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元御

《難經懸解》~ 卷下 (2)

回本書目錄

卷下 (2)

1. 四十難

四十難曰:經言肝主色,心主臭,脾主味,肺主聲,腎主液。鼻者肺之候,而反知香臭,耳者腎之候,而反聞聲,其意何也?然:肺者,西方金也,金生於己,己者南方火,火者心,心主臭,故令鼻知香臭。腎者,北方水也,水生於申,申者西方金,金者肺,肺主聲,故令耳聞聲。

白話文:

《四十難經》中提到:經書說肝臟主色,心臟主氣味,脾臟主滋味,肺臟主聲音,腎臟主液體。鼻子是肺臟的表現器官,但是卻能感知香臭;耳朵是腎臟的表現器官,但是卻能聽見聲音,這是什麼道理呢?

其實,肺臟屬西方之金,金生於己土,己土屬南方之火,火就是心臟,心臟主氣味,所以讓鼻子能感知香臭。腎臟屬北方之水,水生於申金,申金屬西方,西方代表肺臟,肺臟主聲音,所以讓耳朵能聽見聲音。

心主臭,火也,肺金開竅於鼻,而內有己火,故能知臭。肺主聲,金也,腎水開竅於耳,而內有申金,故能聞聲。

白話文:

心主嗅覺,因為它屬火。肺屬金,主導鼻子,而肺內有火,所以能感知氣味。肺主發聲,因為它屬金。腎主水,主導耳朵,而腎內有金,所以能聽見聲音。

2. 四十一難

四十一難曰:五臟之氣,於何發起?通於何許?可曉以不?然:五臟者,嘗內閱於上七竅也,故肺氣通於鼻,鼻和則知香臭矣,肝氣通於目,目和則知黑白矣,脾氣通於口,口和則知穀味矣,心氣通於舌,舌和則知五味矣,腎氣通於耳,耳和則知五音矣。五臟不和,則七竅不通,六腑不和,則留結為聚。

白話文:

第四十一難:五臟的氣息,從哪裡開始發出?通往哪裡?你能明白嗎?

回答:五臟常常通過上方的七竅與外界交流。因此,肺氣通往鼻子,鼻子通利就能辨別香臭;肝氣通往眼睛,眼睛通利就能辨別黑白;脾氣通往嘴巴,嘴巴通利就能辨別穀物味道;心氣通往舌頭,舌頭通利就能辨別五味;腎氣通往耳朵,耳朵通利就能聽辨五音。

如果五臟不和,那麼七竅就不通;如果六腑不和,就會停留結聚,形成疾病。

嘗內閱於上七竅也,舊訛作當上閱於九竅也,以《靈樞》改正之。(張潔古認真,九竅添三焦之氣通於喉,喉和則聲鳴矣,二句謬妄不通)

白話文:

曾經有人把「內閱於上七竅也」讀錯成「當上閱於九竅也」,後來根據《靈樞》更正。(張介賓認真地認為,九竅加上三焦之氣會通到喉嚨,喉嚨暢通了就會發聲,這兩句話謬誤且不通順)

經言氣獨行於五臟,不榮於六腑者,何也?然,夫氣之行,如水之流,不得息也,故陰脈榮於五臟,陽脈榮於六腑,如環無端,莫知其紀,終而復始。其流溢之氣,內溫於臟腑,外濡於腠理。

其流溢之氣,舊訛作而不覆溢人氣,依《靈樞》正之。

白話文:

古籍記載,氣只流經五臟,不滋養六腑,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氣的運轉就像水的流動,永不停歇。因此,陰脈滋養五臟,陽脈滋養六腑,猶如環形沒有起點和終點,運轉不息。這些運行的氣,內部溫暖臟腑,外部滋潤肌膚毛孔。

邪在六腑則陽脈不和,陽脈不和則氣留之,氣留之則陽脈盛矣。邪在五臟則陰脈不和,陰脈不和則血留之,血留之則陰脈盛矣。陰氣太盛,則陽氣不得相榮也,故曰格。陽氣太盛,則陰氣不得相榮也,故曰關。陰陽俱盛,不得相榮也,故曰關格,關格者,不得盡其命而死矣。

白話文:

邪氣在六腑中,會導致陽脈氣血運行不暢;陽脈氣血運行不暢,會導致氣血滯留;氣血滯留,會導致陽脈氣血過盛。

邪氣在五臟中,會導致陰脈氣血運行不暢;陰脈氣血運行不暢,會導致血流滯留;血流滯留,會導致陰脈氣血過盛。

陰氣過盛,會阻礙陽氣的滋養,所以稱為「格」。陽氣過盛,會阻礙陰氣的滋養,所以稱為「關」。

陰陽氣血俱盛,阻礙彼此的滋養,所以稱為「關格」。患上「關格」的人,會無法活到應有的壽命。

氣無獨行而不相榮者,其不相榮者,邪客之也。陰盛格陽於外曰格。陽盛關陰於內曰關。

此篇全引《靈樞·脈度》文。

白話文:

