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壽

《難經本義》~ 下卷 (6)

回本書目錄

下卷 (6)

1. 下卷

迴腸,即大腸。廣腸、肛門之總稱也。

肝重二斤四兩,左三葉,右四葉,凡七葉,主藏魂。心重十二兩,中有七孔三毛,盛精汁三合,主藏神。脾重二斤三兩,扁廣三寸,長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溫五臟,主藏意。肺重三斤三兩,六葉兩耳,凡八葉,主藏魄。腎有兩枚,重一斤一兩,主藏志。膽在肝之短葉間,重三兩三銑,盛精汁三合。

胃重二斤一兩,紆曲屈伸,長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徑五寸,盛谷二斗,水一斗五升。小腸重二斤十四兩,長三丈二尺,廣二寸半,徑八分分之少半,左回疊積十六曲,盛谷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大腸重二斤十二兩,長二丈一尺,廣四寸,徑一寸,當齊右回十六曲,盛谷一斗,水七升半。膀胱重九兩二銖,縱廣九寸,盛溺九升九合。

口廣二寸半。唇至齒長九分。齒以後至會厭深三寸半,大容五合。舌重十兩,長七寸,廣二寸半。咽門重十二兩,廣二寸半,至胃長一尺六寸。喉嚨重十二兩,廣二寸,長一尺二寸,九節。肛門重十二兩,大八寸,徑二寸大半,長二尺八寸,受谷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

此篇之義,《靈樞》三十一、三十二篇皆有之。越人併為一篇,而後段增入五臟輕重,所盛所藏,雖覺前後重複,不害其為丁寧也。但其間受盛之數,各不相同,然非大義之所關,姑闕之,以俟知者。

四十三難曰:人不食飲,七日而死者,何也?然:人胃中當有留谷二斗,水一斗五升,故平人日再至圊,一行二升半,日中五升,七日五七三斗五升,而水穀盡矣。故平人不食飲七日而死者,水穀津液俱盡,即死矣。

此篇與《靈樞》三十篇文,大同小異。平人胃滿則腸虛,腸滿則胃虛,更虛更滿,故氣得上下,五臟安定,血脈和則精神乃居。故神者水穀之精氣也,平人不食飲七日而死者,水穀津液皆盡也。故曰水去則榮散,谷消則衛亡,榮散衛亡,神無所依,此之謂也。

四十四難曰:七衝門何在?然:唇為飛門,齒為戶門,會厭為吸門,胃為賁門,太倉下口為幽門,大腸小腸會為闌門,下極為魄門,故曰七衝門也。

沖,衝要之沖。會厭,謂咽嗌會合也。厭,猶掩也,謂當咽物時,合掩喉嚨,不使食物誤入,以阻其氣之噓吸出入也。賁,與奔同,言物之所奔響也。太倉下口,胃之下口也,在臍上二寸,下脫之分。大腸小腸會在臍上一寸水分穴。下極,肛門也,云魄門,亦取幽陰之義。

四十五難曰:經言八會者,何也?然:府會太倉,藏會季脅,筋會陽陵泉,髓會絕骨,血會鬲俞,骨會大抒,脈會太淵,氣會三焦外,一筋直兩乳內也。熱病在內者,取其會之氣穴也。

太倉,一名中脘,在齊上四寸,六腑取稟於胃,故為府會。季脅,章門穴也,在大橫外,直齊季肋端,為脾之募,五臟取稟於脾,故為藏會。足少陽之經結於膝外廉陽陵泉也,在膝下一寸外廉陷中,又膽與肝為配,肝者筋之合,故為筋會。絕骨,一名陽輔,在足外踝上四寸,輔骨前,絕骨端,如前三分,諸髓皆屬於骨,故為髓會。

白話文:

迴腸,就是大腸。廣腸和肛門是指同一個地方。

肝臟重二斤四兩,左邊有三片,右邊有四片,總共有七片,主要負責儲藏魂魄。心臟重十二兩,裡面有七個孔和三個毛,裝著三合的精汁,主要負責儲藏精神。脾臟重二斤三兩,扁平而寬三寸,長五寸,有半斤散膏,主要負責包裹血液,溫養五臟,並儲藏意念。肺臟重三斤三兩,有六片葉子和兩個像耳朵的部分,總共有八片,主要負責儲藏魄力。腎臟有兩個,重一斤一兩,主要負責儲藏意志。膽囊位於肝臟的短葉之間,重三兩三銑,裝著三合的精汁。

