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經本義》~ 上卷 (15)
上卷 (15)
1. 上卷
脈病人不病,名曰行屍,以無王氣,卒眩僕不識人,短命則死。謝氏曰:按《本經》答文,詞意不屬,似有脫誤。
二十二難曰:經言脈有是動,有所生病,一脈變為二病者、何也?然:經言是動者,氣也;所生病者,血也。邪在氣,氣為是動;邪在血,血為所生病。氣主呴之,血主濡之。氣留而不行者,為氣先病也;血壅而不濡者,為血後病也。故先為是動,後所生也。
呴,香句反。濡,平聲。呴,煦也。氣主呴之,謂氣煦噓往來,薰蒸於皮膚分肉也。血主濡之,謂血濡潤筋骨,滑利關節,榮養臟腑也。此脈字,非尺寸之脈,乃十二經隧之脈也。此謂十二經隧之脈,每脈中輒有二病者,蓋以有在氣在血之分也。邪在氣,氣為是而動;邪在血,血為所生病。
氣留而不行為氣病,血壅而不濡為血病。故先為是動,後所生病也。先後云者,抑氣在外,血在內,外先受邪,則內亦從之而病歟?然邪亦有隻在氣,亦有徑在血者,又不可以先後拘也。
《經》第十篇。
二十三難曰:手足三陰三陽,脈之度數,可曉以不?然:手三陽之脈,從手至頭,長五尺,五六合三丈。手三陰之脈,從手至胸中,長三尺五寸,三六一丈八尺,五六三尺,合二丈一尺。足三陽之脈,從足至頭,長八尺,六八四丈八尺。足三陰之脈,從足至胸,長六尺五寸,六六三丈六尺,五六三尺,合三丈九尺。
人兩足蹻脈,從足至目,長七尺五寸,二七一丈四尺,二五一尺,合一丈五尺。督脈、任脈各長四尺五寸,二四八尺,二五一尺,合九尺。凡脈長一十六丈二尺。此所謂十二經脈長短之數也。
此《靈樞》廿七篇全文。三陰三陽,《靈樞》皆作六陰六陽,義尤明白。按經脈之流注,則手之三陽,從手走至頭;手之三陰,從腹走至手。足之三陽,從頭下走至足;足之三陰,從足上走入腹。此舉經脈之度數,故皆自手足。言人兩足蹻脈,指陰蹻也。陰蹻脈起於跟中,自然骨之後,上內踝之上,直上循陰股入陰器,循腹,上胸裡,行缺盆,出人迎之前,入頄內廉,屬目內眥,合太陽脈,為足少陰之別絡也。足三陽之脈,從足至頭,長八尺。
《考工記》亦云:人身長八尺。蓋以同身尺寸言之。
經脈十二,絡脈十五,何始何窮也?然:經脈者,行血氣,通陰陽,以榮於身者也。其始從中焦,注手太陰、陽明,陽明注足陽明、太陰,太陰注手少陰、太陽,太陽注足太陽、少陰,少陰注手心主、少陽,少陽注足少陽、厥陰,厥陰復還注手太陰。別絡十五,皆因其原,如環無端,轉相灌溉,朝於寸口人迎,以處百病而決死生也。有圖
因者,隨也。原者,始也。朝,猶朝會之朝。以,用也。因上文經脈之尺度,而推言經絡之行度也。直行者謂之經,旁出者謂之絡。十二經有十二絡,兼陽絡陰絡,脾之大絡,為十五絡也。謝氏曰:始從中焦者,蓋謂飲食入口,藏於胃,其精微之化注手太陰、陽明,以次相傳,至足厥陰,厥陰復還注手太陰也。絡脈十五:蓋隨十二經脈之所始,轉相灌溉。
白話文:
[上卷]
一個人的脈象正常,但身體卻沒有生病,這就叫做「行屍」,表示這個人體內沒有生機,如果突然暈眩倒地不省人事,很快就會死亡。謝氏認為:《本經》原文內容不通順,語意不連貫,好像有遺漏或錯誤。
第二十二個難題問道:醫書說脈象有「是動」,也有「所生病」,有時一個脈象會出現兩種病症,這是為什麼呢?答案是:醫書說的「是動」,指的是氣的變化;「所生病」,指的是血的病變。邪氣侵犯了氣,氣就會出現「是動」的現象;邪氣侵犯了血,血就會產生「所生病」的現象。氣的作用是推動、溫煦,血的作用是滋潤、濡養。氣的運行停滯不暢,是氣的病變先發生;血的流動阻塞不滋潤,是血的病變後發生。所以,先出現「是動」的症狀,然後才產生「所生病」的症狀。
