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壽

《難經本義》~ 下卷 (12)

回本書目錄

下卷 (12)

1. 下卷

或又問:子言情感氣傳,先儒之言則日形交氣感,是又氣能感矣,於吾子之言何如?曰:先儒之說,雖曰氣感,由形交也。形指人身而言,所以感之主也。

五十七難曰:泄凡有幾,皆有名不?然:泄凡有五,其名不同,有胃泄,有脾泄,有大腸泄,有小腸泄,有大瘕泄,名曰後重。

此五泄之目,下文詳之。

胃泄者,飲食不化,色黃。

胃受病,故食不化。胃屬土,故色黃。

脾泄者,腹脹滿,泄注,食即嘔吐逆。

有聲無物為嘔,有聲有物為吐。脾受病,故腹脹泄注,食即嘔吐而上逆也。

大腸泄者,食已窘迫,大便色白,腸鳴切痛。

食方已即窘迫,欲利也。白者,金之色。謝氏曰:此腸寒之證也。

小腸泄者,溲而便膿血,少腹痛。

溲,小利也。便,指大便而言。溲而便膿血,謂小便不悶,大便不裡急後重也。

大瘕泄者,裡急後重,數至圊而不能便,莖中痛。此五泄之要法也。

瘕,結也,謂因有凝結而成者。裡急,謂腹內急迫。後重,謂肛門下墜。惟其裡急後重,故數至圊而不能便。莖中痛者,小便亦不利也。

謝氏謂小腸、大瘕二泄,今所謂痢疾也。《內經》曰腸澼故下利赤白者,灸小腸俞是也。穴在第十六椎下兩傍各一寸五分,累驗。

四明陳氏曰:胃泄,即飧泄也。脾泄,即濡泄也。大腸泄,即涸泄也。小腸泄,謂凡泄則小便先下而便血,即血泄也。大瘕泄,即腸癖也。

五十八難曰:傷寒有幾?其脈有變否?然:傷寒有五,有中風,有傷寒,有濕溫,有熱病,有溫病,其所苦各不同。

變當作辨,謂分別其脈也。

紀氏曰:汗出惡風者,謂之傷風。無汗惡寒者,謂之傷寒。一身盡疼,不可轉測者,謂之濕溫。冬傷於寒,至夏而發者,謂之熱病。非其時而有其氣,一歲之中,病多相似者,謂之溫病。

中風之脈,陽浮而滑,陰濡而弱。濕溫之脈,陽浮而弱,陰小而急。傷寒之脈,陰陽俱盛而緊澀。熱病之脈,陰陽俱浮,浮之而滑,沉之散澀。溫病之脈,行在諸經,不知何經之動也,各隨其經所在而取之。

上文言傷寒之目,此言其脈之辨也。陰陽字,皆指尺寸而言。楊氏曰:溫病乃是疫癘之氣,非冬感於寒,至春變為溫病者。散行諸經,故不可預知,臨病人而診之,知在何經之動,乃隨而治之。

謝氏曰:仲景傷寒例云:冬時嚴寒,萬類收藏,君子周密,則不傷於寒。觸冒者乃名傷寒耳。其傷於四時之氣,皆能為病。以傷寒為毒者,以其最成殺厲之氣也。中而即病者,名曰傷寒。不即病者,寒毒藏於肌膚,至春變為溫病,至夏變為暑病。暑病者,熱極而重於溫也。又曰陽脈浮滑,陰脈濡弱,更遇於風,變為風溫。

今按仲景例,風溫與《難經》中風脈同,而無濕溫之說。又曰:《難經》言溫病,即仲景傷寒例中所言溫瘧、風溫、溫毒、溫疫四溫病也。越人言其概而未詳,仲景則發其秘而條其脈,可謂詳矣。龐安常《傷寒總論》云:難經載五種傷寒,言溫病之脈在諸經,不知何經之動,隨其經所在而取之。據《難經》,溫病又是四種傷寒感異氣而變成者也。

白話文:

有人問:你說情感會傳染,而之前的儒者說形體接觸才會感受到氣,這也是一種氣的傳染,那你怎麼解釋呢?回答:之前的儒者說的氣感,雖然說是氣的傳染,但那是因為形體接觸的緣故。形體指的是人的身體,是感受氣的主體。

