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會元要》~ 十二經穴脈筋主病圖注(各經藥性並列) (7)
十二經穴脈筋主病圖注(各經藥性並列) (7)
1. 手陽明大腸經用藥
補:薏苡,粟殼,木香,肉蔻,龍骨,牡蠣,蓮肉,糯米,白沙糖
瀉:大黃,芒硝,枳實,桃仁,檳榔,麻仁,蔥白
溫:人參,乾薑,半夏,肉桂,吳茱萸
涼:黃芩,槐花,大黃,地榆,連翹,石膏,秦艽,胡黃連
引經:葛根,升麻,白芷
白話文:
補充類藥物:薏仁、粟殼、木香、肉豆蔻、龍骨、牡蠣、蓮子肉、糯米、白沙糖。
排泄類藥物:大黃、芒硝、枳實、桃仁、檳榔、麻仁、蔥白。
溫熱類藥物:人參、乾薑、半夏、肉桂、吳茱萸。
清涼類藥物:黃芩、槐花、大黃、地榆、連翹、石膏、秦艽、胡黃連。
經絡導引類藥物:葛根、升麻、白芷。
以上皆為手陽明大腸經相關的用藥。
2. 足太陰脾脈主病
經曰:脾脈來和柔相離(言悠悠揚揚,時一代也),如雞踐地(雞之行也,舉足獨緩,雞足四爪,踐地四布,此形容脾脈之灌溉四藏,和緩而四布也),曰脾平。又曰:脾脈來,實而急數(弦之太過),如雞舉足(舉足非如踐地之和緩,亦不至於鳥距急疾,弱多胃少之象也),曰脾病。又如虛澀堅急為脾病,舂硬曰今病,乍疏乍數,軟散無胃曰死。
又如脈連來幾至,圓活轉動,形情似數,如燈將滅而復明,又來幾至,疏離渙散,楞澀舂硬,如鳥之距,如雀之啄,又若雞之舉足,此脾家之真藏脈也,脾絕,甲乙日時死。又曰:脾脈急甚為瘛瘲(瘛者急而收引,瘲者縱而懈弛。脾主四肢故急甚為瘛瘲),微急為膈中,食飲入而還出後沃沫(脾有寒不能運化飲食,故為膈中,不能遊溢津液上歸於肺,四布於皮毛,故涎沫從口出也)。
緩甚為痿厥,微緩為風痿(皆四肢癱瘓而不為所用〕,四肢不用,心慧然若無病(病在外而不及於中)。大甚為擊僕(四肢不用若擊之仆地也),微大為疝氣,腹裡大,膿血在腸胃之外(皆有餘之積聚)。小甚為寒熱(血氣盛也),微小為消癉(不能為胃行其津液)。滑甚為㿉癃(濕熱則為疝㿉,為小便癃閉),微滑為蠱毒,蛕蠍腹熱(濕熱生蟲)。
澀甚為腸㿉(脾氣虛而有寒),微澀為內㿉,多下膿血(多血少氣故也)。黃,脾之色也,憂思,脾之志也。當臍中動氣,脾之部位也。病則食少,脾主味也。倦怠乏力,脾主四肢也。腹滿腸鳴,痛而下利,脾主腹也,此皆脾虛之證。身體沉重,腹脹便閉,脾主肉也,此為脾實之證。
先硬後溏,腹縮脾虛也。
脾之經脈主病,曰是動則病舌本強(太陰氣病也),食則嘔,胃脘痛(脾脈絡胃故也),腹脹善噫(寒氣客於胃也),得後與氣(得大便與屁)則快然如衰(病衰也),身體皆重(太陰之濕氣也)。
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脾病濕熱),體不能動搖(即體重而甚也),食不下(脾氣不行),煩心(脾脈注心中也),心下急痛(即胃腕痛),溏(便溏),瘕(腹積),泄瀉水閉,黃疸(皆濕熱為病),不能臥(胃不和則臥不安),強立股膝內腫厥(脾主四肢脈行膝),足大指不用。脾之絡脈主病,曰實則腸中切痛(氣實有餘),虛則鼓脹(氣虛不足)。
