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壽

《難經本義》~ 上卷 (4)

回本書目錄

上卷 (4)

1. 上卷

呼出為陽,吸入為陰;心肺為陽,腎肝為陰,各以部位之高下而應之也。一呼再動,心肺主之;一吸再動,腎肝主之。呼吸定息,脈五動,閏以太息,脾之候也。故曰:呼吸之間,脾受穀味也。其脈在中,在中者,在陰陽呼吸之中。何則?以脾受穀味,灌溉諸藏,諸藏皆受氣於脾土,主中宮之義也。

浮者陽也,沉者陰也,故曰陰陽也

浮為陽,沉為陰,此承上文而起下文之義。

心肺俱浮,何以別之?然:浮而大散者心也,浮而短澀者肺也。腎肝俱沉,何以別之?然:牢而長者肝也。按之濡,舉指來實者腎也。脾者中州,故其脈在中,是陰陽之法也。

心肺俱浮,而有別也。心為陽中之陽,故其脈浮而大散;肺為陽中之陰,其脈浮而短澀。肝腎俱沉,而有別也。肝為陰中之陽,其脈牢而長;腎為陰中之陰,其脈按之濡,舉指來實。古益袁氏謂腎屬水,脈按之濡,舉指來實,外柔內剛,水之象也。脾說見前。

脈有一陰一陽,一陰二陽,一陰三陽;有一陽一陰,一陽二陰,一陽三陰。如此之言,寸口有六脈俱動邪?然:此言者,非有六脈俱動也,謂浮、沉、長、短、滑、澀也。浮者陽也,滑者陽也,長者陽也;沉者陰也,短者陰也,澀者陰也。所謂一陰一陽者,謂脈來沉而滑也;一陰二陽者,謂脈來沉滑而長也;一陰三陽者,謂脈來浮滑而長,時一沉也。

所言一陽一陰者,謂脈來浮而澀也;一陽二陰者,謂脈來長而沉澀也;一陽三陰者,謂脈來沉澀而短,時一浮也。各以其經所在,名病逆順也。

又設問答,以明陰陽。脈見於三部者,不單至也。惟其不單至,故有此六脈相兼而見。浮者輕手得之,長者通度本位,滑者往來流利,皆陽脈也。沉者重手得之,短者不及本位,澀者往來凝滯,皆陰脈也。惟其相兼,故有一陰一陽,又一陽一陰,如是之不一也。夫脈之所至,病之所在也。

以脈與病及經絡臟腑參之,某為宜,某為不宜,四時相應不相應,以名病之逆順也。

五難曰:脈有輕重,何謂也?然:初持脈,如三寂之重,與皮毛相得者,肺部也。如六菽之重,與血脈相得者,心部也。如九菽之重,與肌肉相得者,脾部也。如十二菽之重,與筋平者,肝部也。按之至骨,舉指來疾者,腎部也。故曰輕重也。

肺最居上,主候皮毛,故其脈如三菽之重。心在肺下,主血脈,故其脈如六菽之重。脾在心下,主肌肉,故其脈如九菽之重。肝在脾下,主筋,故其脈如十二菽之重。腎在肝下,主骨,故其脈按之至骨,舉指來實,腎不言菽,以類推之,當如十五菽之重,今按此法以輕重言之,即浮中沉之意也。

然於《樞》、《素》無所見,將古脈法而有所授受邪?抑越人自得之見邪?廬陵謝氏曰:此寸、關、尺所主臟腑,各有分位。而一部之中,脈又自有輕重。因舉陵陽虞氏說云:假令左手寸口如三菽之重得之,乃知肺氣之至。如六菽之重得之,知本經之至。余以類求之。夫如是乃知五臟之氣,更相灌溉,六脈因茲亦有準繩,可以定吉凶,言疾病矣。

白話文:

[上卷]

呼氣屬陽,吸氣屬陰;心和肺屬陽,腎和肝屬陰,它們之間的高低位置也互相呼應。呼氣時,心肺會跟著活動;吸氣時,腎和肝會跟著活動。呼吸平穩時,脈搏跳動五次,偶爾會有太息,這是脾的徵兆。所以說:在呼吸之間,脾吸收了食物的精華。脈搏的位置在中間,這個中間,指的是在陰陽呼吸的交界處。為什麼呢?因為脾吸收食物精華後,會滋養各個臟器,各個臟器都從脾土獲得能量,這就是脾主宰中間位置的意義。

浮在表面的脈象屬陽,沉在裡面的脈象屬陰,這就是陰陽的概念。

浮脈屬陽,沉脈屬陰,這句話承接上文,並引出下文的內容。

心和肺的脈象都浮在表面,要怎麼區分呢?答案是:浮而且脈象大而散的是心脈,浮而且短而澀的是肺脈。腎和肝的脈象都沉在裡面,要怎麼區分呢?答案是:脈象堅硬而長的是肝脈。按下去柔軟,放開手指後脈象充實有力的是腎脈。脾位於中間,所以它的脈象也在中間,這就是陰陽法則的應用。

