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元御

《素靈微蘊》~ 卷三 (2)

回本書目錄

卷三 (2)

1. 驚悸解

陳夢周,患作酸噯氣,頭暈耳鳴,春季膈熱,火升頭痛,手麻驚悸,不寐善忘,左乳下跳動不息,每午後膝冷病作,雞鳴膝溫而輕,平旦膝暖而差。服燥土疏木之藥,飽食甘寢,但胸有火塊,遊移上下左右,時時衝擊微痛,心跳未已。初秋膝冷又發,項脊兩肩作痛,面顴浮腫,噴嚏時來,四肢拘急,心跳連臍,遍身筋脈亦動。八月後睡醒口苦,舌根乾燥,每夜雞鳴,膝冷病作,午後膝溫而輕,日夕膝暖而差。

白話文:

陳夢周罹患酸噯氣,伴有頭暈耳鳴。春天時胸膈氣血鬱熱,火熱上衝導致頭痛,雙手發麻,伴有驚悸失眠和健忘。左胸下方出現脈搏跳動不止,每天下午膝蓋發冷,病情加重,到了雞鳴時分膝蓋溫暖,症狀減輕,到了清晨膝蓋溫熱,病情好轉。服用燥土疏木類藥物治療,飯後能安穩入睡,但胸中有火氣鬱結,在上下左右遊走,時常衝擊導致輕微疼痛,心跳未止。初秋時膝冷症狀再次發作,脖子、後背和兩肩疼痛,顴骨浮腫,偶爾打噴嚏,四肢拘緊,心跳感覺傳到肚臍,全身經脈也出現跳動。八月以後,睡醒後口中發苦,舌根乾燥,每天半夜雞鳴時膝冷症狀發作,下午膝蓋溫暖,症狀減輕,傍晚到夜晚膝蓋溫熱,病情好轉。

病來計粒而食,飲啖稍過,脹悶不消,滯氣後泄,略啖瓜果,便覺腹痛,食粥則吐稀痰,晚食更多。

此緣土濕不運,陽氣莫藏。心藏神,腎藏精,人之虛靈善悟者,神之發也,睹記不忘者,精之藏也。而精交於神,神歸於精,則火不上炎,水不下潤,是謂既濟。精不交神,則心神飛越,不能知來,神不歸精,則腎精馳走,不能藏往,此善忘之由也。精根於神,及其右降而為金,則魄具而精生,神根於精,及其左升而為木,則魂成而神化,《子華子》所謂精秉於金火而氣諧於水木也。今火炎於上,則金被其克而不降,水潤於下,則木失其政而不升矣。

白話文:

這是因為體內濕氣過重不流動,導致陽氣無法收斂。心臟藏神,腎臟藏精,人之所以會有智慧和領悟力,是神發揮作用的表現;記憶力好,不容易忘記,是精氣儲存的功勞。精氣與神氣交匯,神氣歸於精氣,火氣就不會上升而過旺,水液也不會下降而過多,這就是中醫所說的既濟狀態。

如果精氣與神氣無法交匯,心神就會飄忽不定,無法預知未來;如果神氣無法歸於精氣,腎精就會流失,無法儲存過去的記憶,這就是善忘的原因。

精氣的根源在於神氣,它下降後化為金,魄就具備了,精氣也隨之生長;神氣的根源在於精氣,它上升後化為木,魂就形成了,神氣也隨之轉化。《子華子》中說,精氣受金火控制,氣息與水木和諧相處。

現在火氣在上面過旺,金氣被火剋制而不能下降;水液在下面過多,木氣失去控制而不能上升。

木自東昇。《尚書·洪範》:木曰曲直,曲直作酸,曲者,木氣之不直也。木性直遂升達,發榮滋暢,故不作酸,曲折抑鬱,不得直上,則盤塞地下,而克脾土,土困不能消化水穀,故變稼穡甘味,腐而為酸。土主五味,其味為甘,一得木氣賊傷,則甘化而為酸也。以五行之氣,陽降陰升,則水旺而為寒,陽升陰降,則火旺而為熱,陰方升而陽方降,則金旺而為涼,陽方升而陰方降,則木旺而為溫。陽之動,始於溫而盛於暑,陰之靜,始於涼而盛於寒。

