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元御

《難經懸解》~ 卷下 (4)

回本書目錄

卷下 (4)

1. 五十五難

五十五難曰:經言七傳者死,間臟者生,何謂也?然:七傳者,傳其所勝也,間臟者,傳其子也。何以言之?假令心病傳肺,肺傳肝,肝傳脾,脾傳腎,腎傳心,一臟不再傷,故言七傳者死也。間臟者,傳其所生也,假令心病傳脾,脾傳肺,肺傳腎,腎傳肝,肝傳心,是子母相傳,周而復始,如環無端,故言生也。

間臟者,不傳所勝,隔二臟而傳其所生也。

白話文:

第五十五難說:經典上說,疾病依照七個臟腑傳遞就會死亡,隔著臟腑傳遞就能存活,這是什麼意思呢? 答案是:所謂的「七傳」,是指疾病傳遞到它所能剋制的臟腑。而「間臟」,是指疾病傳遞到能生養它的臟腑。 為什麼這麼說呢?假設心臟有病傳給肺,肺又傳給肝,肝傳給脾,脾傳給腎,腎又傳回心,這樣每個臟腑都只被傷害一次,所以說「七傳者死」。而「間臟」是指疾病傳遞到能生養它的臟腑,假設心臟有病傳給脾,脾傳給肺,肺傳給腎,腎傳給肝,肝又傳回心,這樣就像母子相傳一樣,循環不止,像一個沒有起點的圓環,所以說「間臟者生」。

所謂的「間臟」,是指不傳遞到它所能剋制的臟腑,而是隔著兩個臟腑傳遞到能生養它的臟腑。

2. 五十六難

五十六難曰:臟病難治,腑病易治,何謂也?然:臟病所以難治者,傳其所勝也,腑病易治者,傳其子也,與七傳間臟同法也。

臟病之難治者,傳其所勝也,腑病之易治者,傳其所生也。臟病深,故傳所勝,腑病淺,故傳所生。蓋平人無病,皆傳所生,腑病輕微,未至乖常失度,彼此克賊,故傳其所生,與平人相同也。

白話文:

第五十六難提到:臟的疾病難以治療,腑的疾病容易治療,這是為什麼呢?

答案是:臟的疾病之所以難治,是因為它會傳給它所剋制的臟腑;腑的疾病之所以容易治療,是因為它會傳給生它的臟腑,這跟七傳間臟的規律相同。

臟的疾病難治的原因,是因為它會傳給它所剋制的臟腑;腑的疾病容易治療的原因,是因為它會傳給生它的臟腑。臟的疾病比較深入,所以會傳給所剋制的臟腑;腑的疾病比較淺表,所以會傳給生它的臟腑。一般健康的人沒有疾病,都是傳給生它的臟腑。腑的疾病通常比較輕微,還沒有到失去平衡的程度,沒有互相剋制的情況,所以會傳給生它的臟腑,和健康的人一樣。

3. 五十七難

五十七難曰:泄凡有幾?皆有名不?然:泄凡有五,其名不同,有胃泄,有脾泄,有大腸泄,有小腸泄,有大瘕泄,名曰後重。胃泄者,飲食不化,色黃。脾泄者,腹脹滿,泄注,食即嘔吐逆。大腸泄者,食已窘迫,大便色白,腸鳴切痛。小腸泄者,溲而便膿血,少腹痛。大瘕泄者,裡急後重,數至圊而不便,莖中痛。此五泄之法也。

胃泄者,甲木之克戊土也。胃以受盛為職,乘以甲木之邪,胃腑郁迫,水穀莫容,則生吐泄。傷寒陽明少陽之泄,皆此證也。脾泄者,乙木之賊己土也。脾土濕寒,不能蒸水化氣,水穀並下,脾濕愈滋,土陷木遏,肝氣不達,風木沖決,開其後竅,則生泄注。內傷之泄,皆此證也。

