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經懸解》~ 卷下 (4)

回本書目錄

卷下 (4)

1. 四十三難

四十三難曰:人不食飲者,七日而死,何也?然:胃大一尺五寸,徑五寸,長二尺六寸,橫屈,受水穀三斗五升,其中長留谷二斗,水一斗五升。小腸大二寸半,徑八分分之少半,長三丈二尺,受谷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迴腸大四寸,徑一寸半,長二丈一尺,受谷一斗,水七升半。

廣腸大八寸,徑二寸半,長二尺八寸,受谷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腸胃凡長五丈八尺四寸,合受水穀九斗二升一合八分合之一,此腸胃所受水穀之數也(此段舊誤在四十二難中。依《靈樞》正之)。人胃中常留谷二斗,水一斗五升,平人日再至圊,一行二升半,日中五升,七日五七三斗五升,而水穀盡矣,故平人不食飲七日而死者,水穀津液俱盡,即死矣。

此篇全引《靈樞·平人絕谷》文。

白話文:

《四十三難》提到:人不吃不喝七天就會死亡,為什麼?這是因為:胃的寬度為一尺五寸,直徑為五寸,長度為二尺六寸,呈橫向彎曲狀,能容納三斗五升的水和食物,其中通常留存食物二斗、水一斗五升。小腸的寬度為二寸半,直徑略小於八分,長度為三丈二尺,能容納食物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半。回腸的寬度為四寸,直徑為一寸半,長度為二丈一尺,能容納食物一斗、水七升半。

廣腸(大腸末端)的寬度為八寸,直徑為二寸半,長度為二尺八寸,能容納食物九升三又八分之一合。整個消化道的總長度為五丈八尺四寸,合計能容納九斗二升一又八分之一合的水和食物(此段原誤載於《四十二難》,現依《靈樞》校正)。

健康人的胃中通常留存食物二斗、水一斗五升,一般人每天排便兩次,每次排泄二升半,一天共排出五升,七天總計三斗五升。當水和食物完全耗盡時,人就會死亡。因此,健康人不吃不喝七天而死,是因為水和食物中的津液全部枯竭,生命也就終止了。

本篇內容完全引自《靈樞·平人絕谷》的原文。

2. 四十四難

四十四難曰:七衝門何在?然:唇為飛門,齒為戶門,會厭為吸門,胃為賁門,太倉下口為幽門,大腸小腸會為闌門,下極為魄門,故曰七衝門也。

沖,要也。賁與奔同,胃之上口,水穀下奔之路也。太倉,胃也。幽門,胃之下口,即小腸上口。闌門,小腸下口,即大腸上口。下極,謂會陰穴,在前後二陰之間,會陰之後,即魄門,二十九難:督脈起於下極之腧,即此。

白話文:

【四十四難】人體有七個重要關卡(稱為「七衝門」),分別是:

  1. 飛門:指嘴唇,如同食物進入的第一個門戶。
  2. 戶門:指牙齒,負責咀嚼阻擋食物。
  3. 吸門:指會厭(咽喉部位),控制呼吸與吞咽。
  4. 賁門:胃的上口,食物由此快速進入胃部(「賁」通「奔」,形容食物奔流而下)。
  5. 幽門:胃的下口,連接小腸(即小腸的上口)。
  6. 闌門:小腸與大腸的交會處(小腸下口即大腸上口)。
  7. 魄門:最下方的出口,指肛門(位於會陰穴後方;會陰穴在前後陰之間,如《二十九難》提到「督脈起於下極之腧」即此部位)。

3. 四十五難

四十五難曰:經言八會者何也?然:腑會太倉,臟會季脅,筋會陽陵泉,髓會絕骨,血會膈俞,骨會大杼,脈會太淵,氣會三焦外一筋直兩乳內也。熱病在內者,取其會之氣穴也。

太倉,胃也,地當任脈之中脘,胃為六腑之長,故腑會於此。季脅,足厥陰之章門,脾之募也,脾為五臟之長,故臟會於此。陽陵泉,足少陽穴,肝膽主筋,故筋會於此。絕骨,外踝上光骨,當足少陽之懸鐘。膈俞,足太陽穴。大杼,亦足太陽穴,在大椎上。太淵,手太陰穴。

三焦,上焦地在外一筋直兩乳之內,當任脈之膻中,宗氣在此,三焦之上原也。熱病在內者,取其所會之氣穴,以瀉其熱也。

白話文:

四十五難

八會是指什麼呢?回答如下:

  • 六腑之氣匯聚於太倉(中脘穴)。
  • 五臟之氣匯聚於季脅(章門穴)。
  • 筋之氣匯聚於陽陵泉穴。
  • 髓之氣匯聚於絕骨(懸鐘穴)。
  • 血之氣匯聚於膈俞穴。
  • 骨之氣匯聚於大杼穴。
  • 脈之氣匯聚於太淵穴。
  • 氣之氣匯聚於三焦所屬區域,位於兩乳正中間的羶中穴。

若熱邪在體內,可針灸這些氣所匯聚的穴位來治療。

註解

  • 太倉:即胃部,位於任脈的中脘穴,因胃為六腑之首,故六腑之氣在此匯聚。
  • 季脅:足厥陰肝經的章門穴,也是脾的募穴,因脾為五臟之首,故五臟之氣在此匯聚。
  • 陽陵泉:足少陽膽經的穴位,因肝膽主筋,故筋之氣在此匯聚。
  • 絕骨:指外踝上方的懸鐘穴(屬足少陽膽經)。
  • 膈俞:屬足太陽膀胱經。
  • 大杼:亦屬足太陽膀胱經,位於大椎穴上方。
  • 太淵:屬手太陰肺經。

三焦:上焦的氣匯聚處位於兩乳正中的羶中穴(屬任脈),此處是宗氣所在,為三焦氣機的根本。熱病在體內時,針灸這些會穴可瀉除熱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