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經本義》~ 下卷 (13)
下卷 (13)
1. 下卷
所以王叔和云:陽脈浮滑,陰脈濡弱,更遇於風,變成風溫。陽脈洪數,陰脈實大,更遇濕熱,變為溫毒。溫毒為病,最重也。陽脈濡弱,陰脈弦緊,更遇濕氣,變為濕溫。脈陰陽俱盛,重感於寒,變為溫瘧。斯乃同病異名,同脈異經者也。所謂隨其經所在而取之者,此也。
龐氏此說,雖不與《難經》同,然亦自一義例。但傷寒例言溫疫而無濕溫,叔和言濕溫而無溫疫此亦異耳。
傷寒有汗出而愈,下之而死者;有汗出而死,下之而愈者,何也?然:陽虛陰盛,汗出而愈,下之即死;陽盛陰虛,汗出而死,下之而愈。
受病為虛,不受病者為盛。唯其虛也,是以邪湊之;唯其盛也,是以邪不入。即《外臺》所謂表病里和,里病表和之謂,指傷寒傳變者而言之也。表病里和,汗之可也。而反下之,表邪不除,裡氣復奪矣;里病表和,下之可也,而反汗之,里邪不退,表氣復奪矣,故云死。所以然者,汗能亡陽,下能損陰也。
此陰陽字,指表裡言之。經曰:誅伐無過,命曰大惑。此之謂歟?
寒熱之病,候之如何也?然:皮寒熱者,皮不可近席,毛髮焦,鼻槁,不得汗。肌寒熱者,皮膚痛,唇舌藁,無汗。骨寒熱者,病無所安,汗注不休,齒本藁痛。
《靈樞》二十一篇曰:皮寒熱者,不可附席,毛髮焦,鼻槁臘,不得汗。取三陽之絡,以補手太陰。肌寒熱者,肌痛,毛髮焦而唇槁臘,不得汗。取三陽於下,以去其血者,補足太陰以出其汗。骨寒熱者,病無所安(謂一身百脈無有是處也),汗注不休。齒未槁,取其少陰股之絡;齒已槁,死不治。
愚按:此蓋內傷之病,因以類附之。東垣內外傷辨,其兆於此乎。
五十九難曰:狂癲之病,何以別之?然:狂疾之始發,少臥而不飢,自高腎也,自辨智也,自倨貴也,妄笑好歌樂,妄行不休是也。癲疾始發,意不樂,僵仆直視,其脈三部陰陽俱盛是也。
狂疾發於陽,故其狀皆自有餘而主動;癲疾發於陰,故其狀皆自不足而主靜。其三部陰陽俱盛者,謂發於陽為狂,則陽脈俱盛;發於陰為癲,則陰脈俱盛也。接二十難中,重陽者狂,重陰者癲,脫陽者見鬼,脫陰者目盲四句,當屬之此下。重,讀如再重之重(去聲)。重陽重陰,於以再明上文陰陽俱盛之意。
又推其極,至脫陰脫陽,則不止於重陽重陰矣。蓋陰盛而極,陽之脫也,鬼為幽陰之物,故見之。陽盛而極,陰之脫也,一水不能勝五火,故目盲。四明陳氏曰:氣並於陽,則為重陽;血並於陰,則為重陰。脫陽見鬼,氣不守也;脫陰目盲,血不榮也。
狂癲之病,《靈樞》二十一篇其論詳矣。越人特舉其概,正龐氏所謂引而不發,使後人自求之歟。
六十難曰:頭心之病,有厥痛,有真痛,何謂也?然:手三陽之脈,受風寒,伏留而不去者,則名厥頭痛。
白話文:
王叔和說:陽脈浮滑,陰脈濡弱,如果又遇到風邪,就會變成風溫病。陽脈洪大且數快,陰脈沉實且大,如果又遇到濕熱,就會變成溫毒病。溫毒病是最嚴重的。陽脈濡弱,陰脈弦緊,如果又遇到濕氣,就會變成濕溫病。脈象呈現陰陽兩者都強盛,又再次感受寒邪,就會變成溫瘧。這些都是同樣的疾病卻有不同的名稱,同樣的脈象卻在不同的經絡上表現出來。所謂要根據疾病所在的經絡來治療,就是這個意思。
龐氏的這種說法,雖然和《難經》不同,但也自有其道理。只是《傷寒論》只提到溫疫,沒有提到濕溫,而王叔和提到濕溫,卻沒有提到溫疫,這也是不同之處。
傷寒病有的人發汗後會好,有的人卻會因此死亡;有的人用瀉下的方法會好,有的人卻會因此死亡,這是為什麼呢?原因是:陽氣虛弱,陰氣強盛的,發汗後會好,如果用瀉下的方法就會死;陽氣強盛,陰氣虛弱的,發汗後會死,如果用瀉下的方法就會好。
身體虛弱時容易生病,身體強盛時不容易生病。正因為虛弱,邪氣才會侵入;正因為強盛,邪氣才無法侵入。這就像《外臺秘要》所說的表病裡和,裡病表和的意思,指的是傷寒病傳變的情況。表病裡和,可以用發汗的方法治療,如果反而用瀉下的方法,表邪就無法去除,裡氣反而會被奪走;裡病表和,可以用瀉下的方法治療,如果反而用發汗的方法,裡邪就無法去除,表氣反而會被奪走,所以說會死。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發汗會耗損陽氣,瀉下會損傷陰氣。
這裡說的陰陽,指的是表和裡。經書說:「誅伐過度,就叫做大迷惑。」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吧?
