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元御

《素靈微蘊》~ 卷三 (3)

回本書目錄

卷三 (3)

1. 悲恐解

邵熙伯,病驚悸悲憂,二十年中,病凡四發。初發四月而愈,後發愈期漸晚,或至數年。發則數月不食不寢,飯至疑有毒藥,絕粒不嘗,便數遺精,多欲好淫,膝冷心涼,欠伸太息,憂愁思慮,驚懼悲惋,常恐見殺,屍碎體分,逢人求救,屈膝哀懇,獨處則泣下沾衣。時或自剄幾死,使人守之,靜夜磨笄自刺,室中錐刀繩索之類,盡為收藏,乃私服大黃,瀉下求死。凡諸病象,每發皆同。

白話文:

邵熙伯得了驚悸悲憂症,二十年間發作四次。第一次發作在四月,不久痊癒;以後發作時間逐漸延遲,有的甚至達數年。發作時,數月不眠不食,飯菜送到面前疑神疑鬼,不吃一粒;精液經常遺失,性慾亢進;膝蓋發冷,心窩冰涼;不停打哈欠和嘆氣,憂愁多慮,驚恐悲傷,經常害怕遭到殺害,屍體被碎屍萬段;見到他人就哀求救助,屈膝哀求;獨處時則痛哭流涕,淚水打濕衣襟。有時甚至自殘尋死,家人守著他,但他在寂靜的夜晚磨刀自刺;屋內錐子、刀子和繩索等都被藏了起來,他就偷偷服用大黃,瀉肚子,企圖一死了之。每次發作時,各種症狀和表現都相同。

此緣火敗土濕,金水俱旺。肝之氣為風,心之氣為熱,脾之氣為濕,肺之氣為燥,腎之氣為寒,此五臟之氣也。肝之志為怒,心之志為喜,脾之志為憂,肺之志為悲,腎之志為恐,此五臟之志也。凡一臟之氣偏盛,則一臟之志偏見,悲者燥金之氣盛,恐者寒水之氣盛,憂思者濕土之氣盛也。

白話文:

這是因為火氣過旺而土氣被耗盡,金氣和水氣都很旺盛的緣故。肝氣化為風氣,心氣化為熱氣,脾氣化為濕氣,肺氣化為燥氣,腎氣化為寒氣,這都是五臟的氣。肝氣的志向表現為憤怒,心氣的志向表現為喜悅,脾氣的志向表現為憂慮,肺氣的志向表現為悲傷,腎氣的志向表現為恐懼,這都是五臟的志向。如果一臟的氣過於旺盛,那麼這一臟的志向就會偏激,悲傷的人是因為燥金之氣過旺,恐懼的人是因為寒水之氣過旺,憂慮的人是因為濕土之氣過旺。

肝木主生,肺金主殺,木囚火滅,金燥無制,則殺機常動,「方盛衰論」:肺氣盛則夢見斬血籍籍。人於醒後,神氣浮動,臟真之盛衰,不能自覺,寐而和氣寧謐,靜中獨覺,故臟中之盛衰,形而為夢,《譚子》所謂醒不靈而夢靈也。夢中覺者,盛未極也,盛之極則不夢而亦覺之。

白話文:

肝臟屬木,掌管生長;肺臟屬金,掌管肅殺。如果木氣受困,火氣就會被消滅;如果金氣燥烈失去控制,殺機就會經常作祟。根據《方盛衰論》,肺氣旺盛的人會夢到刀光血影。人清醒時,心神浮動,無法感受到自己臟腑的盛衰;只有在睡夢中,心神平和寧靜,才能清晰地感知。因此,臟腑盛衰的徵兆會在夢中顯現,正如《譚子》所說,清醒時心神不靈敏,夢中時心神反而靈敏。夢中有所覺悟,說明盛況還未達到極點;盛況達到極點時,即使在醒來時也能感受到。

金旺木枯,但覺殺氣之烈,而無生意之萌,肢骸分裂,恍在目前,故時欲自剄,冀得完屍而死。金旺則欲哭,是以悲涕流連也。《金匱》:婦人臟燥,喜悲傷欲哭,是其肺金之燥也。金為水母,燥金生其寒水,是以恐作。蓋人之五志,神氣升達則為喜,將升未升,喜之弗遂,則鬱勃而為怒,精氣淪陷則為恐,將陷未陷,恐之欲生,則淒涼而為悲。木火衰而金水旺,故有悲恐而無喜怒,水寒則火滅,金燥則木傷故也。

