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壽

《難經本義》~ 上卷 (19)

回本書目錄

上卷 (19)

1. 上卷

陽蹻脈者,起於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風池。陰蹻脈者,亦起於跟中,循內踝上行,至咽喉,交貫衝脈。陽維陰維者,維絡於身,溢畜不能環流灌溉諸經者也。故陽維起於諸陽會也,陰維起於諸陰交也。比於聖人圖設溝渠,溝渠滿溢,流於深湖,故聖人不能拘通也。而人脈隆盛,入於八脈而不環周,故十二經亦不能拘之。

其受邪氣,畜則腫熱,砭射之也。

繼脈經作系。督之為言都也,為陽脈之海,所以都綱乎陽脈也。其脈起下極之俞,由會陰曆長強,循脊中行,至大椎穴,與手足三陽脈之交會,上至喑門,與陽維會,至百會與太陽交會,下至鼻柱人中,與陽明交會。任脈起於中極之下曲骨穴。任者妊也,為人生養之本。衝脈起於氣衝穴,至胸中而散,為陰脈之海。

《內經》作並足少陰之經。按衝脈行乎幽門、通谷而上,皆少陰也,當從《內經》。此督、任、沖三脈,皆起於會陰,蓋一源而分三歧也。帶脈起季脅下一寸八分,回身一周,猶束帶然。陽蹻脈起於足跟中申脈穴,循外踝而行。陰蹻脈亦於跟中照海穴,循內踝而行。蹻者,捷也。

以二脈皆起於足,故取蹻捷超越之義。陽維陰維,維絡於身,為陰陽之綱維也。陽維所發,別於金門,以陽交為郄,與手足太陽及蹻脈會於臑俞,與手足少陽會於天窌,及會肩井,與足少陽會於陽白,上本神、臨泣、正營、腦空,下至風池,與督脈會於風府、瘂門。此陽維之起於諸陽之會也。

陰維之郄,曰築賓,與足太陰會於腹哀、大橫,又與足太陰、厥陰會於府舍、期門,又與任脈會於天突、廉泉。此陰維起於諸陰之交也。「溢畜不能環流灌溉諸經者也」十二字,當在十二經亦不能拘之之下,則於此無所間,而於彼得相從矣。其受邪氣畜云云十二字,謝氏則以為於本文上下當有缺文。

然《脈經》無此,疑衍文也。或云當在三十七難關格不得盡其命而死矣之下,因邪在六腑而言也。

二十九難曰:奇經之為病何如?然:陽維維於陽,陰維維於陰。陰陽不能自相維,則悵然失志,溶溶不能自收持。陽維為病,苦寒熱。陰維為病,苦心痛。陰蹻為病,陽緩而陰急。陽蹻為病,陰緩而陽急。沖之為病,逆氣而裡急。督之為病,脊強而厥。任之為病,其內苦結,男子為七疝,女子為瘕聚。

帶之為病,腹滿,腰溶溶若坐水中。此奇經八脈之為病也。(陽維為病云云十四字,說見缺誤總類。)

此言奇經之病也。陰不能維於陰,則悵然失志。陽不能維於陽,則溶溶不能自收持。陽維行諸陽而主衛,衛為氣,氣居表,故苦寒熱。陰維行諸陰而主榮,榮為血,血屬心,故苦心痛。兩蹻脈,病在陽則陽結急,在陰則陰結急。受病者急,不病者自和緩也。衝脈從關元至咽喉,故逆氣裡急。

白話文:

[上卷]

陽蹻脈,從腳後跟中間發出,沿著外踝向上走,進入風池穴。陰蹻脈,也是從腳後跟中間發出,沿著內踝向上走,到達咽喉,與衝脈交會貫通。陽維脈和陰維脈,它們像維繫網絡一樣在身體運行,它們所容納的能量滿溢時,不能像其他經脈一樣循環灌溉全身。所以說陽維脈是從所有陽經交會的地方發出,陰維脈是從所有陰經交會的地方發出。這就好比聖人修築溝渠,溝渠滿溢時,水會流入深湖,所以聖人也無法控制水流。而人體內的脈氣充盛時,會進入八條奇經,而不是像十二經脈一樣循環運行,所以十二經脈也無法約束它們。

