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壽

《難經本義》~ 下卷 (11)

回本書目錄

下卷 (11)

1. 下卷

五十六難曰:五臟之積,各有名乎?以何月何日得之?然:肝之積名曰肥氣,在左脅下,如覆杯,有頭足,久不愈,令人發咳逆,膕瘧,連歲不已,以季夏戊己日得之。何以言之?肺病傳於肝,肝當傳脾,脾季夏適王,王者不受邪,肝復欲還肺,肺不肯受,故留結為積,故知肥氣以季夏戊已日得之。

肥之言盛也。有頭足者,有大小本末也。咳逆者,足厥陰之別,貫膈,上注肺,肝病故胸中咳而逆也。二日一發為㾬瘧,《內經》五臟皆有瘧,此在肝,為風瘧也,抑以瘧為寒熱。病多屬少陽,肝與之為表裡,故云左脅,肝之部也。

心之積名曰伏梁,起齊上,大如脅。上至心下,久不愈,令人病煩心,以秋庚辛日得之。何以言之?腎病傳心,心當傳肺,肺以秋適王,王者不受邪,心欲復還腎,腎不肯受,故留結為積,故知伏梁以秋庚辛日得之。

伏梁,伏而不動,如梁木然。

脾之積名曰痞氣,在胃脘,覆大如盤,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發黃疸,飲食不為肌膚,以冬壬癸日得之。何以言之?肝病傳脾,脾當傳腎,腎以冬適王,王者不受邪,脾復欲還肝,肝不肯受,故留結為積,故知痞氣以冬壬癸日得之。

痞氣,痞塞而不通也。疸病,發黃也。濕熱為疸。

肺之積,名曰息賁,在右脅下,覆大如杯,久不愈,令人灑淅寒熱,喘咳,發肺壅,以春甲乙日得之。何以言之?心病傳肺,肺當傳肝,肝以春適王,王者不受邪,肺復欲還心,心不肯受,故留結為積,故知息賁以春之甲乙日得之。

息賁,或息或賁也。右脅,肺之部。肺主皮毛,故灑淅寒熱。或謂藏病止而不移,今肺積或息或賁,何也?然或息或賁,非居處無常,如府病也,特以肺主氣,故其病有時而動息爾。腎亦主氣,故賁豚亦然。

腎之積名曰賁豚,發於少腹,上至心下,若豚狀,或上或下無時,久不已,令人喘逆,骨痿少氣,以夏丙丁日得之。何以言之?脾病傳腎,腎當傳心,心以夏適王,王者不受邪,腎復欲還脾,脾不肯受,故留結為積,故知賁豚以夏丙丁日得之。此五積之要法也。

賁豚,言若豚之賁突,不常定也。豚性躁,故以名之。令人喘逆者,足少陰之支,從肺出絡心,注胸中故也。

此難但言藏病而不言府病者,紀氏謂以其發無常處也。楊氏謂六腑亦相傳,行如五臟之傳也。

或問:天下之物理,有感有傳。感者情也,傳者氣也。有情斯有感,有氣斯有傳。今夫五臟之積,特以氣之所勝,傳所不勝云爾。至於王者不受邪,是固然也。若不勝者,反欲還所勝,所勝不納,而留結為積,則是有情而為感矣。且五臟在人身中,各為一物,猶耳司聽,目司視,各有所職,而不能思。

非若人之感物,則心為之主,而乘氣機者也。然則五臟果各能有情而感乎?曰:越人之意,蓋以五行之道,推其理勢之所有者,演而成文耳。初不必論其情感,亦不必論其還不還,與其必然否也。讀者但以所勝傳不勝,及王者不受邪,遂留結為積觀之,則不以辭害志,而思過半矣。

白話文:

五臟的積聚,各自有名稱嗎?又是在哪個月哪天形成的?答案是:肝臟的積聚叫做肥氣,在左邊的脅肋下方,形狀像倒扣的杯子,有頭尾的樣子,時間久了無法痊癒,會使人咳嗽、氣逆,患上瘧疾,甚至持續數年。它是在夏季的戊己日形成的。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肺的疾病傳到肝,肝本應傳給脾,而脾在季夏時當令,當令的臟腑不會接受邪氣,肝想把邪氣傳回肺,肺又不接受,所以邪氣就留在肝形成積聚。因此知道肥氣是在季夏的戊己日形成的。