白話文:

東方出現、向上生長的植物稱為「木」。《尚書·洪範》記載:「木稱為曲直,曲直產生酸。」「曲」是指木氣生長不直順。木的性質是直立向上,發芽生長,因此不會產生酸味。如果木頭彎曲、受壓抑,無法直立生長,就會盤繞在地底下,剋制脾土,脾土無法消化食物,導致穀物的甜味變質、腐敗成酸味。脾土掌管五種味道,其味道為甜,一旦受到木氣的傷害,甜味就會轉化為酸味。根據五行之氣的運行,陽氣下降、陰氣上升,水氣旺盛會產生寒冷;陽氣上升、陰氣下降,火氣旺盛會產生炎熱;陰氣上升、陽氣下降,金氣旺盛會產生涼爽;陽氣上升、陰氣下降,木氣旺盛會產生溫暖。陽氣的運行,由溫暖開始,盛於酷暑;陰氣的運行,由涼爽開始,盛於嚴寒。

物惟溫暖而加覆蓋,氣不宣揚則善酸,方熱既涼已寒,不作此味。譬之釜水,薪火未燃,是水之寒,火燃未沸,是木之溫,爐紅湯沸,是火之熱,薪盡火熄,是金之涼。後世庸工,以酸為熱,豈有鼎沸而羹酸者乎。

白話文:

如果外物保持溫暖並覆蓋著,氣無法流動就會產生酸味。因為當水還沒燒開而已經涼了時,不會產生這種味道。打個比方:釜中的水,薪火還沒燃燒,就代表水的寒冷;火燃燒但還沒沸騰,就代表木頭的溫暖;爐子紅了湯沸騰了,就代表火的熱度;薪柴燒盡火熄滅了,就代表金屬的冰冷。後世的庸醫,把酸味當成熱症,豈有鍋裡沸騰、湯裡卻是酸味的?

悸者,乙木之郁沖,驚者,甲木之浮宕,乙木之枝葉敷舒於上,甲木之根本栽培於下,則驚悸不生。乙木不能直升,枝葉上郁,肝氣振搖則善悸,甲木不能順降,根本下拔,膽氣虛飄則善驚。

白話文:

悸動是肝鬱氣滯所致,驚嚇是膽氣虛浮所致。肝屬乙木,它的枝葉向上伸展;膽屬甲木,它的根須向下紮根。如果肝氣調和通暢,枝葉舒展;膽氣穩定沉降,根須牢固,那麼就不會產生驚悸。如果肝氣鬱結,枝葉無法向上生長,肝氣就會振動而導致悸動;如果膽氣虛弱,根須不能向下紮根,膽氣就會飄浮不定而導致驚嚇。

頭耳者,少陽膽經之所絡也。甲木下降,則濁氣退藏,上竅清空,甲木上逆,濁氣升塞,故頭暈而耳鳴,甚則壅遏而頭痛也。膽氣上溢則口苦,「奇病論」:肝者,中之將也,取決於膽,咽為之使,此人數謀慮不決,故膽氣上溢而口為之苦。膽木化氣於相火,相火上炎,故作苦也。

白話文:

頭部和耳朵 是少陽膽經經過的地方。當肝木之氣下降時,濁氣會退藏,頭部的竅道就會清空。但如果肝木之氣上逆,濁氣就會上升阻塞,所以會導致頭暈耳鳴,嚴重時還會胸悶堵氣而頭痛。

當膽氣上溢時,就會導致口苦。《奇病論》說:肝臟是身體的將軍,膽氣取決於肝臟,咽喉是肝臟的使者。這種情況是患者思慮不決,導致膽氣上溢,從而使得口苦。膽木之氣化為相火,相火上炎,所以會引起口苦。

