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壽

《難經本義》~ 下卷 (17)

回本書目錄

下卷 (17)

1. 下卷

而所止輒為原,猶警蹕所至,稱行在所也。五臟六腑之有病者,皆於是而取之,宜哉。

六十七難曰:五臟募皆在陰,而俞在陽者,何謂也?然:陰病行陽,陽病行陰,故令募在陰,俞在陽。

募與俞,五臟空穴之總名也。在腹為陰,則謂之募;在背為陽,則謂之俞。募,猶募結之募,言經氣之聚於此也。俞,史扁鵲傳作輸,猶委輸之輸,言經氣由此而輸於彼也。五臟募在腹,肺之募中府,二穴,在胸部雲門下一寸,乳上二肋間,動脈陷中。心之募巨闕,一穴,在鳩尾下一寸。

脾之募章門,二穴,在季脅下直臍。肝之募期門,二穴,在不容兩旁各一寸五分。腎之募京門,二穴,在腰中季脅本。五臟俞在背,行足太陽之經。肺俞在第三椎下,心俞在五椎下,肝俞在九椎下,脾俞在十一椎下,腎俞在十四椎下,皆俠脊兩旁各一寸五分。陰病行陽,陽病行陰者,陰陽經絡,氣相交貫,臟腑腹背,氣相通應,所以陰病有時而行陽,陽病有時而行陰也。針法曰:從陽引陰,從陰引陽。

六十八難曰:五臟六腑皆有井、滎、俞、經、合,皆何所主?然:經言所出為井,所流為滎,所注為俞,所行為經,所入為合。井主心下滿,滎主身熱,俞主體重節痛,經主喘咳寒熱,合主逆氣而泄。此五臟六腑井滎俞經合所主病也。

主,主治也。井,谷井之井,水源之所出也。滎,絕小水也,井之源本微,故所流尚小而為滎。俞,輸也,注也,自滎而注,乃為俞也。由俞而經過於此,乃謂之經。由經而入於所合,合者會也。《靈樞》第一篇曰:五臟五俞,五五二十五俞;六腑六俞,六六三十六俞。(此俞字,空穴之總名。

凡諸空穴,皆可以言俞。)經絡十二,脈絡十五,凡二十七氣所行,皆井滎俞經合之所繫。而所主病各不同,井主心下滿,肝木病也。足厥陰之支,從肝別貫鬲,上注肺,故井主心下滿。滎主身熱,心火病也。俞主體重節痛。脾土病也。經主喘咳寒熱,肺金病也。合主逆氣而泄,腎水病也。

謝氏曰:此舉五臟之病各一端為例,余病可以類推而互取也。不言六腑者,舉藏足以該之。

六十九難曰:經言虛者補,實者瀉之,不虛不實,以經取之,何謂也?然:虛者補其母,實者瀉其子。當先補之,然後瀉之。不虛不實,以經取之者,是正經自生病,不中他邪也,當自取其經,故言以經取之。

《靈樞》第十篇載:十二經皆有盛則瀉之,虛則補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虛者補其母,實者瀉其子,子能令母實,母能令子虛也。假令肝病虛,即補厥陰之合曲泉是也;實則瀉厥陰之滎行間是也。先補後瀉,即後篇陽氣不足,陰氣有餘,當先補其陽而後瀉其陰之意。然於此義不屬,非缺誤即羨文也。

白話文:

