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經懸解》~ 卷下 (6)

回本書目錄

卷下 (6)

1. 五十難

五十難曰:病有虛邪,有實邪,有賊邪,有微邪,有正邪,何以別之?然:從後來者為虛邪,從前來者為實邪,從所不勝來者為賊邪,從所勝來者為微邪,自病為正邪。何以言之?假令心病,中風得之為虛邪,傷暑得之為正邪,飲食勞倦得之為實邪,傷寒得之為微邪,中濕得之為賊邪。

心為火,假令心病,中風木邪,火所由生也,是自後來。傷暑火邪,是為自病。飲食勞倦土邪,火之所由生也,是從前來。傷寒金邪,是從所勝來。中濕水邪,是從所不勝來也。

白話文:

《五十難》的如下:

疾病可分為虛邪、實邪、賊邪、微邪和正邪,如何區分呢?
從我(臟腑)所生的因素而來的是虛邪,從生我者而來的是實邪,從克我者而來的是賊邪,從我克者而來的是微邪,而自身產生的病邪則稱為正邪。

舉心臟疾病為例:

  • 因中風(屬木)得病的是虛邪(木生火,病邪從「我所生者」而來)。
  • 因傷暑(屬火)得病的是正邪(火本身自病)。
  • 因飲食勞倦(屬土)得病的是實邪(火生土,病邪從「生我者」而來)。
  • 因傷寒(屬金)得病的是微邪(火克金,病邪從「我所克者」而來)。
  • 因中濕(屬水)得病的是賊邪(水克火,病邪從「克我者」而來)。

(心屬火)具體解釋:

  • 中風屬木,木能生火,病源於「我所生者」,故為虛邪。
  • 傷暑屬火,是火自身病變,故為正邪。
  • 飲食勞倦屬土,火能生土,病源於「生我者」,故為實邪。
  • 傷寒屬金,火能克金,病源於「我所克者」,故為微邪。
  • 中濕屬水,水能克火,病源於「克我者」,故為賊邪。

2. 五十一難

五十一難曰:病有欲得溫者,有欲得寒者,有欲見人者,有不欲見人者,而各不同,病在何臟腑也?然:病欲得寒,而欲見人者,病在腑也。病欲得溫,而不欲見人者,病在臟也。何以言之?腑者陽也,陽病欲得寒,又欲見人,臟者陰也,陰病欲得溫,又欲閉戶獨處,惡聞人聲,故以別知臟腑之病也。

陽病熱,陰病寒,陽病動,陰病靜,其性然也。

白話文:

第五十一難提到:病人有的喜歡溫暖,有的喜歡涼爽,有的想見人,有的不想見人,這些不同表現的病徵,究竟是與哪些臟腑相關呢?回答是:喜歡涼爽又想見人的,病因在腑;喜歡溫暖且不想見人的,病因在臟。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腑屬陽,陽病喜歡涼爽,又想見人;臟屬陰,陰病喜歡溫暖,又想關門獨處,厭惡聽到人聲,所以可以據此區分臟腑的病症。

陽病表現為熱症,陰病表現為寒症;陽病偏向躁動,陰病偏向靜默,這是它們的本性所致。

3. 五十二難

五十二難曰:腑臟發病,根本等不?然:不等也。其不等奈何?臟病者,止而不移,其病不離其處,腑病者,彷彿賁響,上下流行,居處無常,故以此知臟腑根本不同也。

彷彿者,遊移無定之象。賁響,賁走而鳴轉也。

白話文:

《五十二難》中說:五臟六腑發病時,它們的根源相同嗎?回答是:不相同。為什麼不相同呢?五臟的疾病,位置固定不移,病症始終不離開發病的部位;六腑的疾病,則像游移不定、流動作響一樣,症狀上下竄動,沒有固定的位置。因此可以知道,五臟和六腑的發病根源是不同的。

「徬彿」指的是游移不定的樣子,「賁響」則是形容症狀像奔跑流動併發出聲響的樣子。

4. 五十三難

五十三難曰:病有積,有聚,何以別之?然:積者陰氣也,聚者陽氣也,故陰沉而伏,陽浮而動。氣之所積名曰積,氣之所聚名曰聚。積者五臟所生,聚者六腑所成。積者陰氣也,其發有常處,其痛不離其部,上下有所終始,左右有所窮處,聚者陽氣也,其始發無根本,上下無所留止,其痛無常處。故以是別知積聚也。

此申明上章之義。

白話文:

