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經本義》~ 下卷 (7)
下卷 (7)
1. 下卷
鬲俞,在背第七椎下,去脊兩旁各一寸半,足太陽脈氣所發也,太陽多血,又血乃水之象,故為血會。大杼,在項下第一椎下,去脊兩旁各一寸半。太淵,在掌後陷中動脈即所謂寸口者,脈之大會也。氣會三焦外,一筋直兩乳內,即膻中,為氣海者也,在玉堂下一寸六分。熱病在內者,各視其所屬而取之會也。
謝氏曰:三焦當作上焦。四明陳氏曰:髓會絕骨,髓屬於腎,腎主骨,於足少陽無所關。腦為髓海,腦有枕骨穴,則當會枕骨,絕骨誤也。血會鬲俞,血者心所統,肝所藏,鬲俞在七椎下兩旁,上則心俞,下則肝俞,故為血會。骨會大杼,骨者髓所養,髓自腦下注於大杼,大杼滲入脊心,下貫尾骶,滲諸骨節,故骨之氣皆會於此,亦通。古益袁氏曰:人能健步,以髓會絕骨也。
肩能任重,以骨會大杼也。
四十六難曰:老人臥而不寐,少壯寐而不寤者,何也?然:經言少壯者,血氣盛,肌肉滑,氣道通,榮衛之行不失於常,故晝日精,夜不寤也。老人血氣衰,肌肉不滑,榮衛之道澀,故晝日不能精,夜不能寐也。故知老人不得寐也。
老人之寤而不寐,少壯之寐而不寤,系乎榮衛血氣之有餘不足也,與《靈樞》十八篇同。
四十七難曰:人面獨能耐寒者,何也?然:人頭者,諸陽之會也,諸陰脈皆至頸胸中而還,獨諸陽脈皆上至頭耳,故令面耐寒也。
《靈樞》第四篇曰:首面與身形也,屬骨連筋,同血合於氣耳。天寒則裂地凌冰,其卒寒或手足懈惰,然而其面不衣,何也?岐伯曰: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於面而走空竅,其精陽氣上走於目而為睛,其彆氣走於耳而為聽,其宗氣上出於鼻而為臭,其濁氣出於胃走唇口而為味,其氣之津液皆上熏於面,而皮又厚,其肉堅,故大熱盛寒不能勝之也。
愚按手之三陽,從手上走至頭;足之三陽,從頭下走至足;手之三陰,從腹走至手;足之三陰,從足走入腹。此所以諸陰脈皆至頸胸中而還,獨諸陽脈皆上至頭耳也。
四十八難曰:人有三虛三實,何謂也?然:有脈之虛實,有病之虛實,有診之虛實也。脈之虛實者,濡者為虛,緊牢者為實。病之虛實者,出者為虛,入者為實;言者為虛,不言者為實;緩者為虛,急者為實。診之虛實者,濡者為虛,牢者為實:癢者為虛,痛者為實;外痛內快為外實內虛,內痛外快為內實外虛。故曰虛實也。
濡者為虛,緊牢者為實,此脈之虛實也。出者為虛,是五臟自病,由內而之外,東垣家所謂內傷是也。入者為實,是五邪所傷,由外而之內,東垣家所謂外傷是也。言者為虛,以五臟自病,不由外邪,故惺惺而不妨於言也。不言者為實,以人之邪氣內郁,故昏亂而不言也。緩者為虛,緩,不急也,言內之出者,徐徐而遲,非一朝一夕之病也。
白話文:
[下卷]
鬲俞穴,在背部第七胸椎下方,距離脊椎兩旁各一寸半的地方,是足太陽膀胱經的氣所發出的地方。太陽經多血,而且血的性質像水,所以鬲俞穴是血的聚集處。大杼穴,在頸項下方第一胸椎下方,距離脊椎兩旁各一寸半的地方。太淵穴,在手掌後方,橈動脈搏動的凹陷處,也就是俗稱的寸口,是脈氣匯聚的地方。氣會的地方在三焦之外,有一條筋直接連到兩乳之間內側,也就是膻中穴,是氣海,在玉堂穴下方一寸六分的地方。熱病如果發在體內,要根據它所屬的經脈和部位,來選取相對應的穴位。