「呴」的意思是溫煦、推動。氣的作用是溫煦,意思是說氣在體內來回流動,溫暖皮膚和肌肉。「濡」的意思是滋潤。血的作用是滋潤,意思是說血滋潤筋骨,使關節活動靈活,營養臟腑。這裡說的脈,不是指寸口的脈搏,而是指十二經脈。這裡講的是十二經脈中,每條經脈都可能出現兩種病症,是因為氣和血都有可能受到邪氣侵犯。邪氣侵犯了氣,氣就會出現「是動」的現象;邪氣侵犯了血,血就會產生「所生病」的現象。
氣的運行停滯不暢,是氣的病變;血的流動阻塞不滋潤,是血的病變。所以,先出現「是動」的症狀,然後才產生「所生病」的症狀。說有先後,是指氣在身體的表面,血在身體的內部,外面的氣先受到邪氣的侵犯,內部的血也會跟著生病嗎?但是邪氣也可能只侵犯氣,也可能直接侵犯血,所以不能被先後的觀念所局限。
出自《經》第十篇。
第二十三個難題問道:手足三陰三陽經脈的長度,可以說明嗎?答案是:手三陽經脈,從手到頭,長度是五尺,三條經脈總共是三丈;手三陰經脈,從手到胸部,長度是三尺五寸,三條經脈總共是二丈一尺。足三陽經脈,從腳到頭,長度是八尺,三條經脈總共是四丈八尺。足三陰經脈,從腳到胸部,長度是六尺五寸,三條經脈總共是三丈九尺。
人的兩條蹺脈,從腳到眼睛,長度是七尺五寸,兩條經脈總共是一丈五尺。督脈和任脈各自的長度是四尺五寸,兩條經脈總共是九尺。所有經脈加起來總長十六丈二尺。這就是所謂的十二經脈的長度。
以上是《靈樞》第二十七篇的全部內容。《靈樞》中將三陰三陽都寫成六陰六陽,意義更加明確。按照經脈的走向,手三陽經脈,從手走到頭;手三陰經脈,從胸走到手。足三陽經脈,從頭向下走到腳;足三陰經脈,從腳向上走到胸。這裡計算的是經脈的長度,所以都從手腳開始計算。說到人的兩足蹺脈,指的是陰蹺脈。陰蹺脈起於腳後跟,在腳踝的後方,向上走到內踝上方,然後沿著大腿內側進入陰部,再沿著腹部,向上到胸部,經過鎖骨上窩,走到喉嚨前面,進入顴骨內側,連結到眼睛內角的部位,與太陽脈相連,是足少陰經脈的分支。足三陽經脈,從腳到頭,長度是八尺。
《考工記》也說:人的身高是八尺。這是用同一個人的尺寸來計算。
經脈有十二條,絡脈有十五條,它們的起點和終點在哪裡呢?答案是:經脈是運行氣血,溝通陰陽,滋養身體的通道。經脈的起點是中焦,中焦的精微物質注入手太陰、陽明經脈,陽明經脈注入足陽明、太陰經脈,太陰經脈注入手少陰、太陽經脈,太陽經脈注入足太陽、少陰經脈,少陰經脈注入手厥陰、少陽經脈,少陽經脈注入足少陽、厥陰經脈,厥陰經脈又重新注入手太陰經脈。十五條別絡,都按照經脈的起點,像環一樣沒有終點,不斷相互灌溉,在寸口和人迎穴匯合,以此來診斷各種疾病,判斷生死。
「因」的意思是順著、跟隨。「原」的意思是起點。「朝」的意思是朝會、匯合。「以」的意思是用。這裡承接前面經脈長度的內容,來說明經絡運行的規律。直行的叫做經脈,從經脈旁支出的叫做絡脈。十二經有十二絡,加上陽絡、陰絡,以及脾臟的大絡,總共是十五絡。謝氏認為:起點在中焦,是說飲食進入體內,在胃中消化,其精微物質會注入手太陰、陽明經脈,然後依次傳遞,直到足厥陰經脈,厥陰經脈又重新注入手太陰經脈。十五絡脈:是順著十二經脈的起點,不斷相互灌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