白話文:

腎臟的功能是儲藏精氣,肝臟的功能是疏通氣血。如果肝火過盛而水液不足,就會導致水寒,無法溫養肝木。而水液過多,會導致土氣濕潤,阻礙乙木(肝臟)的生髮功能。因此,生髮生長的功能無法正常進行,反而會更加想要發泄。這種情況就像肝木的本性一樣,到了半夜陽氣生發的時候,筋脈就會受到刺激而勃起,就會出現夢遺。

腎主蟄藏,肝主疏泄,火泄水寒,不能溫養肝木,而水泛土濕,陷遏乙木升達之氣,生髮不遂,則愈欲流泄,其性如是,遇夜半陽生,宗筋一舉,則夢交接。木能疏泄而水不蟄藏,是以精遺。溫氣常陷,不得升,達而化君火,是以好淫。總緣生氣之失政也。

肝木具有疏泄的功能,而水液不能正常儲存,導致精氣流失。溫暖的氣血經常下陷,無法上升,轉化為君火(心火),就會導致好色。這些問題都是因為生氣(肝氣)失調所致。

精藏於腎,水藏於膀胱,「脈要精微論」:水泉不止者,是膀胱不藏也。膀胱之藏泄,司於三焦,《靈樞·本輸》:三焦者,入絡膀胱,約下焦,實則閉癃,虛則遺溺。然水道之通塞,雖在三焦,而其疏泄之權,實在乙木,以相火秘藏,腎水溫暖,則肝氣升達,膀胱清利,疏泄適中,而小便常調,相火不秘,泄於膀胱,腎寒不能生木,郁陷而欲疏泄,火旺則膀胱熱澀,泄而不通,火衰則膀胱寒滑,泄而不藏。人之大恐而便溺俱下者,水寒火敗而木氣陷泄也。

白話文:

腎臟儲藏精氣,膀胱儲藏水液。「脈要精微論」中提到:如果尿液失禁,這是因為膀胱無法儲藏水液。膀胱的儲藏和排洩功能是由三焦控制。

《靈樞·本輸》中記載:三焦與膀胱相連,控制下焦。如果三焦氣血充足,就會導致小便閉塞;如果三焦氣血不足,就會導致小便失禁。

雖然小便的通暢與否取決於三焦,但疏導和排洩的權力實際上在於乙木。相火負責儲藏精氣,腎水溫暖肝氣。當這些條件具備時,肝氣升發,膀胱功能正常,小便疏利適中。

如果相火無法儲藏精氣,就會洩漏到膀胱;腎水寒冷,無法生發肝氣,導致肝氣鬱結和排洩;相火旺盛,會導致膀胱發熱乾燥,排洩不暢;相火衰弱,會導致膀胱寒冷滑利,排洩不存。

當人極度恐懼時,會大小便失禁,這是因為水寒(腎水寒),相火衰(相火不能儲藏精氣),導致肝氣下陷和排洩。

膽以甲木而化相火,亦與三焦同歸癸水,根深蒂固,則驚駭不生,三焦陷泄,甲木逆飄,膽氣虛浮,故生驚駭。相火者,君火之佐,相火敗而君火熄,寒水上凌,故病心涼,「四氣調神論」:逆夏氣則太陽不長,心氣內洞,夏為寒變。以夏暑之月,而熱火變為寒灰,至於三時,則霜雪不能喻其冷,湯火不能使之溫矣。

白話文:

膽氣屬於甲木,化生為相火,它與三焦一樣,歸於癸水。膽氣根基深固,就不會產生驚嚇。若三焦受損而虛弱,甲木氣逆向上升,膽氣虛浮,就會產生驚嚇。相火是君火的輔助,相火衰敗,君火就會熄滅,寒水上逆,因此會覺得心裏發涼。「四氣調神論」中說:「逆於夏氣,則太陽之氣不會生長,心氣會內洞(空虛),夏氣轉變為寒氣。」在炎熱的夏季,火熱之氣反而變為寒氣,到了秋冬天,寒冷程度超乎霜雪,即使用湯火也無法溫暖。

