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元御

《難經懸解》~ 卷下 (4)

回本書目錄

卷下 (4)

1. 五十五難

五十五難曰:經言七傳者死,間臟者生,何謂也?然:七傳者,傳其所勝也,間臟者,傳其子也。何以言之?假令心病傳肺,肺傳肝,肝傳脾,脾傳腎,腎傳心,一臟不再傷,故言七傳者死也。間臟者,傳其所生也,假令心病傳脾,脾傳肺,肺傳腎,腎傳肝,肝傳心,是子母相傳,周而復始,如環無端,故言生也。

間臟者,不傳所勝,隔二臟而傳其所生也。

2. 五十六難

五十六難曰:臟病難治,腑病易治,何謂也?然:臟病所以難治者,傳其所勝也,腑病易治者,傳其子也,與七傳間臟同法也。

臟病之難治者,傳其所勝也,腑病之易治者,傳其所生也。臟病深,故傳所勝,腑病淺,故傳所生。蓋平人無病,皆傳所生,腑病輕微,未至乖常失度,彼此克賊,故傳其所生,與平人相同也。

3. 五十七難

五十七難曰:泄凡有幾?皆有名不?然:泄凡有五,其名不同,有胃泄,有脾泄,有大腸泄,有小腸泄,有大瘕泄,名曰後重。胃泄者,飲食不化,色黃。脾泄者,腹脹滿,泄注,食即嘔吐逆。大腸泄者,食已窘迫,大便色白,腸鳴切痛。小腸泄者,溲而便膿血,少腹痛。大瘕泄者,裡急後重,數至圊而不便,莖中痛。此五泄之法也。

胃泄者,甲木之克戊土也。胃以受盛為職,乘以甲木之邪,胃腑郁迫,水穀莫容,則生吐泄。傷寒陽明少陽之泄,皆此證也。脾泄者,乙木之賊己土也。脾土濕寒,不能蒸水化氣,水穀並下,脾濕愈滋,土陷木遏,肝氣不達,風木沖決,開其後竅,則生泄注。內傷之泄,皆此證也。

食則嘔吐逆者,脾陷則胃逆也。大腸泄者,金斂而木不泄也。乙木陷於大腸,上達無路,欲沖後竅而出,而大腸斂之,不得暢泄,故窘迫欲後,腸鳴而痛切也。大便白者,金色也。小腸泄者,寒水鬱其丙火也。小腸以丙火而化寒水,水寒生泄,不過大便溏注而已,不作膿血也,病則丙火不化寒水,鬱於濕土之中(丙火不化寒水,因於土濕)。內熱淫蒸,膿血腐化。

寒水絕其上源,故溲溺淋澀。風木鬱沖,故小腹痛作也。大瘕泄者,水土之郁陷也。水土濕寒,陰氣凝結,瘕塊累生。乙木不得溫升,陷沖後竅,而疏泄失政,未能順下,故溲便頻數,裡急後重,而糞溺艱澀不利也。泄雖有五,唯胃泄為膽胃病,其四皆脾肝之證,而癸水之寒,乃其根本也。

4. 五十八難

五十八難曰:傷寒有幾?其脈有變不?然:傷寒有五,有中風,有傷寒,有濕溫,有熱病,有溫病,其所苦,各不同。

中風,風傷衛也,傷寒,寒傷營也,詳仲景《傷寒》。濕溫,中濕而發熱者也。熱病,暑病也,即仲景暍病。溫病,春月而病感者也。《素問》熱病,即溫病之發於夏月者(「評熱病論」:先夏至者為病溫,後夏至者為病暑是也),與此不同。

中風之脈,陽浮而滑,陰濡而弱。濕溫之脈,陽濡而弱,陰小而急。傷寒之脈,陰陽俱甚而緊澀。熱病之脈,陰陽俱浮,浮之而滑,沉之散澀。溫病之脈,行在諸經,不知何經之動也,各隨其經之所在而取之。

溫病各經不同,行在於諸經之中,不知何經之動也,各隨其經之所在而取之。溫病不過六經,而經隨日傳,六日而盡,須逐日診之,難以預定也。(溫病一日太陽,二日陽明,三日少陽,四日太陰,五日少陰,六日厥陰,法詳《素問·熱論》)

傷寒有汗出而愈,下之而死者,有汗出而死,下之而愈者,何也?然:陽虛陰盛,汗出而愈,下之即死,陽盛陰虛,汗出而死,下之而愈。

陽虛陰盛,下則亡陽,故可汗愈,陽盛陰虛,汗則亡陰,故可下愈。

寒熱之病,候之如何也?然:皮寒熱者,皮不可近席,毛髮焦,鼻槁,不得汗。肌寒熱者,皮膚痛,唇舌槁,無汗。骨寒熱者,病無所安,汗注不休,齒本槁痛。

此段引《靈樞·寒熱病》文。

5. 五十九難

五十九難曰:狂癲之病,何以別之?然:狂之始發,少臥而不飢,自高賢也,自辯智也,自貴倨也,妄笑好歌樂,妄行不休是也。癲病始發,意不樂,直視僵仆,其脈三部陰陽俱盛是也。

此引《靈樞·癲狂》文。

6. 六十難

六十難曰:頭心之病,有厥痛,有真痛,何謂也?然:手三陽之脈受風寒,伏留而不去者,則名厥頭痛,入連在腦者,名真頭痛。其五臟相干,名厥心痛,其痛甚,但在心,手足清者,即名真心痛。其真心痛者,旦發夕死,夕發旦死。

此難,《靈樞·厥病》:厥病真頭痛,頭痛甚,腦盡痛,手足寒至節,死不治。

7. 六十一難

六十一難曰:經言望而知之謂之神,聞而知之謂之聖,問而知之謂之工,切而知之謂之巧,何謂也?然:望而知之者,望見其五色,以知其病。聞而知之者,聞其五音,以別其病。問而知之者,問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在。切脈而知之者,診其寸口,視其虛實,以知病在何臟腑也。經言以外知之曰聖,以內知之曰神,此之謂也。

以外知之,驗其外而知之也。以內知之,洞其內而知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