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經懸解》~ 卷上 (9)

回本書目錄

卷上 (9)

1. 十九難

十九難曰:脈有逆順,男女有恆,而反者,何謂也?然:男子生於寅,寅為木,陽也,女子生於申,申為金,陰也,故男脈在關上,女脈在關下,是以男子尺脈恆弱,女子尺脈恆盛,是其常也。反者,男得女脈,女得男脈也。

男子生於寅,女子生於申,男一歲起丙寅,順行二歲丁卯,以陽生於子,子至寅而三陽成也,女一歲起壬申,逆行二歲辛未,以陰生於午,午至申而三陰成也(命家起小運法)。寅木生火,火炎上,故男脈在關上,申金生水,水流下,故女脈在關下,是以男子尺脈恆弱,寸脈恆盛,女子尺脈恆盛,寸脈恆弱,是其常也。反者,男得女脈,寸弱而尺盛也,女得男脈,尺弱而寸盛也。

其為病何如?然:男得女脈為不足。病在內,左得之,病在左,右得之,病在右,隨脈言之也。女得男脈為太過,病在四肢,左得之,病在左,右得之,病在右,隨脈言之,此之謂也。

男得女脈,以陽而變陰,故為不足,陰盛於內,故病在內。女得男脈,以陰而變陽,故為太過。陽盛於四肢,故病在四肢。

白話文:

十九難:脈象的順逆與男女差異

脈象有順應與違逆之分,男女的脈象本有固定規律,若出現相反情況,是什麼緣故呢?

男子屬陽,象徵生於「寅」時(寅屬木,為陽);女子屬陰,象徵生於「申」時(申屬金,為陰)。因此,正常男性脈象表現於「關上」(寸脈較強,尺脈較弱),女性脈象則表現於「關下」(尺脈較強,寸脈較弱)。反之,若男性出現女性脈象(寸弱尺盛),或女性出現男性脈象(尺弱寸盛),即為異常。

陰陽與脈象的關係

男性陽氣始生於「子」時,至「寅」時三陽形成,故脈象上行,寸盛尺弱;女性陰氣始生於「午」時,至「申」時三陰形成,故脈象下行,尺盛寸弱。此為常態。若相反,則:

  • 男性得女性脈:陽轉為陰,屬「不足」,病在身體內部,左脈異常則左側病,右脈異常則右側病。
  • 女性得男性脈:陰轉為陽,屬「太過」,病在四肢,同樣左右脈象對應左右肢體。

簡言之,陰盛於內故病在內,陽盛於外故病在四肢。

2. 二十難

二十難曰:經言脈有伏匿,伏匿於何臟而言伏匿耶?然:謂陰陽更相乘,更相伏也。脈居陰部,而反陽脈見者,為陽乘陰也,脈雖時沉澀而短,此謂陽中伏陰也,脈居陽部,而反陰脈見者,為陰乘陽也,脈雖時浮滑而長,此謂陰中伏陽也。

陽脈而見陰來,謂之陽中伏陰,陰脈而見陽來,謂之陰中伏陽。

重陽者狂,重陰者癲。脫陽者見鬼,脫陰者目盲。

重陽者狂,木火之陽旺也。重陰者癲,金水之陰旺也。心主喜,肝主怒,狂者木火有餘,故多喜怒。腎主恐,肺主悲,癲者金水有餘,故多悲恐。脫陽者陰旺,鬼,陰類也,故見之。肝竅於目,緣肝藏血,血舍魂,魂化神,魂神升發,而生光明,上開雙竅,則為兩目。陰者,陽之宅也,陰脫宅傾,神魂散亡,是以目盲。名曰脫陰,而實脫陰中之陽氣也。

白話文:

第二十難提問:醫經中提到脈象有伏匿的情況,所謂伏匿是指隱藏於哪一臟而稱為伏匿呢?