君火失職,陽不歸陰,則衛氣常浮,夜不成寐。人之衛氣,日行陽經二十五度,夜行陰臟二十五度,其行於陽也,常以平旦從足太陽而出於內眥,其行於陰也,常以日暮從足少陰而入於陰分。衛氣入陰,則火交於水,神歸於精,一身之陽氣,悉退於至陰之中,群動皆息,是以能寐,衛不入陰,魂神飛宕,故終夜不寢。衛氣入陰,原於胃氣右降,金水收藏,胃土不降,收藏失令,是以衛浮而不入也。

白話文:

當心火功能失常,陽氣不能降入陰分時,衛氣就會持續上浮,導致夜晚無法入睡。人體的衛氣白天沿著陽經運行25度,晚上沿著陰臟運行25度。在白天,衛氣通常於清晨從足太陽經開始運行,到達內眼角;在晚上,衛氣通常於傍晚從足少陰經開始運行,進入陰分。

衛氣進入陰分後,火氣就會與水氣交會,神氣歸於精氣,人體的陽氣全部退回至陰之中,各項活動都停止,因此才能入睡。如果衛氣不能進入陰分,魂神就會飄散不定,所以整晚都無法入睡。

衛氣進入陰分,原本是依賴於胃氣向右下降,金水收斂。如果胃氣不降,收斂失常,那麼衛氣就會浮在體表而無法進入陰分。

陽明胃氣,下行則開,上行則閉,脾胃為倉稟之官,人之食下者,倉稟開也,胃土上逆,倉稟不開,故食不下咽,下咽則嘔。胃土不降,全因於濕。火敗不能生土,寒水氾濫,入土化濕,金旺木枯,土邪無制。濕土司氣,而風木不承,中氣於是不運,故升降倒行,胃土上逆而廢飲食,脾土下陷而善憂思也。濕土在中,水冷金涼,木衰火熄,變生諸證,奇詭異常,而實非怪病。

白話文:

陽明的胃氣,往下運行時則打開,向上運行時則關閉。脾胃就像糧倉,人吃下去的食物,就是打開糧倉;如果胃氣向上逆行,糧倉就無法打開,因此食物無法下嚥,下嚥了也會嘔吐。胃氣不下降,全都是因為濕氣。火氣衰敗無法生出土氣,寒水氾濫,進入土中化為濕氣。金氣旺盛,木氣枯竭,土氣的邪氣無法受到制約。濕氣的土氣掌控著氣息,而風氣和木氣無法相應,因此中氣運行不暢,導致升降失序,胃氣向上逆行,無法消化食物,脾氣向下陷落,容易憂愁思慮。濕氣的土氣在其中,水氣寒冷,金氣陰涼,木氣衰弱,火氣熄滅,產生出各種不同的症狀,看似奇特異常,但其實並非怪病。

治法以燥土為主,而溫暖金水,長養木火,使恐化為怒,悲轉為喜,則臟氣平均,情志調和矣。

《呂氏春秋》:齊王疾痏,灸瘢也,謂灸後病癲。使人之宋迎文摯。文摯至,謂太子曰:王之疾,必可已也。雖然,王之疾已,則必殺摯也。太子曰:何故?文摯曰:非怒王則疾不可治,王怒則摯必死。太子頓首強請曰:苟已王之疾,臣與臣之母以死爭之於王,王必倖臣與臣之母,願先生勿患也。文摯曰:諾。

白話文:

《呂氏春秋》:齊王得了灸瘢病,這種病是灸之後引起的癲癇。齊王派人到宋國去迎接文摯。文摯到了齊國,對太子說:國王的病,必定可以治好。不過,國王的病治好之後,國王一定會殺死我。太子說:為什麼呢?文摯說:如果不激怒國王,這種病就治不好。國王生氣,我肯定會被處死。太子磕頭懇求說:只要能治好國王的病,我和母親即使死也會向國王爭取的,國王一定會看在我們母子的情面上饒恕您的,希望先生不要擔心。文摯說:好吧。

