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經本義》~ 上卷 (13)
上卷 (13)
1. 上卷
此篇立問之意,謂人十二經脈凡有三部,每部之中有四經。今手有太陰、陽明,足有太陽、少陰,為上下部。何也?蓋三部者,以寸關尺分上中下也。四經者,寸關尺兩兩相比,則每部各有四經矣。手之太陰、陽明,足之太陽、少陰,為上下部者,肺居右寸,腎居左尺,循環相資,肺高腎下,母子之相望也。經云藏真高於肺,藏真下於腎是也。
然:手太陰、陽明,金也。足少陰、太陽,水也。金生水,水流下行而不能上,故在下部也。足厥陰、少陽,木也,生手太陽、少陰火,火炎上行而不能下,故為上部。手心主、少陽火,生足大陰、陽明土,土主中宮,故在中部也。此皆五行子母更相生養者也。
手太陰、陽明金,下生足太陽、少陰,水性下,故居下部。足少陰、太陽水,生足厥陰、少陽木,木生手少陰、太陽火,及手心主火,火炎上行,是為上部。火生足太陰、陽明土,土居中部,復生肺金。此五行子母更相生養者也。此皆因手太陰、陽明,足太陽、少陰,為上下部,道推廣五行相生之大,越人亦以五臟生成之後,曰其部分之高下而推言之,非謂未生之前,必待如是而後生成也。而又演為三部之說,即四難所謂心肺俱浮,肝腎俱沉,脾者中州之意。
但彼直以藏言,此以經言,而臟腑兼之。以上問答明經此下二節,俱不相蒙,疑他經錯簡。
脈有三部九候,各何主之?然:三部者,寸關尺也。九候者,浮中沉也。上部法天,主胸以上至頭之有疾也。中部法人,主膈以下至齊之有疾也。下部法地,主臍以下至足之有疾也。審而刺之者也。
謝氏曰:此一節,當是十六難中答辭錯簡在此,而剩出脈有三部九候,各何主之十字。審而刺之,紀氏云:欲診脈動而中病,不可不審,故曰審而刺之。刺者,言其動而中也。陳萬年傳曰:刺候謂中其候。與此義同。或曰:刺,針刺也。謂審其部而針刺之。
人病有沉滯久積聚,可切脈而知之耶?
此下問答,亦未詳所屬。或曰:當是十七難中或連年月不已答辭。
然:診在右脅有積氣,得肺脈結,脈結甚則積甚,結微則氣微。
結為積聚之脈,肺脈見結,知右脅有積氣。右脅,肺部也。積氣有微甚,脈從而應之。
診不得肺脈,而右脅有積氣者何也?然:肺脈雖不見,右手當沉伏。
肺脈雖不見結,右手脈當見沉伏。沉伏亦積聚脈,右手所以候里也。
其外痼疾同法那?將異也?
此承上文,復問外之痼疾,與內之積聚,法將同異。
然:結者,脈來去時一止,無常數,名曰結也。伏者,脈行筋下也。浮者,脈在肉上行也。左右表裡,法皆如此。
結為積聚,伏脈行筋下主裡,浮脈行骨上主表,所以異也,前舉右脅為例,故此云左右同法。
白話文:
[上卷]
這篇文章的重點,是要說明人體十二經脈分為上、中、下三部,每部包含四條經脈。現在,手部的太陰、陽明經脈,以及足部的太陽、少陰經脈,被劃分為上、下兩部,這是為什麼呢?所謂的三部,是以寸、關、尺三個脈位來區分上、中、下。而所謂的四經,則是指寸、關、尺這三個脈位兩兩相對,這樣每部就各有四條經脈了。手部的太陰、陽明經脈,足部的太陽、少陰經脈之所以被分為上、下兩部,是因為肺位於右手寸脈,腎位於左手尺脈,兩者循環相輔相成,肺在上而腎在下,如同母子互相呼應。正如經典所說:「藏真之氣高於肺,藏真之氣低於腎」。
