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元御

《素靈微蘊》~ 卷三 (4)

回本書目錄

卷三 (4)

1. 腸澼解

田西山,鄉試旅中飲冷露臥,因病下痢,日百餘次,少腹痛墜,繞臍氣塊如石,數道上攻,左脅更甚,痛叫不已,胸膈若燒,肛門如烙,小便熱澀,氣街大筋突起,跳動鼓指,發手熱氣下於兩股,狀如湯沃,陽縮囊縐,蜷臥膝冷,譫語離魂,不食數日矣。

白話文:

田西山在鄉試旅途中受涼並睡在露地,結果得了痢疾,一天拉一百多次,下腹部疼痛下墜,肚臍周圍有像石頭一樣硬的氣塊,不斷向上衝,左脅特別疼痛,痛得大聲嚎叫,胸中灼熱難耐,肛門火辣辣的,小便灼熱難解,氣血不通,筋脈隆起突顯,跳動鼓脹,雙手中發出熱氣並流向兩腿,好像被熱水燙過一樣,陰囊收縮皺縮,蜷曲臥著膝蓋冰冷,胡言亂語,神智不清,已經好幾天沒吃東西了。

此其中焦寒濕,上下俱熱。常人胃土右降,則甘飲食,脾土左升,則化水穀,胃降則甲木不逆,脾升則乙木不陷,木氣無郁,故上下衝和,痛脹不生。飲食寒冷,傷其脾陽,不能蒸水化氣,水穀並下,注於二腸,水氣浸淫,脾土濕陷,抑遏乙木,不能升達,肝氣鬱沖,故生痛脹。

白話文:

中焦有寒濕,但上下卻發熱。正常情況下,胃氣往右下方運作,就會想吃甜食;脾氣往左上方運作,就會將食物消化吸收。胃氣下降,就能讓甲木不逆;脾氣上升,就能讓乙木不陷。木氣通暢無阻,所以上下相合,不會產生疼痛和脹痛。

飲食寒冷,會損傷脾陽之氣,導致脾陽無法蒸化水氣,讓食物無法消化吸收,而水氣和食物殘渣一起下行,積聚在小腸和大腸中。水氣浸淫脾臟,導致脾土濕陷,壓迫乙木,無法上升。肝氣鬱結衝擊,所以產生疼痛和脹痛。

木以升泄為性,既不上達,則下決二陰,以泄糞溺,水在二腸,不在膀胱,故小便不開而大便不闔。水去土燥,肝脾升運,泄利自止,脾陽陷敗,寒濕愈增,則泄利不止,遂便膿血。蓋乙木直升,糟粕順下,隧道無阻,故脂血不傷,乙木鬱陷,滯氣梗塞,糟粕不能順行,脂血摧剝,與之俱下,是以作痛。君火胎於乙木,溫氣陷遏,不得上化君火,故生下熱。

白話文:

木屬性向上生髮,如果不能向上生長,就會向下排出通過大腸和小腸,將糞便和尿液排出體外。水液停留在大腸和小腸中,而不是在膀胱中,所以小便排出不暢,大便稀溏不能控制。水液排出後,土性燥熱,肝脾機能上升運轉,腹瀉自然停止。但如果脾陽虛弱,寒濕加重,腹瀉就會不止,甚至出現膿血。乙木向上生長,渣滓向下排出,通道暢通,所以不會損傷脂血。乙木鬱結下陷,滯氣阻塞,渣滓不能順利排出,脂血被帶動向下排出,於是產生疼痛。君火依賴於乙木生長,如果乙木下陷,導致溫熱之氣下陷受阻,不能化生君火,因此會產生下熱。

濕邪淫蒸,脂血腐化,是以成膿。乙木陷於大腸,沉墜不升,是以後重。久而脂血傷殘,刮跡而去,侵及臟腑,中氣潰敗,是以死也。

白話文:

外來的濕氣侵入身體,導致體內油脂和血液腐敗,形成膿。肝臟功能衰弱,像木頭一樣卡在大腸裡,無法正常上升,所以會導致腹部墜脹。長久下來,油脂和血液受損,被颳走而消失,入侵了臟腑,傷及正氣,導致死亡。