請以死為王。與太子期而將往,不當者三,齊王固已怒矣。文摯至,不解履登床,履王衣。問王之疾,王怒而不與言。文摯因出,辭以重王怒。王怒而起,疾乃遂已。王大怒,將生烹文摯。太子與王后爭之而不能得,文摯遂烹焉。

白話文:

奉行「死的藝術」。當范雎要與太子前往秦國時,曾有三次不合時宜的舉動。齊王本來就已心生怒氣了。文摯到了後,不脫鞋就上了牀,還踩到了齊王的衣服。他詢問齊王的病情,但齊王生氣所以沒有回答。文摯只好告退,卻又藉口惹怒了齊王。齊王生氣得起身,病情竟然就好了。齊王大怒,想要把文摯生煮處死。太子與王后求情,但沒能阻止,文摯終被烹煮而死。

《東漢書》:一郡守病,華佗以為盛怒則差,乃多受其貨而不加功。無何棄去,又留書罵之。太守果大怒,使人追殺之。不及,因瞋恚,吐黑血數升而愈。

白話文:

《東漢書》記載:一位郡守生病,華佗認為他只要生氣就會好,於是收了許多他的財物,卻什麼也沒做。不久後就離開,還留下一封罵他的信。郡守果然大發雷霆,派人去追殺華佗。但沒追上,郡守因此氣得吐出很多黑血,病也就好了。

熙伯病與此同。蓋木虛不能制土,土之濕盛則善思,金燥則善悲,水寒則善恐,水寒不能生木故不怒,木枯不能孕火故不喜。怒則木旺而剋土,生火而剋金,土位之下,風氣承之,則土燥而剋水,故病可已。熙伯病先發時,將愈必有怒色,經所謂思傷脾,怒勝思者,至理不爽也。

白話文:

伯熙的疾病和這個案例很相似。因為木氣虛弱,無法約束土氣,所以土氣濕盛就會導致多思多慮;金氣乾燥就會導致悲傷;水氣寒冷就會導致恐懼。水氣寒冷無法生發木氣,所以不會發怒;木氣枯竭無法孕育火氣,所以不會喜悅。發怒時木氣旺盛而剋制土氣,生發火氣而剋制金氣。土氣的位置之下,承接著風氣,因此土氣乾燥而剋制水氣,所以疾病可以痊癒。伯熙的疾病在發作之前,將要痊癒時一定會出現憤怒的面色。經文中所說的「多思傷脾,憤怒勝過多思」,這個道理非常準確。

第其膽破魂亡,百計激之,絕不敢怒。用燥土培木、溫金暖水之劑,十餘日後,小有不快,怒氣勃然,遂瘳。

2. 飧泄解

崔季長,素病腿膝寒冷,日暮環臍腹痛,脹滿作泄,陽痿肩寒,服燥土疏木藥愈。夏初童試,勞倦病發,吐黑血數日,飲食不甘,脹滿吐泄,腹中鬱熱,積塊墳起,泄則氣塊宣鳴而下,小便紅澀,日夕臍腹痛連左脅,往來寒熱,作酸噯氣,壅嗽生痰,四肢酸涼,膝股如冰,時常倦睡,夜臥膕中作痛,仰臥沖氣上奔,左側衝氣橫塞,滿腹劇痛,惟右脅著席。

白話文:

崔季長,長期患有腿膝寒冷的毛病。到了傍晚,肚臍周圍疼痛,腹脹排泄。出現陽痿和肩部寒冷的症狀,服用溫補藥物後有所好轉。

初夏時參加童子試,過度勞累導致病情復發。吐出黑色血液數日,食慾不振、腹脹、嘔吐、腹瀉。腹中鬱熱,積聚成塊狀,大便時會排出氣塊,伴有鳴叫聲。小便發紅發澀,每天傍晚和夜晚肚臍周圍疼痛,蔓延至左脅。寒熱交替,伴有酸味的噯氣和痰液。四肢痠痛發涼,膝蓋和大腿就像冰塊一樣冷。時常感到昏睡,夜間睡覺時小腿中部疼痛,仰臥時氣體上衝,導致左側氣體橫向堵塞,腹中疼痛劇烈,只能右側著地才能入睡。

