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經懸解》~ 卷下 (2)
卷下 (2)
1. 四十難
四十難曰:經言肝主色,心主臭,脾主味,肺主聲,腎主液。鼻者肺之候,而反知香臭,耳者腎之候,而反聞聲,其意何也?然:肺者,西方金也,金生於己,己者南方火,火者心,心主臭,故令鼻知香臭。腎者,北方水也,水生於申,申者西方金,金者肺,肺主聲,故令耳聞聲。
心主臭,火也,肺金開竅於鼻,而內有己火,故能知臭。肺主聲,金也,腎水開竅於耳,而內有申金,故能聞聲。
白話文:
第四十個難題說:經典上說,肝臟主管氣色,心臟主管氣味,脾臟主管味道,肺臟主管聲音,腎臟主管體液。鼻子是肺臟的表現之處,卻反而能分辨香臭;耳朵是腎臟的表現之處,卻反而能聽到聲音,這是什麼道理呢?
是這樣的:肺臟,在五行中屬西方金,金產生於己土,己土在五行中屬南方火,火代表心臟,心臟主管氣味,所以讓鼻子能分辨香臭。腎臟,在五行中屬北方水,水產生於申金,申金在五行中屬西方金,金代表肺臟,肺臟主管聲音,所以讓耳朵能聽到聲音。
心臟主管氣味,在五行中屬火,肺金在鼻子開竅,而內部有己火存在,所以鼻子能分辨氣味。肺臟主管聲音,在五行中屬金,腎水在耳朵開竅,而內部有申金存在,所以耳朵能聽到聲音。
2. 四十一難
四十一難曰:五臟之氣,於何發起?通於何許?可曉以不?然:五臟者,嘗內閱於上七竅也,故肺氣通於鼻,鼻和則知香臭矣,肝氣通於目,目和則知黑白矣,脾氣通於口,口和則知穀味矣,心氣通於舌,舌和則知五味矣,腎氣通於耳,耳和則知五音矣。五臟不和,則七竅不通,六腑不和,則留結為聚。
嘗內閱於上七竅也,舊訛作當上閱於九竅也,以《靈樞》改正之。(張潔古認真,九竅添三焦之氣通於喉,喉和則聲鳴矣,二句謬妄不通)
經言氣獨行於五臟,不榮於六腑者,何也?然,夫氣之行,如水之流,不得息也,故陰脈榮於五臟,陽脈榮於六腑,如環無端,莫知其紀,終而復始。其流溢之氣,內溫於臟腑,外濡於腠理。
其流溢之氣,舊訛作而不覆溢人氣,依《靈樞》正之。
邪在六腑則陽脈不和,陽脈不和則氣留之,氣留之則陽脈盛矣。邪在五臟則陰脈不和,陰脈不和則血留之,血留之則陰脈盛矣。陰氣太盛,則陽氣不得相榮也,故曰格。陽氣太盛,則陰氣不得相榮也,故曰關。陰陽俱盛,不得相榮也,故曰關格,關格者,不得盡其命而死矣。
氣無獨行而不相榮者,其不相榮者,邪客之也。陰盛格陽於外曰格。陽盛關陰於內曰關。
此篇全引《靈樞·脈度》文。
白話文:
第四十一難說:五臟的氣,從哪裡發起?又通往哪裡?可以明白嗎?當然可以。五臟之氣,會向上與頭部的七竅相通,所以肺氣通往鼻子,鼻子協調正常就能分辨香臭;肝氣通往眼睛,眼睛協調正常就能分辨黑白;脾氣通往嘴巴,嘴巴協調正常就能分辨食物的味道;心氣通往舌頭,舌頭協調正常就能分辨五味;腎氣通往耳朵,耳朵協調正常就能分辨五音。五臟不協調,那麼七竅就不通暢;六腑不協調,就會導致氣血瘀滯結聚。
原文說「向上與頭部的七竅相通」,過去訛誤寫成「向上與九竅相通」,依照《靈樞》改過來。(張潔古認為九竅應該加上三焦的氣通往喉嚨,喉嚨協調正常就能發出聲音,這兩句話是錯誤而且說不通的)
經典說氣只在五臟運行,而不滋養六腑,是什麼原因呢?這是因為氣的運行,就像水的流動一樣,不能停歇,所以陰脈滋養五臟,陽脈滋養六腑,像環一樣沒有終點,無法得知起始,運行一周後又重新開始。氣流溢出來的部分,在內部溫養臟腑,在外部濡潤皮膚的紋理。
原文說「氣流溢出來的部分」,過去訛誤寫成「而不是覆蓋人體的氣」,依照《靈樞》改正。
邪氣在六腑,就會導致陽脈不協調,陽脈不協調就會導致氣滯留,氣滯留就會導致陽脈盛大。邪氣在五臟,就會導致陰脈不協調,陰脈不協調就會導致血滯留,血滯留就會導致陰脈盛大。陰氣太過旺盛,陽氣就無法與之相互協調,所以叫做「格」;陽氣太過旺盛,陰氣就無法與之相互協調,所以叫做「關」。陰陽之氣都太過旺盛,無法相互協調,就叫做「關格」。患上關格的人,就無法活到應該有的壽命而死亡。
氣沒有單獨運行而不相互協調的,之所以不相互協調,是因為邪氣侵入的緣故。陰氣盛而將陽氣阻隔在外,叫做「格」;陽氣盛而將陰氣阻隔在內,叫做「關」。