陽明以戊土而化燥金,金燥則能收降,故陽明之氣,善於下行,太陰之濕勝其陽明之燥,則脾既下陷,胃亦上逆。胃逆則甲木無下行之路,甲木化氣於相火,相火上炎,是以胸膈煩熱。君相同氣,二火燔騰,心神擾亂,是以譫語。膽木失根,相火鬱升,營血不謐,是以魂離。膽位於左,經絡痞塞,是以結梗,下行無路,是以逆沖而上也。

白話文:

陽明經由戊土轉化為乾燥的庚金,金氣乾燥具有收斂降下的作用,因此陽明之氣擅長向下運行。太陰之濕如果超過陽明之燥,那麼脾就會下陷,胃也會上逆。胃氣上逆,甲木(肝氣)就沒有向下運行的路徑,就會轉化為相火,相火往上炎,因此胸膈會煩熱。心與相火同屬火氣,兩火旺盛,會擾亂心神,因此產生胡言亂語。膽木(肝氣)失去根基,相火鬱積上升,營血不順暢,因此魂魄會分離。膽位於左邊,經絡阻塞不通,因此產生胸結,向下運行的路徑受阻,所以會逆行向上。

氣衝者,陽明動脈,在毛際之旁,腿腹之交。陽明之氣,不遂其下行之性,故氣衝,即氣街。郁蓄,而生跳動。《靈樞·百病始生》:虛邪之中人也,其著於伏沖之脈,揣之應手而動,發手則熱氣下於兩股,如湯沃之狀。「痿論」:衝脈者,經脈之海,主滲灌溪谷,與陽明合於宗筋。

白話文:

氣衝,指陽明動脈,位於毛髮邊緣,腿腹交界處。陽明之氣不順暢地向下運行,因此會產生氣衝,也就是氣街。氣在體內淤積,就會產生跳動。《靈樞·百病始生》中記載:虛弱邪氣侵襲人體,會停留在伏沖脈上,用手按壓時會感覺跳動,按壓放開後,熱氣會向下流到兩腿,像用熱水澆灌一樣。「痿論」中說:衝脈是經脈的海洋,負責灌溉身體各處,與陽明脈相合於宗筋。

陰陽總宗筋之會,會於氣街,而陽明為之長。陽明多氣多血,而衝脈又與諸筋總會陽明之氣街,穴腧充滿,故氣街之動脈常大。伏沖即衝脈之深而在脊者,風寒襲於衝脈,郁其經氣,盛滿莫容,走陽明而歸氣街,是以跳動鼓指也。是其上熱在於少陽,下熱在於厥陰,而上下鬱熱之根,則由己土之濕,土濕之故,則由癸水之寒。

白話文:

陰陽交會的經筋中,它們匯聚在「氣街」,而陽明經是其中最大的。陽明經有很多氣血,而衝脈又與所有經筋會合在陽明經的「氣街」,穴位和經路充盈,所以「氣街」的脈搏通常較大。

「伏沖」就是衝脈在脊椎深處的位置。如果風寒侵襲衝脈,就會使其經氣鬱結,氣血充盈無法容納,沿著陽明經流入「氣街」,因此就會出現指尖跳動腫脹的症狀。

熱症的上部在少陽經,下部在厥陰經,而上下鬱熱的根源,是來自脾土的濕氣。脾土濕氣的緣故,則是因為腎水(癸水)的寒氣。

後世庸工以為痢證無寒,不知其熱並不在於中焦,況三焦皆寒、上下無熱者亦復不少,而以硝黃重瀉胃氣,濕寒愈增,輕則生鼓脹之病,重則死矣。大凡新秋病痢,皆暑夏生冷之所傷,俗醫以為暑邪,而用寒攻,無有不誤者也。

白話文:

後來的庸醫以為痢疾沒有寒邪,卻不知道它的熱邪不在中焦。況且三焦皆寒,上下無熱的人也不少。他們用硝石和黃連大瀉胃氣,濕寒會愈加嚴重。輕則會患鼓脹的病,重則會死亡。一般情況下,新秋發生的痢疾,都是夏季受生冷飲食所傷。民間醫生以為是暑邪,而用寒藥攻治,沒有一個是不誤診的。

