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經本義》~ 上卷 (14)
上卷 (14)
1. 上卷
假令脈結伏者,內無積聚,脈浮結者,外無痼疾。有積聚脈不結伏,有痼疾脈不浮結,為脈不應病。病不應脈,是為死病也。
有是脈,無是病,有是病,無是脈,脈病不相應,故為死病也。
十九難曰:經言脈有逆順,男女有恆,而反者,何謂也?
恆,胡登反,常也。脈有逆順,據男女相比而言也。男脈在關上,女脈在關下;男子尺脈恆弱,女子尺脈恆盛,此男女之別也。逆順云者,男之順,女之逆也;女之順,男不同也。雖然,在男女則各有常矣。反,謂反其常也。
然:男子生於寅,寅為木,陽也。女子生於申,申為金,陰也。故男脈在關上,女脈在關下。是以男子尺脈恆弱,女子尺脈恆盛,是其常也。有圖
此推本生物之初,而言男女陰陽也。紀氏曰:生物之初,其本原皆始於子。子者萬物之所以始也。自子推之,男左旋三十而至於巳,女右旋二十而至於巳,是男女婚姻之數也。自巳而懷娠,男左旋十月而生於寅,寅為木,陽也;女右旋十月而生於申,申為金,陰也。謝氏曰:寅為木,木生火,又火生在寅,而性炎上,故男脈在關上。
申為金,金生水,又水生於申,而性流下,故女脈在關下。愚謂陽之體輕清而升,天道也,故男脈在關上;陰之體重濁而降,地道也,故女脈在關下。此男女之常也。
反者,男得女脈,女得男脈也。
男女異常,是謂之反。
其為病何如?
問反之為病也。
然:男得女脈為不足,病在內,左得之病在左,右得之病在右,隨脈言之也。女得男脈為太過,病在四肢,左得之病在左,右得之病在右,隨脈言之,此之謂也。
其反常,故太過不及,在內在外之病見焉。
二十難曰:經言脈有伏匿,伏匿於何藏而言伏匿耶?然:謂陰陽更相乘更相伏也。脈居陰部而反陽脈見者,為陽乘陰也,脈雖時沉澀而短,此謂陽中伏陰也。脈居陽部而反陰脈見者,為陰乘陽也,脈雖時浮滑而長,此謂陰中伏陽也。
居,猶在也,當也。陰部尺,陽部寸也。乘,猶乘車之乘,出於其上也。伏,猶伏兵之伏,隱於其中也。匿,藏也。丁氏曰:此非特言寸為陽尺為陰,以上下言,則肌肉之上為陽部,肌肉之下為陰部,亦通。
重陽者狂,重陰者癲。脫陽者見鬼,脫陰者目盲。
此五十九難之文,錯簡在此。
二十一難曰。經言人形病脈不病曰生。脈病形不病曰死。何謂也?然:人形病脈不病非有不病者也。謂息數不應脈數也。此大法。
周仲立曰:形體之中覺見憔悴,精神昏憒,食不忺美,而脈得四時之從,無過不及之偏,是人病脈不病也。形體安和,而脈息乍大乍小,或至或損,弦緊浮滑沉澀不一,殘賊沖和之氣,是皆脈息不與形相應,乃脈病人不病也。仲景云:人病脈不病,名曰內虛,以無穀氣,神雖困無苦。
白話文:
假設脈象呈現結脈或伏脈,但體內沒有積聚的病症;脈象呈現浮脈或結脈,但體表沒有頑固的疾病,若有積聚的病症,脈象卻沒有結伏,有頑固的疾病,脈象卻沒有浮結,這就表示脈象與疾病不相應。疾病與脈象不相應,就屬於危險的病症。
若有這樣的脈象,卻沒有這樣的疾病;或者有這樣的疾病,卻沒有這樣的脈象,脈象與疾病不相應,都屬於危險的病症。
《難經》第十九難提到:經書說脈象有逆順之分,男女的脈象各有恆常的表現,如果出現相反的情況,這是什麼意思呢?