此緣水寒土滯,金木結轖。人身臍居上下之間,太陰陽明之中氣也。中氣盛則運,衰則滯,運則清虛,衰則脹塞,《關尹子》所謂實即虛而虛即實也。飲食入胃,脾土消磨,中氣運行,是以不脹。水穀腐化,精華升而渣滓降,津液滲於膀胱,渣滓傳於二陽,便溺分途,故前不至淋而後不至泄。

白話文:

這是因為水寒導致土行滯留,金行和木行糾結纏繞。人體的臍部位於上下之間,也是太陰(肺)和陽明(胃)經絡交會的部位。人體中氣旺盛時就會運轉流通,衰弱時就會停滯,運轉流通時就會清爽通暢,衰弱停滯時就會脹塞不通。《關尹子》中說:「實即是虛,虛即是實。」飲食進入胃部,脾胃之氣會將其消化吸收,中氣運行,所以不會脹氣。水穀食物腐化後,精華部分會上升,渣滓部分會下降。津液會滲入膀胱,渣滓會傳送到二陽(大腸和膽囊),大便小便各自分離排出,所以不會出現小便淋漓不盡或大便泄瀉的情況。

陽衰土濕,不能蒸水化氣,而與渣滓並注二腸,水漬濕旺,脾氣鬱陷,抑遏乙木,不得升達,木氣鬱沖,故作痛脹。木性升泄,遏於濕土之下,衝突擊撞,不得上達,則下走二腸,以泄積鬱。水在二腸,不在膀胱,故乙木沖決,膀胱閉塞而大腸泄利也。《靈樞·口問》:中氣不足,溲便為之變,正此義也。

白話文:

陽氣衰弱,脾胃虛寒,不能將水液蒸發成氣,這些水分與食物殘渣一起注入大腸和小腸。水分過多,脾氣受阻,壓制肝氣,導致肝氣不能疏通。肝氣鬱結,衝擊脾胃,引起疼痛和腹脹。肝氣的性質是向上疏泄的,但被濕寒之氣壓制,只能向下衝擊,因此會跑到大腸和小腸,以瀉去積鬱的水濕。此時水分在大腸和小腸中,不在膀胱,所以肝氣衝擊膀胱,導致膀胱閉塞,而大腸泄瀉。《靈樞·口問》中說:「中氣不足,小便和大便會發生異常」,就是這個道理。

蓋脾胃者,倉廩之官,「脈要精微論」:倉廩不藏者,是門戶不要也。腎開竅於二陰,是為胃之關門。腎以癸水居土之下,心以丁火居土之上,而水交於火則濁氣下降而上不熱,火交於水則清氣上升而下不寒。「陰陽應象論」:寒氣生濁,熱氣生清。火不上熱,則濁生而右降,水不下寒,則清生而左升,濁氣在下,故上不脹,清氣在上,故下不泄。而水火之交,全恃乎土,土者如車之輪,如戶之樞,四象皆賴以為推遷。

白話文:

脾胃就像身體的倉庫,如果倉庫空空如也,那就代表門戶出了問題。腎臟連通陰部,是胃的關門。腎臟的水氣居於土下方,心臟的火氣居於土上方,水火相交,就能讓渾濁之氣下降而不往上熱,火水相交,就能讓清氣上升而不往下寒。「陰陽應象論」說,寒氣生濁氣,熱氣生清氣。火氣不往上熱,濁氣就會產生而往下降,水氣不往下寒,清氣就會產生而往上升。濁氣在下,所以不會往上脹,清氣在上,所以不會往下瀉。而水火之交,全靠土氣來調和。土氣就像車輪和門樞,四時變化都依賴它來推動。

《子華子》:陽之正氣,其色赤,陰之正氣,其色黑,上赤下黑,左青右白,黃潛於中宮,而五運流轉,故有輪樞之象焉。輪樞運則火下炎而濁降,水上潤而清升,是以坎離獨斡乎中氣。土虛則鳥飛而上,魚動而下,火則上炎,水則下注,濁氣在上,則生䐜脹,清氣在下,則生飧泄。

白話文:

《子華子》中記載:陽氣的正氣是紅色的,陰氣的正氣是黑色的。上面爲紅色,下面爲黑色,左邊爲青色,右邊爲白色,黃色隱藏在中間。五臟相生相剋,循環流轉,就像一個旋轉的輪子。