治法當瀉土濕而疏木鬱,其熱盛者,涼行其滯,其寒盛者,溫行其結,令其脾燥肝升,凝結通達,瘀清腐掃,脂血調和,則痛墜全瘳,膿血弗下矣。至於歷代醫書痢證諸方,荒唐不經,未足深辨也。

白話文:

治療方法應以幫助排泄濕土,疏通肝氣鬱滯為主。若熱氣過盛,則以清涼的方式化解阻塞;若寒氣過盛,則以溫暖的方式疏通瘀結。這樣才能疏通肝脾、解除阻塞,促進瘀血和膿液排出,調節脂血平衡。此時疼痛和膿血便會完全康復。至於歷代醫書中記載的痢疾諸方,荒誕不經,不足以深究。

西山平素尚儉,量腹而食,度身而衣,病不服藥,已至危劇。診之尚可救挽,而自分不起,意欲勿藥。謂半月以來,神魂迷離,精魄荒散,竊覺病勢已革,盧扁復生,恐難為力。君且莫喧,以擾余心。僕與西山童稚交善,解而慰之曰:今盧扁在此,公未見知耳。若得靈藥一匙,即可返魂,勿恐。

用燥土溫中、行閼散滯、清膽達木之方,強而飲之。一服而差,遂不再服。

白話文:

西山先生向來節儉,吃穿都有節制。生病了也不吃藥,直到病情危重。醫生診斷後認為還有救,但西山自己覺得不行了,不想吃藥。他說,這半個月來,頭腦昏沉,精神渙散,感覺病情已經嚴重到即使華佗、扁鵲再生,恐怕也無力迴天。你暫時別囉嗦,不要煩我。我和西山從小就是朋友,我明白並安慰他說:現在華佗就在這兒呢,只是您沒發現罷了。只要喝一口神藥,就能恢復元氣,不必害怕。

月餘扶杖而行,善飢善後,食入俄頃即下,問何以故?僕聞語大笑:公少服藥數劑,此成洞風矣。《史·倉公傳》:陽虛侯相趙章、齊淳于司馬,皆嘗病此,公脾土未調,土鬱風旺,疏泄水穀,腸胃空洞,風木不達,中氣難復也。

白話文:

過了一個多月後,才勉強能拄著柺杖走路,而且還特別餓,吃進去不到一會兒就拉出來。請問這是什麼原因呢?我聽了這個問題後大笑說:您年輕時服用了幾劑藥,導致體內形成了空洞的風症。《史記·倉公列傳》中記載:陽氣虛弱的人,例如侯相趙章、齊國淳于司馬,都曾經患過這種病症。您的脾土沒有協調好,土氣過盛就會導致風氣旺盛,而風氣旺盛就會疏散消化系統中的食物,讓腸胃變得空洞。風木之氣不暢達,中氣也就難以恢復。

問:此可無患恐之?曰:趙章之病,倉公以為法五日死,公尚無子,那可惜此小費,為後世嗤耶!曰:淳于司馬何以不死?吾命在天,不在吾子之手!言之再四不聽,如此數月,後竟無恙,但右手戰麻,寫字艱難,每為考試所苦,終不服藥也。

白話文:

問:這樣還能不害怕嗎?答:趙章的病,倉公預測他將在五天後死亡,他還沒有兒子,難道要為了後人恥笑,可惜這一點小錢嗎?答:淳于司馬為什麼沒有死?我的命運由天定,不在我兒子手裡!勸說了多次,他也不聽,就這樣過了幾個月,最後他竟然平安無事,只是右手麻痹,寫字困難,每次考試都很痛苦,終於還是沒有吃藥。

2. 脾胃解

業師於子蘧,司鐸金鄉,錄證來問:自來飲食不多,今止三分之一,稍多即傷食泄利,魚肉絕不思食,食棗數枚即發熱,食柿餅半枚即欲泄,陪客茶多,晚即不寐,不食晚飯十餘年矣。

白話文:

