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經本義》~ 下卷 (16)
下卷 (16)
1. 下卷
六十五難曰:經言所出為井,所入為合,其法奈何?然:所出為井,井者東方春也,萬物之始生,故言所出為井也。所入為合,合者北方冬也,陽氣入藏,故言所入為合也。
此以經穴流注之始終言也。
六十六難曰:經言肺之原出於太淵,心之原出於大陵,肝之原出於太衝,脾之原出於太白,腎之原出於太谿,少陰之原出於兌骨(神門穴也),膽之原出於丘墟,胃之原出於衝陽,三焦之原出於陽池,膀胱之原出於京骨,大腸之原出於合谷,小腸之原出於腕骨。
肺之原太淵,至腎之原太谿,見《靈樞》第一篇。其第二篇曰:肺之俞太淵,心之俞大陵,肝之俞太衝,脾之俞太白,腎之俞太谿。膀胱之俞束骨,過於京骨為原。膽之俞臨泣,過於丘墟為原。胃之俞陷谷,過於衝陽為原。三焦之俞中渚,過於陽池為原。小腸之俞後谿,過於腕骨為原。
大腸之俞三間,過於合谷為原。蓋五臟陰經止以俞為原。六腑為陽,既有俞,仍別有原。或曰:《靈樞》以大陵為心之原,《難經》亦然,而又別以兌骨為少陰之原。諸家針灸書,並以大陵為手厥陰心主之俞,以神門在掌後兌骨之端者,為心經所注之俞。似此不同者,何也?按《靈樞》七十一篇曰:少陰無輸,心不病乎?岐伯曰:其外經病而藏不病,故獨取其經於掌後,兌骨之端也。其餘脈出入屈折,其行之疾徐,皆如手少陰,心主之脈行也。
又第二篇曰:心出於中衝,溜於勞宮,注於大陵,行於間使,入於曲澤,手少陰也。(按:中衝以下,並手心主經俞,《靈樞》直指為手少陰,而手少陰經俞不別載也)。又《素問·繆刺篇》曰:刺手心主,少陰兌骨之端,各一痏,立已。又氣穴篇曰:藏俞五十穴。王氏注:五臟俞,惟有心包經井俞之穴,而亦無心經井俞穴。
又七十九難曰:假令心病,寫手心主俞,補手心主井。詳此前後各經文義則知手少陰與心主同治也。
十二經皆以俞為原者,何也?然:五臟俞者,三焦之所行,氣之所留止也。三焦所行之俞為原者,何也?然:臍下腎間動氣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經之根本也,故名曰原。三焦者,原氣之別使也,主通行三氣,經歷於五臟六腑。原者,三焦之尊號也,故所止輒為原。五臟六腑之有病者,皆取其原也。
十二經皆以俞為原者,以十二經之俞,皆系三焦所行,氣所留止之處也。三焦所行之俞為原者,以臍下腎間動氣,乃人之生命,十二經之根本。三焦則為原氣之別使,主通行上中下之三氣,經歷於五臟六腑也。通行三氣,即紀氏所謂下焦稟真元之氣(即原氣也),上達至於中焦;中焦受水穀精悍之氣,化為榮衛,榮衛之氣,與真元之氣,通行達於上焦也。所以原為三焦之尊號。
白話文:
六十五難:
經文說「所出為井,所入為合」,這是什麼道理呢?解釋是這樣:所出稱為「井」,井代表東方和春天,是萬物開始生長的地方,所以說「所出為井」;所入稱為「合」,合代表北方和冬天,陽氣收藏起來,所以說「所入為合」。
這是在講經脈穴位氣流的起始和終止。
六十六難:
經文說肺的「原穴」是太淵穴,心的「原穴」是大陵穴,肝的「原穴」是太衝穴,脾的「原穴」是太白穴,腎的「原穴」是太谿穴,少陰經的「原穴」是兌骨穴(也就是神門穴),膽的「原穴」是丘墟穴,胃的「原穴」是衝陽穴,三焦的「原穴」是陽池穴,膀胱的「原穴」是京骨穴,大腸的「原穴」是合谷穴,小腸的「原穴」是腕骨穴。
肺的原穴太淵穴到腎的原穴太谿穴,這在《靈樞》第一篇有提到。第二篇又說:肺的「俞穴」是太淵穴,心的「俞穴」是大陵穴,肝的「俞穴」是太衝穴,脾的「俞穴」是太白穴,腎的「俞穴」是太谿穴。膀胱的「俞穴」是束骨穴,過了京骨穴就是「原穴」;膽的「俞穴」是臨泣穴,過了丘墟穴就是「原穴」;胃的「俞穴」是陷谷穴,過了衝陽穴就是「原穴」;三焦的「俞穴」是中渚穴,過了陽池穴就是「原穴」;小腸的「俞穴」是後谿穴,過了腕骨穴就是「原穴」。
大腸的「俞穴」是三間穴,過了合谷穴就是「原穴」。一般來說,五臟的陰經都以俞穴作為原穴。六腑為陽經,既有俞穴,另外還有原穴。有人說:《靈樞》認為大陵穴是心的原穴,《難經》也是這樣認為,但又另外以兌骨穴作為少陰經的原穴。各家針灸書都認為大陵穴是手厥陰心包經的俞穴,而神門穴在手掌後側兌骨末端,是心經所流注的俞穴。這種說法有差異,是什麼原因呢?根據《靈樞》第七十一篇說:少陰經沒有輸穴,心臟不會生病嗎?岐伯回答說:是外面的經脈生病,而臟腑沒有生病,所以才只取經脈在手掌後側兌骨末端的穴位。其他經脈的氣血出入彎曲,流動的速度快慢,都像手少陰心經一樣運行。
另外,第二篇又說:心經從中衝穴出來,流到勞宮穴,注入大陵穴,經過間使穴,進入曲澤穴,這是手少陰經(這裡說的中衝穴以下,都是手心包經的俞穴,《靈樞》直接說是手少陰經,沒有單獨列出手少陰經的俞穴)。《素問·繆刺篇》說:針刺手心包經和少陰經兌骨末端的穴位,各扎一針,病馬上就好了。《氣穴篇》說:臟腑的俞穴有五十個。王氏注解說:五臟的俞穴,只有心包經的井穴和俞穴,沒有心經的井穴和俞穴。
第七十九難又說:假設心臟生病了,要瀉手心包經的俞穴,補手心包經的井穴。仔細研究這些經文的意思,就會知道手少陰經和心包經是共同治療的。
十二經都以俞穴為原穴,是什麼道理呢?
解釋是這樣:五臟的俞穴是三焦經氣運行的地方,也是氣留存的地方。三焦經氣所行的俞穴為什麼是原穴呢?這是因為肚臍下面腎臟之間的動氣,是人生命的根本,也是十二經脈的根本,所以稱為「原」。三焦是原氣分出來的使者,主管通行上、中、下三焦的氣,經過五臟六腑。原穴,是三焦的尊稱,所以氣停留的地方就是原穴。五臟六腑生病,都要取用原穴來治療。
十二經都以俞穴為原穴,是因為十二經的俞穴,都與三焦的氣運行有關,也是氣停留的處所。三焦所行的俞穴之所以為原穴,是因為肚臍下腎臟之間的動氣是人生命的根本,是十二經脈的根本。三焦是原氣分出來的使者,主管通行上中下三焦的氣,經過五臟六腑。通行三焦之氣,如同紀氏所說的,下焦稟受真元之氣(也就是原氣),上行到達中焦;中焦接受水穀精微之氣,化為營衛之氣,營衛之氣,與真元之氣,通行到達上焦。所以,原穴是三焦的尊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