當它們受到邪氣侵襲,邪氣蓄積就會導致腫脹發熱,這時可以用砭石刺破放血。

接下來說明奇經八脈。督脈,意思是總督,是陽脈之海,統領全身的陽脈。它的脈氣從身體最下端的俞穴發出,經過會陰穴,沿著長強穴,沿著脊椎中間向上走,到達大椎穴,與手足三陽經脈在此交會,再向上到達啞門穴,與陽維脈交會,到達百會穴,與太陽經交會,向下到達鼻柱人中穴,與陽明經交會。任脈,從中極穴下方的曲骨穴發出。任,有懷孕的意思,是人生養的根本。衝脈,從氣衝穴發出,向上到胸中而散開,是陰脈之海。

《內經》認為衝脈是足少陰經的一部分。按照衝脈的走向,它經過幽門、通谷等穴位向上,這些都屬於少陰經的範圍,應該聽從《內經》的說法。督脈、任脈、衝脈這三條脈,都從會陰穴發出,可以說它們同出一源,然後分為三個分支。帶脈,從季脅下側一寸八分的位置發出,環繞身體一周,就像束在腰間的帶子一樣。陽蹻脈,從腳後跟中間的申脈穴發出,沿著外踝行走。陰蹻脈,也從腳後跟中間的照海穴發出,沿著內踝行走。蹻,是輕捷的意思。

因為這兩條脈都從腳部發出,所以取其輕捷超越的含義。陽維脈和陰維脈,它們像維繫網絡一樣在身體運行,是陰陽經脈的綱要。陽維脈發出的地方,分支於金門穴,以陽交穴為郄穴,與手足太陽經脈及蹻脈在臑俞穴交會,與手足少陽經脈在天髎穴交會,還與肩井穴、足少陽經脈在陽白穴交會,向上至本神穴、臨泣穴、正營穴、腦空穴,向下至風池穴,與督脈在風府穴、啞門穴交會。這說明陽維脈發源於諸陽經脈交會的地方。

陰維脈的郄穴,稱為築賓穴,與足太陰經脈在腹哀穴、大橫穴交會,又與足太陰、厥陰經脈在府舍穴、期門穴交會,還與任脈在天突穴、廉泉穴交會。這說明陰維脈發源於諸陰經脈交會的地方。“溢畜不能環流灌溉諸經者也”這十二個字,應該放在“十二經亦不能拘之”的後面,這樣上下文就沒有隔閡,意思也比較連貫了。至於“其受邪氣畜云云”這十二個字,謝氏認為這段文字的上下應該有缺失。

然而《脈經》並沒有這段文字,懷疑是多餘的文字。有人認為這段文字應該放在“三十七難關格不得盡其命而死矣”之後,因為是談論邪氣在六腑的情況。

《難經》第二十九難說:奇經的病症是怎樣的?回答說:陽維脈維繫陽經,陰維脈維繫陰經。如果陰陽不能互相維繫,就會感到悵惘失落,精神渙散,不能自我控制。陽維脈發生病變,會出現寒熱交替的症狀。陰維脈發生病變,會出現心痛的症狀。陰蹻脈發生病變,會出現陽經鬆弛而陰經拘急的症狀。陽蹻脈發生病變,會出現陰經鬆弛而陽經拘急的症狀。衝脈發生病變,會出現氣逆而腹部拘急的症狀。督脈發生病變,會出現脊背僵硬和四肢厥冷的症狀。任脈發生病變,體內會感覺到結滯,男子會出現七種疝氣,女子會出現癥瘕積聚。

帶脈發生病變,會出現腹部脹滿,腰部鬆弛無力,像坐在水裡一樣的感覺。這就是奇經八脈發生的病症。(“陽維為病云云”這十四個字,其說法見於《缺誤總類》。)

以上講述的是奇經的病症。陰經不能維繫自身,就會感到悵惘失落。陽經不能維繫自身,就會精神渙散,不能自我控制。陽維脈運行於諸陽經,主導衛氣,衛氣屬於陽氣,陽氣在外,所以會出現寒熱交替的症狀。陰維脈運行於諸陰經,主導營血,營血屬於陰血,陰血歸於心,所以會出現心痛的症狀。兩條蹻脈,病變發生在陽經,就會陽經拘急;病變發生在陰經,就會陰經拘急。發病的那條經脈會拘急,沒發病的那條經脈就會相對鬆弛。衝脈從關元穴到咽喉,所以會出現氣逆和腹部拘急的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