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靈微蘊》~ 卷一 (8)
卷一 (8)
1. 經脈解
手之陰經自胸走手,陽經自手走頭,足之陽經自頭走足,陰經自足走胸。手三陽自手走頭,足三陽自頭走足,皆行於頸項而會於督之大椎。
頸脈之次,任行於前,督行於後,俱在中央,足陽明在任脈之次,二次手陽明,三次手太陽,四次足少陽,五次手少陽,六次足太陽,七次則項之中央,下連脊骨,督脈之部也。
在項之脈,任督各一,其餘左右各二、合二十四經。
足經之部,太陽少陰行身之背,陽明太陰行身之前,少陽厥陰行身之側。除足太陽外,陰陽皆會於宗筋。
手經悉行於手,惟手少陽並足太陽而下行,出膕中,貫踹腸,而入外踝。
臟腑之募皆在前,散見諸脈,而俞則在後,發於太陽之一經。以人身前陰而後陽,故太陽為諸陽之主,臟腑之陽,以類相從,而發見於背膂也。
手之陽經則升,陰經則降,足之陽經則降,陰經則升。手之三陽,陽中之太陽也,皆升,手之三陰,陽中之少陰也,皆降,足之三陽,陰中之少陽也,皆降,足之三陰,陰中之太陰也,皆升。蓋手足陰陽,濁中之清者,則從下而升,清中之濁者,則從上而降。「太陰陽明論」:陰氣從足上行至頭,而下行循臂至指端,陽氣從手上行至頭,而下行至足。陽病者,上行極而下,陰病者,下行極而上,以陰極則陽生,陽極則陰生。
凡物之理,窮則反,終則始也。
陽受氣於四末,故四肢為諸陽之本。然陽升於手而降於足,陰升於足而降於手,升為初氣,降為終氣,則陽盛於手而陰盛於足,故手巧而足拙,以陽性輕捷而陰性遲重故也。
五臟開竅於五官,清陽由經脈而升也。經脈之中,清者升而濁者降,《靈樞·陰陽清濁》:其清者上走空竅,濁者下行諸經。清氣升則孔竅靈,故能辨聲色,別臭味。陽性熱,陰性寒,陰陽平者,下反溫而上反清,以陽降而化濁陰,陰升而化清陽故也。
手足之經,陰陽各三,是謂六氣。手少陰以君火主令,足少陰水也,從妻化氣而為熱。足太陽以寒水主令,手太陽火也,從夫化氣而為寒。足厥陰以風木主令,手厥陰火也,從母化氣而為風。手少陽以相火主令,足少陽木也,從子化氣而為暑。足太陰以濕土主令,手太陰金也,從母化氣而為濕。手陽明以燥金主令,足陽明土也,從子化氣而為燥。
經別者,正經之別行者也。營於脈中,直道而行則為正,內則臟腑,表裡之經,相為絡屬,及本經之支派他交者,則為別。詳見《靈樞·經別》。
經筋者,十二經之筋也。起於各經,分道而行,所行之道,多與經脈相同,獨足之三陰,始同終異,而其結聚,則在四肢溪谷之間,以諸筋皆屬於節也。肝主筋而榮爪,故十二經筋皆始自爪甲而結於腕踝,聚於肘膝,會於肩髀,聯屬肌肉,維絡頸項,裹纈頭面,大筋為綱,小筋為維,陽筋則剛,陰筋則柔,約束百骸,而會於宗筋,故「痿論」: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也。詳見《靈樞·經筋》。
白話文:
【經脈解】
手部的陰經從胸部走向手部,陽經從手部走向頭部;足部的陽經從頭部走向足部,陰經從足部走向胸部。手三陽經從手部上行至頭部,足三陽經從頭部下至足部,這些經脈都經過頸項部位,並在督脈的大椎穴交會。
