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經本義》~ 上卷 (18)
上卷 (18)
1. 上卷
諸家所以紛紛不決者。蓋有惑於金匱真言篇王注引正理論,謂三焦者有名無形,上合手心主,下合右腎,遂有命門三焦表裡之說。夫人之臟腑,一陰一陽,自有定耦,豈有一經兩配之理哉?夫所謂上合手心主者,正言其為表裡;下合右腎者,則以三焦為原氣之別使而言之爾。知此則知命門與腎通,三焦無兩配。
而諸家之言,可不辨而自明矣。若夫診脈部位,則手厥陰相火居右尺之分,而三焦同之。命門既與腎通,只當居左尺。而謝氏據《脈經》,謂手厥陰即手少陰心脈同部,三焦脈上見寸口,中見於關,下焦與腎同也。前既云初不以左右腎分兩手尺脈矣,今如《脈經》所云,則右尺當何所候耶?
二十六難曰:經有十二,絡有十五,餘三絡者,是何等絡也?然:有陽絡,有陰絡,有脾之大絡。陽絡者,陽蹻之絡也。陰絡者,陰蹻之絡也。故絡有十五焉。
直行者謂之經,傍出者謂之絡。經猶江漢之正流,絡則沱潛之支派。每經皆有絡,十二經有十二絡。如手太陰屬肺,絡大腸;手陽明屬大腸,絡肺之類。今云絡有十五者,以其有陽蹻之絡,陰蹻之絡,及脾之大絡也。陽蹻陰蹻,見二十八難。謂之絡者,蓋奇經既不拘於十二經,直謂之絡,亦可也。
脾之大絡,名曰大包,出淵腋三寸,布胸脅,其動應衣,宗氣也。四明陳氏曰:陽蹻之絡,統諸陽絡。陰蹻之絡,統諸陰絡。脾之大絡,又總統陰陽諸絡,由脾之能溉養五臟也。
二十七難曰:脈有奇經八脈者,不拘於十二經何也?然:有陽維,有陰維,有陽蹻,有陰蹻,有沖,有督,有任,有帶之脈。凡此八脈者,皆不拘於經,故曰奇經八脈也。
脈有奇常。十二經者,常脈也。奇經八脈,則不拘於十二經,故曰奇經。奇,對正而言,猶兵家之云奇正也。虞氏曰:奇者,奇零之奇,不偶之義。謂此八脈,不繫正經陰陽,無表裡配合,別道奇行,故曰奇經也。此八脈者,督脈督於後,任脈任於前,衝脈為諸陽之海,陰陽維則維絡於身,帶脈束之如帶,陽蹻得之太陽之別,陰蹻本諸少陰之別云。
經有十二,絡有十五,凡二十七。氣相隨上下,何獨不拘於經也?然:聖人圖設溝渠,通利水道,以備不然。天雨降下,溝渠溢滿,當此之時,滂沛妄作,聖人不能復圖也。此絡脈滿溢,諸經不能復拘也。
經絡之行,有常度矣。奇經八脈,則不能相從也。故以聖人圖設溝渠為譬,以見脈絡滿溢,諸經不能復拘,而為此奇經也。然則奇經,蓋絡脈之滿溢而為之者歟!或曰:此絡脈三字,越人正指奇經而言也。既不拘於經,直謂之絡脈,亦可也。
此篇兩節,舉八脈之名,及所以為奇經之義。
二十八難曰:其奇經八脈者,既不拘於十二經,皆何起何繼也?然:督脈者,起於下極之俞,並於脊裡,上至風府,入屬於腦。任脈者。起於中極之下,以上毛際,循腹裡,上關元,至咽喉。衝脈者,起於氣衝,並足陽明之經,夾臍上行,至胸中而散也。帶脈者,起於季脅,回身一周。
白話文:
大家會對於這個問題有這麼多紛紛擾擾、難以定論的說法,主要是因為被《金匱真言篇》王冰註解所引用的《正理論》給迷惑了。《正理論》說三焦這個東西有名無形,上面與手厥陰心包經相合,下面與右腎相合,因此就有了命門與三焦互為表裡的說法。然而,人體的臟腑,一陰一陽,本身就有固定的配對,怎麼可能會有一個經脈同時配對兩個臟腑的道理呢?所謂的「上合手心主」,其實是指三焦與心包經互為表裡關係;而「下合右腎」,則是說三焦是原氣運行的管道,是原氣輸送到腎的途徑。了解這一點,就會知道命門與腎是相通的,三焦不可能同時配對兩個臟腑。
這樣一來,各種不同的說法自然就能分辨清楚了。至於診脈的部位,手厥陰心包經的相火脈象在右尺的部位,而三焦的脈象也與之相同。命門既然與腎相通,就應該在左尺的部位。但謝氏根據《脈經》的說法,認為手厥陰心包經與手少陰心經的脈位相同,三焦的脈象在上在寸口,中在關部,下焦與腎的脈象相同。前面已經說過不以左右腎來區分左右手的尺脈了,如果像《脈經》說的那樣,那麼右尺的脈象又該診斷什麼呢?