這整段內容都引用自《靈樞·脈度》的原文。
3. 四十二難
四十二難曰:人腸胃長短,受水穀多少,各幾何?然:唇至齒,長九分,口廣二寸半。齒以後至會厭,深三寸半,大容五合。舌重十兩,長七寸,廣二寸半。咽門重十兩,廣二寸半,至胃長一尺六寸。喉嚨重十二兩,廣二寸,長一尺二寸,九節。胃重二斤十四兩,紆曲屈伸,長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徑五寸,容谷二斗,水一斗五升。
小腸重二斤十四兩,長三丈二尺,廣二寸半,徑八分分之少半,左回疊積十六曲,容谷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大腸重二斤十二兩,長二丈一尺,廣四寸,徑一寸半,當臍右回疊積十六曲,盛谷一斗,水七升半。肛門重十二兩,大八寸,徑二寸大半,長二尺八寸,受谷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
膀胱重九兩二銖,縱廣九寸,受溺九升八合。此腸胃長短,受水穀之數也。
會厭在喉嚨上,所以分司氣管食管之開闔者。肛門,謂廣腸下至肛門,即直腸也。
此引《靈樞·腸胃》文。
肝重四斤四兩,左三葉,右四葉,凡七葉,主藏魂。心重十二兩,中有七孔三毛,盛精汁三合,主藏神。脾重二斤三兩,扁廣三寸,長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溫五臟,主藏意。肺重三斤三兩,六葉兩耳,凡八葉,主藏魄。腎有兩枚,重一斤二兩,主藏志。膽在肝之短葉間,重三兩二銖,盛精汁三合。
魂神意魄精,是謂五神。
白話文:
四十二難
人體的腸胃長短,能容納多少水和食物,各有不同嗎? 是這樣的:從嘴唇到牙齒,長度是九分;嘴巴的寬度是二寸半。從牙齒之後到會厭軟骨,深度是三寸半,大約能容納五合的食物。舌頭重十兩,長七寸,寬二寸半。咽喉的重量是十兩,寬二寸半,到胃的長度是一尺六寸。喉嚨的重量是十二兩,寬二寸,長一尺二寸,共有九節。胃的重量是二斤十四兩,彎曲伸縮,長度是二尺六寸,最大的寬度是一尺五寸,直徑是五寸,能容納兩斗的食物,一斗五升的水。
小腸的重量是二斤十四兩,長度是三丈二尺,寬度是二寸半,直徑是八分,再少一點;它在左邊盤繞堆疊成十六個彎曲,能容納兩斗四升的食物,以及六升三合再多一點的水。大腸的重量是二斤十二兩,長度是二丈一尺,寬度是四寸,直徑是一寸半;它在肚臍右邊盤繞堆疊成十六個彎曲,能裝一斗的食物,七升半的水。肛門的重量是十二兩,最大寬度是八寸,直徑是二寸再多一點,長度是二尺八寸,能容納九升三合又八分的食物。
膀胱的重量是九兩二銖,縱向和橫向的寬度都是九寸,能容納九升八合的尿液。以上就是腸胃的長短,以及能容納水和食物的數量。
會厭軟骨在喉嚨的上方,因此負責區分氣管和食管的開合。肛門,指的是大腸下端到肛門的部分,也就是直腸。
以上是引用《靈樞·腸胃》的內容。
肝臟的重量是四斤四兩,左邊有三葉,右邊有四葉,總共七葉,主要儲藏魂魄。心臟的重量是十二兩,中間有七個孔和三個毛,裝有三合的精液,主要儲藏神。脾臟的重量是二斤三兩,形狀扁平寬三寸,長五寸,有半斤的散膏,主要包裹血液,溫養五臟,儲藏意念。肺臟的重量是三斤三兩,有六葉和兩個耳,總共八葉,主要儲藏魄力。腎臟有兩個,重量是一斤二兩,主要儲藏意志。膽囊位於肝臟短葉之間,重量是三兩二銖,裝有三合的精液。
魂、神、意、魄和精,這就是所謂的五神。
4. 四十三難
四十三難曰:人不食飲者,七日而死,何也?然:胃大一尺五寸,徑五寸,長二尺六寸,橫屈,受水穀三斗五升,其中長留谷二斗,水一斗五升。小腸大二寸半,徑八分分之少半,長三丈二尺,受谷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迴腸大四寸,徑一寸半,長二丈一尺,受谷一斗,水七升半。
廣腸大八寸,徑二寸半,長二尺八寸,受谷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腸胃凡長五丈八尺四寸,合受水穀九斗二升一合八分合之一,此腸胃所受水穀之數也(此段舊誤在四十二難中。依《靈樞》正之)。人胃中常留谷二斗,水一斗五升,平人日再至圊,一行二升半,日中五升,七日五七三斗五升,而水穀盡矣,故平人不食飲七日而死者,水穀津液俱盡,即死矣。