我的老師子蘧,在金鄉擔任祭祀官,寫信來詢問我的診斷:我平時飲食不多,現在只吃平常的三分之一,稍微多吃一點就會消化不良和腹瀉,魚肉完全不想吃,吃幾顆棗子就會發熱,吃半塊柿餅就會想拉肚子,如果陪客人喝了較多的茶,晚上就會失眠,已經有十多年沒吃過晚飯了。

飲食調適,終日不唾,若晚飲杯酒,略服溫燥,則痰唾黏聯,長如唾絲,睡即涎流,大便成粒,每晚將睡,必思登溷,小便短少,夜醒必溺,五更水穀消化,此時更覺溺多,晨起必渴,飲食亦甘。平素氣稟如是,往時自制加減四君丸,黃耆、白朮、茯苓、橘皮、甘草、當歸,遇脾胃寒濕,便服一二次,甚覺有效。

白話文:

在飲食調節方面,我終日沒有唾液,但如果在晚上喝一杯酒,再服用一些溫熱乾燥的食物,就會產生黏稠的痰液,像唾液絲一樣長,睡覺時則會流口水,大便成顆粒狀。每天晚上臨睡前,我總會產生很強的便意,小便量少,夜間醒來時一定會小便。五更時分,食物已經消化,這時我會感覺更想小便,早上起牀時必定口渴,但進食時仍然覺得食物很甜。我的體質一直都是這樣,過去常會自己調配四君丸服用,其中包含黃耆、白朮、茯苓、橘皮、甘草、當歸。當脾胃出現寒濕時,我就會服用一兩次,效果很好。

向來不敢飲酒及食諸燥熱之物,六月食涼粉,霍亂嘔吐並作,八月六日食黍糕半枚,午後省牲,在明倫堂嘔吐原物,自此飯後常覺氣逆欲吐,左脅貼乳,上衝喉下,隱隱似痛,半日食消,方才氣順。服四君丸,發熱面赤,耳後如火,兩眥痠痛,胸腹燥渴,啖黃梨半枚而愈,是後每日啖梨乃安。往日一食便泄,今止大便潤濕,不似從前結若羊矢而已。

白話文:

以前就不敢喝酒或吃燥熱的食物。六月吃了涼粉,腹瀉嘔吐併發。八月六日吃了半塊黍糕,下午去祭拜動物,在明倫堂把黍糕吐了出來。從此以後,飯後常常覺得氣往上沖、想吐,左胸靠近乳房處有股隱隱作痛的感覺,持續半天後食物才消化完,氣才會通暢。服用了四君丸,發熱臉紅,耳後像著火一樣,兩眼痠痛,胸腹燥渴,吃了半顆黃梨才緩解。此後每天吃梨才能安穩。以前一吃東西就腹瀉,現在只大便會比較濕潤,不像以前那樣結成像羊糞一樣的結實大便了。

吾恐飯後欲吐,將成反胃證,則可慮矣。前時腰痛腿重,此際已愈,但坐臥少久,不能遽起,是老年常景,非關病也。但有還少仙方,自當更妙,但恐不能耳。偶服六味丸,即覺腹中寒滯,服八味三劑後,更覺燥熱,耳後如火。或謂附桂少故,非也,吾臟腑大概寒熱俱不受,須不寒不熱、不燥不濕、平中帶補之劑乃可。

白話文:

我擔心吃飯後想吐,這將變成反胃的癥狀,到那時就很令人擔憂了。前些日子腰疼腿沉,現在已經好了,只是坐或躺時間長了,不能立刻起身,這是老年人的常態,不是疾病。不過還有一個更妙的藥方,恐怕我不能用。偶然服用六味丸,就覺得腹部發冷發滯;服用八味丸三劑後,覺得更加燥熱,耳朵後面像著了火一樣。有人說這是因為附子和桂枝用量少造成的,但不是這樣。我的臟腑總體上既不受熱也不受寒,需要不寒不熱、不燥不濕、補益中帶平和的藥物。

此意與縣中醫士言之,為吾制兔絲丸,服之甚不佳,而四君丸平日最效,今便燥熱不受,大抵漸老漸衰,甚有血虛火起之意。當用何藥治之?人還即寄方來。

白話文:

