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經本義》~ 下卷 (10)
下卷 (10)
1. 下卷
丁氏曰:藏為陰,陰主靜,故止而不移。府為陽,陽主動,故上下流行,居處無常也。與五十五難文義互發。
五十三難曰:經言七傳者死,間藏者生,何謂也?然:七傳者,傳其所勝也。間藏者,傳其子也。何以言之?假令心病傳肺,肺傳肝,肝傳脾,脾傳腎,腎傳心,一臟不再傷,故言七傳者死也。有圖。
紀氏云:心火傳肺金,肺金傳肝木,肝木傳脾土,脾土傳腎水,腎水傳心火。心火受水之傳一也,肺金復受火之傳再也。自心而始,以次相傳,至肺之再,是七傳也。故七傳死者,一臟不受再傷也。
假令心病傳脾,脾傳肺,肺傳腎,腎傳肝,肝傳心,是子母相傳,竟而復始,如環無端,故曰生也。
呂氏曰:間藏者,間其所勝之藏而相傳也。心勝肺,脾間之;脾勝腎,肺間之;肺勝肝,腎間之;腎勝心,肝間之;肝勝脾,心間之。此謂傳其所生也。
按《素問·標本病傳論》曰:謹察間甚,以意調之。間者並行,甚者獨行。蓋並者並也,相併而傳,傳其所間。如呂氏之說是也。獨者特也,特傳其所勝,如紀氏之說是也。越人之義蓋本諸此。詳見本篇,及《靈樞》四十二篇。但二經之義,則以五臟與胃、膀胱七者相傳發其例,而其篇題皆以病傳為名。
今越人則以七傳間藏之目推明二經,假心為例,以見病之相傳。若傳所勝,至一臟再傷則死。若間其所勝,是子母相傳,則生也。尤簡而明。
五十四難曰:藏病難治,府病易治,何謂也?然:藏病所以難治者,傳其所勝也。府病易治者,傳其子也。與七傳間藏同法也。
四明陳氏曰:五臟者,七神內守,則邪之微者不易傳。若大氣之人,則神亦失守而病深,故病難治,亦或至於死矣。六腑為轉輸傳化者,其氣常通,況膽又清淨之處,雖邪入之,終難深留,故府病易治也。愚按:以越人之意推之,則藏病難治者,以傳其所勝也;府病易治者,以傳其所生也。
雖然,此特各舉其一偏而言爾。若藏病傳其所生,亦易治;府病傳其所勝,亦難治也。故龐安常云:世之醫書,唯扁鵲之言為深,所謂《難經》者也。越人寓術於其書,而言之有不詳者,使後人自求之歟。今以此篇詳之,龐氏可謂得越人之心者矣。
五十五難曰:疾有積有聚,何以別之?然:積者陰氣也,聚者陽氣也。故陰沉而伏,陽浮而動。氣之所積名曰積,氣之所聚名曰聚。故積者五臟所生,聚者六腑所成也。積者陰氣也,其始發有常處,其痛不離其部,上下有所終始,左右有所窮處。聚者陽氣也,其始發無根本,上下無所留止,其痛無常處,謂之聚。故以是別知積聚也。
積者五臟所生,五臟屬陰,陰主靜,故其病沉伏而不離其處。聚者六腑所成,六腑屬陽,陽主動,故其病浮動而無所留止也。楊氏日:積,蓄也,言血脈不行,蓄積而成病也。周仲立曰:陰沉而伏,初亦未覺,漸以滋長,日積月累是也。聚者病之所在,與血氣偶然邂逅,故無常處也。與五十二難意同。
白話文:
丁氏說:臟腑屬於陰,陰的特性是靜,所以臟腑的病變會停止而不轉移。腑屬於陽,陽的特性是動,所以腑的病氣會上下流動,沒有固定的位置。這和第五十五難的內容互相呼應,闡明其道理。
第五十三難說:經典說「病傳七次就會死亡」,但如果病在臟腑之間傳遞就能活,這是為什麼?答案是:所謂「病傳七次」,是指病氣傳到它所剋制的臟腑。而「病在臟腑之間傳遞」,是指病氣傳給它的下一代。為什麼這樣說呢?假設心臟有病,會傳到肺,肺傳到肝,肝傳到脾,脾傳到腎,腎再傳回心。這樣每個臟腑都只被傷害一次,所以說「病傳七次就會死」。這裡有圖來輔助說明。
