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經本義》~ 下卷 (8)
下卷 (8)
1. 下卷
急者為實,言外邪所中,風寒溫熱等病,死生在五六日之間也。此病之虛實也。診,按也,候也。按其外而知之,非診脈之診也。濡者為虛,牢者為實,《脈經》無此二句,謝氏以為衍文。楊氏謂按之皮肉柔濡者為虛,牢強者為實。然則有亦無害。夫按病者之處所,知痛者為實,則知不痛而癢者非實矣。
又知外痛內快,為邪盛之在外;內痛外快,為邪盛之在內矣。大抵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此診之虛實也。
四十九難曰:有正經自病,有五邪所傷,何以別之?然:憂愁思慮則傷心,形寒飲冷則傷肺,恚怒氣逆上而不下則傷肝,飲食勞倦則傷脾,久坐濕地,強力入水則傷腎,是正經之自病也。
心主思慮,君主之官也,故憂愁思慮則傷心。肺主皮毛而在上,是為嫩藏,故形寒飲冷則傷肺。肝主怒,怒則傷肝。脾主飲食及四肢,故飲食勞倦則傷脾。腎主骨而屬水,故用力作強,坐濕入水則傷腎。凡此,蓋憂思恚怒,飲食動作之過而致然也。夫憂思恚怒,飲食動作,人之所不能無者,發而中節,烏能無害,過則傷人必矣。
故善養生者,去泰去甚,適其中而已。昧者拘焉,乃欲一切拒絕之,豈理也哉。
此與《靈樞》第四篇文大同小異,但傷脾一節,作若醉入房,汗出當風則傷脾不同爾。謝氏曰:飲食勞倦,自是二事。飲食得者,飢飽失時;勞倦者,勞形力而致倦怠也。此本經自病者,病由內作,非外邪之干,所謂內傷者也。或曰坐濕入水,亦從外得之也,何謂正經自病?曰:此非天之六淫也。
何謂五邪?然:有中風,有傷暑,有飲食勞倦,有傷寒,有中濕,此之謂五邪。
風,木也,喜傷肝。暑,火也,喜傷心。土爰稼穡,脾主四肢,故飲食勞倦喜傷脾。寒,金氣也,喜傷肺。《左氏傳》狐突云金寒是也。濕,水也,喜傷腎,霧雨蒸氣之類也。此五者,邪由外至,所謂外傷者也。謝氏曰:脾冒正經之病,得之勞倦;五邪之傷,得之飲食。
假令心病,何以知中風得之?然:其色當赤。何以言之?肝主色,自入為青,入心為赤,入脾為黃,入肺為白,入腎為黑。肝為心邪,故知當赤色。其病身熱,脅下滿痛,其脈浮大而弦。
此以心經一部,設假令而發其例也。肝主色,肝為心邪,故色赤。身熱,脈浮大,心也;脅痛脈弦,肝也。
何以知傷暑得之?然:當惡臭。何以言之?心主臭,自入為焦臭,入脾為香臭,入肝為臊臭,入腎為腐臭,入肺為腥臭。故知心病傷暑得之當惡臭。其病身熱而煩,心痛,其脈浮大而散。
心主臭,心傷暑而自病,故惡臭。而證狀脈診,皆屬乎心也。
何以知飲食勞倦得之?然:當喜苦味也。虛為不欲食,實為欲食。何以言之?脾主味,入肝為酸,入心為苦,入肺為辛,入腎為咸,自入為甘。故知脾邪入心,為喜苦味也。其病身熱,而體重嗜臥,四肢不收,其脈浮大而緩。
白話文:
[下卷]
病情急促的通常屬於實證,表示是外來的邪氣侵襲,像是風寒、溫熱等疾病,病情發展迅速,生死往往在五六天之間決定。這是判斷疾病虛實的方法。這裡說的「診」,是指按壓、觸摸來觀察病情。按壓身體外部來了解病情,並非指診脈。皮膚按壓下去軟弱無力的,屬於虛證;按壓下去堅硬的,屬於實證。《脈經》沒有這兩句話,謝氏認為是後人增補的。楊氏認為按壓皮膚肌肉,如果感覺柔軟無力就是虛證,感覺堅實強硬就是實證。既然這樣說,保留這兩句話也沒什麼壞處。按壓病人患病的地方,如果感覺疼痛,就是實證;如果感覺不痛而是癢,就不是實證。
另外,如果身體外部疼痛而內部感覺舒適,表示邪氣盛於體外;如果內部疼痛而外部感覺舒適,表示邪氣盛於體內。總體來說,邪氣旺盛就屬於實證,精氣衰弱就屬於虛證,這就是診斷疾病虛實的方法。