五十三難的問題:疾病有積和聚之分,如何區別呢?
回答説:積屬於陰氣,聚屬於陽氣。因此陰氣沈潛而潛藏,陽氣浮動而活躍。氣的積滯稱為積,氣的凝聚稱為聚。積是由五臟產生的,聚是由六腑形成的。積屬於陰氣,發作時有固定的部位,疼痛不離開那個區域,上下有一定範圍,左右有明確邊界;聚屬於陽氣,開始發作時沒有固定根源,上下沒有停留之處,疼痛部位也不固定。由此可以區別積與聚的不同。

這是進一步闡明上一章的含義。

5. 五十四難

五十四難曰:五臟之積,各有名乎?以何月何日得之?然:肝之積,名曰肥氣,在左脅下,如覆杯,有頭足,久不愈,令人發咳逆,㾬瘧,連歲不已,以季夏戊己日得之。何以言之?肺病傳肝,肝當傳脾,脾季夏適王,王者不受邪,肝復欲還肺,肺不肯受,故留結為積,故知肥氣以季夏戊己日得之。

肝位在左脅,肝膽同氣,咳逆,膽火逆刑肺金也。㾬瘧,膽火閉於重陰之中,鼓動欲出,而陰邪外束,故生寒慄,及其鬱蒸透發,則寒變而為熱也。

心之積,名曰伏梁,起臍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不愈,令人病煩心,以秋庚辛日得之。何以言之?腎病傳心,心當傳肺,肺秋適王,王者不受邪,心復欲還腎,腎不肯受,故留結為積,故知伏梁以秋庚辛日得之。

心位在臍上。

脾之積,名曰痞氣,在胃脘,覆大如盤,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發黃疸,飲食不為肌膚,以冬壬癸日得之。何以言之?肝病傳脾,脾當傳腎,腎以冬適王,王者不受邪,脾復欲還肝,肝不肯受,故留結為積,故知痞氣以冬壬癸日得之。

脾位在中脘。

肺之積,名曰息賁,在右脅下,覆大如杯,久不已,令人灑淅寒熱,喘咳,發肺壅,以春甲乙日得之。何以言之?心病傳肺,肺當傳肝,肝以春適王,王者不受邪,肺復欲還心,心不肯受,故留結為積,故知息賁以春甲乙日得之。

肺位在右脅。息賁,喘息奔逆也。

腎之積,名曰賁豚,發於少腹,上至心下,若豚狀,或上或下無時,久不已,令人喘逆,骨痿少氣,以夏丙丁日得之。何以言之?脾病傳腎,腎當傳心,心以夏適王,王者不受邪,腎復欲還脾,脾不肯受,故留結為積,故知賁豚以夏丙丁日得之。此五積之要法也。

腎位在少腹。賁豚發作,狀如豚奔,上至心下,痛苦欲死,故曰賁豚。

白話文:

《五十四難》
五臟積病的名稱與形成時間如下:

  1. 肝積名為「肥氣」,位於左脅下,形狀如倒扣的杯子,有頭足狀的硬塊。久不愈會引發咳嗽氣逆、瘧疾(寒熱交替),持續多年不愈。此病多在季夏(農歷六月)的戊己日得之。因肺病傳肝,肝病本應傳脾,但季夏時脾土正旺不受邪,肝欲返傳於肺,肺亦不受,邪氣滯留結為積,故於季夏戊己日發病。

  2. 心積名為「伏梁」,從臍上至心窩處,大如手臂。久不愈會導致心煩。此病多在秋季庚辛日得之。因腎病傳心,心病本應傳肺,但秋季肺金正旺不受邪,心欲返傳於腎,腎不受,邪氣滯留成積,故於秋日庚辛發病。

  3. 脾積名為「痞氣」,位於胃脘,如倒扣的盤子大小。久不愈會引發四肢無力、黃疸、飲食不吸收而消瘦。此病多在冬季壬癸日得之。因肝病傳脾,脾病本應傳腎,但冬季腎水正旺不受邪,脾欲返傳於肝,肝不受,邪氣滯留成積,故於冬日壬癸發病。

  4. 肺積名為「息賁」,位於右脅下,狀如倒扣的杯子。久不愈會引發寒熱交替、喘咳、肺癰。此病多在春季甲乙日得之。因心病傳肺,肺病本應傳肝,但春季肝木正旺不受邪,肺欲返傳於心,心不受,邪氣滯留成積,故於春日甲乙發病。(息賁指喘息急促如奔馬。)

  5. 腎積名為「賁豚」,起於小腹,上衝至心窩,如小豬奔竄般時上時下。久不愈會導致氣喘、骨弱無力、氣短。此病多在夏季丙丁日得之。因脾病傳腎,腎病本應傳心,但夏季心火正旺不受邪,腎欲返傳於脾,脾不受,邪氣滯留成積,故於夏日丙丁發病。(賁豚發作時痛苦劇烈,如豚奔衝心。)

以上為五積病的核心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