相火下蟄則水溫,甲木失根,火泄水寒,是以膝冷。相火逆升,是以膈熱。甲木衝擊,是以胸痛也。

金自西降。《尚書·洪範》:金曰從革,從革作辛,革者,金氣之不從也。金性從順降斂,清涼肅靜,故不作辛,革礙郁遏,不得從下,上被火刑,則生辛味。肺主氣而司皮毛,肺氣鬱升,收令不遂,皮毛疏泄,感襲風寒,則生嚏噴。以肺主呼吸,而呼吸之氣,直達腎水,故腎水之中,亦有肺氣,越人八難所謂腎間動氣,呼吸之門也。吸隨陰入,呼因陽出,肺心為陽,腎肝為陰,四難:呼出心與肺,吸入腎與肝。

白話文:

金從西方降下。《尚書·洪範》中說:金隨從變化,變化成酸味,變化阻礙金氣的運行。金的特性是順從降斂,清涼肅靜,所以不會產生辛味。阻礙和鬱遏,不能從下而上運行,受到上方的火熱,就會產生辛味。

肺主導呼吸,主管皮毛。肺氣鬱結升騰,收斂指令無法傳達,皮毛疏泄,受到風寒侵襲,就會產生噴嚏。肺主管呼吸,而呼吸之氣直接到達腎水,所以腎水之中也有肺氣。越人八難中說:腎間動氣,是呼吸之門。吸氣隨著陰氣進入,呼氣隨著陽氣而出。肺心屬陽,腎肝屬陰,四難中說:呼出時涉及心和肺,吸入時涉及腎和肝。

一呼自腎而至肺,一吸自肺而至腎,其息深深,故噴嚏不作。肺氣不降,而皮毛不闔,積鬱莫泄,逆沖鼻竅,鼻竅迫狹,出之不及,故作噴嚏,如藥在炮中,激而為響也。肺氣逆行,橫塞肩脊,故作痛,壅閼頭面,故作腫也。

白話文:

當我們呼氣時,氣息從腎臟運轉到肺部。當我們吸氣時,氣息從肺部運轉到腎臟。呼吸深度和緩,所以不會發出噴嚏聲。如果肺氣無法下行,身體表面的毛孔就會閉合,積累的氣體無法釋放,會逆流衝向鼻孔。鼻孔狹窄,氣體出不來,所以會打噴嚏。這就像藥物在炮製時,受到刺激而發出聲響一樣。如果肺氣逆行,橫向堵塞肩背,就會引起疼痛。如果肺氣壅塞頭面,就會導致腫脹。

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木陷於左,金逆於右,陰陽之道路塞矣,而不可徒求之左右,必責中氣之虛。胃為陽土,脾為陰土,陽土順降,陰土逆升。脾升則平旦而後乙木左升,胃降則日夕而後辛金右降,木升則陽氣發生而善寤,金降則陽氣收藏而善寐。脾土不升,則木鬱於左而清晝欲寢,胃土不降,則金鬱於右而終夜不睡。

白話文:

左右,代表了陰陽的通道。木氣停留在左側,金氣逆行到右側,陰陽通道阻滯,不能只求左右平衡,而必須找出中氣虛弱的原因。

胃屬於陽土,脾屬於陰土。陽土順應降下,陰土逆行上升。脾氣上升,則早晨太陽出來後,乙木之氣向左上升;胃氣下降,則傍晚太陽下山後,辛金之氣向右下降。木氣上升,則陽氣生發而容易清醒;金氣下降,則陽氣收斂而容易入睡。

如果脾土不升,則木氣鬱結在左側,白天容易昏睡;如果胃土不降,則金氣鬱結在右側,整晚無法入眠。

寤寐者,衛氣所司,衛氣晝行於陽,夜行於陰,陽盡則寐,陰盡則寤,隨中氣而出入也。胃土不降,收氣失政,衛氣不得入於陰,常留於陽,留於陽則陽氣盛,不得入於陰則陰氣虛,故目不瞑。陰氣虛者,陰中之陽氣虛,非精血之虧損也。蓋陽動而陰靜,靜則睡,動則醒,衛不入陰,陽泄而失藏,浮動無歸,故不能寐。