所謂「恆」,就是恆常的意思。脈象有逆順之分,是針對男女之間的差異而言的。男子的脈象在寸口關部以上,女子的脈象在寸口關部以下;男子的尺脈通常較弱,女子的尺脈通常較盛,這是男女之間的區別。所謂逆順,是指男子的正常脈象,相對於女子的逆脈;女子的正常脈象,相對於男子的逆脈。雖然如此,在男女各自而言,都有恆常的表現。而「反」,是指脈象與常理相反。
這是因為男子出生於寅時,寅屬木,是陽;女子出生於申時,申屬金,是陰。所以男子的脈象在寸口關部以上,女子的脈象在寸口關部以下。因此,男子的尺脈通常較弱,女子的尺脈通常較盛,這是他們正常的表現。
這是推究生物的初始,說明男女陰陽的區別。紀氏說:生物的初始,其本源都開始於子時。子時是萬物開始的時候。從子時推算,男子左旋三十個單位到達巳時,女子右旋二十個單位到達巳時,這是男女結婚的數量。從巳時開始懷孕,男子左旋十個月出生於寅時,寅屬木,是陽;女子右旋十個月出生於申時,申屬金,是陰。謝氏說:寅屬木,木生火,而且火也生於寅,其性質向上升,所以男子的脈象在寸口關部以上。
申屬金,金生水,而且水也生於申,其性質向下流,所以女子的脈象在寸口關部以下。我認為陽的性質輕清而上升,是天道,所以男子的脈象在寸口關部以上;陰的性質重濁而下降,是地道,所以女子的脈象在寸口關部以下。這是男女正常的脈象。
所謂「反」,是指男子出現女子的脈象,女子出現男子的脈象。
男女脈象出現異常,就叫做「反」。
那麼,這樣的反常會導致什麼疾病呢?
這是詢問脈象反常會導致什麼疾病。
答案是:男子出現女子的脈象,表示氣血不足,病在體內,左手出現這種脈象,病在左邊,右手出現這種脈象,病在右邊,這是根據脈象來判斷的。女子出現男子的脈象,表示氣血太過,病在四肢,左手出現這種脈象,病在左邊,右手出現這種脈象,病在右邊,也是根據脈象來判斷的。
由於脈象反常,所以出現氣血太過或不及的情況,疾病的部位也就會在體內或體外顯現出來。
《難經》第二十難提到:經書說脈象有伏匿的情況,伏匿在什麼地方才稱之為伏匿呢?答案是:所謂的伏匿,是指陰陽互相侵乘、互相隱伏的現象。脈象在陰部,反而出現陽脈,這是陽侵乘陰的表現,脈象雖然有時會沉澀而短,這稱為陽中伏陰。脈象在陽部,反而出現陰脈,這是陰侵乘陽的表現,脈象雖然有時會浮滑而長,這稱為陰中伏陽。
所謂「居」,就是「在」的意思,也就是「當」的意思。陰部指的是尺脈,陽部指的是寸脈。「乘」,如同「乘車」的「乘」,表示在其上的意思。「伏」,如同「伏兵」的「伏」,表示隱藏在其中的意思。「匿」,就是隱藏的意思。丁氏說:這裡不單單指寸為陽、尺為陰,如果以上下而言,肌肉的表面為陽部,肌肉的深層為陰部,也說得通。
陽氣過盛的人會發狂,陰氣過盛的人會癲癇。陽氣脫失的人會看到鬼,陰氣脫失的人會失明。
這一段文字是《難經》第五十九難的內容,錯簡到這裡。
《難經》第二十一難提到:經書說,人的形體有病,脈象卻正常,表示此人還能活;脈象有病,形體卻正常,表示此人將要死亡。這是什麼意思呢?答案是:人的形體有病,脈象卻正常,並非說脈象完全沒有問題,而是指脈搏的跳動次數與呼吸的次數不相應。這是診斷的大原則。
周仲立說:如果身體出現憔悴、精神昏亂、食慾不佳等情況,但脈象卻能順應四季變化,沒有太過或不及的偏頗,就表示人有病但脈象正常。如果身體健康,而脈搏卻忽大忽小,或快或慢,脈象呈現弦、緊、浮、滑、沉、澀等不一致的情況,破壞了平和之氣,這都表示脈象與形體不相應,這就表示脈象有病但人體正常。張仲景說:人有病但脈象正常,叫做「內虛」,因為體內沒有穀氣,雖然精神困頓但沒有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