脾之經筋主病,曰其病足大指支內踝痛,輔筋痛,膝內輔骨痛,陰股引髀痛,陰器紐痛,上引臍兩脅痛,引膺中脊內痛。脾之大絡主病曰:實則身盡痛,虛則百節皆痛。
傷寒病脈證,太陰脈沉細,證則腹痛、咽乾、手足自溫。若直中者,或腹痛,自利不渴,以其脈布胃中絡於喉也。足太陰脈起於足大指之端,上內踝,上踹,循脛上膝入腹屬脾絡胃,上膈挾咽連舌本。
白話文:
【足太陰脾脈主病】
經典指出:脾臟的脈象柔和且有規律,猶如雞緩慢地踏地,腳爪四分,踏地時分佈四方,這是在描述脾脈能平穩地灌溉全身各器官,呈現和緩而廣泛的特性,這就是脾臟健康的情況。
再者,如果脾臟的脈象變得實硬且快速,就像雞抬腳的樣子,既不如踏地時的和緩,也未達到鳥爪緊急的狀態,這表示脾臟可能出現問題。此外,脈象虛弱、澀滯、堅硬或緊急,都是脾臟疾病的徵兆;若脈象突然變得硬直,或忽而疏遠忽而密集,且軟弱散亂,缺乏胃氣,這就代表病情嚴重。
如果脈象連貫而頻繁,圓潤流動,看似快速卻又如燈火將熄又亮,之後變得疏遠散亂,且硬直,這就代表脾臟的真臟脈象,預示著脾臟功能衰竭,病人會在甲乙日時死亡。再者,若脾脈緊急表示可能患有抽搐或肌肉鬆弛等疾病,若稍微緊急則可能是膈肌受阻,飲食入肚後又吐出,伴隨口水分泌過多。
若脈象過於緩慢,可能是四肢麻痺;稍微緩慢則可能是由風邪引起的四肢麻痺,病人四肢無力,但心智仍清醒。脈象過大,可能是四肢無力,像被擊倒般;稍微大則可能是疝氣,腹部腫大,腸胃外有膿血。脈象過小,可能是發燒或寒顫;稍微小則可能是消耗性疾病,無法為胃部運行津液。脈象過滑,可能是濕熱導致的疝氣或小便困難;稍微滑則可能是中毒,腹部熱痛,有寄生蟲。
若脈象過澀,可能是腸道疾病;稍微澀則可能是內臟疾病,常排出膿血。黃色是脾臟的顏色,憂慮和思考是脾臟的功能。臍中的動脈跳動是脾臟的位置。若脾臟患病,則食慾會減退。疲憊無力,是因為脾臟掌管四肢。腹部脹滿,腸鳴,疼痛並伴有下痢,是因為脾臟掌管腹部。這些都是脾虛的症狀。身體沉重,腹部脹滿,排便困難,是因為脾臟掌管肌肉。先硬後軟的排便,是因為脾虛。
脾臟的經脈主管疾病,如舌頭僵硬,飯後嘔吐,胃部疼痛,腹部脹滿,打嗝,排便後和放屁後感到舒緩,全身沉重,這些都是脾臟濕氣過重的表現。
脾臟所主導的疾病,如舌頭疼痛,身體活動受限,食慾下降,心煩意亂,心下急痛,便溏,腹部包塊,泄瀉,水腫,黃疸,失眠,膝蓋內側腫脹,大拇指無法活動。脾臟的絡脈主管疾病,如腸道劇烈疼痛,氣虛則全身浮腫。
脾臟的經筋主管疾病,如大拇指及腳踝內側疼痛,膝蓋內側及大腿內側疼痛,生殖器疼痛,連帶引起臍部及兩脅疼痛,胸痛及背痛。脾臟的大絡主管疾病,如全身疼痛,氣虛則關節疼痛。
傷寒病的脈象特徵,脾臟的脈象沉細,症狀包括腹痛,咽喉乾燥,手腳溫暖。若直接感染,則可能出現腹痛,自行排便但不口渴,因為脈絡遍佈胃部並連接喉嚨。足太陰脾脈起始於大拇指末端,沿內踝上行,穿過小腿,沿膝蓋進入腹部,連結脾臟並絡胃,向上穿膈肌,夾住咽部,連接舌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