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經懸解》~ 卷下 (6)
卷下 (6)
1. 七十二難
七十二難曰:經言能知迎隨,氣可令調,調氣之方,必在陰陽,何謂也?然:所謂迎隨者,知營衛之流行,經脈之往來也,隨其逆順而取之,故曰迎隨。調氣之方,必在陰陽者,知其內外表里,隨其陰陽而調之,故曰調氣之方,必在陰陽。
白話文:
第七十二難問說:中說:經文講解,能理解(氣血)運行順序,才能讓氣血通調。調氣的方法,必定根據陰陽的變化,這是什麼意思?所謂「迎隨」,就是了解營衛之氣行走的規律,經脈往來的順序,隨它們的逆行或順行來採取治療措施,所以叫做「迎隨」。調氣的方法,必定根據陰陽的變化,就是了解內外表裏的情況,隨它們的陰陽失衡的狀態來調理,所以說調氣的方法,必定根據陰陽。
經,《靈樞》「終始」、「九針十二原」:往者為逆,來者為順,明知逆順,正行無問,迎而奪之,惡得無虛,追而濟之,惡得無實,迎之隨之,以意和之是也。
白話文:
《靈樞》中的「終始」篇和「九針十二原」篇提到:
- 逆行:針刺時刺的方向與氣血流動方向相反。
- 順行:針刺時刺的方向與氣血流動方向一致。
瞭解逆順之理,在行針時就不必拘泥於手法。如果逆行針刺,會導致氣血虛損;如果追逐氣血而針刺,會導致氣血過盛。
因此,針刺時應根據情況,迎著氣血而刺,隨氣血而行,並用意念調和氣血,這樣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
2. 七十三難
七十三難曰:諸井者,肌肉淺薄,氣少不足使也,刺之奈何?然:諸井者,木也,滎者,火也,火者木之子,當刺井者,以滎瀉之。故經曰補者不可以為瀉,瀉者不可以為補,此之謂也。
白話文:
《難經》中說:某些穴位很淺,氣血微弱,不能夠使用針刺,該如何針刺?
答:因為這些穴位屬於「井穴」,五行屬木;而「滎穴」五行屬火,火是木的兒子。因此,當要針刺「井穴」時,應該先針刺「滎穴」以疏通氣血。
《內經》說,補瀉不能同時進行,這是因為補瀉的原理相反。
諸井穴在手足指端,經脈初發,肌肉淺薄,氣少不足使用,當刺者,瀉其滎穴。以滎火者,井木之子,所謂實者瀉其子也。井穴宜補不宜瀉,是故經云補者不可以為瀉,瀉者不可以為補也。
白話文:
所有的井穴都位於手腳指尖,是經脈起始的地方。由於肌肉較薄,氣血較少,治療時應針刺滎穴。因為滎穴屬火,是井穴屬木的子穴,按照「實者瀉其子」的原則來治療。井穴宜補不宜瀉,因此經典中提到:用來補的穴位不能用來瀉,用來瀉的穴位不能用來補。
3. 七十四難
七十四難曰:經言春刺井,夏刺滎,季夏刺俞,秋刺經,冬刺合者何也?然:春刺井者,邪在肝,夏刺滎者,邪在心,季夏刺俞者,邪在脾,秋刺經者,邪在肺,冬刺合者,邪在腎。其肝心脾肺腎而繫於春夏秋冬者何也?然:五臟一病,輒有五也。假令肝病,色青者肝也,臊臭者肝也,喜酸者肝也,喜呼者肝也,喜泣者肝也,其病眾多,不可盡言也。四時有數,而並繫於春夏秋冬者,針之要妙,在於秋毫者也。
《靈樞》刺法,冬刺井,春刺滎,夏刺俞,長夏刺經,秋刺合,與此不同。
白話文:
在《黃帝內經》中記載,春季刺井穴(在肝經上),夏季刺滎穴(在心經上),季夏季刺俞穴(在脾經上),秋季刺經穴(在肺經上),冬季刺合穴(在腎經上)。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春季刺井穴,是因為邪氣在肝臟;夏季刺滎穴,是因為邪氣在心臟;季夏季刺俞穴,是因為邪氣在脾臟;秋季刺經穴,是因為邪氣在肺臟;冬季刺合穴,是因為邪氣在腎臟。
而肝、心、脾、肺、腎這五個臟器為什麼會與春季、夏季、季夏季、秋季、冬季聯繫在一起呢?因為五臟中的一個臟器生病,就會出現五種症狀。例如肝臟生病,會出現面色青綠、身體散發腥臭味、喜歡吃酸味、喜歡大聲喊叫、喜歡哭泣等症狀,其症狀繁多,難以一一列舉。
而一年四季有一定的規律,而五臟與四季聯繫在一起,針灸的精妙之處就在於此。
井為木,春刺井者,以其邪在肝木也。滎為火,夏刺滎者,以其邪在心火也。俞為土,季夏刺俞者,以其邪在脾土也。經為金,秋刺經者,以其邪在肺金也。合為水,冬刺合者,以其邪在腎水也。然五臟一病,輒有五條,未可拘也。