當輪子旋轉時,火氣下行,濁氣下降;水氣上升,清氣升騰。因此,腎水和心火互相制約,平衡中氣。

如果土氣虛弱,則鳥會往上飛,魚會往下動。火氣上升,水氣下降。濁氣在上,則產生腹脹;清氣在下,則產生腹瀉。

脹泄者,太陰脾土之濕盛也。土生於火而敗於水,火旺則陽明盛而濕亦化燥,水旺則太陰盛而燥亦化濕,燥則運行,濕則滯塞,運行則谷消而便堅,滯塞則完穀而後泄。「調經論」:志有餘則腹脹飧泄,腎藏志而氣寒,志有餘者,寒水氾濫,入土化濕,木鬱風動,是以脹泄並作也。

白話文:

腹脹腹瀉是因為脾臟(太陰)的濕氣過剩。脾臟的運化需要火的幫助,但水的過剩會抑制火,導致脾陽虛弱,濕氣無法轉化為乾。反之,水的過剩會導致脾臟過於旺盛,乾氣也會轉化為濕氣。乾氣可以促進運化,濕氣則會阻塞。運化正常,穀物就會消耗殆盡,大便會成形;阻塞不通,穀物會完整排出,形成腹瀉。「調經論」中提到:意志過剩會導致腹脹腹瀉,因為腎臟藏匿意志,而腎氣屬寒。意志過剩,腎水就會氾濫,滲入脾臟化為濕氣,肝木受到壓抑,就會產生風動,因此腹脹和腹瀉會同時出現。

太陽以寒水主令,手太陽化氣於寒水,故丁火常熱而丙火常清,少陰以君火主令,足少陰化氣於君火,故癸水常溫而壬水常寒,今癸水反寒而壬水反熱,此以下焦之火泄也。《靈樞·本輸》:三焦者,足太陽少陰之所將,太陽之別也,並太陽之正,入絡膀胱,約下焦,實則閉癃,虛則遺溺。三焦之火,秘於腎臟,則腑清而水利,泄於膀胱,則腑熱而溺澀。

白話文:

太陽經以寒水屬性為主,手太陽小腸經化生氣血於寒水,因此丁火經常溫熱,丙火經常清涼。少陰經以君火屬性為主,足少陰腎經化生氣血於君火,因此癸水經常溫潤,壬水經常寒冷。現在癸水反變寒冷,壬水反變溫熱,這是因為下焦的腎火泄漏了。《靈樞·本輸》說:三焦是由足太陽膀胱經和足少陰腎經掌管的,是太陽經的分支,與太陽經正經相連,進入膀胱絡脈,環繞下焦。如果三焦實熱,會導致小便閉澀;如果三焦虛寒,會導致小便失禁。三焦之火如果藏在腎臟中,則腑氣清涼,水液通利;如果泄漏到膀胱中,則腑氣溫熱,小便困難。

以水性蟄藏,木性疏泄,相火內秘,癸水溫暖,此乙木生髮之根。火敗水寒,乙木不生,益以濕土陷遏,生髮不遂,而愈欲疏泄,故相火離根,泄於膀胱。乙木常陷,則腎精不藏,泄而不通,則小便不利。此癸水寒滑,壬水熱澀之原也。

白話文:

水的屬性為收藏,木的屬性為疏導,體內的離火被隱藏,癸水得到溫暖,這是乙木生長髮育的基礎。如果離火衰敗,癸水寒冷,乙木無法生長,再加上濕土的阻礙,生長髮育受到阻礙,反而更加想要疏導,所以離火離開了根源,疏導到膀胱。乙木經常受阻,就會導致腎精無法儲藏,疏導不暢,就會出現小便不利的情況。這是癸水寒冷濕滑,壬水熱而澀滯的根本原因。

三焦之火,隨太陽寒水下行,秘於癸水而不泄者,寒水蟄藏之力也。手之六經,皆行於手,惟三焦之下腧在足太陽之前,出於膕中,下貫腨腸,而入於外踝,腎得此火,癸水溫暖,故骨髓不寒,二十四難所謂少陰冬脈伏行而溫於骨髓也,火泄髓寒,則腿足不溫。膝臏者,溪谷之會,寒水下流,溪谷凝冱,故膝冷倍常也。