另外,手太陰、陽明經脈屬金;足少陰、太陽經脈屬水。金能生水,水向下流動而不能向上,所以歸屬於下部。足厥陰、少陽經脈屬木,能生手太陽、少陰經脈的火,火向上燃燒而不能向下,所以歸屬於上部。手心包、少陽經脈屬火,能生足太陰、陽明經脈的土,土主管人體的中部,所以歸屬於中部。這些都符合五行相生相養的道理。
手太陰、陽明經脈屬金,能向下生足太陽、少陰經脈的水,水的性質是向下流,所以屬於下部。足少陰、太陽經脈屬水,能生足厥陰、少陽經脈的木,木能生手少陰、太陽經脈的火,以及手心包經的火,火向上燃燒,所以屬於上部。火能生足太陰、陽明經脈的土,土居於中部,又能再生肺金。這也是五行相生相養的道理。會把手太陰、陽明經脈和足太陽、少陰經脈劃分為上、下兩部,是為了進一步闡明五行相生的廣泛運用。醫家扁鵲也認為,在五臟生成之後,可以根據它們的位置高低來區分其所屬的部位,並不是說在它們尚未形成之前,就必須如此劃分才能生成。這又進一步演化為三部學說,如同《難經》所說:「心肺兩臟的脈象浮在表面,肝腎兩臟的脈象沉在下面,脾臟則位於中焦」。
不過《難經》是直接以臟腑來說明,而這裡是以經脈來說明,兩者兼顧臟腑和經脈。以上問答是為了說明經脈的歸屬,以下兩段文字似乎並無關聯,可能是其他經文的錯簡。
脈象有三部九候,各自主管什麼呢?所謂的三部,就是寸、關、尺三個脈位。所謂的九候,就是指浮、中、沉三種脈位。上部脈象應於天,主胸部以上到頭部的疾病;中部脈象應於人,主隔膜以下到肚臍的疾病;下部脈象應於地,主肚臍以下到足部的疾病。在診斷時,必須仔細審察這些部位的脈象,才能準確地進行治療。
謝氏認為,這一段應該是《難經》第十六難的回答,卻錯簡在這裡,而且多出了「脈有三部九候,各何主之」這十字。紀氏認為,「審而刺之」是指要仔細觀察脈象的變化來判斷病症,必須仔細審察才能準確地診斷。所謂的「刺」,是指脈象的波動與病症相符合。陳萬年的傳記中提到「刺候」是指脈象與病候相符,意思與這裡相同。還有一種說法認為「刺」是指針刺,意思是要根據脈象所在的部位來進行針灸治療。
人的疾病,如果有沉滯、積聚很久的狀況,可以通過切脈來知道嗎?
以下問答,也不確定是出自哪裡。有人認為,應該是《難經》第十七難關於「積聚連年月不已」的回答。
診斷時如果發現右脅有積氣,並且出現肺脈結代的現象,脈象結代的程度越嚴重,表示積氣越嚴重;結代的程度輕微,表示積氣也輕微。
脈象結代是積聚的徵兆,如果肺脈出現結代的現象,表示右脅有積氣。右脅屬於肺的部位。積氣的輕重程度,可以從脈象的變化中體現出來。
如果診斷時沒有發現肺脈結代,但右脅仍然有積氣,這是為什麼呢?這是因為即使沒有看到肺脈結代,右手的脈象應該呈現沉伏的狀態。
雖然沒有發現肺脈結代,但右手的脈象應該是沉伏的。沉伏的脈象也表示有積聚,右手脈候可以診斷身體內部的問題。
對於體表長期的頑固疾病,診斷方法是一樣的嗎?還是有所不同呢?
這句話承接上文,繼續問:對於體表的頑固疾病和體內的積聚,診斷方法是相同還是不同?
結脈的特點是脈搏來去時會出現不規律的停頓,沒有固定的次數,這就稱為結脈。伏脈的特點是脈搏在肌肉的深處運行。浮脈的特點是脈搏在肌肉的表層運行。不論左右手、體表或體內,診斷方法都是如此。
結脈表示體內有積聚,伏脈運行在肌肉深處,表示病在內部;浮脈運行在肌肉表面,表示病在體表。所以診斷方法是有所不同的,之前以右脅為例,所以這裡說左右手的診斷方法都是相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