白話文:
井穴是屬性為木的,在春天刺井穴,是因為邪氣在肝經這條木屬的通道。滎穴是屬性為火的,在夏天刺滎穴,是因為邪氣在心經這條火屬的通道。俞穴是屬性為土的,在夏末刺俞穴,是因為邪氣在脾經這條土屬的通道。經穴是屬性為金的,在秋天刺經穴,是因為邪氣在肺經這條金屬的通道。合穴是屬性為水的,在冬天刺合穴,是因為邪氣在腎經這條水屬的通道。但是,如果五臟出現問題,通常會同時影響五條經絡,所以不能拘泥於固定的觀念。
假令肝病,色青者肝也,肝主色也,臊臭者肝也,而中有心病,心主臭,入肝為臊也,喜酸者肝也,而中有脾病,脾主味,入肝為酸也,喜呼者肝也,而中有肺病,肺主聲,入肝為呼也,喜泣者肝也,而中有腎病,腎主液,入肝為泣也,其病眾多,不可盡言。雖四時有數,並繫於春夏秋冬(刺法系於四時),而針之要妙,則在於秋毫之間,其變無窮也。
白話文:
如果得了肝病,臉色發青是因為肝有問題,肝臟主管顏色;出現騷臭味則是肝臟有問題,而其中夾雜著心臟方面的疾病,心臟主管臭味,進入肝臟後就變成騷味;喜歡酸味是肝臟有問題,而其中夾雜著脾臟方面的疾病,脾臟主管味道,進入肝臟後就變成酸味;喜歡大叫是肝臟有問題,而其中夾雜著肺臟方面的疾病,肺臟主管聲音,進入肝臟後就變成大叫;喜歡哭泣是肝臟有問題,而其中夾雜著腎臟方面的疾病,腎臟主管液體,進入肝臟後就變成哭泣。這些疾病種類很多,無法一一列舉。雖然四季有幾個主要疾病,但都與春夏秋冬相關(針灸的方法與四季有關),而針灸的巧妙之處就在於分寸之間,其中的變化無窮無盡。
4. 七十五難
七十五難曰:經言東方實,西方虛,瀉南方,補北方,何謂也?然:金木水火土,當更相平。東方木也,西方金也,木欲實,金當平之,火欲實,水當平之,土欲實,木當平之,金欲實,火當平之,水穀實,土當平之。東方者,肝也,則知肝實,西方者,肺也,則知肺虛。
白話文:
第七十五難問說::經典裡說,東方屬實,西方屬虛,南方需要瀉,北方需要補,這是為什麼?其實,金木水火土五種元素應該互相平衡。東方屬木,西方屬金,木性旺盛,金應該平衡;火性旺盛,水應該平衡;土性旺盛,木應該平衡;金性旺盛,火應該平衡;水穀旺盛,土應該平衡。東方代表肝臟,所以肝臟旺盛;西方代表肺臟,所以肺臟虛弱。
瀉南方火,補北方水,南方火,火者,木之子也,北方水,水者,木之母也,水勝火,子能令母實,母能令子虛,故瀉火補水,欲令金得平木也。經曰不得治其虛,何問其餘,此之謂也。
白話文:
去除南方的火旺之氣,補充北方的水氣。南方火,火是木的兒子;北方水,水是木的母親。水克火,兒子能使母親充實,母親能使兒子虛弱。所以去除火氣,補充水氣,目的是讓金氣得到平衡木氣。經書中說:不能治療根本的虛弱,何必要問其他?這就是這個道理。
火者木之子,子能令母實,故瀉其子,水者木之母,母能令子虛,故補其母,瀉火補水,使木氣不實,則金得平之矣。
白話文:
火屬木的特性,孩子能令母親強壯,所以瀉掉孩子(火),水屬木的特性,母親能令孩子虛弱,所以補其母親(水)。瀉掉火,補水,使木的氣息不強壯,這樣金就能使它平和。
5. 七十六難
七十六難曰:何謂補瀉?當補之時,何以取氣?當瀉之時,何以置氣?然:當補之時,從衛取氣,當瀉之時,從營置氣。其陽氣不足,陰氣有餘,當先補其陽而後瀉其陰,陰氣不足,陽氣有餘,當先補其陰,而後瀉其陽,營衛通行,此其要也。
置,舍置也。衛氣收斂,故從衛取氣。營性疏泄,故從營置氣。
白話文:
七十六難說:什麼是補和瀉?什麼時候需要補,如何補氣?什麼時候需要瀉,如何瀉氣?按照中醫理論:需要補陽氣時從營氣中取氣,需要瀉陰氣時從衛氣中瀉氣。如果陽氣不足而陰氣有餘,要先補陽氣,再瀉陰氣。如果陰氣不足而陽氣有餘,要先補陰氣,再瀉陽氣。營氣和衛氣運行順暢,這是補瀉的關鍵。
6. 七十七難
七十七難曰:經言上工治未現,中工治已病者,何謂也?然:所謂治未病者,見肝之病,則知肝當傳之於脾,故先實其脾氣,無令得受肝之邪也,故曰治未病焉。中工治已病者,見肝之病,不曉相傳,但一心治肝,故曰治已病也。
肝病傳脾,克其所勝也。
白話文:
第七十七個問題說:經書上說,上等的醫生是治未病,而中等醫生是治已病,這是什麼意思?