寒熱的疾病,要如何診斷呢?如果是皮膚有寒熱,皮膚會不能接觸涼席,毛髮會焦枯,鼻子會乾燥,沒有汗。如果是肌肉有寒熱,皮膚會疼痛,嘴唇和舌頭會乾燥,沒有汗。如果是骨頭有寒熱,會全身不安,汗水不斷流,牙根會乾枯疼痛。
《靈樞》第二十一篇說:皮膚有寒熱的人,不能接觸涼席,毛髮焦枯,鼻子乾枯像臘一樣,沒有汗。要取手三陽經的絡穴,來補益手太陰經。肌肉有寒熱的人,肌肉會疼痛,毛髮焦枯,嘴唇乾燥像臘一樣,沒有汗。要取足三陽經的下部穴位,來去除血氣,補益足太陰經,使其發汗。骨頭有寒熱的人,身體會感到不安(意思是全身百脈沒有一處是舒服的),汗水不斷流。如果牙齒還沒有乾枯,要取足少陰經大腿的絡穴;如果牙齒已經乾枯,就是不治之症。
我認為:這些大概是內傷的疾病,因為這些病症和外感疾病相似,所以附帶在此一起說明。李東垣辨別內傷外傷,可能就是從這裡開始的吧。
第五十九難說:狂病和癲病,要如何區別?狂病發病之初,會很少睡覺,不覺得飢餓,自認為自己高人一等,自以為聰明,自以為尊貴,會胡亂發笑,喜歡唱歌跳舞,胡亂走動不停。癲病發病之初,心情不好,會僵硬跌倒,眼睛直視,脈象是三部陰陽都強盛。
狂病是從陽氣過盛而發,所以表現都是陽氣有餘而主動;癲病是從陰氣不足而發,所以表現都是陰氣不足而主靜。所謂三部陰陽都強盛,指的是發於陽的叫做狂病,陽脈會強盛;發於陰的叫做癲病,陰脈會強盛。接著第二十難中,重陽是狂,重陰是癲,脫陽會見鬼,脫陰會目盲這四句話,應該是歸屬於這裡。重,讀作再重的重。重陽重陰,是再次說明上文陰陽都強盛的意思。
進一步推究到極點,到了脫陰脫陽的地步,就不只是重陽重陰了。陰氣強盛到極點,就會導致陽氣脫離,鬼是幽陰之物,所以會看到鬼。陽氣強盛到極點,就會導致陰氣脫離,一滴水不能滅五團火,所以會導致眼睛瞎了。四明陳氏說:氣偏盛於陽,就叫做重陽;血偏盛於陰,就叫做重陰。脫陽會見鬼,是因為氣無法守住;脫陰會目盲,是因為血無法濡養。
關於狂病和癲病,《靈樞》第二十一篇已經詳細論述了。扁鵲只是舉出大概的要點,正是龐氏所說的引而不發,讓後人自己去探求嗎?
第六十難說:頭部和心臟的疾病,有厥痛,有真痛,這是什麼意思呢?原因是:手三陽經的脈受到風寒,風寒之邪潛伏而無法去除,就叫做厥頭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