當氣血停留在某處,那裡就成為氣血的源頭,就像皇帝巡視時,所到的地方就稱為行在所一樣。五臟六腑的疾病,都可以在這些地方找到治療點,這實在是合情合理。

《難經》第六十七難問:五臟的募穴都在腹部屬陰,而俞穴都在背部屬陽,這是為什麼呢?答:因為陰病會影響到陽,陽病也會影響到陰,所以才會讓募穴在陰面,俞穴在陽面。

募穴和俞穴是五臟穴位的總稱。在腹部屬陰的稱為募穴,在背部屬陽的稱為俞穴。募,就像募集的「募」一樣,表示經氣聚集的地方。俞,在扁鵲傳記中寫作「輸」,就像運輸的「輸」一樣,表示經氣由此處輸送到其他地方。五臟的募穴在腹部,肺的募穴是中府穴,有兩個,在胸部的雲門穴下一寸,乳房上第二根肋骨之間,動脈搏動的凹陷處。心的募穴是巨闕穴,有一個,在鳩尾穴下一寸。脾的募穴是章門穴,有兩個,在側脅下緣,與肚臍垂直的地方。肝的募穴是期門穴,有兩個,在不容穴兩旁各一寸五分。腎的募穴是京門穴,有兩個,在腰部側脅的根部。五臟的俞穴在背部,位於足太陽經的循行路徑上。肺俞穴在第三胸椎下,心俞穴在第五胸椎下,肝俞穴在第九胸椎下,脾俞穴在第十一胸椎下,腎俞穴在第十四胸椎下,都在脊椎兩旁各一寸五分的位置。陰病會影響到陽,陽病也會影響到陰,這是因為陰陽經絡的氣互相貫通,臟腑的腹部和背部,氣息互相應和,所以陰病有時會影響到陽,陽病有時會影響到陰。針灸的方法說:「從陽引導陰,從陰引導陽。」

《難經》第六十八難問:五臟六腑都有井、滎、俞、經、合穴,它們各自主要治療什麼病症呢?答:醫書說,氣的起點稱為井穴,氣流動的地方稱為滎穴,氣注入的地方稱為俞穴,氣經過的地方稱為經穴,氣匯入的地方稱為合穴。井穴主治心下滿悶,滎穴主治身體發熱,俞穴主治身體沉重、關節疼痛,經穴主治喘息咳嗽、發冷發熱,合穴主治氣逆上沖、腹瀉。這些就是五臟六腑井、滎、俞、經、合穴所主治的病症。

這裡的「主」是指主治。「井」就像水井一樣,是水源的起點。「滎」是細小的水流,因為井的源頭很小,所以流出來的水流也很小,就稱為滎穴。「俞」是輸注的意思,水從滎穴注入,就稱為俞穴。水流由俞穴經過此處,就稱為經穴。水流由經穴匯入,匯入的地方稱為合穴,也就是會合的意思。《靈樞經》第一篇說:五臟各有五個俞穴,五五得二十五個俞穴;六腑各有六個俞穴,六六得三十六個俞穴。(這裡的「俞」是指所有穴位的總稱。)經絡有十二條,脈絡有十五條,總共有二十七條氣血運行的通道,都與井、滎、俞、經、合穴相關。它們所主治的疾病各有不同,井穴主治心下滿悶,屬於肝木的病症。足厥陰肝經的分支,從肝臟分出,穿過膈肌,上注入肺,所以井穴主治心下滿悶。滎穴主治身體發熱,屬於心火的病症。俞穴主治身體沉重、關節疼痛,屬於脾土的病症。經穴主治喘息咳嗽、發冷發熱,屬於肺金的病症。合穴主治氣逆上沖、腹瀉,屬於腎水的病症。

謝氏說:這裡舉五臟各一種疾病為例,其他疾病可以以此類推,互相選取穴位。沒有提到六腑的疾病,是因為舉出五臟的疾病就足以涵蓋六腑的道理了。

《難經》第六十九難問:醫書說,虛弱的就用補法,實證的就用瀉法,不虛不實的就按經絡來取穴,這是什麼意思呢?答:虛弱的要補其母,實證的要瀉其子。應當先補後瀉。不虛不實,按經絡來取穴,是指正經自己生病,沒有受到其他邪氣干擾,應當直接取用自己所屬的經絡穴位來治療,所以說按經絡來取穴。

《靈樞經》第十篇記載:十二經都有盛就瀉,虛就補的方法,不盛不虛,就按經絡來取穴。虛弱的補其母,實證的瀉其子,因為子能使母實,母能使子虛。假如肝病虛弱,就要補厥陰肝經的合穴曲泉穴;實證就要瀉厥陰肝經的滎穴行間穴。先補後瀉,就和後面章節中陽氣不足,陰氣有餘時,應當先補陽後瀉陰的意思相同。然而在這裡,這個意思並不適用,可能是缺漏或者多餘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