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經懸解》~ 卷上 (11)
卷上 (11)
1. 二十五難
二十五難曰:有十二經,五臟六腑十一耳,其一經,何等經也?然:一經者,手少陰與心主別脈也。心主與三焦為表裡,俱有名而無形,故言經有十二也。
心主,手厥陰心包絡也,與手少陽三焦為表裡。
白話文:
二十五難問:人體共有十二經脈,但對應的五臟六腑只有十一個,多出來的一條經脈是什麼經脈呢?
答:多出的那條經脈是手少陰心經與心主(心包絡)分開的另一條脈。心主(手厥陰心包絡)與手少陽三焦互為表裡,這兩者雖有名稱卻無具體形態,因此經脈總數仍為十二條。
2. 二十六難
二十六難曰:三焦何稟何主?何始何終?其治常在何許?可曉以不?然:三焦者,水穀之道路,氣之所終始也。上焦者,在心下,下膈,當胃上口,主內而不出,其治在膻中,玉堂下一寸六分直兩乳間陷者是。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穀,其治在臍旁。下焦者,在臍下,當膀胱上口,主分別清濁,出而不內,以傳導也,其治在臍下一寸。
故名曰三焦,其府在氣街。
膻中者,《素問·十二臟相使》: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靈樞·脹論》:膻中者,心主之宮城也,膻中即心包所在。玉堂,任脈穴。氣街,足陽明穴,其府在氣街,府,氣府也,《素問·氣府論》:經絡腧穴,氣之府也,氣街,氣之道路也,《靈樞·標本》:胸氣有街,腹氣有街,頭氣有街,脛氣有街,蓋氣之所聚會曰府,氣之所通達曰街,足陽明,臟腑之原,多血多氣,故獨有氣街之名。
三焦下腧,並足太陽之經,下行胸中,出於委陽(見《靈樞·本輸》),路由陽明之氣街(在毛際兩旁),是亦三焦之氣府也。三焦之經,為手少陽三焦相火,生脾胃而化水穀,全賴乎此,故上焦主受納飲食,中焦主腐化水穀,下焦主傳輸便溺,所謂決瀆之官,水道出焉(「十二臟相使」語)。緣其火足土燥,蒸水化氣,氣降水生,注於膀胱,而後水道能出也。
白話文:
二十六難
三焦承受什麼?主管什麼?從哪裡開始?到哪裡結束?它的治療部位通常在什麼地方?可以明白嗎?回答是:三焦是水穀運行的通道,也是氣機運行的起點和終點。
上焦位於心臟下方,橫膈膜之上,對應胃的上口,主要功能是接收食物而不排出,其治療部位在羶中穴,即玉堂穴下一寸六分,兩乳中間的凹陷處。中焦位於胃的中脘部位,不上不下,主要功能是消化食物,其治療部位在肚臍旁邊。下焦位於肚臍下方,對應膀胱的上口,主要功能是分清泌濁,排出廢物而不吸收,負責傳導,其治療部位在肚臍下一寸。
因此稱為三焦,它的氣府在氣街穴。
羶中穴,根據《素問·十二臟相使》,是「臣使之官」,掌管喜樂情緒;《靈樞·脹論》則稱其為「心主之宮城」,也就是心包所在之處。玉堂穴是任脈的穴位。氣街穴是足陽明經的穴位,三焦的氣府在氣街,「府」指的是氣血聚集之處。《素問·氣府論》說經絡穴位是氣的聚集地,而氣街則是氣的通道。《靈樞·標本》提到胸、腹、頭、脛部都有氣的通道,稱為「街」。氣匯聚的地方叫「府」,流通的地方叫「街」。足陽明經是臟腑的根本,氣血旺盛,因此唯獨它有「氣街」的名稱。
三焦的下行腧穴與足太陽經的經絡相連,下行至胸中,再從委陽穴出來(見《靈樞·本輸》),其路徑經過足陽明經的氣街(位於陰毛兩側),這也是三焦的氣府所在。三焦的經絡屬於手少陽三焦經,與相火相應,負責脾胃的運化功能和水穀的代謝,因此上焦主受納飲食,中焦主消化食物,下焦主傳輸排泄物,所謂「決瀆之官,水道出焉」(《素問·十二臟相使》語)。這是因為三焦相火旺盛,能蒸化水液為氣,氣化後水液生成,注入膀胱,從而形成尿液排出體外。
3. 二十七難
二十七難曰:經有十二,絡有十五,餘三絡者,是何等絡也?然:有陽絡,有陰絡,有脾之大絡,陽絡者,陽蹺之絡也,陰絡者,陰蹺之絡也,故絡有十五焉。
十五絡,見《靈樞·經別》。本以督脈之別、任脈之別與脾之大絡合為十五,不數陰陽二蹺,與此不同。
白話文:
【主題】二十七難
【內容】醫經中記載人體有十二條經脈,十五條絡脈。多出的三條絡脈是指哪些呢?是這樣的:其中包括陽絡、陰絡,以及脾的大絡。所謂陽絡,是指陽蹻脈的絡脈;陰絡,則是指陰蹻脈的絡脈。因此,絡脈共計十五條。
