,肚子脹大(陽明胃經循行腹中,水火相激,賁門處便會發出聲音並脹大。這是陽明胃經氣厥,逆行經脈所導致的症狀),這種情況稱為「骭厥」。
是主血所生病者,狂瘧,溫淫,汗出(胃氣熱甚蒸發水液之汗也),鼽衄(胃熱上行)口喎唇胗(唇瘍也),頸腫喉痹,大腹水腫,膝臏腫痛循膺乳,氣街股伏兔骭外廉足跗上皆痛(皆陽明經脈之為病),中指不用。氣盛(於外)則身以前皆熱,其有餘於內則消穀善飢,溺色黃(胃熱下入膀胱)。
白話文:
所有由氣血失調引起以下症狀的疾病:
發瘋癲狂(狂瘧)、熱病(溫淫)、異常出汗(胃氣過熱導致水分蒸發)、流鼻血(胃熱上升)、嘴歪口腫(脣瘍)、頸部腫脹喉嚨痛(喉痹)、腹水腫脹(大腹水腫)、膝蓋腫痛並延伸到胸部乳房,大腿後側和小腿外側、腳背上部等部位也痛(都是陽明經絡經脈出問題),中指麻痺無力。
若氣血旺盛(於體外),則身體前部發熱;若氣血過剩於體內,則消化不良、經常飢餓,尿液發黃(胃熱下行進入膀胱)。
氣不足則身以前皆寒慄,胃中寒則脹滿。胃之絡脈主病,曰其病氣逆則喉痹卒痛,實則狂顛,虛則足不收,脛枯。胃之經筋主病,曰其病足中指支,脛轉筋,足跗堅,伏兔轉筋,髀前腫,㿉疝,腹筋急,引缺盆及頰,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熱則縱弛,目不閉,頰筋有寒,則急引頰移口。
傷寒病脈證
白話文:
氣虛的話,身體前側都會發抖怕冷,胃中寒冷的話,就會脹滿。胃部經絡主導的疾病,症狀包括:氣逆導致喉嚨腫痛,實證的話會發狂神經錯亂,虛證的話足不能收,小腿枯瘦。胃部經筋主導的疾病,症狀包括:足中指痠痛,小腿抽筋,足跗僵硬,伏兔抽筋,大腿前側腫脹,疝氣,腹肌痙攣,牽拉到脖子和臉頰,突然口歪痙攣,眼睛無法閉合,熱的話會肌肉鬆弛,眼睛無法閉合,臉頰經筋受寒,則會牽拉臉頰,嘴角歪斜。
陽明脈浮長,證則身熱目疼,鼻乾不得眠,以其脈夾鼻絡於目也。不惡寒而作渴為在經,反發熱,自汗出,大便難為在府。足陽明脈起於鼻交頞中,旁約太陽之脈。
白話文:
陽明經脈浮現且長,證狀是身體發熱、眼睛疼痛,鼻子乾澀、無法入睡,這是因為陽明經脈夾住了與鼻子連接的眼睛脈絡。如果沒有惡寒卻口渴,是因為病在經絡中;如果發燒,盜汗,大便困難,是因為病在臟腑中。足陽明經脈從鼻子旁邊的印堂穴開始,與太陽經脈相鄰。
3. 足陽明胃經用藥
補:人參,黃耆,白朮,石斛,山藥,芡實,薏苡,蓮肉,糯米,白糖
白話文:
補益: 人參、黃耆、白朮、石斛、山藥、芡實、薏苡、蓮子、糯米、白糖。
瀉:枳實,厚朴,腹皮,前胡,三稜,莪朮,檳榔,大黃,石膏,礞石
白話文:
瀉下作用的藥物:
- 枳實
- 厚朴
- 腹皮(山楂皮)
- 前胡
- 三稜
- 莪朮
- 檳榔
- 大黃
- 石膏
- 礞石
溫:肉桂,附子,肉果,砂仁,藿香,半夏,蒼朮,白蔻,乾薑,川芎,香附
白話文:
溫熱性中藥材:
- 桂皮
- 附子
- 吳茱萸
- 砂仁
- 藿香
- 半夏
- 蒼朮
- 白豆蔻
- 乾薑
- 川芎
- 香附
涼:葛根,知母,石蓮,梔子,滑石,竹茹,胡黃連
引經:葛根,升麻,白芷
白話文:
清熱解暑藥材:
- 葛根
- 知母
- 石蓮花
- 梔子
- 滑石(皁石)
- 竹茹
- 黃連
4. 傷寒主足三陰三陽說
傷寒,乃冬時感寒即發之名。冬乃坎水司事,其氣嚴寒,時則太陽少陰正司其令,觸冒之者則二經受病。其次則足少陽厥陰繼冬而司春令,然木之胎胚始於大寒節,正當十二月中,至春分後方行溫令,故風寒亦能傷之。足陽明太陰屬土,無定位,寄旺於四季,能終始萬物,則四時寒熱溫涼之氣皆能感而傷之。
白話文:
傷寒,是冬天受到寒氣就發作的病。冬天屬水,水氣主寒,此時由太陽經和少陰經掌管,侵犯到它們就會得病。再來是足少陽經和厥陰經,它們在冬天之後掌管春天,不過木氣的發育從大寒節開始,正是十二月,一直到春分後才開始溫暖,因此風寒也能傷害它們。足陽明經和太陰經屬土,沒有固定的位置,寄託在四季中,能貫穿滋養萬物,因此四季的寒熱溫涼之氣都能侵犯它們而致病。
故表邪入里必歸於脾胃而成燥糞矣。手之六經主乎夏秋,故不傷之,但云傷足不傷手則可,若以為傳足不傳手則不可,蓋風寒之中人無所不至,夫豈間於手經哉。
白話文:
外部的邪氣如果進入身體內部,一定會集中在脾胃中,形成乾結的糞便。手部六種經絡主要對應夏天和秋天,所以不會受到傷害,因此只說傷害足部經絡而不會傷害手部經絡就可以了。如果認為寒風傳播到足部經絡而不會傳播到手部經絡的想法是不正確的。因為風寒入侵人體時無所不在,怎麼可能只在手部經絡中停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