頸部的經脈排列順序如下:任脈在前方正中,督脈在後方正中,足陽明胃經位於任脈外側,接著是手陽明大腸經(兩側)、手太陽小腸經(兩側)、足少陽膽經(兩側)、手少陽三焦經(兩側)、足太陽膀胱經(兩側),最後是項部正中央,向下連接脊骨,此處為督脈所主。
在頸項的經脈中,任脈和督脈各一條,其餘左右對稱的經脈各有兩條,合計二十四條經脈。
足部經脈的分佈:足太陽膀胱經和足少陰腎經行於背部,足陽明胃經和足太陰脾經行於身體前側,足少陽膽經和足厥陰肝經行於身體側面。除足太陽經外,其他陰陽經脈都會聚於宗筋(生殖器周圍)。
手部經脈主要運行於上肢,唯獨手少陽三焦經與足太陽膀胱經一同下行,經過膝後膕窩,穿過小腿肚,最終到達外踝。
臟腑的募穴均位於前胸腹部,散佈於各經脈;而俞穴則在背部,主要與足太陽膀胱經相連。因人身前屬陰、後屬陽,所以足太陽經為諸陽經之主,臟腑的陽氣依類相合,顯現於背脊。
手部陽經之氣上升,陰經之氣下降;足部陽經之氣下降,陰經之氣上升。手三陽經屬「陽中之太陽」,皆主升;手三陰經屬「陽中之少陰」,皆主降;足三陽經屬「陰中之少陽」,皆主降;足三陰經屬「陰中之太陰」,皆主升。手足陰陽經中,濁中清的氣從下而升,清中濁的氣從上而降。《太陰陽明論》提到:陰氣從足部上行至頭部,再下行循手臂至指尖;陽氣從手部上行至頭部,再下行至足部。陽病發展至極點則轉向下行,陰病發展至極點則轉向上行,這是因陰極生陽、陽極生陰的規律。
萬物之理,盛極必反,終而復始。
陽氣受氣於四肢末端,故四肢為諸陽之本。然而陽氣升於手而降於足,陰氣升於足而降於手,升為初氣,降為終氣,因此手部陽氣旺盛而足部陰氣旺盛,所以手部靈巧而足部笨拙,這是因陽性輕捷、陰性遲重的特性所致。
五臟的精氣開竅於五官(眼耳鼻舌口),清陽之氣通過經脈上升。經脈中,清氣上升而濁氣下降,《靈樞·陰陽清濁》指出:清氣上行至頭面空竅,濁氣下行至諸經。清氣上升則孔竅靈敏,故能辨別聲音、顏色、氣味。陽性熱,陰性寒,若陰陽平衡,則下半身反溫而上半身反清涼,這是因陽氣下降轉化為濁陰、陰氣上升轉化為清陽的緣故。
手足經脈各有三陰三陽,合稱六氣。手少陰心經以君火主令,足少陰腎經屬水,隨心經化氣為熱;足太陽膀胱經以寒水主令,手太陽小腸經屬火,隨膀胱經化氣為寒;足厥陰肝經以風木主令,手厥陰心包經屬火,隨肝經化氣為風;手少陽三焦經以相火主令,足少陽膽經屬木,隨三焦經化氣為暑;足太陰脾經以濕土主令,手太陰肺經屬金,隨脾經化氣為濕;手陽明大腸經以燥金主令,足陽明胃經屬土,隨大腸經化氣為燥。
「經別」是正經的旁支,主要區別在於正經行於脈中,直行主幹為正經,而聯繫臟腑表裡、分支交錯的為經別(詳見《靈樞·經別》)。
「經筋」是十二經的筋脈系統,起始於各經,分佈路徑多與經脈相同,唯獨足三陰經的經筋起初與經脈同行,最終分道。經筋結聚於四肢關節之間,因筋皆附於骨節。肝主筋且榮養爪甲,故十二經筋皆始於指甲,結於腕踝,聚於肘膝,會於肩髖,聯繫肌肉,維繫頸項,包裹頭面。大筋為綱,小筋為維,陽筋剛硬,陰筋柔軟,約束全身骨骼,最終會於宗筋(故《痿論》雲:宗筋主束骨而利關節)。詳見《靈樞·經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