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靈微蘊》~ 卷一 (10)
卷一 (10)
1. 經脈解
足少陰之別,名曰光明,去踝五寸,別走厥陰,下絡足跗。足陽明之別,名曰豐隆,去踝八寸,別走太陰,其別者,循脛骨外廉,上絡頭項,合諸經之氣,下絡喉嗌。足太陰之別,名曰公孫,去本節之後一寸,別走陽明,其別者,入絡腸胃。足少陰之別,名曰大鐘,當踝後,繞跟,別走太陽,其別者,並經上走於心包下,外貫腰脊。足厥陰之別,名曰蠡溝,去內踝五寸,別走少陽,其別者,循脛上睪,結於莖。
任脈之別,名曰尾翳,下鳩尾,散於腹。督脈之別,名曰長強,挾膂,散頭上,下當肩胛左右,別走太陽,入貫膂。脾之大絡,名曰大包,出淵液下三寸,布胸脅。此十五絡也。《素問·平人氣象論》:胃之大絡,名曰虛里,貫膈,絡肺,出於左乳下,其動應衣,宗脈氣也,此又胃之一大絡也。諸經之絡各一,而脾胃之絡則二,以脾胃者,諸經之本故也。
經脈為里,支而橫者為絡,絡之別者為孫,孫絡三百六十五,此外絲分而縷析焉,巧曆不能得矣。
經脈十二,左右二十四,奇經八脈,左右十四,別絡十六,左右三十,共六十八脈,相隨而上下。陰脈營其臟,陽脈營其腑,區處條別,不相紊亂已。
白話文:
經脈解 ()
足少陰經的別絡叫做光明,在腳踝上方五寸處,分支走向足厥陰經,向下連結足背。足陽明經的別絡叫做豐隆,在腳踝上方八寸處,分支走向足太陰經,另一條分支沿著小腿外側上行,連結頭頸部,匯聚各經的氣血,向下連結喉嚨。足太陰經的別絡叫做公孫,在腳掌後方一寸處,分支走向足陽明經,另一條分支深入連結腸胃。足少陰經的另一條別絡叫做大鐘,繞過腳後跟,分支走向足太陽經,另一條分支隨著本經上行至心包下方,向外貫穿腰脊。足厥陰經的別絡叫做蠡溝,在內踝上方五寸處,分支走向足少陽經,另一條分支沿著小腿向上到達睪丸,連結陰莖。
任脈的別絡叫做尾翳,從鳩尾穴向下分散於腹部。督脈的別絡叫做長強,沿著脊柱兩側上行分散於頭部,向下至肩胛骨兩側,分支走向足太陽經,深入貫穿脊柱。脾的大絡叫做大包,從腋下三寸處延伸,分佈於胸脅部。以上共十五條絡脈。《素問·平人氣象論》記載:胃的大絡叫做虛里,穿過橫膈,連結肺部,從左乳下方出現,其跳動可以帶動衣服,這是宗氣所聚之處,這是胃的另一條大絡。各經的絡脈各有一條,但脾和胃的絡脈各有兩條,因為脾胃是各經的根本。
經脈是主幹,橫向分支的是絡脈,絡脈再分支的就是孫絡,孫絡共有三百六十五條,如果再細分下去就數不清了,即使是精於計算的人也無法統計完整。
十二條經脈,左右共有二十四條;奇經八脈,左右共有十四條;別絡十六條,左右共有三十條,總共六十八條脈絡,相互伴隨上下運行。陰經氣血滋養五臟,陽經氣血滋養六腑,各自有明確的區域和條理,不會混亂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