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經本義》~ 上卷 (11)
上卷 (11)
1. 上卷
脈來上大下兌,濡滑如雀之啄,日平。啄啄連屬,其中微曲,曰病。來如解索,去如彈石,曰死。冬脈微石曰平,石多胃氣少曰病,但石無胃氣曰死。冬以胃氣為本。
春脈太過,則令人善忘,忽忽眩冒巔疾;不及,則令人胸痛引背,下則兩脅胠滿。夏脈太過,則令人身熱而膚痛,為浸淫;不及,則令人煩心,上見咳唾,下為氣泄。秋脈太過,則令人逆氣而背痛,慍慍然;不及,則令人喘,呼吸少氣而咳,上氣見血,下聞病音。冬脈太過,則令人上解㑊,脊脈痛而少氣,不欲言;不及,則令人心懸如飢,䏚中清,脊中痛,少腹滿,小便變,此岐伯之言。也越人之意,蓋本諸此。
變脈,言氣者,脈不自動,氣使之然,且主胃氣而言也。循,撫也,按也。春脈厭厭聶聶,如循榆葉,弦而和也;益實而滑,如循長竿,弦多也;急而勁益強,如新張弓弦,但弦也。夏脈累累如環,如循琅玕,鉤而和也。如雞舉足,鉤多而有力也;前曲後居,謂按之堅而搏,尋之實而據,但鉤也。
秋脈藹藹如車蓋,按之益大,微毛也;不上不下,如循雞羽,毛多也;按之蕭索,如風吹毛,但毛也。冬脈上大下兌,大小適均,石而和也(上下與來去同義,見前篇);啄啄連屬,其中微曲,石多也;來如解索,去如彈石,但石也。大抵四時之脈,皆以胃氣為本,故有胃氣則生,胃氣少則病,無胃氣則死。
於弦、鉤、毛、石中,每有和緩之體,為胃氣也。此篇與《內經》中互有異同。馮氏曰:越人慾使脈之易曉,重立其義爾。按《內經》第二卷,平人氣象論篇云:平肝脈來,軟弱招招,如揭長竿未稍。平肺脈來,厭厭聶聶,如落榆葉。平腎脈來,喘喘累累如鉤,按之而堅。病腎脈來,如引葛之益堅。
死腎脈如發奪索,辟辟如彈石。此為異也。
胃者,水穀之海,主稟四時。皆以胃氣為本。是謂四時之變病,死生之要會也。
胃屬土,土之數五也,萬物歸之,故云水穀之海。而水、火、金、木無不待是以生,故云主稟四時。稟,供也,給也。
脾者,中州也。其平和不可得見。衰乃見耳。來如雀之啄,如水之下漏,是脾衰見也。
脾者中州,謂呼吸之間,脾受穀味,其脈在中也,其和平不得見,蓋脾寄主於四季,不得獨主於四時,四臟之脈平和,則脾脈在中矣。衰乃見者,雀啄屋漏,異乎常也。雀啄者,脈至堅銳而斷續不定也。屋漏者,脈至緩散而復止也。
十六難曰:脈有三部九候,有陰陽,有輕重,有六十首,一脈變為四時,離聖久遠,各自是其法,何以別之?
謝氏曰:此篇問三部九候以下共六件,而《本經》並不答所問,似有缺文。今詳三部九候,則十八難中第三章言之,當屬此篇,錯簡在彼。陰陽見四難,輕重見五難。一脈變為四時,即十五難春弦、夏鉤、秋毛、冬石也。六十首,按《內經·方盛衰篇》曰:聖人持診之道,先後陰陽而持之,奇恆之勢,乃六十首。王注謂奇恆六十首,今世不存,則失其傳者,由來遠矣。
白話文:
脈象來時,上部大而下部細,摸起來濡軟光滑像小鳥啄食一樣,這是平和的脈象。如果脈搏像鳥啄一樣連續不斷,其中帶有微微的彎曲,就代表有病。脈象來時像解開的繩索,去時像彈出的石頭,這表示病人要死了。冬天脈象微弱而堅硬是正常的,如果堅硬的感覺太多,胃氣就少了,代表有病,如果只有堅硬而沒有胃氣,就表示要死了。冬天以胃氣為根本。