我將這個想法告訴了縣裡的醫師,請他幫我配了兔絲丸,吃了後效果不佳。而平日裡最有效的四君子丸,現在身體燥熱也吃不下去。看來隨著年齡的增長,我的身體逐漸衰老,出現了血虛生火的跡象。請問應該用什麼藥物治療?請儘快把藥方寄給我。

詳觀平日舊證:自來飲食不多,漸老漸減,稍多即傷食作泄,此脾氣之弱也。脾為太陰濕土,陽明之燥足以濟太陰之濕,則脾陽升運,水穀消磨,濕旺燥衰,中氣莫運,多食不能消化,故病泄利。肉食更難消磨,過時陳宿,反傷胃氣,是以不思食。食棗生熱者,甘緩之性,善滯中氣,土滯則脾陷而胃逆,胃逆而甲木不降,相火上炎,是以生熱,非大棗之性熱也。食柿餅作泄者,寒敗脾陽也。

白話文:

仔細觀察以往的病歷:一向飲食不多,隨著年紀增長,食量逐漸減少,稍微多吃一點就食物中毒腹瀉,這是脾氣虛弱的表現。脾屬太陰濕土,陽明之燥熱可以幫助太陰之濕,脾陽升運,水穀才能消化,濕氣旺盛,燥氣衰弱,中氣不運作,多吃無法消化,所以會腹瀉。肉類更難消化,時間一久囤積在體內,反而會傷害胃氣,所以會厭食。吃棗子會生熱,因為它是甘緩之性,容易阻滯中氣,中氣阻滯,脾氣往下陷,胃氣往上逆,胃氣往上逆,肝木氣不下降,相火上炎,所以會生熱,而不是棗子本身性質燥熱。吃柿餅會腹瀉,是因為寒氣損傷了脾陽。

茶多不寐者,陽氣收藏則為寐,收藏之權,雖關金水降蟄,而金水降蟄之原,實由戊土之降,茶多滋其土濕,陽明不降,金水失收藏之政,故神魂升泄而不寐也。不食晚飯者,日暮陽衰,不能腐化耳。晚飲杯酒,痰生涎流者,酒助土濕,濕動胃逆,津液堙郁,則化痰涎,下行無路,是以逆行也。

白話文:

飲茶過多導致失眠,是因為陽氣需要收斂才能入睡,而收斂的權柄雖然與金水相應,但金水收斂的根本原因,在於戊土下行。飲茶過多會滋潤土氣,導致濕氣過重,陽明之氣無法下行,金水失去收斂的功能,因此神魂上浮,導致失眠。

不吃晚飯的人,由於日落時陽氣衰微,無法消化食物。晚上喝酒的人,會產生痰涎,是因為酒會助長土濕,濕氣上逆胃部,津液壅滯,化為痰涎,由於下行受阻,所以逆行而上。

大便成粒,硬若羊矢者,下焦陰旺,腸竅約結,糟粕傳送,不能順下,下而輒閉,蓄積既多,乃復破隘而下,下而又閉,零星續下,不相聯屬,大腸以燥金主令,而手足太陰,濕旺津瘀,但化痰涎,不能下潤大腸,是以燥結成丸,枯澀難下,實非下焦之陽盛也。晚思登溷者,陽衰濕動,肝脾郁陷也。

白話文:

大便成顆粒狀,堅硬如羊糞,這是因為下焦(腎臟膀胱)的寒氣太盛,腸道緊縮,糞便無法順利排出,排出時緊緊閉住,積累多了,才又突破阻礙排出,再次排出時又閉住,零零散散地排出,不相連續。大腸是由燥金主導,而手足太陰經(肺脾腎)濕氣太重,津液淤積,只會化成痰液,無法滋潤大腸,因此使糞便乾結成丸,排出困難,這並不是下焦陽氣過盛造成的。

到了晚上纔想上廁所,這是因為陽氣衰弱,濕氣過盛,肝脾受到侵害,氣血不暢所致。

夜多小便者,子半陽生,水穀消化也。便多水利土燥,故思飲而甘食。四君丸,朮、甘補中,茯苓瀉濕,橘皮利肺,當歸滋肝,與臟氣頗合,是以能效。近食涼粉吐泄,寒濕傷脾。黍糕膠黏難化,原物湧吐。陽明胃氣,本自下行,屢嘔氣逆,因而上行,飯後中焦鬱滿,胃氣不下,是以欲嘔。