食則嘔吐逆者,脾陷則胃逆也。大腸泄者,金斂而木不泄也。乙木陷於大腸,上達無路,欲沖後竅而出,而大腸斂之,不得暢泄,故窘迫欲後,腸鳴而痛切也。大便白者,金色也。小腸泄者,寒水鬱其丙火也。小腸以丙火而化寒水,水寒生泄,不過大便溏注而已,不作膿血也,病則丙火不化寒水,鬱於濕土之中(丙火不化寒水,因於土濕)。內熱淫蒸,膿血腐化。

寒水絕其上源,故溲溺淋澀。風木鬱沖,故小腹痛作也。大瘕泄者,水土之郁陷也。水土濕寒,陰氣凝結,瘕塊累生。乙木不得溫升,陷沖後竅,而疏泄失政,未能順下,故溲便頻數,裡急後重,而糞溺艱澀不利也。泄雖有五,唯胃泄為膽胃病,其四皆脾肝之證,而癸水之寒,乃其根本也。

白話文:

第五十七難提到,腹瀉總共有幾種?它們都有不同的名稱嗎?答案是:腹瀉總共有五種,名稱各不相同,分別是胃泄、脾泄、大腸泄、小腸泄和大瘕泄,其中大瘕泄又稱後重。

胃泄指的是因為飲食消化不良,導致大便呈現黃色。脾泄則是腹部脹滿,腹瀉不止,而且吃東西就想嘔吐。大腸泄是指吃完東西就感覺急著想上廁所,大便顏色偏白,腸子會發出聲響並伴隨劇烈疼痛。小腸泄則會出現小便帶有膿血,並且小腹疼痛。大瘕泄會感覺到裏急後重,一直想上廁所卻排不出來,並且陰莖會疼痛。以上就是這五種腹瀉的情況。

胃泄的發生是因為甲木剋制戊土的關係。胃的功能是容納食物,但當受到甲木的邪氣侵擾時,胃部會感到鬱悶不適,無法容納食物,因此產生嘔吐和腹瀉。像是傷寒引起的陽明或少陽腹瀉,都屬於這類情況。脾泄則是因為乙木傷害了己土。脾臟本身濕寒,無法將水份蒸發轉化成氣,導致水和食物一起向下流,使脾臟的濕氣更加嚴重。當土氣下陷,木氣受到抑制,肝氣無法順暢運行時,風木就會衝擊,導致後竅打開,產生腹瀉。像是內傷引起的腹瀉,都屬於這類情況。

吃東西就想吐,是因為脾臟功能下陷導致胃氣上逆。大腸泄則是因為金氣收斂,而木氣無法順暢疏泄。當乙木下陷在大腸時,向上沒有出口,想從後竅衝出,但受到大腸收斂的阻礙,無法暢通排出,所以會感到急迫想上廁所,腸子也發出聲響並伴隨劇烈疼痛。大便呈現白色,是因為金的顏色。小腸泄則是因為寒水抑制了丙火。小腸的作用是藉由丙火來轉化寒水,如果水寒導致腹瀉,只會造成大便稀溏,並不會出現膿血。當丙火無法轉化寒水時,水氣就會積聚在濕土之中,產生內熱,進而腐化成膿血。

由於寒水斷絕了上游的來源,小便就會變得淋漓不暢。而風木的鬱積衝擊,則會導致小腹疼痛。大瘕泄則是因為水土的鬱積下陷。當水土濕寒,陰氣凝結時,就會產生腫塊。此時乙木無法順利上升,向下衝擊後竅,導致疏泄功能失調,無法順利排出,所以會頻繁想上廁所,出現裏急後重,但大小便卻很難排出來。雖然腹瀉有五種,但只有胃泄是膽胃的問題,其他四種都與脾肝有關,而癸水的寒冷,是這些問題的根本原因。

4. 五十八難

五十八難曰:傷寒有幾?其脈有變不?然:傷寒有五,有中風,有傷寒,有濕溫,有熱病,有溫病,其所苦,各不同。

中風,風傷衛也,傷寒,寒傷營也,詳仲景《傷寒》。濕溫,中濕而發熱者也。熱病,暑病也,即仲景暍病。溫病,春月而病感者也。《素問》熱病,即溫病之發於夏月者(「評熱病論」:先夏至者為病溫,後夏至者為病暑是也),與此不同。