肥,是說盛大的意思。有頭尾,是指有大小和本末。咳嗽氣逆,是因為足厥陰經的分支,貫穿橫膈膜,向上連到肺,肝有病所以胸中會咳嗽氣逆。間隔兩天發作一次的叫瘅瘧。《內經》說五臟都有瘧疾,這裡指的是肝的風瘧,也就是瘧疾的寒熱症狀。這種病多屬於少陽經,肝與少陽互為表裡,所以說在左脅,是肝的部位。

心臟的積聚叫做伏梁,從肚臍上方開始,大得像脅肋一般,向上到心臟下方,時間久了無法痊癒,會使人煩躁不安。它是在秋季的庚辛日形成的。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腎的疾病傳到心,心本應傳給肺,而肺在秋季當令,當令的臟腑不會接受邪氣,心想把邪氣傳回腎,腎又不接受,所以邪氣就留在心形成積聚。因此知道伏梁是在秋季的庚辛日形成的。

伏梁,是說積聚的東西伏在那裡不動,像樑木一樣。

脾臟的積聚叫做痞氣,在胃脘部,像盤子一樣覆蓋在那裡,時間久了無法痊癒,會使人四肢無力,出現黃疸,飲食無法轉化成肌肉,它是在冬季的壬癸日形成的。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肝的疾病傳到脾,脾本應傳給腎,而腎在冬季當令,當令的臟腑不會接受邪氣,脾想把邪氣傳回肝,肝又不接受,所以邪氣就留在脾形成積聚。因此知道痞氣是在冬季的壬癸日形成的。

痞氣,是指堵塞不通。黃疸病,是指皮膚發黃。濕熱會導致黃疸。

肺臟的積聚叫做息賁,在右脅下方,像杯子一樣覆蓋在那裡,時間久了無法痊癒,會使人發冷發熱,喘咳,出現肺部壅塞,它是在春季的甲乙日形成的。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心的疾病傳到肺,肺本應傳給肝,而肝在春季當令,當令的臟腑不會接受邪氣,肺想把邪氣傳回心,心又不接受,所以邪氣就留在肺形成積聚。因此知道息賁是在春季的甲乙日形成的。

息賁,是說忽而靜止忽而奔突。右脅,是肺的部位。肺主管皮膚毛髮,所以會出現發冷發熱的症狀。有人說臟腑的病應該靜止不動,而肺的積聚卻時而靜止時而奔突,這是為什麼呢?答案是,時而靜止時而奔突,不是因為它像腑臟的病那樣沒有固定的位置,而是因為肺主管氣,所以它的病有時會動有時會靜止。腎也主管氣,所以賁豚也一樣。

腎臟的積聚叫做賁豚,從少腹開始發作,向上到心臟下方,形狀像小豬一樣,時而向上時而向下,沒有規律,時間久了無法痊癒,會使人喘氣急促,骨頭痿弱,氣短,它是在夏季的丙丁日形成的。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脾的疾病傳到腎,腎本應傳給心,而心在夏季當令,當令的臟腑不會接受邪氣,腎想把邪氣傳回脾,脾又不接受,所以邪氣就留在腎形成積聚。因此知道賁豚是在夏季的丙丁日形成的。這些是五臟積聚的主要規律。

賁豚,是說像小豬一樣奔突,沒有固定的位置。小豬的性情躁動,所以用它來命名。使人喘氣急促,是因為足少陰經的分支,從肺出來,聯絡到心,注入胸腔的緣故。

這裡只講臟的病而不講腑的病,紀氏認為是因為腑的病發作沒有固定位置。楊氏認為六腑之間也會互相傳遞,和五臟之間的傳遞一樣。

有人問:天下萬物都有感應和傳遞。感應是情志,傳遞是氣。有情志才有感應,有氣才有傳遞。現在五臟的積聚,只是因為氣所勝的臟腑,傳遞到它所不能勝的臟腑,而已。至於說當令的臟腑不受邪氣,這是自然的道理。如果不勝的臟腑,想要把邪氣傳回所勝的臟腑,所勝的臟腑又不接受,邪氣就留在不勝的臟腑形成積聚,這豈不是有情志的感應了嗎?而且五臟在人體中,各自是一個獨立的器官,就像耳朵主管聽覺,眼睛主管視覺,各有各的職責,不能思考。

並不像人能感受外界事物,需要心臟作為主導,通過氣機運行。這樣看來,五臟難道真的各自有情志而能產生感應嗎?答案是:越人(指扁鵲)的意思,大概是按照五行的道理,推演出它們之間相互作用的規律,然後寫成了文字。一開始不必討論它們是否有情感,也不必討論它們是否要傳遞,或者說是否必然如此。讀者只需要理解“所勝傳不勝,及王者不受邪,遂留結為積”的道理,就不會被文字所束縛,而能理解其中更深層的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