白話文:

三焦之火,會隨著太陽經的寒水往下運行,隱藏在癸水中而不流失,這是因為寒水有讓東西冬眠的力量。手部的六條經絡,都行於手上,只有三焦的下合穴位在足太陽經之前,出現在小腿肚的中間,往下貫穿小腿後面的腸子,再通到外腳踝。腎臟得到這股火,癸水就會溫暖起來,所以骨髓就不會感到寒冷。二十四難中說的「少陰冬脈伏行,卻能溫暖骨髓」,就是這個道理。如果火氣流失,骨髓受寒,那麼腿腳就會不溫暖。膝蓋骨是經脈的交匯處,寒水會往下流,經脈交匯處因此凝結,所以膝蓋常常特別冷。

足太陽入於膕之外廉,脈動委陽,足少陽出於膕之內廉,脈動陰谷,經絡寒冱,血澀而筋急,夜臥寒增而氣滯,故相引而痛也。

白話文:

足太陽經進入小腿外側後,脈搏在委陽穴搏動;足少陽經從小腿內側出來,脈搏在陰谷穴搏動。經絡受寒凝滯,血脈不暢而筋脈攣急,到了晚上寒氣加劇,氣滯血瘀,引發疼痛。

寒水不生乙木,筋脈失榮,故病陽痿。肝主筋而脈循於陰器,前陰者,筋之聚,故名宗筋。木生於水而長於土,「痿論」:陽明者,五臟六腑之海,主潤宗筋。陰陽總宗筋之會,會於氣街,而陽明為之長。足之三陰、陽明、少陽、沖、任、督、蹺九脈同會於宗筋而獨長於陽明者,以陽明為多氣多血之經。氣以煦之,血以濡之,筋脈滋榮,則堅硬不痿。

白話文:

冰冷的水無法滋養乙木元素,因此筋脈失去了滋養,導致陽痿。肝臟主管筋脈,脈絡巡行到陰器,前陰部位是筋脈的聚集點,因此稱為宗筋。乙木元素從水生長,在土中發育。「痿論」提到:陽明經絡是五臟六腑的海洋,負責滋潤宗筋。陰陽經絡匯集於宗筋,再匯聚於氣街穴,而陽明經絡是其中最發達的。足部的三陰、陽明、少陽、沖、任、督、蹺九條經絡都匯聚於宗筋,但唯獨陽明經絡特別發達,因為它具有較多的氣血。陽明經絡的氣可以溫煦宗筋,血可以滋養宗筋,這樣筋脈才能得到滋養,保持堅韌而不出現痿症。

水寒土濕,生長失政,木氣鬱槁,故陽痿而囊縮也。

寒熱者,陰陽勝復之故,屬在少陽。少陽居二陽三陰之中,半表半裡,午後陰長陽消,陰盛而侵陽分,表閉而寒來,陽復而侵陰分,里鬱而熱來,勝復迭乘,則往來寒熱。凡病一見寒熱,是為外陽內陰二氣不和,表裡陰盛,則但寒而不熱,表裡陽盛,則但熱而不寒,里陰表陽均勢相爭,則見寒熱。從此陰勝陽奔,乃至惟有惡寒。抑三陰而扶二陽,當為預計也。

白話文:

寒熱就是陰陽交替增強和衰退的原因,屬於少陽的範疇。少陽處於二陽三陰之間,半在表面半在內裡,下午陰氣增長陽氣衰退,陰氣盛大侵犯陽氣範圍,表面閉塞寒氣來襲,陽氣反彈侵犯陰氣範圍,內部鬱結熱氣來襲,增強和衰退相互交替,就會出現寒熱交替。凡是生病出現寒熱,說明外在陽氣和內在陰氣不調和,表裡陰氣過盛,就會只有寒而沒有熱,表裡陽氣過盛,就會只有熱而沒有寒,內在陰氣和表在陽氣勢力相當,就會出現寒熱交替。由此陰氣勝過陽氣,以至於只覺得惡寒。壓制三陰而扶持二陽,應該作為提前的應對措施。

肝膽不調,總由土濕,土濕則脾陷而胃逆,脾陷則乙木不升而鬱衝於下,胃逆則甲木不降而鬱衝於上。木位於左,故痛連左脅。肝膽左郁,故氣結而作酸。土困木賊,故臍腹作痛也。胃逆則肺無降路,刑于膽火,而病嗽咳。

