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經懸解》~ 卷下 (1)
卷下 (1)
1. 卷下
2. 三十一難
三十一難曰:營氣之行,常與衛氣相隨不?然:經言人受氣於谷,谷入於胃,以傳於肺,五臟六腑皆以受氣,其清者為營,濁者為衛,營行脈中,衛行脈外,營周不休,五十而復大會,陰陽相貫,如環無端,故知營衛相隨也。
此引《靈樞·營衛生會》文。營自平旦起於手太陰之氣口,五十度而復會於氣口,衛氣自平旦起於足太陽之睛明,五十度而復會於睛明,本不同道,曰相隨者,言其並行於經中也。若宗氣,則與營氣相隨耳(胸中大氣曰宗氣)。義詳《靈樞》「營氣」、「衛氣」諸篇。
白話文:
第三十一難問道:營氣的運行是否總是與衛氣相伴隨?
回答說:醫經上講,人體之氣源自於飲食,飲食進入胃部後,精氣上傳至肺臟,使五臟六腑都得到滋養。其中清純的部分形成營氣,渾厚的部分形成衛氣。營氣在脈絡中運行,衛氣在脈絡外運行,兩者循環不息,每運行五十周次後重新會合。陰陽之氣相互貫通,循環往復沒有盡頭,由此可知營氣與衛氣確實是相伴隨的。
這段內容引用自《靈樞·營衛生會》篇章。營氣於清晨從手太陰肺經的氣口開始運行,五十周後重新會合於氣口;衛氣則於清晨從足太陽膀胱經的睛明穴開始運行,五十周後重新會合於睛明穴。雖然兩者的運行路徑不同,所謂「相隨」是指它們在經絡中並行運作。至於宗氣(即胸中的大氣),則是與營氣相伴隨的。更詳細的理論可參閱《靈樞》中關於「營氣」和「衛氣」的各篇章。
3. 三十二難
三十二難曰:五臟俱等,而心肺俱在膈上者,何也?然:心者血,肺者氣,血為營,氣為衛,相隨上下,謂之營衛,通行經絡,營周於外,故令心肺在膈上也。
在臟腑曰氣血,在經絡曰營衛。
白話文:
三十二難
有人問:「五臟原本同等重要,但為什麼心和肺都位於橫膈膜之上呢?」
回答說:心主導血液,肺主導氣。血液負責滋養(營),氣負責防護(衛),兩者相互配合運行全身,稱為「營衛」。它們流動於經絡之間,循環於體表,因此心和肺需要位於膈膜上方以發揮功能。
在臟腑的範疇稱為「氣血」,而在經絡的範疇則稱為「營衛」。
4. 三十三難
三十三難曰:肝青象木,肺白象金,肝得水而沉,木得水而浮,肺得水而浮,金得水而沉,其義何也?然:夫肝者,非為純木也,乙,角也,庚之柔,大言陰與陽,小言夫與婦,釋其微陽,而吸其微陰之氣,其意樂金,又行陰道多,故令肝得水而沉也。肺者,非為純金也,辛,商也,丙之柔,大言陰與陽,小言夫與婦,釋其微陰,婚而就火,其意樂火,又行陽道多,故令肺得水而浮也。肺熱而復沉,肝熱而復浮者,何也?故知辛當歸庚,乙當歸甲也。
乙與庚合,其意樂金,又自水位上升,是行於陰道多也,故肝得水沉。辛與丙合,其意樂火,又自火位下降,是行於陽道多也,故肺得水浮。及至肺熱而復沉,肝熱而復浮,則是辛金終當歸庚,乙木終當歸甲也。
白話文:
三十三難
肝臟色青象徵木,肺色白象徵金。但肝臟遇水會下沈,而木遇水會浮起;肺遇水會浮起,而金遇水會下沈,這是什麼道理呢?
這是因為:肝臟並非純粹的木,它是乙木(陰木),屬角音,與庚金(陽金)相配。從大處說是陰陽關係,從小處說是夫妻關係。肝臟釋放微弱的陽氣,吸收微弱的陰氣,其性質傾向於金,且多行於陰(沈降)的路徑,所以遇水會下沈。
肺並非純粹的金,它是辛金(陰金),屬商音,與丙火(陽火)相配。同樣,從大處說是陰陽,從小處說是夫妻。肺釋放微弱的陰氣,轉而親近火,其性質傾向於火,且多行於陽(升浮)的路徑,所以遇水會浮起。
若肺受熱反而下沈,肝受熱反而上浮,又是為什麼呢?這是因為辛金終究要回歸庚金(陽金)的本性,乙木終究要回歸甲木(陽木)的本性。
乙木與庚金相合,性質傾向於金,且從水的低位上升,表示它多行於陰(沈降)的路徑,因此肝臟遇水下沈。辛金與丙火相合,性質傾向於火,且從火的高位下降,表示它多行於陽(升浮)的路徑,因此肺遇水浮起。
當肺熱則下沈、肝熱則上浮時,正說明辛金最終回歸庚金(沈降),乙木最終回歸甲木(升浮)的本質。
5. 三十四難
三十四難曰:五臟各有聲色臭味,皆可曉知以不?然:十變言肝色青,其臭臊,其味酸,其聲呼,其液泣,心色赤,其臭焦,其味苦,其聲言,其液汗,脾色黃,其臭香,其味甘,其聲歌,其液涎,肺色白,其臭腥,其味辛,其聲哭,其液涕,腎色黑,其臭腐,其味鹹,其聲呻,其液唾,是五臟聲色臭味也。
肝主五色,心主五臭,脾主五味,肺主五聲,腎主五液。
五臟有七神,各何所主也?然:臟者,人之神氣所舍藏也,故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脾藏意與智,腎藏精與志也。
魂魄神意智精志,是謂七神。
白話文:
第三十四難
五臟各有對應的聲音、顏色、氣味、味道,這些都能瞭解嗎?