《難經》第二十六難問道:經脈有十二條,絡脈有十五條,那多出來的三條絡脈是什麼呢?回答說:有陽絡、陰絡和脾的大絡。陽絡指的是陽蹻脈的絡脈,陰絡指的是陰蹻脈的絡脈,所以絡脈總共有十五條。
直行的稱為經脈,從旁邊分出來的稱為絡脈。經脈就像長江黃河的主流,絡脈則是支流。每一條經脈都有絡脈,十二經脈就有十二條絡脈,例如手太陰肺經屬於肺,絡脈是手陽明大腸經;手陽明大腸經屬於大腸,絡脈是手太陰肺經,就像這樣。現在說絡脈有十五條,是因為有陽蹻脈的絡脈、陰蹻脈的絡脈,以及脾的大絡。陽蹻脈和陰蹻脈,在《難經》第二十八難中有提到。之所以稱它們為絡脈,是因為奇經八脈不屬於十二經脈,所以直接稱它們為絡脈也是可以的。
脾的大絡,叫做大包,從腋下三寸的地方發出,分佈在胸部和脅肋部,它的跳動會影響到衣服,這是宗氣的表現。四明陳氏說:陽蹻脈的絡脈,統領所有的陽絡脈;陰蹻脈的絡脈,統領所有的陰絡脈;脾的大絡,又統領陰陽所有的絡脈,這是因為脾具有滋養五臟的功能。
《難經》第二十七難問道:脈象有奇經八脈,它們不屬於十二經脈,這是為什麼呢?回答說:有陽維脈、陰維脈、陽蹻脈、陰蹻脈、衝脈、督脈、任脈和帶脈。這八條脈都不屬於十二經脈,所以叫做奇經八脈。
脈有奇經和常經。十二經脈是常脈,奇經八脈則不屬於十二經脈,所以叫做奇經。奇,是相對於正而言,就像兵法中所說的奇正。虞氏說:奇,是奇數的奇,是不成雙的意思。意思是說這八條脈,不隸屬於正經的陰陽,沒有表裡配合,是另外奇特行走的脈,所以叫做奇經。這八條脈,督脈在背後主導,任脈在前面主導,衝脈是所有陽脈的海洋,陰陽維脈則連結身體,帶脈則像帶子一樣束縛身體,陽蹻脈來自於太陽經的分支,陰蹻脈則來自於少陰經的分支。
經脈有十二條,絡脈有十五條,總共二十七條。氣是隨著經脈上下流動的,為什麼唯獨不受到經脈的約束呢?回答說:聖人開鑿溝渠,疏通水道,以防止水患。當天下雨的時候,溝渠充滿了水,到了這種時候,水勢洶湧,聖人也無法再控制。這就像絡脈滿溢的時候,各經脈也無法再約束它了。
經脈的運行有一定的規律。奇經八脈則不遵守這個規律。所以用聖人開鑿溝渠來比喻,說明當脈絡充滿的時候,各經脈不能再約束它,因此就產生了奇經。如此說來,奇經難道是絡脈滿溢而形成的嗎?或者有人說:這裡的「絡脈」兩個字,其實就是指奇經。既然奇經不屬於經脈,直接稱它為絡脈也是可以的。
這篇的兩節,列舉了八脈的名稱,以及它們被稱為奇經的原因。
《難經》第二十八難問道:奇經八脈既然不屬於十二經脈,那麼它們分別從哪裡開始,又連接到哪裡呢?回答說:督脈,從下極俞穴開始,沿著脊椎內部向上,到達風府穴,進入腦部。任脈,從中極穴下方開始,向上到毛際,沿著腹腔內向上,經過關元穴,到達咽喉。衝脈,從氣衝穴開始,與足陽明經脈並行,夾著肚臍向上,到達胸腔而散開。帶脈,從季脅開始,環繞身體一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