中風之脈,陽浮而滑,陰濡而弱。濕溫之脈,陽濡而弱,陰小而急。傷寒之脈,陰陽俱甚而緊澀。熱病之脈,陰陽俱浮,浮之而滑,沉之散澀。溫病之脈,行在諸經,不知何經之動也,各隨其經之所在而取之。

溫病各經不同,行在於諸經之中,不知何經之動也,各隨其經之所在而取之。溫病不過六經,而經隨日傳,六日而盡,須逐日診之,難以預定也。(溫病一日太陽,二日陽明,三日少陽,四日太陰,五日少陰,六日厥陰,法詳《素問·熱論》)

傷寒有汗出而愈,下之而死者,有汗出而死,下之而愈者,何也?然:陽虛陰盛,汗出而愈,下之即死,陽盛陰虛,汗出而死,下之而愈。

陽虛陰盛,下則亡陽,故可汗愈,陽盛陰虛,汗則亡陰,故可下愈。

寒熱之病,候之如何也?然:皮寒熱者,皮不可近席,毛髮焦,鼻槁,不得汗。肌寒熱者,皮膚痛,唇舌槁,無汗。骨寒熱者,病無所安,汗注不休,齒本槁痛。

此段引《靈樞·寒熱病》文。

白話文:

第五十八難說:傷寒有幾種?它們的脈象會變化嗎?回答是:傷寒有五種,包括中風、傷寒、濕溫、熱病和溫病,它們所引起的痛苦各有不同。

中風,是風邪侵犯身體表面的衛氣所致;傷寒,是寒邪侵犯身體內部的營氣所致,詳細情形可以參考張仲景的《傷寒論》。濕溫,是身體感受濕邪而發熱的疾病。熱病,是暑熱引起的疾病,也就是張仲景所說的暍病。溫病,是春天感受病邪而發病的疾病。《素問》所說的熱病,其實就是溫病在夏天發作的情況(《評熱病論》說:夏至前發病的是溫病,夏至後發病的是暑病,就是這個道理),與這裡所說的熱病不同。

中風的脈象,陽脈浮滑而陰脈濡弱。濕溫的脈象,陽脈濡弱而陰脈細而急。傷寒的脈象,陰脈和陽脈都非常強盛而且緊澀。熱病的脈象,陰脈和陽脈都浮在表面,按下去感覺滑,沉取時感覺散亂而澀滯。溫病的脈象,在身體各個經絡中流動,無法確定是哪個經絡在跳動,只能依照它所在的經絡來診斷。

溫病在各個經絡的表現不同,它在各經絡中流動,無法確定是哪個經絡在跳動,只能依照它所在的經絡來診斷。溫病不會超過六經,而且病邪隨著時間在不同經絡中傳變,六天就會傳遍,必須每天診斷才能掌握病情,很難預先判斷。(溫病第一天在太陽經,第二天在陽明經,第三天在少陽經,第四天在太陰經,第五天在少陰經,第六天在厥陰經,詳細的病理可以參考《素問·熱論》)

傷寒有的人發汗後痊癒,但用瀉下法治療反而會死亡;有的人發汗後反而死亡,但用瀉下法治療卻會痊癒,這是為什麼呢?回答是:陽氣虛弱陰氣強盛的人,發汗後可以痊癒,但用瀉下法治療就會死亡;陽氣強盛陰氣虛弱的人,發汗後會死亡,但用瀉下法治療反而會痊癒。

陽氣虛弱陰氣強盛的人,使用瀉下法會導致陽氣更加虛弱,所以發汗可以使他痊癒;陽氣強盛陰氣虛弱的人,發汗會使陰氣更加虧損,所以瀉下法可以使他痊癒。

寒熱的病症,要如何判斷呢?回答是:如果寒熱出現在皮膚表面,會感到皮膚不能貼近席子,頭髮焦枯,鼻子乾燥,沒有汗液排出。如果寒熱出現在肌肉,會感到皮膚疼痛,嘴唇和舌頭乾燥,沒有汗液排出。如果寒熱出現在骨頭,會感到身體不安,汗液不停地流,牙齦乾燥疼痛。

