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經懸解》~ 卷下 (7)

回本書目錄

卷下 (7)

1. 五十五難

五十五難曰:經言七傳者死,間臟者生,何謂也?然:七傳者,傳其所勝也,間臟者,傳其子也。何以言之?假令心病傳肺,肺傳肝,肝傳脾,脾傳腎,腎傳心,一臟不再傷,故言七傳者死也。間臟者,傳其所生也,假令心病傳脾,脾傳肺,肺傳腎,腎傳肝,肝傳心,是子母相傳,周而復始,如環無端,故言生也。

間臟者,不傳所勝,隔二臟而傳其所生也。

白話文:

《五十五難》說:醫經中提到的“七傳”會導致死亡,“間臟”則會存活,這是什麼意思呢?
回答:“七傳”是指病情按照五行相克的順序傳變(例如心傳肺,肺屬金,克心火);而“間臟”則是按五行相生的順序傳變(例如心傳脾,脾為心之子)。具體來說:假設心病傳給肺(火克金),肺病傳給肝(金克木),肝病傳給脾(木克土),脾病傳給腎(土克水),腎病傳回心(水克火),同一臟器不會被重復克伐,因此“七傳”預後凶險。

至於“間臟”,是病氣順著相生關係傳遞:例如心病傳脾(火生土),脾病傳肺(土生金),肺病傳腎(金生水),腎病傳肝(水生木),肝病傳心(木生火),形成母子相生的循環,周而復始生生不息,所以預後良好。

“間臟”的特點是不傳至相克之臟,而是跳過兩臟後傳給自身所生之臟。

2. 五十六難

五十六難曰:臟病難治,腑病易治,何謂也?然:臟病所以難治者,傳其所勝也,腑病易治者,傳其子也,與七傳間臟同法也。

臟病之難治者,傳其所勝也,腑病之易治者,傳其所生也。臟病深,故傳所勝,腑病淺,故傳所生。蓋平人無病,皆傳所生,腑病輕微,未至乖常失度,彼此克賊,故傳其所生,與平人相同也。

白話文:

五十六難

臟腑疾病中,臟病較難治癒,而腑病較易治療,這是為什麼呢?因為臟病難以治癒的原因,在於病情會傳變至其所剋制的臟腑(如肝病傳脾);而腑病容易治療,則因病情會傳變至其相生的腑(如小腸病傳膀胱),這與「七傳、間臟」的規律是相同的。

臟病之所以難治,在於其病情深重,會傳至所剋制的臟腑;腑病之所以易治,在於病情較輕淺,僅傳至其所生的腑。健康無病之人,氣血運行本就會傳遞至相生的臟腑,而腑病症狀輕微,尚未嚴重到顛覆正常生理運作,或引發臟腑間的相互剋害,因此病變僅傳至所生之腑,與健康之人的傳變規律相同。

3. 五十七難

五十七難曰:泄凡有幾?皆有名不?然:泄凡有五,其名不同,有胃泄,有脾泄,有大腸泄,有小腸泄,有大瘕泄,名曰後重。胃泄者,飲食不化,色黃。脾泄者,腹脹滿,泄注,食即嘔吐逆。大腸泄者,食已窘迫,大便色白,腸鳴切痛。小腸泄者,溲而便膿血,少腹痛。大瘕泄者,裡急後重,數至圊而不便,莖中痛。此五泄之法也。

胃泄者,甲木之克戊土也。胃以受盛為職,乘以甲木之邪,胃腑郁迫,水穀莫容,則生吐泄。傷寒陽明少陽之泄,皆此證也。脾泄者,乙木之賊己土也。脾土濕寒,不能蒸水化氣,水穀並下,脾濕愈滋,土陷木遏,肝氣不達,風木沖決,開其後竅,則生泄注。內傷之泄,皆此證也。

食則嘔吐逆者,脾陷則胃逆也。大腸泄者,金斂而木不泄也。乙木陷於大腸,上達無路,欲沖後竅而出,而大腸斂之,不得暢泄,故窘迫欲後,腸鳴而痛切也。大便白者,金色也。小腸泄者,寒水鬱其丙火也。小腸以丙火而化寒水,水寒生泄,不過大便溏注而已,不作膿血也,病則丙火不化寒水,鬱於濕土之中(丙火不化寒水,因於土濕)。內熱淫蒸,膿血腐化。

寒水絕其上源,故溲溺淋澀。風木鬱沖,故小腹痛作也。大瘕泄者,水土之郁陷也。水土濕寒,陰氣凝結,瘕塊累生。乙木不得溫升,陷沖後竅,而疏泄失政,未能順下,故溲便頻數,裡急後重,而糞溺艱澀不利也。泄雖有五,唯胃泄為膽胃病,其四皆脾肝之證,而癸水之寒,乃其根本也。

白話文:

[五十七難]
腹瀉總共有幾種?都有名稱嗎?
腹瀉共有五種,名稱與症狀各不相同,包括胃洩、脾洩、大腸洩、小腸洩、大瘕洩(又稱「後重」)。

  1. 胃洩:食物不消化,糞便呈黃色。
  2. 脾洩:腹部脹滿,腹瀉如水注,進食後嘔吐反胃。
  3. 大腸洩:飯後急迫欲排便,糞色偏白,腸鳴伴劇痛。
  4. 小腸洩:小便時排出膿血,下腹疼痛。
  5. 大瘕洩:裏急後重(肛門墜脹),頻繁如廁卻排不出,尿道疼痛。