回答:這是指陰陽相互乘襲、相互隱藏的現象。具體表現為:

  1. 當脈象本應出現在陰分部位(如尺部)卻反而顯現陽脈特徵時,稱為陽乘襲陰。此時脈象雖偶現沈澀短促之象,實為陽脈中潛伏陰氣(陽中伏陰)。

  2. 當脈象本應出現在陽分部位(如寸部)卻反而顯現陰脈特徵時,稱為陰乘襲陽。此時脈象雖偶現浮滑長大之象,實為陰脈中潛伏陽氣(陰中伏陽)。

具體判斷標準:

  • 陽脈中混入陰脈特徵即為「陽中伏陰」
  • 陰脈中混入陽脈特徵即為「陰中伏陽」

病理表現:

  1. 重陽證候:發狂(因木火陽氣過旺)
  2. 重陰證候:癲病(因金水陰氣過旺)

臟腑機理:

  • 心臟主喜,肝臟主怒。狂病患者因木火之氣過剩,常表現為情緒起伏大(易喜易怒)
  • 腎臟主恐,肺臟主悲。癲病患者因金水之氣過剩,常表現為負面情緒多(易悲易恐)

危重症狀解析:

  1. 脫陽證:陽氣亡失致陰氣獨盛(陰類物象為鬼魅),故出現幻視鬼神
  2. 脫陰證:雙目失明。其機理在於:
  • 肝臟開竅於目,藏血養魂
  • 魂化神,神氣升發形成視覺
  • 陰質為陽氣之載體,陰精脫失則神魂散亡
  • 雖稱「脫陰」,實為陰中所涵陽氣消亡

3. 二十一難

二十一難曰:經言人形病脈不病曰生,脈病形不病曰死,何謂也?然:人形病脈不病,非有不病者也,謂息數不應脈數也,此大法。

形病脈不病,非有不病,此以診者息數不調,不應脈數也。

白話文:

第二十一難問:醫經上說,人的形體有病但脈象正常稱為「生」,脈象有病但形體無症狀稱為「死」,這是什麼意思?

答:所謂形體有病而脈象正常,並非脈象真的完全無異常,而是指病人的呼吸頻率與脈搏次數不相符,這是重要的診斷準則。

形體有病而脈象看似正常,並不代表脈象真的毫無問題,而是診察時發現病人的呼吸節律失調,與脈搏次數不一致的緣故。

4. 二十二難

二十二難曰:經言脈有是動,有所生病,一脈輒變為二病者何也?然:經言是動者,氣也,所生病者,血也。邪在氣,氣為是動,邪在血,血為所生病。

經,《靈樞·經脈》也。

氣主呴之,血主濡之,氣留而不行者,為氣先病也,血滯而不濡者,為血後病也,故先為是動,後所生也。

氣留則血滯,故氣先病而血後病。

白話文:

[二十二難]

有人問:《靈樞·經脈》中提到,經脈有「是動病」和「所生病」,為什麼一條經脈會分為兩種病症?回答:《經脈》篇所說的「是動病」是指氣受邪而發病,「所生病」是指血受邪而發病。

當病邪侵犯氣時,氣的異常稱為「是動病」;當病邪侵犯血時,血的異常稱為「所生病」。

氣的功能在於溫煦推動,血的功能在於滋養濡潤。若氣機停滯不通,便是氣先發病;若血液瘀滯無法濡養,便是血後發病。因此先出現「是動病」,再發展為「所生病」。

氣機阻滯會導致血液瘀滯,所以氣的病變在先,血的病變在後。

5. 二十三難

二十三難曰:手足三陰三陽脈之度數,可曉以不?然:手三陽之脈,從手至頭,長五尺,五六合三丈。手三陰之脈,從手至胸中,長三尺五寸,三六一丈八尺,五六三尺,合二丈一尺。足三陽之脈,從足至頭,長八尺,六八四丈八尺。足三陰之脈,從足至胸,長六尺五寸,六六三丈六尺,五六三尺,合三丈九尺。