氣不會單獨運行而不相互滋養的,如果不相互滋養,那是因為有邪氣侵入。陰氣過盛而將陽氣排斥在外稱為格。陽氣過盛而將陰氣阻隔在內稱為關。

這段內容全部引用自《靈樞·脈度》。

3. 四十二難

四十二難曰:人腸胃長短,受水穀多少,各幾何?然:唇至齒,長九分,口廣二寸半。齒以後至會厭,深三寸半,大容五合。舌重十兩,長七寸,廣二寸半。咽門重十兩,廣二寸半,至胃長一尺六寸。喉嚨重十二兩,廣二寸,長一尺二寸,九節。胃重二斤十四兩,紆曲屈伸,長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徑五寸,容谷二斗,水一斗五升。

白話文:

四十二的問題:人的腸胃長度不同,能盛放的食物和水量也有所不同,具體是多少?

從嘴脣到牙齒,長度為九分(約 1.8 釐米);口腔寬度為二寸半(約 5 釐米)。牙齒後面到會厭,深度為三寸半(約 7 釐米),容量為五合(約 250 毫升)。

舌頭重十兩(約 400 克),長七寸(約 14 釐米),寬二寸半(約 5 釐米)。咽喉重十兩(約 400 克),寬二寸半(約 5 釐米),到胃的長度為一尺六寸(約 32 釐米)。

喉嚨重十二兩(約 480 克),寬二寸(約 4 釐米),長一尺二寸(約 24 釐米),有九個關節。

胃重二斤十四兩(約 1.2 千克),彎曲伸展後,長度為二尺六寸(約 52 釐米),最大直徑為一尺五寸(約 30 釐米),內徑為五寸(約 10 釐米),容量為食物兩鬥(約 2 升),水一斗五升(約 1.5 升)。

小腸重二斤十四兩,長三丈二尺,廣二寸半,徑八分分之少半,左回疊積十六曲,容谷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大腸重二斤十二兩,長二丈一尺,廣四寸,徑一寸半,當臍右回疊積十六曲,盛谷一斗,水七升半。肛門重十二兩,大八寸,徑二寸大半,長二尺八寸,受谷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

白話文:

小腸重兩斤十四兩,長約三丈二尺,寬二寸半,直徑八分之少半,左側彎曲重疊十六次,能容納二斗四升的食物,水容量為六升三合多一些。大腸重兩斤十二兩,長約兩丈一尺,寬四寸,直徑一寸半,右側彎曲重疊十六次,能盛裝一斗的食物,水容量為七升半。肛門重十二兩,直徑約八寸,寬度二寸半,長度為二尺八寸,能接受九升三合八分之一的食物。

膀胱重九兩二銖,縱廣九寸,受溺九升八合。此腸胃長短,受水穀之數也。

會厭在喉嚨上,所以分司氣管食管之開闔者。肛門,謂廣腸下至肛門,即直腸也。

此引《靈樞·腸胃》文。

白話文:

膀胱重九兩二銖,大小為長寬各九寸,能夠容納九升八合的小便。這是描述腸胃的長度,以及能接受水穀的容量。

會厭位於喉嚨上方,負責控制氣管和食管的開閉。肛門,指的是從大腸末端到肛門的部分,也就是直腸。

這段內容引用自《靈樞·腸胃》。

肝重四斤四兩,左三葉,右四葉,凡七葉,主藏魂。心重十二兩,中有七孔三毛,盛精汁三合,主藏神。脾重二斤三兩,扁廣三寸,長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溫五臟,主藏意。肺重三斤三兩,六葉兩耳,凡八葉,主藏魄。腎有兩枚,重一斤二兩,主藏志。膽在肝之短葉間,重三兩二銖,盛精汁三合。

魂神意魄精,是謂五神。

白話文:

肝臟重量約為四斤四兩,分為三葉在左,四葉在右,總共有七葉,它的主要功能是儲存靈魂。

心臟重量約為十二兩,裡面有七個孔和三根毛髮,儲存著三合的精華液體,它的主要功能是儲存神識。

脾臟重量約為二斤三兩,形狀扁平寬闊,長約三寸,寬約五寸,含有半斤的散發膏狀物質,它的主要功能是包覆血液,溫暖五臟,並儲存意念。

肺臟重量約為三斤三兩,有六葉和兩耳,總共有八葉,它的主要功能是儲存魄。

腎臟有兩枚,重量約為一斤二兩,它的主要功能是儲存志向。

膽囊位於肝臟的短葉之間,重量約為三兩二錢,儲存著三合的精華液體。

4. 四十三難

四十三難曰:人不食飲者,七日而死,何也?然:胃大一尺五寸,徑五寸,長二尺六寸,橫屈,受水穀三斗五升,其中長留谷二斗,水一斗五升。小腸大二寸半,徑八分分之少半,長三丈二尺,受谷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迴腸大四寸,徑一寸半,長二丈一尺,受谷一斗,水七升半。