回答:所謂的治未病,就是當看到肝臟有病時,就知道肝臟可能會傳給脾臟,所以先補脾氣,不讓它受到肝臟的邪氣所侵犯。這就是「治未病」。而中等醫生治已病,就是看到肝臟有病,卻不知道相傳的道理,只一味地治療肝臟,這就是「治已病」。
7. 七十八難
七十八難曰:針有補瀉,何謂也?然:補瀉之法,非必呼吸出內針也。知為針者,信其左,不知為針者,信其右。當刺之時,必先以左手厭按所針之處,彈而怒之,爪而下之,其氣之來,如動脈之狀,順針而刺之,得氣,推而內之,是謂補,動而伸之,是謂瀉。不得氣,乃與男外女內。不得氣,是謂十死不治也。
白話文:
第七十八難問說::針灸有補虛瀉實之法,這是什麼意思呢?但是:補瀉的方法,不一定是通過呼吸來調整針的出入。懂得針術規律的人,相信針的左行,不懂得針術規律的人,相信針的右行。當行針的時候,必須先用左手按壓針刺部位,彈動激發,用指甲向下按壓,使該部位的氣脈來迎,像動脈一樣,順著氣脈行針,得氣後,推入針尖,這就是補法。動而彈出針尖,這就是瀉法。若不得氣,那就外刺男人,內刺女人。不得氣,就是十死不救了。
補者候呼內針,候吸出針,瀉者候吸內針,候呼出針,此補瀉之恆法耳。持針,右手也,而刺法之妙,全在左手,故知為針者,信其左手,不知為針者,信其右手。當刺之時,必先以左手厭(同壓)按所針之處,以指彈而怒之,以爪引而下之,以致其氣,其氣之來,如動脈之狀,然後順針而刺之,此方是右手事耳。針下得氣,推其針而內入之,是謂補,動其針而引伸之,是謂瀉。
若不得氣,乃與男外女內以求之。仍不得氣,是謂十死不治也。
白話文:
補法是在病人呼氣時進針,吸氣時出針;瀉法則是在病人吸氣時進針,呼氣時出針,這是補瀉針法的基本原則。持針用右手,但針灸的精妙之處全在左手,因此懂得針灸的人,相信的是左手,不懂針灸的人,則只相信右手。要扎針時,必須先用左手按壓扎針部位,用手指彈動使之充血,用指甲刮下使氣血集中,直到氣血聚集,如同脈搏跳動的樣子,然後再順著針路扎下去,這屬於右手操作的部分。針刺後感到針感,就推針深入,這是補法;搖動針柄,使針向上提拉,這是瀉法。
如果扎針沒有針感,就要觀察病人,男左女右,以求針感。若還是沒有針感,那就說明病入膏肓,十死無生了。
8. 七十九難
七十九難曰:經言迎而奪之,安得無虛,隨而濟之,安得無實,虛之與實,若得若失,實之與虛,若有若無,何謂也?然:迎而奪之者,瀉其子也,隨而濟之者,補其母也。假令心病,瀉手心主俞,是謂迎而奪之者也,補手心主井,是謂隨而濟之者也。所謂實之與虛者,濡牢之意也。氣來實牢者為得,濡虛者為失,故曰若得若失也。
白話文:
第七十九難問說:中記載:針灸治療中,通過針刺迎合經絡走向的方式奪取患者的病邪,怎麼會不虛弱?通過針刺順應經絡走向的方式救助患者,怎麼會不實?虛弱和實證若隱若現地出現,實證和虛證若有若無地表現,這是什麼意思?實際上:迎合經絡方向奪取病邪的方法,就是瀉除病邪的原發部位;順應經絡方向救助患者的方法,就是滋補病症的根本。比如治療心臟病,通過針刺手心主穴的俞穴來瀉除心臟的病邪,這就是所謂的「迎而奪之」;通過針刺手心主穴的井穴來滋補心臟的根本,這就是所謂的「隨而濟之」。所謂實證和虛證,是指濡濕和枯牢的狀態。氣血充足且濡濕者為「得」,氣血虛弱且枯牢者為「失」,所以說,實證和虛證若隱若現地出現。
經,《靈樞·九針十二原》。心為火,滎亦為火,瀉手心主俞土,火之子也,是謂迎而奪之,補手心主井木,火之母也,是謂隨而濟之。手少陰無俞,故取手心主。
白話文:
《靈樞·九針十二原》經文記載:心臟屬火,榮穴也屬火,瀉血時取手心主俞穴,這是土穴,火之子也,這種方法是迎著火勢瀉血;補血時取手心主井穴,這是木穴,火之母也,這種方法是順著火勢補血。手少陰經沒有俞穴,所以取手心主俞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