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經本義》~ 上卷 (5)
上卷 (5)
1. 上卷
關、尺皆然。如十難中十變脈例而消息之也。
六難曰:脈有陰盛陽衰,陽盛陰虛,何謂也?然:浮之損小,沉之實大,故曰陰盛陽虛。沉之損小,浮之實大,故曰陽盛陰虛。是陰陽虛實之意也。
浮沉以下指輕重言,盛虛以陰陽盈虧言。輕手取之而見減小,重手取之而見實大,知其為陰盛陽虛也。重手取之而見損小,輕手取之而見實大,知其為陽盛陰虛也。大抵輕手取之陽之分,重手取之陰之分,不拘何部,率以是推之。
七難曰:經言少陽之至,乍大乍小,乍短乍長。陽明之至,浮大而短。太陽之至,洪大而長。太陰之至,緊大而長。少陰之至,緊細而微。厥陰之至,沉短而敦。此六者,是平脈邪?將病脈耶?然:皆王脈也。
六者之王說見下文。
其氣以何月,各王幾日?然:冬至之後,得甲子少陽王,復得甲子陽明王,復得甲子太陽王,復得甲子太陰王,復得甲子少陰王,復得甲子厥陰王。王各六十日,六六三百六十日,以成一歲。此三陰三陽之旺時日大要也。
上文言三陽三陰之王脈,此言三陽三陰之王時,當其時則見其脈也。歷家之說,以上古十一月甲子,合朔冬至為曆元,蓋取夫氣朔之分齊也。然天度之運,與日月之行,遲速不一。歲各有差,越人所謂冬至之後得甲子,亦以此歟!是故氣朔之不齊,節候之早晚,不能常也。
故丁氏注謂冬至之後得甲子,或在小寒之初,或在大寒之後,少陽之至始於此,余經各以次繼之。紀氏亦謂自冬至之日,一陽始生,於冬至之後得甲子,少陽脈王也。若原其本始,以十一月甲子合朔冬至常例推之,則少陽之王,便當從此日始,至正月中,余經各以次繼之。少陽之至,陽氣尚微,故其脈乍大乍小,乍短乍長。
陽明之至,猶有陰也,故其脈浮大而短。太陽之至,陽盛而極也,故其脈洪大而長。陽盛極則變而之陰矣,故夏至後為三陰用事之始。而太陰之至,陰氣上微,故其脈緊大而長。少陰之至,陰漸盛也,故其脈緊細而微。厥陰之至,陰盛而極也,故其脈沉短以敦。陰盛極則變而之陽,仍三陽用事之之始也。
此則三陽三陰之王脈,所以周六甲而循四時,率皆從微以至乎著,自漸而趨於極,各有其序也。袁氏曰:春溫而夏暑,秋涼而冬寒,故人六經之脈,亦隨四時陰陽消長迭運而至也。
劉溫舒曰:至真要論云:厥陰之至,其脈弦;少陰之至,其脈鉤;太陰之至,其脈沉;少陽之至,大而浮;陽明之至,短而澀;太陽之至,大而長。亦隨天地之氣卷舒也,如春弦、夏洪、秋毛、冬石之類。則五運六氣四時,亦皆應之,而見於脈爾。若平人氣象論:太陽脈至,洪大而長;少陽脈至,乍數乍疏,乍短乍長;陽明脈至,浮大而短。《難經》引之以論三陰三陽之脈者,以陰陽始生之淺深而言之也。
白話文:
[上卷]
寸口、尺部兩處的脈象都是這樣診斷的。就像《難經》第十難所說的十種脈象變化,要仔細觀察、靈活判斷。
《難經》第六難問:脈象有陰氣旺盛而陽氣衰弱,陽氣旺盛而陰氣虛弱,這是什麼意思呢?回答是:用輕手按脈感覺脈象細小,用重手按脈感覺脈象有力,這就是陰氣旺盛而陽氣虛弱。反過來,用重手按脈感覺脈象細小,用輕手按脈感覺脈象有力,這就是陽氣旺盛而陰氣虛弱。這說的是陰陽虛實的道理。
這裡的「浮」和「沉」是指按脈時的輕重,「盛」和「虛」是指陰陽的盈虧。輕按時脈象減小,重按時脈象有力,就知道是陰氣旺盛陽氣虛弱。反之,重按時脈象減小,輕按時脈象有力,就知道是陽氣旺盛陰氣虛弱。一般來說,輕按是診斷陽氣的部分,重按是診斷陰氣的部分,不論哪個部位,都用這個方法來推斷。