心和肺的脈象都浮在表面,但還是有區別。心屬於陽中的陽,所以它的脈象浮而且大而散;肺屬於陽中的陰,它的脈象浮而且短而澀。肝和腎的脈象都沉在裡面,但還是有區別。肝屬於陰中的陽,它的脈象堅硬而長;腎屬於陰中的陰,它的脈象按下去柔軟,放開手指後脈象充實有力。古時候的益袁氏認為腎屬水,脈象按下去柔軟,放開手指後脈象充實有力,外表柔順但內在剛強,這就是水的特性。脾的說明如前所述。

脈象有一陰一陽、一陰二陽、一陰三陽;也有一陽一陰、一陽二陰、一陽三陰。這樣說,難道寸口脈有六種脈象同時跳動嗎?答案是:這裡說的並不是指有六種脈象同時跳動,而是指脈象有浮、沉、長、短、滑、澀這些變化。浮脈屬於陽,滑脈屬於陽,長脈屬於陽;沉脈屬於陰,短脈屬於陰,澀脈屬於陰。所謂一陰一陽,是指脈象沉而滑;一陰二陽,是指脈象沉滑而長;一陰三陽,是指脈象浮滑而長,偶爾會有沉的感覺。

所謂一陽一陰,是指脈象浮而澀;一陽二陰,是指脈象長而沉澀;一陽三陰,是指脈象沉澀而短,偶爾會有浮的感覺。這些脈象的變化,各自代表著它們所對應的經絡和疾病的順逆。

這裡又提出問答,用來闡明陰陽的概念。脈象出現在三個部位,表示它不是單純的脈象。正是因為它不是單純的脈象,所以才會有這六種脈象互相交錯出現。浮脈用輕手就能摸到,長脈代表脈氣通達本位,滑脈代表脈氣往來流暢,這些都屬於陽脈。沉脈用重手才能摸到,短脈代表脈氣不能到達本位,澀脈代表脈氣往來凝滯,這些都屬於陰脈。正是因為這些脈象互相交錯,所以才有一陰一陽,又有一陽一陰,這樣不一致的情況。脈象所出現的地方,就是疾病所在的地方。

把脈象和疾病、經絡、臟腑結合起來參看,就知道什麼適合,什麼不適合,也要了解脈象和四時之間的相應與不相應,這樣才能判斷疾病的順逆。

《難經》第五難說:脈象有輕重之分,是什麼意思呢?答案是:剛開始按脈,如果用像三粒豆子的力度,摸到脈象與皮膚相合,那就是肺的部位。如果用像六粒豆子的力度,摸到脈象與血管相合,那就是心的部位。如果用像九粒豆子的力度,摸到脈象與肌肉相合,那就是脾的部位。如果用像十二粒豆子的力度,摸到脈象與筋相平,那就是肝的部位。如果按到骨頭,放開手指後脈象快速有力,那就是腎的部位。所以說脈象有輕重之分。

肺的位置最高,主宰皮膚毛髮,所以它的脈象需要用像三粒豆子的力度才能摸到。心在肺的下面,主宰血液運行,所以它的脈象需要用像六粒豆子的力度才能摸到。脾在心的下面,主宰肌肉,所以它的脈象需要用像九粒豆子的力度才能摸到。肝在脾的下面,主宰筋,所以它的脈象需要用像十二粒豆子的力度才能摸到。腎在肝的下面,主宰骨,所以它的脈象要按到骨頭才能摸到,放開手指後脈象快速有力。腎脈沒有說用幾粒豆子的力度,可以類推一下,應該用像十五粒豆子的力度。現在按照這個方法來區分脈象的輕重,其實就是區分脈象的浮、中、沉。

但是,在《黃帝內經》的《靈樞》、《素問》篇中,都沒有提到這種說法。這是一種古代流傳下來的脈法,經過了師徒之間的傳授嗎?還是扁鵲自己領悟到的見解呢?廬陵的謝氏說:寸、關、尺這三個部位所主的臟腑,各有自己的分位。而同一個部位的脈象,又有輕重之分。他引用了陵陽虞氏的說法:假設左手寸口用像三粒豆子的力度就能摸到脈象,就知道肺氣運行正常。用像六粒豆子的力度才能摸到脈象,就知道本經的脈氣正常。其他脈象可以以此類推。這樣一來,就能知道五臟的氣互相滋養,六脈也因此有了準繩,可以用來判斷吉凶,診斷疾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