春天脈象如果太強,會讓人健忘、頭暈目眩,甚至癲癇發作;如果太弱,會讓人胸痛牽連到背部,下方兩脅脹滿。夏天脈象如果太強,會讓人發熱且皮膚疼痛,甚至會出現皮膚潰爛;如果太弱,會讓人心煩意亂,出現咳嗽或吐痰,下方則會氣泄。秋天脈象如果太強,會讓人氣逆而背痛,感到悶悶不樂;如果太弱,會讓人喘氣、呼吸短促而咳嗽,甚至會咳血,下方則會聽到異常的聲音。冬天脈象如果太強,會讓人上肢僵硬,脊椎疼痛且氣短,不想說話;如果太弱,會讓人感覺心慌像肚子餓一樣,胸腔感覺清冷,脊椎疼痛,小腹脹滿,小便異常,這是岐伯說的。越人的見解大概也是根據這些來的。
論述脈象變化的原因,是因為氣的推動,脈搏本身不會自己跳動,是氣推動它,並且主要指胃氣而言。所謂循,就是撫摸按壓的意思。春天脈象摸起來輕柔和緩,像撫摸榆樹葉一樣,是帶有弦感的平和脈象;如果脈象更充實滑利,像摸長竿一樣,就代表弦感偏多了;如果脈象急促而強勁,像新拉開的弓弦一樣,就代表只有弦感。夏天脈象摸起來連貫如環,像撫摸琅玕一樣,是帶有鉤感的平和脈象;如果像雞抬腳一樣,就代表鉤感偏多且有力;如果按下去堅硬且搏動,尋摸時充實且有力量,就代表只有鉤感。
秋天脈象摸起來像車蓋一樣,按下去感覺更大,有微微的毛感;如果脈象不浮不沉,像摸雞毛一樣,就代表毛感偏多;如果按下去蕭瑟,像風吹毛一樣,就代表只有毛感。冬天脈象上部大而下部細,大小均勻適中,堅硬而平和(上部和下部,與來和去的意思相同,見前文);如果像小鳥啄食一樣連續不斷,其中有微微彎曲,就代表堅硬感偏多;如果來時像解開的繩索,去時像彈出的石頭,就代表只有堅硬感。總的來說,四季的脈象都以胃氣為根本,所以有胃氣就活,胃氣少就生病,沒有胃氣就死。
在弦、鉤、毛、石四種脈象中,如果帶有緩和的狀態,那就是胃氣的作用。這篇文章與《內經》中的內容有些不同。馮氏說:越人為了讓脈象容易理解,所以重新解釋了它的含義。根據《內經》第二卷,平人氣象論篇說:正常的肝脈,摸起來柔軟微弱,像揭開長竿的末端。正常的肺脈,摸起來輕柔和緩,像落下的榆樹葉。正常的腎脈,摸起來喘喘急促像鉤子,按下去是堅硬的。生病的腎脈,摸起來像拉扯葛藤一樣越來越堅硬。要死的腎脈,像散開的繩索一樣,砰砰的像彈出的石頭,這是它們不同的地方。
胃是水穀之海,主導人體接受四時的變化。都以胃氣為根本。這就是所謂四季變化產生的疾病,以及生死的關鍵所在。
胃屬土,土的數字是五,萬物都歸屬於土,所以說胃是水穀之海。而水、火、金、木都依賴土而生長,所以說主導人體接受四時的變化。稟,是供給的意思。
脾是中樞,它的平和狀態很難察覺,衰弱時才會顯現出來。如果脈象像小鳥啄食,像水向下滴漏一樣,就是脾虛衰弱的表現。
脾是中樞,意思是說,在呼吸之間,脾接受穀物的味道,它的脈象處於中間的位置,它的平和狀態很難察覺,因為脾依附於四季而存在,不能獨立主導四季,四臟的脈象平和時,脾脈就在其中了。衰弱時才會顯現,就像小鳥啄食和房屋漏水一樣,不同於平常的狀態。小鳥啄食,指的是脈搏堅硬銳利且斷斷續續。房屋漏水,指的是脈搏緩慢散亂,時斷時續。
《難經》第十六難中說:脈有三部九候,有陰陽,有輕重,有六十首,一脈可以變化成四季的脈象。離聖賢的時代太久遠了,各自有各自的方法,要如何區分呢?
謝氏說:這篇文章問了三部九候以下共六件事,《難經》並沒有回答所問,好像有缺文。現在仔細分析,三部九候,在《難經》第十八難的第三章有提到,應該是屬於這篇文章,只是錯放到那裡了。陰陽在第四難中有提到,輕重在第五難中有提到。一脈變化成四季,就是第十五難中說的春弦、夏鉤、秋毛、冬石。六十首,根據《內經·方盛衰篇》說:聖人診脈的方法,先後分辨陰陽來診斷,遵循常規和變化的規律,共有六十種。王注說常規和變化的規律有六十種,現在已經失傳了,由此可知失傳已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