白話文:

睡眠是由衛氣掌管的。衛氣白天在陽經運行,晚上在陰經運行。陽氣耗盡了就會睡覺,陰氣耗盡了就會醒來,跟著中氣而進出。胃中濁氣不下降,收斂陽氣的功能失調,衛氣不能進入陰經,常常停留在陽經。停留在陽經,陽氣就會過盛;不能進入陰經,陰氣就會虛,所以眼睛不能閉合。陰氣虛,是說陰經中的陽氣虛,並不是精血虧損。因為陽氣動而陰氣靜,靜了就會睡,動了就會醒,衛氣不進入陰經,陽氣就會外洩而不收斂,浮動不定,所以不能入睡。

孤陰無陽,故曰陰氣虛也。胃土不降,由於太陰之濕,《靈樞·邪客》有半夏秫米之法,半夏降逆,秫米瀉濕,秫米即高粱米,善瀉濕氣。深中病情。仲景而後,此義不傳矣。

白話文:

如果只有陰氣而沒有陽氣,就稱為陰氣虛弱。胃中食物無法順利消化,是因為太陰經的濕氣。

《靈樞‧邪客》中記載了使用半夏和高粱米的方法來治療此病。半夏可以化解胃中氣滯,高粱米可以去除濕氣,其能有效地祛除濕氣。這非常符合病症。

自張仲景之後,這個治療方法就失傳了。

肝藏魂,肺藏魄,《靈樞·本神》:隨神往來謂之魂,並精出入謂之魄。以神發於魂,肝之魂生則胎心神,故魂含子氣而知來,精產於魄,肺之魄結則孕腎精,故魄含子氣而藏往。胃土上逆,肺金不降,陰魄浮升,不能並腎精下蟄,故往事遺忘而不藏也。

白話文:

肝臟儲藏魂,肺臟儲藏魄。《靈樞·本神》說:隨著神靈的活動而來的稱為魂,伴隨著精氣出入的稱為魄。通過神靈作用而發揮出來的就是魂,肝的魂氣旺盛就會出現胎兒的心神,所以魂氣中含有先天的元氣,因此能預知未來。精氣產生於魄,肺的魄氣凝聚就會孕育腎的精華,所以魄中含有先天的元氣,因此能儲藏往事。如果胃中的濁氣上逆,肺中的金氣不能下降,陰魄就會浮出,不能與腎精一起沉降冬眠,所以就會忘記往事,不能儲藏了。

中氣運轉,脾陽升動,則飲食磨化,濕旺脾郁,飲食不化,故過啖則脹。《子華子》:流水之不腐,以其逝也,水穀陳宿,脾土鬱陷,抑遏乙木,不得發揚,故瘀生酸味。肝氣不達,而時欲發舒,故當臍而跳。中氣不轉,胸腹悶塞,故上噯而下泄也。左乳下者,胃之虛里,《素問·平人氣象》:胃之大絡,名曰虛里,貫膈絡肺,出於左乳下,其動應衣,宗氣泄也。宗氣在胸,降於少腹,平人喘息,動見少腹者,宗氣之升降也。

白話文:

