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壽

《難經本義》~ 下卷 (4)

回本書目錄

下卷 (4)

1. 下卷

腎之有兩者,以左者為腎,右者為命門也。男子於此而藏精,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也;女子於此而系胞,是得精而能施化,胞則受胎之所也。原氣,謂齊下腎間動氣,人之生命,十二經之根本也。此篇非皆腎也,三十九難亦言左為腎,右為命門,而又云其氣與腎通,是腎之兩者,其實則一耳。

故《項氏家說》引沙隨程可久曰:北方常配二物,故惟坎加習,於物為龜為蛇,於方為朔為北,於大玄為罔為冥。《難經》曰:藏有一而腎獨兩。此之謂也。

此通三十八、三十九難諸篇,前後參考,其義乃盡。

三十七難曰:五臟之氣,於何發起,通於何許,可曉以不?然:五臟者,當上關於九竅也。故肺氣通於鼻,鼻和則知香臭矣;肝氣通於目,目和則知黑白矣;脾氣通於口,口和則知穀味矣;心氣通於舌,舌和則知五味矣;腎氣通於耳,耳和則知五音矣。

謝氏曰:本篇問五臟之氣於何發起,通於何許,答文止言五臟通九竅之義,而不及五臟之發起,恐有缺文。愚按五臟發起,當如二十三難流注之說。上關九竅,《靈樞》作七竅者是。下同。

五臟不和,則九竅不通。六腑不和,則留結為癰。

此二句,結上起下之辭。五臟陰也,陰不和則病於內。六腑陽也,陽不和則病於外。

邪在六腑,則陽脈不和;陽脈不和,則氣留之;氣留之,則陽脈盛矣。邪在五臟。則陰脈不和;陰脈不和,則血留之;血留之,則陰脈盛矣,陰氣太盛,則陽氣不得相營也,故曰格。陽氣大盛,則陰氣不得相營也,故曰關。陰陽俱盛,不得相營也,故曰關格。關格者,不得盡其命而死矣。

此與《靈樞》十七篇文大同小異。或云二十八難「其受邪氣,畜則腫熱,砭射之也」十二字當為此章之結語。蓋陰陽之氣太盛,而至於關格者,必死。若但受邪氣,畜則宜砭射之。其者,指物之辭,因上文六腑不和,及邪在六腑而言之也。

經言氣獨行於五臟,不營於六腑者,何也?然:夫氣之所行也,如水之流,不得息也。故陰脈營於五臟,陽脈營於六腑,如環無端,莫知其紀,終而復始,其不覆溢,人氣內溫於臟腑,外濡於腠理。

此因上章營字之意而推及之也,亦與《靈樞》十七篇文大同小異。所謂氣行於五臟,不營於六腑者,非不營於六腑也,謂在陰經則營於五臟,在陽經則營於六腑。脈氣周流,如環無端,則無關格覆溢之患,而人之氣內得以溫於臟腑,外得以濡於腠理矣。

四明陳氏曰:府有邪則陽脈盛,藏有邪則陰脈盛。陰脈盛者,陰氣關於下;陽脈盛者,陽氣格於上。然而未至於死。陰陽俱盛,則既關且格,格則吐而食不下,關則二陰閉,不得大小便而死矣。臟腑氣和而相營,陰不覆,陽不溢,又何關格之有?

白話文:

腎臟有兩個,左邊的稱為腎,右邊的稱為命門。男子在這裡儲藏精液,接受五臟六腑的精華並加以儲藏;女子在這裡連結胞胎,藉由精華產生變化,胞胎是孕育胎兒的地方。所謂「原氣」,是指肚臍下腎臟之間的動氣,是人生命的根本,也是十二經脈的基礎。這篇文章並非完全在講腎,三十九難也說左邊是腎,右邊是命門,但又說它們的氣與腎相通,所以腎臟的這兩個部分,實際上是一個整體。

因此,《項氏家說》引用沙隨程可久的話說:北方經常與成對的事物搭配,所以只有坎卦多加一劃,在事物上是龜和蛇,在方位上是朔和北,在大玄方面是網和冥。《難經》說:五臟只有一個,唯獨腎臟有兩個。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這段話貫通了第三十八、三十九難等篇,前後互相參考,其中的含義就完全明白了。

第三十七難說:五臟的氣從哪裡發出,又通往哪裡?可以讓我明白嗎?回答說:五臟的氣,向上與九竅相通。所以肺氣通往鼻子,鼻子正常就能分辨香臭;肝氣通往眼睛,眼睛正常就能分辨黑白;脾氣通往口,嘴巴正常就能分辨食物的味道;心氣通往舌頭,舌頭正常就能分辨五味;腎氣通往耳朵,耳朵正常就能分辨五音。

謝氏說:這篇問的是五臟的氣從哪裡發出,又通往哪裡,但回答只說五臟與九竅的關係,沒有提到五臟的發源地,恐怕是有缺漏。我認為五臟的發源,應當像第二十三難所說的流注理論。向上與九竅相通,《靈樞》則寫作七竅,下文相同。

五臟不調和,九竅就會不通暢。六腑不調和,就會積聚形成癰腫。

這兩句話,承接上文,引出下文。五臟屬陰,陰氣不調和,就會在體內生病。六腑屬陽,陽氣不調和,就會在體外生病。

邪氣侵入六腑,陽脈就會不調和;陽脈不調和,氣就會停留在體內;氣停留在體內,陽脈就會更加旺盛。邪氣侵入五臟,陰脈就會不調和;陰脈不調和,血就會停留在體內;血停留在體內,陰脈就會更加旺盛。陰氣過於旺盛,陽氣就無法相互協調,這就叫做「格」。陽氣過於旺盛,陰氣就無法相互協調,這就叫做「關」。陰陽兩氣都過於旺盛,無法相互協調,這就叫做「關格」。患有「關格」的人,無法享盡天年就會死亡。

這段內容與《靈樞》第十七篇的文字大致相同,只是略有差異。有人說第二十八難的「其受邪氣,畜則腫熱,砭射之也」這十二個字,應該是這一章的結尾。因為陰陽之氣過於旺盛,導致「關格」的人,必定會死亡。如果只是受了邪氣,積聚在體內,應該用針刺放血來治療。「其」字,是指稱事物的詞語,指的就是上文說的六腑不調和,以及邪氣侵入六腑的情況。

經文說氣只在五臟運行,不在六腑運行,這是為什麼呢?回答說:氣的運行,就像水的流動一樣,不能停止。所以陰脈在五臟運行,陽脈在六腑運行,就像環一樣沒有終點,無法知道它的起始,循環往復,不會外溢。這樣一來,人體內部的氣就能溫養臟腑,外部的氣就能滋潤皮膚紋理。

這段話是針對上一章的「運行」二字而推論出來的,也與《靈樞》第十七篇的文字大致相同。所謂氣在五臟運行,不在六腑運行,並非不在六腑運行,而是指在陰經的時候就在五臟運行,在陽經的時候就在六腑運行。脈氣週而復始的運行,像環一樣沒有終點,這樣就不會有關格、外溢的禍患,人的氣就能在內溫養臟腑,在外滋潤皮膚紋理了。

四明陳氏說:六腑有邪,陽脈就會旺盛;五臟有邪,陰脈就會旺盛。陰脈旺盛,陰氣就會下陷;陽脈旺盛,陽氣就會上逆。但這樣還不至於死亡。如果陰陽都過於旺盛,就會形成關格,格就會導致嘔吐,無法進食,關就會導致大小便不通而死亡。如果臟腑氣機調和,能夠相互協調,陰氣不會下陷,陽氣不會上逆,又怎麼會有關格的現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