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經本義》~ 下卷 (1)
下卷 (1)
1. 下卷
三十一難曰:三焦者何稟何生?何始何終?其治常在何許?可曉以不?然:三焦者,水穀之道路,氣之所終始也。上焦者,在心下下膈,在胃上口,主內而不出。其治在膻中,玉堂下一寸六分,直兩乳間陷者是。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穀,其治在臍傍。下焦者,當膀胱上口,主分別清濁,主出而不內,以傳道也,其治在臍下一寸。
故名曰三焦,其府在氣街。(一本作沖)
人身之腑臟,有形有狀,有稟有生。如肝稟氣於木,生於水;心稟氣於火,生於木之類,莫不皆然。唯三焦既無形狀,而所稟所生,則元氣與胃氣而已。故云水穀之道路,氣之所終始也。上焦其治在膻中,中焦其治在臍傍天樞穴,下焦其治在臍下一寸陰交穴。治,猶司也,猶郡縣治之治,謂三焦處所也。
或云治作平聲。謂讀三焦有病,當各治其處,蓋刺法也。三焦,相火也。火能腐熟萬物,焦從火,亦腐物之氣,命名取義,或有在於此歟?《靈樞》第十八篇曰:上焦出於胃上口,並咽以上,貫膈而布胸中,走腋,循太陰之分而行,還至陽明,上至舌下。足陽明常與營衛俱行於陽二十五度,行於陰亦二十五度,一周也。
故五十度而復大會於手太陰矣。中焦亦傍胃口,出上焦之後,此所受氣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於肺脈,乃化而為血,以養生身,莫貴於此。故獨得行於經隧,命曰營氣。下焦者,別迴腸,注於膀胱而滲入焉。故水穀者,常並居於胃中,成糟粕而俱下於大小腸,而成下焦。
滲而俱下,濟泌別汁,循下焦而滲入膀胱焉。謝氏曰:詳《靈樞》本文,則三焦有名無形,尤可見矣。古益袁氏曰:所謂三焦者,於膈膜脂膏之內,五臟五腑之隙,水穀流化之關,其氣融會於其間,熏蒸膈膜,發達皮膚分肉,運行四旁,曰上中下,各隨所屬部分而名之,實元氣之別使也。是故雖無其形,倚內外之形而得名;雖無其實,合內外之實而為位者也。
愚按:其府在氣街一句,疑錯簡,或衍。三焦自屬諸府,其經為手少陽與手心主配,且各有治所,不應又有府也。
三十二難曰:五臟俱等,而心肺獨在鬲上者何也?然:心者血,肺者氣,血為榮,氣為衛,相隨上下,謂之榮衛,通行經絡,營周於外,故令心肺在鬲上也。
心榮肺衛,通行經絡,營周於外,猶天道之運於上也。鬲者隔也,凡人心下有鬲膜,與脊脅周迴相著,所以遮隔濁氣,不使上薰於心肺也。四明陳氏曰:此特言其位之高下耳。若以五臟德化論之,則尤有說焉。心肺既能以血氣生育人身,則此身之父母也。以父母之尊,亦自然居於上矣。《內經》曰:鬲肓之上,中有父母。此之謂也。
三十三難曰:肝青象木,肺白象金。肝得水而沉,木得水而浮;肺得水而浮,金得水而沉,其意何也?然:肝者,非為純木也,乙角也。庚之柔,大言陰與陽,小言夫與婦,釋其微陽而吸其微陰之氣,其意樂金,又行陰道多,故令肝得水而沉也。肺者,非為純金也,辛商也,丙之柔,大言陰與陽,小言夫與婦,釋其微陰,婚而就火,其意樂火,又行陽道多,故令肺得水而浮也。肺熟而復沉,肝熟而復浮者何也?故知辛當歸庚,乙當歸甲也。
白話文:
[下卷]