白話文:

肝臟和膽囊的功能失調,通常是由於脾胃濕氣過重所致。脾胃濕氣過重,就會導致脾氣下陷,胃氣上逆。脾氣下陷,肝木之氣無法升發,就會鬱積在下面。胃氣上逆,肺金之氣無法下降,就會鬱積在上面。肝膽位於人體左側,因此疼痛會連綿到左肋。肝膽鬱結在左側,會導致氣機阻塞,進而產生酸氣。脾胃濕困會阻礙肝木之氣的疏泄,因此會導致臍部和腹部疼痛。胃氣上逆,會導致肺金之氣無法下降,刑剋膽火,從而產生咳嗽等症狀。

肺司氣而主聲,《關尹子》:金堅故實為五聲。以肺之為體,孔竅玲瓏,清氣飄揚,沖而不盈,呼之則氣升於顛,吸之則氣降於踵,息息歸根,孔竅無阻,是以不嗽。肺氣逆升,衝於孔竅,竅阻氣塞,則嗽而出之,故戛然而鳴,「生氣通天論」所謂秋傷於濕,上逆而咳者,正謂此也。

白話文:

肺臟掌管呼吸,主宰聲音。《關尹子》中記載:金屬堅固而厚重,因此能發出五種不同的聲音。肺臟的結構為孔洞玲瓏,清氣在其中飄揚,不會過度充盈。呼氣時,元氣能升至頭頂,吸氣時,元氣能下降至腳後跟。呼吸之間,元氣始終回到肺臟,孔洞通暢無阻,所以不會咳嗽。如果肺氣逆行上升,衝擊孔洞,導致孔洞阻塞,元氣不通,就會產生咳嗽,發出「戛戛」的聲音。正如「生氣通天論」中所說的,秋天受濕邪侵襲,濕邪上逆而導致咳嗽,正是這個道理。

人身之氣,足陽明化氣於燥金,手太陰化氣於濕土者,常也。燥勝其濕,則肺金收降,濕勝其燥,則肺金鬱升,今手太陰化己土之濕,足陽明不化庚金之燥,胃土上逆而濕氣堙塞,則津液瘀濁而化痰涎,日見其多耳。土困於中,而四維皆病。

白話文:

人體氣息,足陽明經絡將氣化為乾燥的金屬性,而手太陰經絡將氣化為潮濕的土性,這是正常的。如果乾燥勝過潮濕,肺金就會收縮下降,如果潮濕勝過乾燥,肺金就會鬱結上升。

現在手太陰經絡化生的濕土之氣太多,而足陽明經絡沒有化生乾燥的金屬之氣,導致胃土上逆,濕氣充塞,從而津液瘀滯,化為痰涎,隨著時間推移,痰涎越來越多。土氣在體內被困,於是四肢各處都會出現疾病。

治法:燥土暖水,疏木達郁,清金降逆。水溫土燥,則土氣迴旋,木升金降,痰消而嗽止,水利而便調矣。

季長病泄半載,為庸醫誤藥,已至危急。用溫中燥土、暖水達木之方,腹中滯氣,一啜而散,陽氣浸淫,見於眉宇之間,數劑泄止。

白話文:

季長患有腹瀉半年之久,因庸醫用錯藥導致病情危急。使用溫中燥濕、暖水活血的治療方法後,腹中積滯的氣體一散而開,陽氣逐漸恢復,眉宇之間有了光彩,經過幾劑藥後,腹瀉症狀就止住了。

庸工以脹泄為脾氣之散,用五味、木瓜、山莫、芍藥諸品,中氣鬱結,而再服酸收,是益其源而障其流也。至於十全大補一方,真俗腐之妄作,人每用以治泄利,不通之至!

白話文:

庸醫把腹脹泄瀉當作脾氣功能差,使用五味子、木瓜、山茱萸、芍藥等藥物。這樣會導致中氣鬱結,再服用收斂的酸性藥物,那就如同增加水源卻堵塞水道一樣。至於十全大補方,那是庸醫的胡亂製作,有人經常用這種方子治療腹瀉,真是不通之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