五十七難提到:腹瀉大致有幾種,都有不同的名稱嗎?答:腹瀉大致有五種,名稱不同,分別是胃泄、脾泄、大腸泄、小腸泄和大瘕泄,大瘕泄又叫做後重。

這五種腹瀉的詳細情況,會在下文詳細解釋。

胃泄,指的是飲食沒有消化,大便顏色呈現黃色。

胃生病了,所以食物無法消化。胃屬土,所以大便顏色是黃色。

脾泄,指的是腹部脹滿,腹瀉不止,吃東西就會想吐、反胃。

有聲音但沒有東西吐出來,叫做嘔;有聲音也有東西吐出來,叫做吐。脾生病了,所以腹部脹滿、腹瀉,吃東西就想嘔吐、反胃。

大腸泄,指的是吃完東西就想馬上上廁所,大便顏色是白色,腸鳴並伴隨劇烈疼痛。

剛吃完東西就急著想上廁所,就是要腹瀉的徵兆。白色,是金的顏色。謝氏認為,這是腸道受寒的症狀。

小腸泄,指的是小便時會有膿血,大便也會有膿血,而且下腹部疼痛。

小便,指的是小便;大便,指的是大便。小便時有膿血,表示小便不會堵塞,而大便有膿血,表示不會有裡急後重(頻頻想上廁所卻拉不出來)的感覺。

大瘕泄,指的是有裡急後重(頻頻想上廁所卻拉不出來)的感覺,頻繁跑廁所卻拉不出來,而且陰莖疼痛。這是五種腹瀉的重點。

瘕,指的是結塊,指因為有凝結而形成的。裡急,指腹內急迫;後重,指肛門下墜。正因為有裡急後重,所以才會頻繁跑廁所卻拉不出來。陰莖疼痛,表示小便也不順暢。

謝氏認為,小腸泄和大瘕泄,就是現在所說的痢疾。《內經》說腸道有病,所以會拉出紅白色膿血,可以用艾灸小腸俞穴治療。穴位在第十六個椎骨下兩側各一寸五分的地方,經過多次驗證有效。

四明陳氏說:胃泄,就是食物沒有消化完全的腹瀉(飧泄);脾泄,就是大便稀爛的腹瀉(濡泄);大腸泄,就是大便乾燥的腹瀉(涸泄);小腸泄,指的是腹瀉時會先小便,然後才拉出帶血的便,就是血泄;大瘕泄,就是腸道有問題的腹瀉(腸癖)。

五十八難提到:傷寒有幾種?它們的脈象會有變化嗎?答:傷寒有五種,分別是中風、傷寒、濕溫、熱病和溫病,它們的症狀各自不同。

這裡的「變」應該是「辨」,指的是辨別它們的脈象。

紀氏說:有汗並且怕風,叫做傷風;沒有汗並且怕冷,叫做傷寒;全身疼痛,無法轉動身體,叫做濕溫;冬天受寒,到夏天才發病,叫做熱病;不是在應該發病的時間發病,而且一年之中,症狀都非常相似,叫做溫病。

中風的脈象,陽脈浮而滑,陰脈濡而弱。濕溫的脈象,陽脈浮而弱,陰脈小而急。傷寒的脈象,陰陽兩脈都強盛而緊澀。熱病的脈象,陰陽兩脈都浮,輕按脈是滑的,重按脈是散澀的。溫病的脈象,在身體各經脈中遊走不定,不知道是在哪條經脈發作,要根據發病的經脈來判斷。

以上講述的是傷寒的種類,這裡講述的是如何辨別它們的脈象。陰陽,指的都是寸口脈的陰陽部位。楊氏說:溫病是傳染性的疾病,不是冬天受寒,到春天變成溫病。溫病在身體各經脈中遊走不定,所以無法預先知道,要根據患者的病情來判斷是在哪條經脈發作,然後再進行治療。

謝氏說:張仲景的《傷寒例》說:冬天嚴寒,萬物都收藏起來,君子行為謹慎,就不會受到寒邪的侵襲。接觸到寒邪的,才叫做傷寒。其實四季的邪氣都能使人生病。之所以說傷寒最為嚴重,是因為它最容易致人死亡。受到寒邪侵襲馬上發病的,叫做傷寒;沒有馬上發病的,寒邪會潛藏在皮膚,到春天會變成溫病,到夏天會變成暑病。暑病是因為熱到極點比溫病更嚴重。又說,陽脈浮滑,陰脈濡弱,如果又遇到風邪,就會變成風溫。

現在根據張仲景的《傷寒例》來看,風溫和《難經》裡的中風脈象相同,但沒有提到濕溫的說法。又說,《難經》裡說的溫病,就是張仲景《傷寒例》裡說的溫瘧、風溫、溫毒和溫疫這四種溫病。越人只是簡要地說了一下,沒有詳細說明,而張仲景則揭示了其中的奧秘,並詳細地列出了它們的脈象,可以說是十分詳盡了。龐安常的《傷寒總論》說,《難經》記載了五種傷寒,說溫病的脈象在身體各經脈中遊走不定,不知道是在哪條經脈發作,要根據發病的經脈來判斷。《難經》認為,溫病也是四種傷寒因為受到不同邪氣而變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