當身體氣血運轉正常,脾胃陽氣上升,食物就能被消化。如果脾胃濕氣過重,食物無法消化,過量進食就會導致腹脹。

《子華子》中說:流動的水不會腐爛,因為它在不斷流動。如果食物在胃裡停留時間過長,脾胃會被濕氣鬱結,抑制肝氣的生發,導致食物發酸變質。

肝氣不順暢,有時會想要舒展,所以會出現臍部跳動的現象。如果中氣不運轉,胸腹就會感到悶塞,所以會出現呃逆和腹瀉的情況。

左乳下方的部位是胃的虛裏。《素問·平人氣象》提到:胃的大絡脈叫做「虛裏」,貫穿隔膜連接肺部,從左乳下方穿出。當虛裏脈動時,會帶動衣服,這是宗氣外泄的表現。

宗氣在胸中,可以下降到小腹。健康的人呼吸平穩,小腹動靜明顯,這是宗氣升降的表現。

胃氣既逆,肺無降路,宗氣不能下行,故橫衝於虛里,失其收斂降蟄之性,泄而不藏,故曰泄也。此與心下之悸動異委同源,木不得直升,則動在心下,金不得順降,則動在乳下,總緣胃氣之上壅也。肺胃升填,收令莫行,甲木莫由下達,相火渫越,是膝冷髓寒之本。陽衰土濕,再以薄粥助之,故氣滯痰生。

白話文:

當胃氣逆行時,肺部無法正常運作,宗氣無法往下行,就會橫衝在身體虛弱部位,失去收斂和下降的特性,導致泄瀉和無法藏蓄,所以稱為「泄」。這種情況與心悸有相似的原因,都是因為無法順利上升和下降所造成的。木氣無法向上升,就會引起心悸;金氣無法向下降,就會引起乳房下方的疼痛,這些都是由於胃氣上逆造成的。肺和胃應該負責升降運作,但收斂的功能無法正常運作,木氣無法往下達,而相火卻向上冒,導致膝蓋寒冷,骨髓寒涼。陽氣衰弱,脾土濕氣重,再加上喝稀粥助長濕氣,就會導致氣滯痰生。

得之日晚濕旺之時,故痰涎愈多。四肢秉氣於胃,脾病不能為胃行氣於四肢,故拘急而生麻。寒水侮土,中氣愈滯,故膝冷則病作。

白話文:

在濕氣旺盛的季節,會導致痰液增多。四肢部位由胃臟提供氣,如果脾臟有病,不能幫助胃臟將氣輸送到四肢,因此肌肉會拘緊,產生麻木的感覺。寒氣侵犯土性(脾臟),中氣更加滯礙,所以膝蓋會發冷,導致疾病發作。

陽氣春升而秋降,陰氣春降而秋升,一日之中,亦分四時,其陰陽升降,與一歲相同。《靈樞·根結》:發於春夏,陰氣少,陽氣多,發於秋冬,陽氣少,陰氣多。春陽上升,則地下之陰多,故陽升之時,午後陰升而膝冷,秋陽下降,則地下之陽多,故陽降之時,雞鳴陰降而膝冷。

白話文:

陽氣在春天上升,秋天下降;陰氣在春天下降,秋天上升。一天之中,也分為四個時段,陽氣和陰氣的升降變化與一年四季相同。《靈樞經·根結》中記載:疾病在春天和夏天發作,是因為陰氣少,陽氣多;疾病在秋天和冬天發作,是因為陽氣少,陰氣多。春天陽氣升高,地下的陰氣增多,所以陽氣升起的時候,下午陰氣升高,膝蓋會覺得冷;秋天陽氣下降,地下的陽氣增多,所以陽氣下降的時候,雞鳴時陰氣也下降,膝蓋會覺得冷。

《素問·厥論》:陰氣起於五指之裡,陽脈者,集於膝下而聚於膝上,故陰氣盛則從五指至膝上寒,其寒也,不從外,皆從內也。膝臏者,溪谷之會,機關之室,精液之所朝夕也。寒水歸壑,流注關節,故膝臏寒冷,所謂腎有邪而氣流於兩膕也。

白話文:

《黃帝內經.厥論》:陰氣從五根手指開始生長,陽脈則聚集在膝蓋下方,並彙集在膝蓋上方,因此陰氣旺盛就會從五根手指到達膝蓋上方而感到寒冷。這種寒冷不是從外面來的,而是從身體內部產生的。膝蓋骨是氣血貫通的所在,是人體機能的樞紐,是精液經常運行的場所。寒冷之氣就像水流入溝壑,流動在關節中,所以膝蓋骨異常寒冷,這就是腎臟有病而氣血流注於兩條小腿後側的情形。