《四十九難》提到:疾病有的是因為自身正經受損而引起的,有的是因為五種邪氣侵犯而引起的,要如何區分呢?回答說:憂愁思慮會傷害心臟,身體受寒或飲用冷飲會傷害肺臟,憤怒導致氣機上逆而不能下降會傷害肝臟,飲食不節或過度勞累會傷害脾臟,久坐潮濕的地方或用力在水中活動會傷害腎臟,這些都是自身正經受損引起的疾病。
心臟主管思慮,是身體的君主,所以憂愁思慮會傷害心臟。肺臟主皮毛,位置在身體上方,是個嬌嫩的臟器,所以身體受寒或飲用冷飲會傷害肺臟。肝臟主管憤怒,所以發怒會傷害肝臟。脾臟主管飲食和四肢,所以飲食不節或過度勞累會傷害脾臟。腎臟主管骨骼,屬於水,所以過度用力、久坐潮濕地方或在水中活動會傷害腎臟。這些疾病都是由於憂愁思慮、憤怒、飲食不節或過度勞累等原因造成的。憂愁思慮、憤怒、飲食和活動,是人不可避免的,只要適度而行,就不會對身體造成傷害;如果過度,就必然會傷害身體。
所以,善於養生的人,會避免過度或不及,只求適中。不明事理的人拘泥於此,想要完全避免這些,這是不合道理的。
這段內容與《靈樞》第四篇的內容大致相同,只有在描述傷害脾臟的部分不同,《靈樞》認為喝醉後進入房間,出汗時吹風會傷害脾臟。謝氏認為:飲食不節和過度勞累,本來就是兩件事。飲食不節是指飢飽不規律;過度勞累是指身體勞累導致疲倦。這部分是講述自身正經受損引起的疾病,疾病是由內而生,不是外來的邪氣干擾,也就是所謂的內傷。有人說,久坐潮濕地方或在水中活動,也是從外部得來的,為什麼說是自身正經受損呢?回答說:這不是自然界中的風、寒、暑、濕、燥、火六淫邪氣引起的。
什麼是五邪呢?回答說:包括中風、傷暑、飲食勞倦、傷寒和中濕,這就是所謂的五邪。
風,屬木,容易傷害肝臟。暑,屬火,容易傷害心臟。土主管稼穡,脾主管四肢,所以飲食勞倦容易傷害脾臟。寒,屬金,容易傷害肺臟。《左傳》中狐突說金屬性寒就是這個意思。濕,屬水,容易傷害腎臟,像是霧氣、雨水蒸發之類的。這五種邪氣,都是從外部侵入身體的,這就是所謂的外傷。謝氏說:脾臟的正經疾病,是由過度勞累引起的;五邪造成的傷害,是由飲食不節引起的。
假設心臟生病了,要如何判斷是中風引起的呢?回答說:應該呈現紅色。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肝臟主管顏色,從肝臟進入身體的顏色是青色,進入心臟是紅色,進入脾臟是黃色,進入肺臟是白色,進入腎臟是黑色。肝臟是心臟的邪氣,所以知道病色應該是紅色。病人會有發熱、脅下脹滿疼痛,脈象呈現浮大而弦的狀態。
這裡以心經為例,假設疾病的發生,來解釋說明。肝臟主管顏色,肝臟是心臟的邪氣,所以病色是紅色。身體發熱,脈象呈現浮大,這是心臟的症狀;脅下疼痛、脈象弦細,這是肝臟的症狀。
要如何知道是傷暑引起的呢?回答說:應該會有惡臭味。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心臟主管氣味,從心臟散發的氣味是焦臭味,進入脾臟是香臭味,進入肝臟是臊臭味,進入腎臟是腐臭味,進入肺臟是腥臭味。所以知道心臟生病是傷暑引起的,就會有惡臭味。病人會有發熱、心煩、心痛,脈象呈現浮大而散的狀態。
心臟主管氣味,心臟因傷暑而生病,所以會有惡臭味。而相關的症狀和脈象,都屬於心臟的範疇。
要如何知道是飲食勞倦引起的呢?回答說:應該會喜歡苦味。虛證表現為不想吃東西,實證表現為想吃東西。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脾臟主管味道,進入肝臟是酸味,進入心臟是苦味,進入肺臟是辛味,進入腎臟是鹹味,進入脾臟是甘味。所以知道脾臟的邪氣進入心臟,就會表現為喜歡苦味。病人會有發熱、身體沉重、嗜睡、四肢無力,脈象呈現浮大而緩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