謝氏說:三焦應該寫作上焦。四明陳氏說:髓會的穴位是絕骨穴,髓屬於腎,腎主骨,與足少陽膽經沒有關係。腦是髓的海,腦有枕骨穴,應該會聚在枕骨,絕骨穴是錯的。血會是鬲俞穴,血由心臟主管,肝臟儲藏,鬲俞穴在第七胸椎下方兩旁,上面是心俞穴,下面是肝俞穴,所以是血的匯聚處。骨會是大杼穴,骨由髓來滋養,髓從腦部向下注入大杼穴,大杼穴滲入脊椎,向下貫穿尾骨和骶骨,滲透到各個骨節,所以骨頭的氣都匯聚在這裡,這是說得通的。古代益袁氏說:人能健步如飛,是因為髓會匯聚於絕骨穴。
肩膀能承擔重物,是因為骨頭的氣會聚於大杼穴。
《難經》第四十六難說:老人躺下睡不著,年輕人睡著卻不能醒來,這是為什麼呢?答案是:經書說年輕人血氣旺盛,肌肉滑潤,氣道暢通,營氣和衛氣的運行不會失常,所以白天精神飽滿,晚上睡著也不會醒來。老人血氣衰弱,肌肉不滑潤,營氣和衛氣的運行遲澀,所以白天精神不振,晚上也睡不著。由此可知,老人會睡不著覺。
老人醒著睡不著,年輕人睡著不醒來,是因為營衛血氣的盛衰,這和《靈樞》第十八篇的說法相同。
《難經》第四十七難說:為什麼人的臉特別能耐寒呢?答案是:人的頭部是陽氣匯聚的地方,陰經脈都只到頸部和胸部就返回了,只有陽經脈都上行到頭和耳朵,所以臉能耐寒。《靈樞》第四篇說:頭部和臉的形態,是通過骨頭連著肌肉,通過血氣相合的。天氣寒冷會導致地面結冰,手腳可能會麻木遲鈍,但是臉卻不用穿衣服,這是為什麼呢?岐伯說: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脈,它們的血氣都上行到臉部,通向空竅;陽氣精華上行到眼睛形成視覺,別氣走到耳朵形成聽覺,宗氣上出鼻子形成嗅覺,濁氣從胃上行到嘴唇和口腔形成味覺,氣的津液都向上熏蒸到臉部,而且皮膚又厚實,肌肉堅韌,所以無論是大熱或嚴寒都無法傷害它。
我認為手的三條陽經,從手上走向頭部;腳的三條陽經,從頭部向下走向腳;手的三條陰經,從腹部走向手;腳的三條陰經,從腳走向腹部。這就是為什麼陰經脈都只到頸部和胸部就返回,只有陽經脈都上行到頭和耳朵的原因。
《難經》第四十八難說:人有三虛三實,指的是什麼呢?答案是:有脈的虛實,有病的虛實,有診斷的虛實。脈的虛實,脈象浮軟的為虛,脈象緊實有力的為實。病的虛實,從體內向外發散的為虛,從體外侵入體內的為實;喜歡說話的為虛,不喜歡說話的為實;病程緩慢的為虛,病程急促的為實。診斷的虛實,脈象浮軟的為虛,脈象堅實的為實;感覺癢的為虛,感覺痛的為實;外部疼痛內部感覺舒適的是外實內虛,內部疼痛外部感覺舒適的是內實外虛。所以說虛實。
脈象浮軟的為虛,脈象緊實有力的為實,這是脈象的虛實。從體內向外發散的為虛,是五臟自身生病,由內向外,東垣學派所說的內傷就是這種情況。從體外侵入體內的為實,是外來邪氣所傷,由外向內,東垣學派所說的外感就是這種情況。喜歡說話的為虛,是五臟自身生病,不是因為外來邪氣,所以神志清醒,不妨礙說話。不喜歡說話的為實,是因為人的邪氣鬱積在體內,所以神志昏亂,不能說話。病程緩慢的為虛,緩慢,不是急迫的,表示病是從體內向外慢慢發散,不是一天兩天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