關於這十五條絡脈,《靈樞·經別》中有記載。原本是將督脈的別絡、任脈的別絡加上脾的大絡合稱為十五絡,並沒有計算陰陽二蹻脈,這與本難所提的說法有所不同。
4. 二十八難
二十八難曰:脈有奇經八脈者,不拘於十二經,何謂也?然:有陽維,有陰維,有陽蹺,有陰蹺,有沖,有督,有任,有帶之脈。凡此八脈者,皆不拘於經,故曰奇經八脈也。
不拘於經,不與經脈同行也。
經有十二,絡有十五,凡二十七氣,相隨上下,何獨不拘於經也?然:聖人圖設溝渠,通利水道,以備不然。天雨下降,溝渠滿溢,當此之時,霶霈妄行,聖人不能復圖也,此絡脈滿溢,諸經不能復拘也。
十二經脈,各有疆界,自經脈而入奇經,則經脈不能復拘。譬之天雨下降,溝渠滿溢,霶霈妄行,不拘井田分畫之舊制也。
白話文:
【第二十八難】
所謂奇經八脈,是指不隸屬於十二正經的脈絡,具體包括:陽維脈、陰維脈、陽蹺脈、陰蹺脈、沖脈、督脈、任脈、帶脈。這八條脈絡獨立運行,不受十二經脈約束,因此稱為「奇經八脈」。
它們之所以不與常規經脈同行,是因功能特殊。人體有十二正經和十五絡脈,共二十七條氣血通道互相銜接,為何奇經不受約束?這就像古人開鑿溝渠疏導水流,以備暴雨時排水。若雨水過大導致溝渠滿溢,水流便會四處漫流,超出原先設計。同理,當氣血過盛時,絡脈負荷飽和,多餘的氣血便會溢入奇經,不受十二經脈的常規路徑限制。
十二經脈各有固定循行範圍,但當氣血轉入奇經,原有經脈便無法約束。猶如暴雨沖垮溝渠,水流不再受農田疆界拘束,隨勢而行。
5. 二十九難
二十九難曰:其奇經八脈者,既不拘於十二經,皆何起何經也?然:督脈者,起於下極之腧,並於脊裡,上至風府,入屬於腦。
下極,篡後之屏翳穴,即會陰也。督行於背,自脊裡而上風府(督脈穴名),入於腦中。
任脈者,起於中極之下,以上毛際,循腹裡,上關元,至咽喉,上頤,循面,入目,絡舌。
中極,任脈穴名。任行於腹,自腹裡而上關元(任脈穴名),升於頭上。
衝脈者,起於氣衝,並足陽明之經,挾臍上行,至胸中而散。
並足陽明之經,《素問·經絡論》作少陰之經(舊本誤在「骨空論」)。按衝脈起於足陽明之氣衝,上會橫骨、大赫等十一穴,皆足少陰經也。
帶脈起於季脅,回身一周。
回,繞也。
陽蹺脈者,起於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風池也。
陽蹺,足太陽之別,起於足太陽之申脈,循外踝上行,入於足少陽之風池也。
陰蹺脈者,亦起於跟中,循內踝上行,至咽喉,交貫衝脈。
陰蹺,足少陰之別,起於足少陰之照海,循內踝,上至咽喉,而交衝脈。
陽維陰維者,維絡於身,故陽維起於諸陽會,陰維起於諸陰交也。
陽維陰維,維絡於身,陽維主一身之表,起於諸陽會,足太陽之金門也,陰維主一身之裡,起於諸陰交,點少陰之築賓也。
比於聖人,圖設溝渠,溝渠滿溢,流於深湖,故聖人不能拘通也。而人脈隆盛,入於八脈,而不環周,溢蓄不能環流灌溉諸經者也,故十二經亦不能拘之。其受邪氣,蓄則腫熱,砭射之也。
八脈者,十二經之絡脈也,經脈隆盛,入於八脈,則溢蓄於外,不能灌溉諸經,故經脈不能拘之。其受邪氣感襲,則表陽蓄積,而生腫熱,宜以砭石瀉之也。
白話文:
奇經八脈不隸屬於十二正經,它們的起點和循行路徑分別是:
-
督脈:起始於下極的會陰穴,沿脊柱內側上行,至後腦風府穴,進入腦部。
-
任脈:起始於中極穴下方,向上經過恥骨毛際,沿腹部正中上行,經過關元穴至咽喉,再環繞口唇,沿面部進入眼睛,聯繫舌部。
-
衝脈:從氣衝穴起始,伴隨足陽明胃經(或足少陰腎經,據《素問》校正),挾臍部上行,至胸中散佈。
-
帶脈:從側腹季脅部起始,環繞腰部一周。
-
陽蹺脈:從足跟起始,沿外踝上行,至風池穴。
-
陰蹺脈:亦起於足跟,沿內踝上行至咽喉,與衝脈交會。
-
陽維脈與陰維脈:維繫聯絡全身經脈。
- 陽維脈主一身表側,起始於諸陽經交會處(足太陽膀胱經的金門穴)。
- 陰維脈主一身內側,起始於諸陰經交會處(足少陰腎經的築賓穴)。
比喻:聖人規劃溝渠,水滿則溢流至深湖,經脈氣血過盛時也會流入奇經八脈,而不在十二正經中循環。因此奇經不受十二正經約束,若邪氣積聚會導致腫熱,需用砭石放血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