這一段是引用《靈樞·寒熱病》的內容。

5. 五十九難

五十九難曰:狂癲之病,何以別之?然:狂之始發,少臥而不飢,自高賢也,自辯智也,自貴倨也,妄笑好歌樂,妄行不休是也。癲病始發,意不樂,直視僵仆,其脈三部陰陽俱盛是也。

此引《靈樞·癲狂》文。

白話文:

第五十九難說:狂病和癲病,要如何區分呢?

回答是:狂病剛開始發作時,會比較少睡覺、不覺得肚子餓,自以為自己很了不起、很聰明、很尊貴傲慢,會胡亂發笑、喜歡唱歌跳舞,沒辦法安靜下來,這就是狂病的症狀。癲病剛開始發作時,會心情不好、目光呆滯、突然昏倒,而且把脈時會發現寸、關、尺三處的陰陽脈象都強盛,這就是癲病的症狀。

這段內容是引用《靈樞·癲狂》篇的文字。

6. 六十難

六十難曰:頭心之病,有厥痛,有真痛,何謂也?然:手三陽之脈受風寒,伏留而不去者,則名厥頭痛,入連在腦者,名真頭痛。其五臟相干,名厥心痛,其痛甚,但在心,手足清者,即名真心痛。其真心痛者,旦發夕死,夕發旦死。

此難,《靈樞·厥病》:厥病真頭痛,頭痛甚,腦盡痛,手足寒至節,死不治。

白話文:

第六十難說:頭部和心臟的疾病,有稱為「厥痛」的,也有稱為「真痛」的,這是怎麼回事呢?

解釋是這樣的:手部的三條陽經脈受到風寒侵襲,寒邪潛伏停留在經脈中沒有散去,就叫做「厥頭痛」。如果寒邪侵入到腦部,就叫做「真頭痛」。如果五臟功能失調相互影響,就叫做「厥心痛」,這種心痛會很劇烈。如果疼痛只是在心臟部位,同時手腳冰冷,就叫做「真心痛」。所謂的「真心痛」,如果早上發作,就會在晚上死亡;如果晚上發作,就會在早上死亡。

(這個難題在《靈樞·厥病》篇中也有提到:厥病中的真頭痛,頭痛非常劇烈,整個腦部都痛,而且手腳寒冷到關節部位,這種病是無法治癒的,會死亡。)

7. 六十一難

六十一難曰:經言望而知之謂之神,聞而知之謂之聖,問而知之謂之工,切而知之謂之巧,何謂也?然:望而知之者,望見其五色,以知其病。聞而知之者,聞其五音,以別其病。問而知之者,問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在。切脈而知之者,診其寸口,視其虛實,以知病在何臟腑也。經言以外知之曰聖,以內知之曰神,此之謂也。

以外知之,驗其外而知之也。以內知之,洞其內而知之也。

白話文:

第六十一難說:經典上說,透過觀察就能了解病情,稱為「神」;透過聽診就能了解病情,稱為「聖」;透過詢問就能了解病情,稱為「工」;透過把脈就能了解病情,稱為「巧」。這是什麼意思呢?

解釋是這樣的:所謂「望而知之」,是指觀察病人的氣色,就能判斷他得了什麼病。所謂「聞而知之」,是指聽病人的聲音,就能分辨他得了什麼病。所謂「問而知之」,是指詢問病人偏好什麼味道,就能了解他的病從哪裡來、在哪個部位。所謂「切脈而知之」,是指把脈時,診斷寸口的脈象,觀察脈象的強弱虛實,就能知道病在哪個臟腑。

經典上說,能從外在徵象了解病情的是「聖」,能從內在情況了解病情的是「神」,就是這個意思。

所謂從外在了解,是指觀察外在表現來判斷病情。所謂從內在了解,是指深入洞察內在情況來判斷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