胃重二斤一兩,彎彎曲曲,長二尺六寸,寬一尺五寸,直徑五寸,可以裝下兩斗的穀物和一斗五升的水。小腸重二斤十四兩,長三丈二尺,寬二寸半,直徑八分(再少一點),左邊迴旋疊積成十六個彎曲,可以裝下二斗四升的穀物和六升三合(再多一點)的水。大腸重二斤十二兩,長二丈一尺,寬四寸,直徑一寸,對應肚臍右邊迴旋成十六個彎曲,可以裝下一斗的穀物和七升半的水。膀胱重九兩二銖,縱橫九寸,可以裝下九升九合的尿液。

嘴巴寬二寸半。嘴唇到牙齒長九分。牙齒後面到會厭深三寸半,可以容納五合。舌頭重十兩,長七寸,寬二寸半。咽門重十二兩,寬二寸半,到胃長一尺六寸。喉嚨重十二兩,寬二寸,長一尺二寸,有九節。肛門重十二兩,大約八寸,直徑二寸多一點,長二尺八寸,可以容納九升三合八分(再多一點)的穀物。

這篇文章的意思,《靈樞》第三十一、三十二篇都有提到。越人把它們合為一篇,並且在後面增加了五臟的重量、裝載和儲藏的功能。雖然感覺前後內容有些重複,但這也無損它作為詳細解說的價值。只是其中關於容納量的數值,各不相同,但這並非大方向上的關鍵,所以暫且擱置,留待後人研究。

《難經》第四十三難問:人不吃不喝,七天就會死亡,這是為什麼?答:人胃中應該有儲存的穀物兩斗和水一斗五升,所以正常人每天會去廁所兩次,每次排出二升半,一天總共排出五升,七天下來就是三斗五升。因此,水和穀物都消耗殆盡了。所以正常人不吃不喝七天就會死亡,因為體內的水穀津液都耗盡了。

這篇文章和《靈樞》第三十篇的內容,大致相同,只是略有差異。正常人的胃脹滿時,腸子就會空虛,腸子脹滿時,胃就會空虛,這樣交替空虛和脹滿,所以氣才能上下運行,五臟才能安定,血液循環正常,精神才能保持。所以精神是水穀的精氣所化生的。正常人不吃不喝七天就會死亡,是因為水穀津液都耗盡了。所以說,水消耗了,營養就會散失;穀物消化完了,防禦能力就會喪失。營養散失,防禦能力喪失,精神就沒有依附,這就是這個道理。

《難經》第四十四難問:什麼是七衝門?答:嘴唇是飛門,牙齒是戶門,會厭是吸門,胃是賁門,太倉的下口是幽門,大腸和小腸的交界處是闌門,最下端是魄門,所以叫做七衝門。

衝,是指重要的關口。會厭,是指咽喉會合的地方。厭,有掩蓋的意思,是指吞嚥食物時,會厭會合起來蓋住喉嚨,不讓食物誤入氣管,阻擋氣的呼吸出入。賁,和奔跑的奔字同義,指食物奔流而下的地方。太倉的下口,就是胃的下口,位於肚臍上兩寸,是往下走的分界點。大腸和小腸的交界處在肚臍上一寸的水分穴。最下端,指肛門,稱為魄門,也取其幽深陰暗的意思。

《難經》第四十五難問:經文所說的八會穴是什麼?答:六腑的氣會合在太倉穴(也叫中脘穴),五臟的氣會合在季脅穴,筋的氣會合在陽陵泉穴,髓的氣會合在絕骨穴,血的氣會合在膈俞穴,骨的氣會合在大杼穴,脈的氣會合在太淵穴,氣的氣會合在三焦之外,還有一個筋直達兩乳之內。熱病發生在體內時,應該取這些氣的會合之處的穴位來治療。

太倉,也叫中脘,在肚臍上四寸,六腑之氣都要從胃吸收,所以這裡是六腑的會合處。季脅穴,也就是章門穴,在大橫穴外側,正對肋骨的末端,是脾的募穴,五臟之氣都要從脾吸收,所以這裡是五臟的會合處。足少陽經的氣在膝蓋外側的陽陵泉穴匯聚,這個穴位在膝蓋下一寸,外側的凹陷處,而且膽和肝相配,肝是筋的會合之處,所以這裡是筋的會合處。絕骨,也叫陽輔,在腳踝外側上四寸,輔骨的前面,絕骨的末端,大約前三分的地方,所有骨髓都屬於骨頭,所以這裡是髓的會合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