病因機理

  • 胃洩:因膽木(甲木)剋制胃土(戊土),胃功能受阻,導致嘔吐腹瀉,常見於傷寒陽明、少陽證。
  • 脾洩:肝木(乙木)侵襲脾土(己土),脾虛濕寒無法運化水穀,造成水瀉;脾氣下陷、肝氣鬱滯,加劇腹瀉。嘔吐是因脾陷連帶胃氣上逆。
  • 大腸洩:大腸(屬金)收斂過度,肝木鬱滯無法疏洩,導致排便急迫、腸鳴劇痛;糞色白屬金氣外現。
  • 小腸洩:寒水(腎)抑制小腸丙火,濕熱鬱積化膿血;小便不暢因寒水上源受阻,小腹痛因肝氣鬱衝。
  • 大瘕洩:脾腎濕寒導致氣血凝滯成塊,肝木下陷後竅,使排便頻繁卻不暢,裏急後重。

總結:五種腹瀉中,胃洩屬膽胃問題,其餘四種多與脾肝失調相關,根本原因在於腎水(癸水)虛寒。

4. 五十八難

五十八難曰:傷寒有幾?其脈有變不?然:傷寒有五,有中風,有傷寒,有濕溫,有熱病,有溫病,其所苦,各不同。

中風,風傷衛也,傷寒,寒傷營也,詳仲景《傷寒》。濕溫,中濕而發熱者也。熱病,暑病也,即仲景暍病。溫病,春月而病感者也。《素問》熱病,即溫病之發於夏月者(「評熱病論」:先夏至者為病溫,後夏至者為病暑是也),與此不同。

中風之脈,陽浮而滑,陰濡而弱。濕溫之脈,陽濡而弱,陰小而急。傷寒之脈,陰陽俱甚而緊澀。熱病之脈,陰陽俱浮,浮之而滑,沉之散澀。溫病之脈,行在諸經,不知何經之動也,各隨其經之所在而取之。

溫病各經不同,行在於諸經之中,不知何經之動也,各隨其經之所在而取之。溫病不過六經,而經隨日傳,六日而盡,須逐日診之,難以預定也。(溫病一日太陽,二日陽明,三日少陽,四日太陰,五日少陰,六日厥陰,法詳《素問·熱論》)

傷寒有汗出而愈,下之而死者,有汗出而死,下之而愈者,何也?然:陽虛陰盛,汗出而愈,下之即死,陽盛陰虛,汗出而死,下之而愈。

陽虛陰盛,下則亡陽,故可汗愈,陽盛陰虛,汗則亡陰,故可下愈。

寒熱之病,候之如何也?然:皮寒熱者,皮不可近席,毛髮焦,鼻槁,不得汗。肌寒熱者,皮膚痛,唇舌槁,無汗。骨寒熱者,病無所安,汗注不休,齒本槁痛。

此段引《靈樞·寒熱病》文。

白話文:

《五十八難》譯文:

醫經第五十八問提到:傷寒分幾種?其脈象是否有變化?答:傷寒可分為五類,包括中風、傷寒、濕溫、熱病和溫病,各自的症狀表現各不相同。

中風是因風邪侵襲衛氣所致;傷寒是寒邪損傷營氣所致(詳見於張仲景《傷寒論》);濕溫是體內濕邪郁積而引發發熱;熱病即暑病,相當於仲景所述的「暍病」;溫病則是春季感受外邪發病。《素問》所述熱病專指夏季發作的溫病(《評熱病論》言:夏至前發病為溫病,夏至後發病為暑病),與此處定義不同。

各病症脈象特徵如下:

  • 中風脈象:寸部浮滑,尺部濡弱
  • 濕溫脈象:寸部濡弱,尺部細急
  • 傷寒脈象:寸尺脈皆強盛緊澀
  • 熱病脈象:寸尺脈俱浮,輕按滑利,重按散澀
  • 溫病脈象:病邪流注各經脈,難以確定具體病位,需根據當時影響的經脈診察

溫病發展規律:病邪在六經間逐日傳變(一日太陽經,二日陽明經,三日少陽經,四日太陰經,五日少陰經,六日厥陰經),需每日診察,無法提前預判(詳見《素問·熱論》)。

關於傷寒治療轉歸:

  • 陽氣虛弱陰氣盛者,發汗可愈,誤用下法則致死
  • 陽氣亢盛陰氣虛弱者,發汗反致危殆,用下法則病癒 原理在於:陽虛陰盛者下法會損耗陽氣,故宜汗法;陽盛陰虛者汗法會耗傷陰液,故宜下法。

寒熱病症的診察要點(引自《靈樞·寒熱病》):

  1. 邪在皮膚的寒熱:不能臥席,毛髮枯焦,鼻腔乾燥,無汗
  2. 邪在肌肉的寒熱:皮膚疼痛,口唇乾枯,無汗
  3. 邪在骨骼的寒熱:煩躁不安,大量出汗,牙根枯槁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