《難經》第七難說:經脈說少陽的脈象是忽大忽小,忽短忽長;陽明的脈象是浮大而短;太陽的脈象是洪大而長;太陰的脈象是緊大而長;少陰的脈象是緊細而微;厥陰的脈象是沉短而敦。這六種脈象,是正常的脈象,還是病態的脈象呢?回答是:這些都是屬於各經脈當令時的脈象。
以下會說明這六種脈象當令的道理。
它們的氣在每個月的什麼時候當令,各當令幾天呢?回答是:從冬至之後,得到第一個甲子日,少陽脈當令;之後得到第二個甲子日,陽明脈當令;之後得到第三個甲子日,太陽脈當令;之後得到第四個甲子日,太陰脈當令;之後得到第五個甲子日,少陰脈當令;之後得到第六個甲子日,厥陰脈當令。每條經脈各當令六十天,六個六十天共三百六十天,構成一年。這是三陰三陽經脈旺盛時辰的大概情況。
前面說的是三陽三陰經脈當令時的脈象,這裡說的是三陽三陰經脈當令的時間,到了那個時間,就會出現那種脈象。古時候的曆法,將上古十一月的甲子日,與朔日和冬至重合,作為曆法的起始,這是因為要符合氣和朔的交接。然而,天體運轉和日月運行,有快有慢,每年都有差異。越人所說的冬至之後得到甲子日,也是這個道理吧!所以,氣和朔的交接時間不一致,節氣的早晚也會有不同,不能固定不變。
因此,丁氏的注釋說,冬至之後得到甲子日,可能在小寒的開始,也可能在大寒之後,少陽的脈象就從這時開始出現,其他的經脈依次接替。紀氏也說,從冬至這天,陽氣開始產生,在冬至之後得到甲子日,就是少陽脈當令的時候。如果追溯它的本源,以十一月甲子日與朔日冬至重合的常例來推算,那麼少陽當令,就應該從這天開始,到正月結束,其他的經脈依次接替。少陽當令的時候,陽氣還很微弱,所以它的脈象才會忽大忽小、忽短忽長。
陽明當令的時候,還帶有陰氣,所以它的脈象浮大而短。太陽當令的時候,陽氣旺盛到了極點,所以它的脈象洪大而長。陽氣盛到極點就會轉變為陰氣,所以夏至之後是三陰經脈開始主事的時候。而太陰當令的時候,陰氣才剛開始產生,所以它的脈象緊大而長。少陰當令的時候,陰氣逐漸旺盛,所以它的脈象緊細而微。厥陰當令的時候,陰氣旺盛到了極點,所以它的脈象沉短而敦。陰氣盛到極點就會轉變為陽氣,又回到三陽經脈開始主事的時候。
這就是三陽三陰經脈當令的道理,它們循環六個甲子日,順應春夏秋冬四季的變化,都是從微弱逐漸到顯著,從漸變逐漸到極端,各有各的順序。袁氏說:春天溫暖而夏天炎熱,秋天涼爽而冬天寒冷,所以人體六經的脈象,也隨著四季陰陽的消長而變化。
劉溫舒說:《至真要論》說:厥陰當令的時候,脈象像弓弦;少陰當令的時候,脈象像鉤子;太陰當令的時候,脈象沉在下面;少陽當令的時候,脈象大而浮;陽明當令的時候,脈象短而澀;太陽當令的時候,脈象大而長。這也是隨著天地之氣的開合而變化的,就像春天脈象如弦,夏天脈象洪大,秋天脈象如毛,冬天脈象如石一樣。五運六氣和四季也都是這樣,表現在脈象上。至於《平人氣象論》所說:太陽脈當令,脈象洪大而長;少陽脈當令,脈象忽快忽慢,忽短忽長;陽明脈當令,脈象浮大而短。《難經》引用這些來討論三陰三陽的脈象,是從陰陽開始產生時的深淺程度來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