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靈微蘊》~ 卷一 (11)
卷一 (11)
1. 營衛解
人受氣於谷,谷入於胃,以傳於肺,精華氤氳,而生氣血。其清者為營,濁者為衛,營行脈中,衛行脈外,一日一夜,周身五十。
脈中之血,其名曰營,血中之氣,是曰營氣,營氣在脈,隨宗氣而行。穀精之化營氣,其大氣之摶而不行者,積於胸中,命曰宗氣,宗氣者,所以貫心肺而行呼吸。營氣之行,一息往來,蓋血之動,氣鼓之也。人一呼脈再動,一吸脈再動,呼吸定息,脈五動,閏以太息,脈六動,一動脈行一寸,六動脈行六寸。《靈樞·脈度》:手之六陽,從手至頭,長五尺,五六三丈。
手之六陰,從手至胸中,三尺五寸,三六一丈八尺,五六三尺,合二丈一尺。足之六陽,從足至頭,八尺,六八四丈八尺。足之六陰,從足至胸中,六尺五寸,六六三丈六尺,五六三尺,合三丈九尺。蹺脈從足至目,七尺五寸,二七一丈四尺,二五一尺,合一丈五尺。督脈、任脈,各四尺五寸,二四八尺,二五一尺,合九尺。
凡都合一十六丈二尺,此氣之大經隧也。平人一日一夜一萬三千五百息,上下左右前後二十八脈,以應二十八宿。周天二十八宿,宿三十六分,一日之度,一千八分。漏水下百刻,以分晝夜,每刻一百三十五息。一息氣行六寸,十息氣行六尺,一百三十五息,人氣半周於身,脈行八丈一尺,下水一刻,日行十分。二百七十息,氣行十六丈二尺,是謂一周,下水二刻,日行二十分。
五百四十息,人氣再周於身,脈行三十二丈四尺,下水四刻,日行四十分。二千七百息,人氣十周於身,脈行一百六十二丈,下水二十刻,日行五宿二十分。一萬三千五百息,人氣五十營於身,脈行八百一十丈,水下百刻,日行二十八宿,一千八分。
營氣之行,常於平旦寅時從手太陰之寸口始,以肺主氣而朝百脈也。自手之太陰陽明注足之陽明太陰,手之少陰太陽注足之太陽少陰,手之厥陰少陽注足之少陽厥陰,即經脈之行次也,終於兩蹻督任,周而復始,陰陽相貫,如環無端,晝夜五十周畢,明日寅時,又會於氣口,此營氣之度也。
衛氣者,不隨營氣,而自行於脈外,晝行陽經二十五周,夜行陰臟二十五周。其行於陽也,常於平旦寅時從足太陽之睛明始。睛明者,目之內眥。《靈樞·衛氣》:平旦陰晝,陽氣出於目,目張則氣上行於頭,循項,下足太陽,至小指之端。其散者,別於目內眥,下手太陽,至小指之端,其散者,別於目銳眥,下足少陽,至小指次指之端。以上循手少陽之分側,下至名指之端。
別者,至耳前,合於頷脈,注足陽明,下至跗上,入中指之端。其散者,從耳下下手陽明,入次指之端,其至於足也,入足心,出內踝,下足少陰。陰蹻者,足少陰之別,屬於目內眥,自陰蹻而復合於目,交於足太陽之睛明,是謂一周。
白話文:
《營衛解》:
人體從食物中獲取能量,食物進入胃部後,精微物質傳輸到肺,這些精華物質交融生化,形成氣血。其中清輕的部分稱為「營氣」,濃濁的部分稱為「衛氣」。營氣在脈管內運行,衛氣在脈管外流動,一晝夜間在全身循環五十周次。
脈中的血液稱為「營」,血中的能量稱為「營氣」,營氣在脈中隨「宗氣」運行。食物精微轉化的營氣,其中凝聚不散的部分積聚在胸中稱為「宗氣」,宗氣負責推動心肺功能和呼吸運動。營氣運行時,每次呼吸帶動血液流動,氣的鼓動促使血行。人呼氣時脈搏跳動兩次,吸氣時也跳動兩次,一次完整呼吸間脈搏共跳動五次(加上間歇共六次),每次脈動血行一寸,六次共行六寸。
《靈樞·脈度》記載:六條手陽經從手到頭總長五尺,六經合計三丈;六條手陰經從手到胸共三尺五寸,六經合計二丈一尺;六條足陽經從足到頭共八尺,六經合計四丈八尺;六條足陰經從足到胸共六尺五寸,六經合計三丈九尺。蹺脈從足到眼長七尺五寸,左右兩脈合一丈五尺;督脈、任脈各四尺五寸,合計九尺。全身經脈總長十六丈二尺,是氣血運行的主要通道。
健康人一晝夜呼吸一萬三千五百次,對應全身二十八脈與天上二十八星宿。天文學中二十八宿每宿佔三十六分,一晝夜共一千零八分。古代計時以漏壺百刻分晝夜,每刻對應一百三十五息。每次呼吸氣行六寸,百三十五息氣行半周(八丈一尺),對應漏壺一刻、日行十分;二百七十息完成一周(十六丈二尺),水下二刻;五百四十息完成兩周,水下四刻。以此類推,一萬三千五百息完成五十周循環,氣血運行八百一十丈,漏壺水下百刻,日行周天二十八宿。
衛氣不隨營氣運行,而獨立循行於脈外:白天在陽經運行二十五周,夜間在陰經運行二十五周。其白天運行始於黎明時分的足太陽膀胱經睛明穴(眼內角),人睜眼時衛氣上行頭部,沿後頸向下至足小趾;另有分支從眼內角入手太陽小腸經至小指,從眼外角入足少陽膽經至無名趾,再入手少陽三焦經至無名指端。另有一支從耳前匯合於頷部,注入足陽明胃經至足背中指;還有分支從耳下入手陽明大腸經至食指,最終從足心湧泉穴出,經內踝入足少陰腎經。陰蹺脈作為足少陰分支連於眼內角,至此完成一次衛氣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