紀氏說:心火傳給肺金,肺金傳給肝木,肝木傳給脾土,脾土傳給腎水,腎水傳回心火。心火第一次接受到水的傳遞,肺金第二次接受到火的傳遞。從心開始,依序相傳,到肺第二次被傳遞,這就是所謂的「七傳」。所以說「七傳死」是因為同一個臟腑不會被傷害兩次。
假設心臟有病,傳到脾,脾傳到肺,肺傳到腎,腎傳到肝,肝再傳回心。這是依照子母的關係相傳,病氣循環無端,像圓環一樣,所以說「會活」。
呂氏說:所謂「病在臟腑之間傳遞」,是指病氣跳過它所剋制的臟腑而傳遞。心剋肺,就跳過肺傳到脾;脾剋腎,就跳過腎傳到肺;肺剋肝,就跳過肝傳到腎;腎剋心,就跳過心傳到肝;肝剋脾,就跳過脾傳到心。這就是所謂的「傳給它所生的」。
依照《素問·標本病傳論》說:「要仔細觀察病情的輕重變化,用來調理治療。病情是並行的,就依照其併行的途徑傳遞,是獨行的,就依獨行的途徑傳遞。」所謂「並行」就是相併而傳,傳給它所跳過的那個臟腑,就像呂氏所說的。所謂「獨行」就是只傳給它所剋制的,就像紀氏所說的。扁鵲的醫理大概就是從這裡來的。詳細內容可以看本篇,以及《靈樞》第四十二篇。但《素問》和《靈樞》兩部經典的內容,都是以五臟和胃、膀胱七個臟腑相互傳遞為例,而且它們的篇名都是以「病傳」為名。
現在扁鵲用「七傳」、「病在臟腑之間傳遞」這兩種說法來闡明兩部經典的內容。他以心臟為例,來說明疾病的傳遞。如果病氣傳給它所剋制的,等到同一個臟腑被再次傷害,就會死亡。如果跳過它所剋制的,傳給它所生的,就是子母相傳,這樣就能活。這樣的解釋更簡潔明瞭。
第五十四難說:臟腑的疾病難以治療,腑的疾病容易治療,這是為什麼?答案是:臟腑的疾病之所以難以治療,是因為病氣傳給它所剋制的臟腑。而腑的疾病容易治療,是因為病氣傳給它所生的臟腑。這個道理跟「七傳」、「病在臟腑之間傳遞」的法則相同。
四明陳氏說:五臟內藏有七神,如果七神守護得好,那麼微小的邪氣就不容易傳遞。如果是氣虛的人,那麼七神也會失守,疾病就會深入,所以疾病難以治療,甚至會導致死亡。六腑是負責轉輸運化的,它們的氣經常暢通,何況膽腑又是清淨的地方,即使邪氣入侵,也很難深入停留,所以腑的疾病容易治療。我認為,依照扁鵲的說法來看,臟腑的疾病之所以難以治療,是因為病氣傳給它所剋制的臟腑;而腑的疾病容易治療,是因為病氣傳給它所生的臟腑。
雖然如此,這只是各舉一個方面來說。如果臟腑的疾病傳給它所生的臟腑,也會容易治療;如果腑的疾病傳給它所剋制的臟腑,也會難以治療。所以龐安常說:世上的醫書,只有扁鵲的醫理最為深奧,而《難經》就是扁鵲所著。扁鵲把他的醫術寓於書中,有些地方沒有詳細說明,是為了讓後人自己去探求嗎?現在用這篇文章來詳細說明,龐安常可以說是領悟了扁鵲的精髓。
第五十五難說:疾病有積,有聚,如何區分它們?答案是:積是屬於陰的病氣,聚是屬於陽的病氣。所以陰的病氣會沉伏在體內,陽的病氣會浮動不安。氣的積累就稱為積,氣的聚集就稱為聚。所以積是五臟產生的,聚是六腑形成的。積是屬於陰的病氣,它發病時通常有固定的位置,它的疼痛不會離開那個部位,上下有起止,左右有範圍。聚是屬於陽的病氣,它發病時沒有固定的根源,上下沒有停留,它的疼痛沒有固定的位置,所以稱為聚。因此可以這樣來區分積和聚。
積是五臟產生的,五臟屬於陰,陰的特性是靜,所以它的病沉伏在體內,不會離開發病部位。聚是六腑形成的,六腑屬於陽,陽的特性是動,所以它的病浮動不安,沒有固定的停留。楊氏說:積,是蓄積的意思,說明血脈不通,蓄積而形成疾病。周仲立說:陰氣沉伏,最初沒有感覺,然後逐漸滋長,日積月累就是這樣。聚是疾病所在,與血氣偶然相遇,所以沒有固定位置。這個道理和第五十二難的含義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