此篇全引《靈樞·平人絕谷》文。
白話文:
第四十三難說:人如果不吃不喝,七天就會死亡,這是為什麼呢?那是因為:胃的長度是一尺五寸,直徑是五寸,總長是二尺六寸,它是橫向彎曲的,能容納三斗五升的食物和水,其中會長時間停留二斗的食物和一斗五升的水。小腸的長度是二寸半,直徑是八分再少一點點,總長是三丈二尺,能容納二斗四升的食物和六升三合再多一點點的水。迴腸的長度是四寸,直徑是一寸半,總長是二丈一尺,能容納一斗的食物和七升半的水。
大腸的長度是八寸,直徑是二寸半,總長是二尺八寸,能容納九升三合八分合再多一點點的食物。腸胃總長五丈八尺四寸,總共能容納九斗二升一合八分合再多一點點的食物和水,這就是腸胃所能容納的食物和水的量。(這一段以前錯誤地放在第四十二難中,現在依照《靈樞》的內容更正)。人的胃中通常會保留二斗的食物和一斗五升的水,一般人每天排泄兩次,每次排出二升半,一天總共排出五升,七天下來就是五乘以七等於三斗五升,所以食物和水就都排空了,因此,一般人不吃不喝七天就會死亡,因為體內的水和食物的津液都耗盡了,就會死亡。
這一篇的內容完全引用自《靈樞·平人絕谷》的文章。
5. 四十四難
四十四難曰:七衝門何在?然:唇為飛門,齒為戶門,會厭為吸門,胃為賁門,太倉下口為幽門,大腸小腸會為闌門,下極為魄門,故曰七衝門也。
沖,要也。賁與奔同,胃之上口,水穀下奔之路也。太倉,胃也。幽門,胃之下口,即小腸上口。闌門,小腸下口,即大腸上口。下極,謂會陰穴,在前後二陰之間,會陰之後,即魄門,二十九難:督脈起於下極之腧,即此。
白話文:
第四十四難提到:人體有七個重要的關口,它們在哪裡呢?
回答是:嘴唇是食物進入口腔的通道,稱為「飛門」;牙齒是口腔內部的關口,稱為「戶門」;會厭是氣管和食道的交會處,稱為「吸門」;胃的上口稱為「賁門」;胃的下口稱為「幽門」;大腸和小腸的交接處稱為「闌門」;人體最下端的地方稱為「魄門」。因此,總共有七個重要的關口,稱為「七衝門」。
這裡的「衝」指的是重要的關口。賁門的「賁」字和奔跑的「奔」字意思相近,指的就是胃的上口,是水和食物向下奔流進入胃的通道。太倉就是指胃。幽門則是胃的下口,同時也是小腸的上口。闌門是小腸的下口,同時也是大腸的上口。下極指的是會陰穴,位於前後兩個陰部之間。會陰穴之後就是魄門,這跟第二十九難所說的:督脈起始於人體最下端穴位意思相同。
6. 四十五難
四十五難曰:經言八會者何也?然:腑會太倉,臟會季脅,筋會陽陵泉,髓會絕骨,血會膈俞,骨會大杼,脈會太淵,氣會三焦外一筋直兩乳內也。熱病在內者,取其會之氣穴也。
太倉,胃也,地當任脈之中脘,胃為六腑之長,故腑會於此。季脅,足厥陰之章門,脾之募也,脾為五臟之長,故臟會於此。陽陵泉,足少陽穴,肝膽主筋,故筋會於此。絕骨,外踝上光骨,當足少陽之懸鐘。膈俞,足太陽穴。大杼,亦足太陽穴,在大椎上。太淵,手太陰穴。
三焦,上焦地在外一筋直兩乳之內,當任脈之膻中,宗氣在此,三焦之上原也。熱病在內者,取其所會之氣穴,以瀉其熱也。
白話文:
第四十五難提到:經書上說的「八會」是什麼意思呢?
回答是:腑的會穴在太倉,也就是胃;臟的會穴在季脅;筋的會穴在陽陵泉;髓的會穴在絕骨;血的會穴在膈俞;骨的會穴在大杼;脈的會穴在太淵;氣的會穴在三焦外的一條筋,這條筋直達兩乳內側。
太倉就是胃,位置在任脈上的中脘穴,胃是六腑之首,所以腑的會穴在這裡。季脅是足厥陰肝經的章門穴,也是脾的募穴,脾是五臟之首,所以臟的會穴在這裡。陽陵泉是足少陽膽經的穴位,肝膽主導筋的活動,所以筋的會穴在這裡。絕骨在外踝上方,小腿骨上的穴位,相當於足少陽膽經的懸鐘穴。膈俞是足太陽膀胱經的穴位。大杼也是足太陽膀胱經的穴位,在大椎骨的上方。太淵是手太陰肺經的穴位。
三焦的氣會穴,位於上焦的一條筋上,這條筋直達兩乳內側,位置相當於任脈上的膻中穴,宗氣在這裡產生,是三焦之氣的發源地。如果熱病在體內,就取其所會的這些氣穴,來瀉掉體內的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