答:《十變》中提到,肝臟對應青色,氣味為臊味,味道為酸味,聲音為呼喊,體液為眼淚;心臟對應紅色,氣味為焦味,味道為苦味,聲音為言語,體液為汗水;脾臟對應黃色,氣味為香味,味道為甘甜,聲音為歌唱,體液為涎水;肺臟對應白色,氣味為腥味,味道為辛辣,聲音為哭泣,體液為鼻涕;腎臟對應黑色,氣味為腐味,味道為咸味,聲音為呻吟,體液為唾液。這就是五臟對應的聲音、顏色、氣味和味道。
肝臟主管五色,心臟主管五臭(氣味),脾臟主管五味,肺臟主管五聲,腎臟主管五液。
五臟藏有七種神志,分別是什麼?
答:五臟是人體神氣所儲存的地方,因此肝臟藏魂,肺臟藏魄,心臟藏神,脾臟藏意與智,腎臟藏精與志。魂、魄、神、意、智、精、志,這七者合稱為七神。
6. 三十五難
三十五難曰:五臟各有所,腑皆相近,而心肺獨去大腸小腸遠者,何謂也?然:經言心營肺衛,通行陽氣,故居在上,大腸小腸,傳陰氣而下,故居在下,所以相去而遠也。
心肺行其精華,故居於上,二腸傳其糟粕,故居於下,因而相去之遠也。
又謂腑者,皆陽也,清淨之處,今大腸小腸胃與膀胱皆受不淨,其義何也?然:諸腑者,謂是,非也。經言小腸者,受盛之腑也。大腸者,傳瀉行道之腑也。膽者,清淨之腑也。胃者,水穀之腑。膀胱者,津液之腑。一腑猶無兩名,故知非也。小腸者,心之府;大腸者,肺之府;胃者,脾之府;膽者,肝之府;膀胱者,腎之腑。
小腸為赤腸,大腸為白腸,膽者為青腸,胃者為黃腸,膀胱者為黑腸,下焦所治也。
謂是非也,謂其如是,則非也。經,《素問·十二臟相使)(王冰改為「靈蘭秘典」)。據《內經》所言,清淨之腑,唯有膽也,其餘皆受水穀,而傳渣滓,何得清淨!一腑並無兩名,經之所言,即今之所稱,故知此謂非也。蓋腑者,五臟之府庫也。諸腑皆謂之腸,是腸則傳導糟粕而下,悉屬下焦所治,下為濁陰,故受不淨也。
白話文:
三十五難
五臟各有其所屬的位置,六腑大多相互靠近,但唯獨心肺與大腸、小腸距離較遠,這是為什麼呢?這是因為經書中說:心主營血,肺主衛氣,負責運行陽氣,因此位於上部;而大腸、小腸傳導陰氣向下,所以位於下部,因此相隔較遠。
心肺運行精華之氣,故位居上焦;大腸、小腸傳輸糟粕,因此位於下焦,所以距離較遠。
又有人說,六腑皆屬陽,應當是清淨之處,但大腸、小腸、胃與膀胱皆容納不潔之物,這又是什麼道理?其實,這種說法並不正確。經書中提到:小腸是接受盛裝食物的腑;大腸是傳導排泄的腑;膽是清淨的腑;胃是容納水穀的腑;膀胱是儲存津液的腑。每一腑只有一個名稱,不會有兩個不同的說法,因此之前那種說法是錯誤的。小腸是心的腑;大腸是肺的腑;胃是脾的腑;膽是肝的腑;膀胱是腎的腑。
小腸稱為赤腸,大腸稱為白腸,膽稱為青腸,胃稱為黃腸,膀胱稱為黑腸,這些都歸下焦所管轄。
之前那種說法是不正確的。根據《內經》所言,真正的清淨之腑只有膽,其他腑都接受水穀並傳導渣滓,怎麼可能是清淨的?一腑不會有兩個名稱,經書中的記載與現在所稱的是一致的,所以知道之前的說法是錯的。其實,腑就像是五臟的倉庫。所有的腑都稱為「腸」,而腸的功能是傳導糟粕向下,全歸下焦管理,下焦屬於濁陰,因此會接收不潔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