人兩足蹺脈,從足至目,長七尺五寸,二七一丈四尺,二五一尺,合一丈五尺。督脈、任脈,各長四尺五寸,二四八尺,二五一尺,合九尺。凡脈長一十六丈二尺,此所謂經脈長短之數也。

此引《靈樞·脈度》文。

經脈十二,絡脈十五,何始何窮也?然:經脈者,行血氣,通陰陽,以榮於身者也。其始從中焦注手太陰陽明,陽明注足陽明太陰,太陰注手少陰太陽,太陽注足太陽少陰,少陰注手心主少陽,少陽注足少陽厥陰,厥陰復還注手太陰。別絡十五,皆因其原,如環無端,轉相灌溉,朝於寸口人迎,以處百病而決死生也。

經脈十二相注之次,見《靈樞·經脈》。別絡十五別走之道,見《靈樞·經別》。絡脈之行,皆與經脈同原,而別交他經,如環無端,轉相灌溉,而悉朝於寸口人迎(人迎,足陽明動脈,在喉旁),以處百病而決死生也。

經曰:明知終始,陰陽定矣,何謂也?然:知終始者,脈之紀也。寸口人迎陰陽之氣通於朝使,如環無端,故曰始也。終者,三陰三陽之脈絕,絕則死,死各有形,故曰終也。

《靈樞·終始》:凡刺之道,畢於終始,明知終始,五臟為紀,陰陽定矣。朝,朝宗也。使,使道也(即經隧也)。三陰三陽之脈絕則死,死各有形,故曰終,是謂十二經終,詳見《靈樞·終始》。(亦載《素問·診要經終))

白話文:

二十三難:

人體手足三陰三陽經脈的長度可以明確嗎?
回答:

  • 手三陽經(手少陽、手陽明、手太陽):從手到頭,每條長五尺,三條共五丈(5尺 × 6 = 30尺,合三丈)。
  • 手三陰經(手太陰、手少陰、手厥陰):從手到胸中,每條長三尺五寸,三條共二丈一尺(3尺 × 6 + 5寸 × 6 = 18尺 + 3尺 = 21尺)。
  • 足三陽經(足少陽、足陽明、足太陽):從足到頭,每條長八尺,六條共四丈八尺(8尺 × 6 = 48尺)。
  • 足三陰經(足太陰、足少陰、足厥陰):從足到胸,每條長六尺五寸,六條共三丈九尺(6尺 × 6 + 5寸 × 6 = 36尺 + 3尺 = 39尺)。

此外:

  • 蹺脈(陰蹻、陽蹻):從足到目,每條長七尺五寸,兩條共一丈五尺(7尺 × 2 + 5寸 × 2 = 14尺 + 1尺 = 15尺)。
  • 督脈、任脈:每條長四尺五寸,兩條共九尺(4尺 × 2 + 5寸 × 2 = 8尺 + 1尺 = 9尺)。

全身經脈總長共十六丈二尺。


經脈運行的原理:
十二經脈和十五絡脈如何循環運行?
回答:
經脈的作用是運行氣血、調和陰陽,以滋養全身。其運行順序如下:

  1. 從中焦開始,注入手太陰肺經,再傳至手陽明大腸經。
  2. 手陽明傳至足陽明胃經,再至足太陰脾經。
  3. 足太陰傳至手少陰心經,再至手太陽小腸經。
  4. 手太陽傳至足太陽膀胱經,再至足少陰腎經。
  5. 足少陰傳至手厥陰心包經,再至手少陽三焦經。
  6. 手少陽傳至足少陽膽經,再至足厥陰肝經。
  7. 足厥陰最後回歸手太陰肺經,完成循環。

十五絡脈則與經脈相連,交錯流通,像環一樣無始無終,氣血流注至寸口(手腕脈)和人迎(喉旁脈),用以診斷疾病和判斷生死。


「終始」的意義:
明確經脈的終始,便能掌握陰陽運行的規律。
「始」指氣血循環如環無端;「終」指三陰三陽經脈氣血斷絕,表現出特定的垂死徵象,即生命終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