白話文:

四十三個問題:不吃不喝的人,七天後就會死去,為什麼?**

解釋:

胃的容量為一尺五寸寬、五寸直徑,長二尺六寸,形狀彎曲。它能容納三鬥五升的食物和水,其中一般會保留兩斗食物和一斗五升水。

小腸的直徑為二寸半,略小於八分之五,長三丈二尺。它能容納兩鬥四升食物和六升三合半水。

迴腸的直徑為四寸,長二丈一尺。它能容納一斗食物和七升半水。

廣腸大八寸,徑二寸半,長二尺八寸,受谷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腸胃凡長五丈八尺四寸,合受水穀九斗二升一合八分合之一,此腸胃所受水穀之數也(此段舊誤在四十二難中。依《靈樞》正之)。人胃中常留谷二斗,水一斗五升,平人日再至圊,一行二升半,日中五升,七日五七三斗五升,而水穀盡矣,故平人不食飲七日而死者,水穀津液俱盡,即死矣。

此篇全引《靈樞·平人絕谷》文。

白話文:


大腸長8寸,寬2寸半,長2尺8寸,可容納9升3合8分之一的食物。胃腸總長5丈8尺4寸,總共可容納9鬥2升1合8分之一的水和食物。這就是腸胃能容納的水和食物的數量。

人胃中通常留有2斗食物,1鬥5升水。普通人每天排便2次,每次排便2升半。7天就是3鬥5升,水和食物就用光了。因此,普通人如果7天不進食飲水,就會因水和食物津液耗盡而死亡。

5. 四十四難

四十四難曰:七衝門何在?然:唇為飛門,齒為戶門,會厭為吸門,胃為賁門,太倉下口為幽門,大腸小腸會為闌門,下極為魄門,故曰七衝門也。

白話文:

第44個難題:七衝門在哪裡?答案是:嘴脣是飛門,牙齒是戶門,會厭是吸門,胃是賁門,太倉下口是幽門,大腸小腸會合的地方是闌門,肛門是魄門,所以稱為七衝門。

沖,要也。賁與奔同,胃之上口,水穀下奔之路也。太倉,胃也。幽門,胃之下口,即小腸上口。闌門,小腸下口,即大腸上口。下極,謂會陰穴,在前後二陰之間,會陰之後,即魄門,二十九難:督脈起於下極之腧,即此。

白話文:

沖脈,是必須要有的。賁脈與奔脈是同一個脈,是胃的上方出口,是食物和水穀向下奔馳的通道。太倉,就是胃。幽門,是胃的下方出口,也就是小腸的上方出口。闌門,是小腸的下方出口,也就是大腸的上方出口。下極,是指會陰穴,位於前後兩陰之間,會陰穴的後面,也就是魄門,在《難經》中說過:“督脈起於下極的腧穴”,指的就是這裡。

6. 四十五難

四十五難曰:經言八會者何也?然:腑會太倉,臟會季脅,筋會陽陵泉,髓會絕骨,血會膈俞,骨會大杼,脈會太淵,氣會三焦外一筋直兩乳內也。熱病在內者,取其會之氣穴也。

白話文:

第四十五個問題:經書上所說的「八會」是什麼意思?

回答:腑會在胃部,臟會在兩肋,筋會在膝蓋外側,髓會在鎖骨下窩,血會在膈俞穴,骨會在大杼穴,脈會在太淵穴,氣會在三焦,外加一條筋直通兩乳內側。熱病在體內時,就要取這些會穴的氣血。

太倉,胃也,地當任脈之中脘,胃為六腑之長,故腑會於此。季脅,足厥陰之章門,脾之募也,脾為五臟之長,故臟會於此。陽陵泉,足少陽穴,肝膽主筋,故筋會於此。絕骨,外踝上光骨,當足少陽之懸鐘。膈俞,足太陽穴。大杼,亦足太陽穴,在大椎上。太淵,手太陰穴。

白話文:

太倉:指胃,位於任脈的中脘,胃是六腑之長,因此腑會於此。

季脅 :指足厥陰經上的章門穴,是脾的募穴。脾是五臟之長,因此臟會於此。

陽陵泉 :指足少陽經上的陽陵泉穴,肝膽主筋,因此筋會於此。

絕骨 :指外踝上方的凸骨,位於足少陽經上的懸鐘穴。

膈俞 :指足太陽經上的膈俞穴。

大杼 :指足太陽經上的大杼穴,位於大椎穴的上方。

太淵 :指手太陰經上的太淵穴。

三焦,上焦地在外一筋直兩乳之內,當任脈之膻中,宗氣在此,三焦之上原也。熱病在內者,取其所會之氣穴,以瀉其熱也。

白話文:

三焦:上焦的位置在外,在兩乳之間,正好在任脈上的膻中穴位,宗氣在此匯集,是三焦的源頭。內熱病症時,取膻中穴氣海穴,以瀉除熱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