治法惟宜燥土。土居二氣之中,以治四維,在陰而陰,在陽而陽,隨四季而遞變。土旺則上清下溫,升左降右,稍助其推遷,而南北互位,東西貿區,靜與陰同閉,動與陽俱開,成然寐,遽然覺,經目而諷於口,過耳而識於心,泰山崩而色不變,迅雷震而心不搖,神宇泰定,諸病俱消矣。

白話文:

治療方法應以調理燥土為主。土位於陰陽二氣之間,用來調理四肢。土隨季節變化,在陰時表現為陰,在陽時表現為陽。土氣旺盛,則上部清亮,下部溫暖,向上升的力量加強,向下降的力量減弱。稍稍協助土氣的推動力,就能使南北的位置互換,東西的地區交替。靜止時與陰氣一起閉合,運動時與陽氣一起開啟,自然而然地進入睡眠,突然驚醒,目光所見就能琅琅上口,耳聞之語就能記在心中。泰山崩塌也不會變色,迅雷轟鳴也不會動搖心神,精神安穩沉著,各種疾病也就消失不見了。

驚悸之證,陽敗土濕,後世庸工,以為陰虧,歸脾、補心諸方,謬妄極矣。夢周平日強記善睡,涉秋病作,服歸脾、六味諸藥,大損眠食,惕然驚悸,通夜不寐。年逾六十,中氣衰弱,而常服滋潤,伐其微陽,神思荒浪,欲作阜落國人,其老矣,何以堪此哉!

白話文:

驚悸的症狀,是由於陽氣虛弱、脾胃濕熱引起的。後世的庸醫卻誤以為是陰虛,開出歸脾湯、補心湯等方劑,真是荒謬至極。

夢周平日裏記憶力很好,睡眠也很好。到了秋天,他生病了,服用了歸脾湯、六味地黃丸等藥物。結果,他的睡眠和飲食都受到嚴重影響,經常驚悸不安,整夜睡不著。

他年紀已經超過六十歲,中氣衰弱。可他還經常服用滋補的藥物,耗損了體內的陽氣,導致精神恍惚,就像一個將死的老人。他已經如此年邁,怎麼能承受得住這種折磨呢?

《宋書》:謝晦與檀道濟將發滎陽,晦其夕悚動不眠,道濟就寢便熟。何其膽壯如是?是宜瀉濕降逆,以培甲木,甲木根深,自當寵辱不驚。

白話文:

《宋書》:謝晦和檀道濟準備從滎陽出發,謝晦那晚感到緊張,難以入眠,而檀道濟一躺下就睡得很熟。他們膽量差異如此之大,原因在於:

適合瀉除體內的濕氣,並且平息肝火,這樣可以培植肝臟的能量,就像樹木根基紮實,自然能夠在面對榮辱時保持沉著。

世之醫士,未窮夢覺之關,神浮於上而散以遠志,陽敗於中而伐以地冬,火滅於下而瀉以梔柏,彼直真夢者矣,何以使夢者之覺乎。悲夫!晉唐而後,世閱人而為世者多矣,但守癊奧之螢燭,不仰天庭之白日,是使長夜杳杳,千秋不寤。己且未覺,而偏能覺人?設遇傷寒少陰善寐之證,又能使人長睡不覺矣,可勝嘆哉!

白話文:

當今的醫生們,尚未透徹認識睡眠與清醒的界限。陽氣浮於上,就用遠志來散開陽氣;陽氣虛弱於內,就用地冬來補陽氣;火氣衰微於下,就用梔柏來瀉火氣。這些做法,簡直是在做夢。如何能讓做夢的人清醒呢?令人遺憾!自晉唐以來,世世代代出現過許多人,卻始終停留在黑暗中,不仰望光明。自己都未清醒,還能使別人清醒嗎?假若遇到傷寒少陰證候,患者嗜睡,運用上述錯誤方法,便會使患者長久沉睡不醒。怎能不令人嘆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