第三十一難問道:三焦是什麼?它的本質是什麼?它的起始和終結在哪裡?它所主導的治療原則又在哪裡?可以說明白嗎? 答:三焦是水穀運行的通道,也是氣的起始和終結。上焦位於心臟下方、橫膈膜之下,胃的上口處,主要負責接受而不排出。它的治療原則在膻中穴,也就是玉堂穴下方一寸六分,兩乳之間的凹陷處。中焦位於胃的中脘部位,不上不下,主要負責腐熟水穀,它的治療原則在肚臍兩側。下焦位於膀胱上口,主要負責區分清濁,排出而不納入,用於傳導,它的治療原則在肚臍下方一寸。 因此稱為三焦,它的“府”在氣街。(也有版本寫作“沖”) 人體的臟腑,都有其具體的形態、功能和來源。例如肝臟的屬性為木,來源於水;心臟的屬性為火,來源於木,等等,都是這樣。唯獨三焦沒有具體的形態,它的本質和來源,就是元氣和胃氣。所以說三焦是水穀運行的通道,也是氣的起始和終結。上焦的治療原則在膻中穴,中焦的治療原則在肚臍旁的“天樞穴”,下焦的治療原則在肚臍下方一寸的“陰交穴”。這裡的“治”,相當於主管、治理的意思,就像郡縣的行政中心,指的是三焦所在的位置。 也有人說“治”讀作平聲,意思是說三焦有病,應當在各自的部位治療,這是針灸的治療方法。三焦,是相火。火可以腐熟萬物,三焦帶有“焦”字,也可能取自腐熟食物的含義。 《靈樞》第十八篇說:上焦出自胃的上口,向上與咽喉相連,穿過橫膈膜,分佈在胸腔,到達腋下,沿著手太陰經脈行走,回到足陽明經脈,向上到達舌下。足陽明經脈常常與營氣和衛氣一同運行,在陽氣部分運行二十五度,在陰氣部分也運行二十五度,一周完成。 所以五十度後又在手太陰經脈再次會合。中焦也在胃的旁邊,在上焦之後接受氣,它將糟粕分離、提取津液,轉化為精微物質,向上注入肺脈,進而化為血液,用來滋養全身,非常重要。因此它可以獨自運行於經脈隧道,被稱為營氣。下焦則分別到達迴腸,注入膀胱然後滲入。所以水穀常常一同待在胃中,形成糟粕,然後一起進入大小腸,形成下焦。 滲出並一起向下,把有用的汁液分離出來,沿著下焦滲入膀胱。謝氏說:詳細研究《靈樞》的原文,可以看出三焦有名無形。古益袁氏說:所謂的三焦,是在橫膈膜的脂肪層內,五臟六腑之間的空隙,是水穀運行轉化的樞紐。它的氣運行於其間,熏蒸橫膈膜,發散到皮膚和肌肉,運行到四肢,分為上中下三部分,各按其所屬的部位命名,實際上是元氣的不同作用。因此,三焦雖然沒有具體的形狀,卻是依附於內外臟腑的形態而得名;雖然沒有實質的形體,卻與內外臟腑的功能相結合而存在。 我認為,書中“其府在氣街”這句話,可能是錯簡或是多餘的。三焦本身屬於“府”類,而且它的經脈與手少陽經和手厥陰心包經相配對,各自有治療的部位,不應該再有“府”。
第三十二難問道:五臟都是平等的,為什麼只有心臟和肺臟位於橫膈膜之上呢? 答:心臟主導血液,肺臟主導氣。血液是“榮”,氣是“衛”,二者相互伴隨,上下運行,稱為榮衛,通行於經絡,佈滿全身,所以心臟和肺臟位於橫膈膜之上。 心臟主導“榮”,肺臟主導“衛”,通行於經絡,遍佈全身,就像天道運行於上方一樣。橫膈膜是阻隔的意思,人體心臟下方有橫膈膜,與脊椎和肋骨周圍相連,用來遮擋濁氣,不讓濁氣向上侵擾心肺。四明陳氏說:這裡只是說明它們位置的高低。如果從五臟的德化來說,還有更深的道理。心肺能夠用血氣來滋養人體,是身體的父母。以父母的尊貴,自然應該處於上方。《內經》說:“橫膈膜和膏肓的上方,是父母所在。”就是這個意思。
第三十三難問道:肝臟的顏色是青色,屬於木;肺臟的顏色是白色,屬於金。肝臟遇水下沉,木遇水上浮;肺臟遇水上浮,金遇水下沉,這是什麼道理呢? 答:肝臟並非純粹的木,而是屬於乙木。在十天干中,乙是庚的陰,廣義上來說是陰與陽,狹義上來說是妻子與丈夫,吸收少量的陰氣,喜愛金的屬性,且運行於陰的途徑多,所以肝臟遇水下沉。肺臟並非純粹的金,而是屬於辛金。在十天干中,辛是丙的陰,廣義上來說是陰與陽,狹義上來說是妻子與丈夫,釋放少量的陰氣,趨向於火的屬性,且運行於陽的途徑多,所以肺臟遇水上浮。肺臟成熟後又會下沉,肝臟成熟後又會上浮,這是為什麼呢?這說明辛應當歸屬於庚,乙應當歸屬於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