白話文:

晚上小便頻繁,是因為凌晨時分陽氣上升,身體消化食物。小便多是因為水液多,脾胃乾燥,所以會感到口渴,想吃甜食。四君丸中的人參、白術、甘草可以補氣,茯苓可以利濕,橘皮可以理氣,當歸可以滋養肝血,這些藥物與臟腑氣機相配,因此有效果。

最近吃了涼粉後嘔吐腹瀉,是因為寒濕損傷了脾臟。黍糕粘性大,難以消化,會導致原物嘔出。胃部的陽明之氣本應向下運行,但嘔吐過多會導致氣機上逆,飯後中焦鬱熱,胃氣不能下降,因此會感到想嘔吐。

胃逆則膽無降路,亦遂上衝,膽位於左,故左脅沖喉,隱隱而痛。食消而膽胃皆降,故氣順也。平時頗宜四君丸,今乃燥熱不受,非藥性之熱,乃中氣之愈衰也。歸、耆,朮、甘,壅滯不行,茯苓、橘皮,不能開其鬱塞,君相之火,不得歸根,遂生上熱,與食棗發熱之故,理相同也。梨以甘寒疏利之性,清其鬱熱,是以渴燥皆止。

白話文:

胃氣上逆時,膽就無路可降,也會跟著往上衝。膽位於左邊,所以左肋會衝到喉嚨,隱隱作痛。食物消化後,膽和胃都會下降,因此氣才順暢。平時很適合服用四君丸,但現在因為燥熱不吸收,這不是藥性過熱,而是中氣越來越虛弱。歸、耆、朮、甘這些藥材會壅滯不通,茯苓、橘皮也無法疏通鬱塞。君火(心火)得不到滋養,就會往上產生熱氣,這和吃大棗產生的熱氣原因一樣。梨子甘寒能疏通,可以清除鬱熱,所以乾渴、燥熱症狀都能緩解。

兔絲收斂固澀,與濕旺土鬱之證,愈為助虐,甚不宜也。八味暖水滋木,與肝腎燥寒,未為相反,但以地黃入胃,留戀濕土,濕動胃逆,則附子不能下溫癸水,而反助甲木上炎之火,耳後火起,少陽膽經絡於耳後故也,何關桂附多少乎!六味滋濕伐陽,原屬庸工妄作,更與此證相左矣。

白話文:

兔子毛有助於收斂和固澀。對於濕氣旺盛、脾土壅滯的狀況,使用兔子毛反而會讓病情加重,非常不適合。八味地黃丸用溫水滋養肝腎。對於肝腎燥寒的情況,並沒有相沖。但因為地黃會進入胃部,滯留濕土。濕氣會導致胃氣上逆,附子就無法溫暖癸水,反而會加重肝木上炎之火,導致耳後長痘。這是因為小腸膽經絡於耳後,與桂附用量無關。六味地黃丸滋濕伐陽,本來就是庸醫的胡亂作為,而且與該症狀完全相反。

法宜燥土暖水,疏木達郁,水溫土燥,木達風清,脾旺濕消,神氣漸盈,百齡易得,還少仙方,何其不能!《素問·生氣通天論》:聖人服天氣而通神明。「陰陽應象論」:能知七損八益,則耳目聰明,身體輕健,老者復壯,壯者益治。年高之人,陽衰陰旺,是以易老,若以藥物抑陰扶陽,本有還童之理,而愚味以為妄誕,此下士聞道,所以大笑也。

白話文:

養生保健的方法是保持身體溫暖、乾燥,疏通經絡,消除鬱結。水溫暖能滋養腎氣,土乾燥能收斂脾氣,經絡通暢能調節風氣,脾胃強健能消除濕氣,精神氣血漸漸充盈,活到百歲並不困難,也不需要神仙妙方,為什麼做不到呢?

《素問·生氣通天論》說:聖人順應天氣變化而使精神通明。《陰陽應象論》說:懂得七種損傷和八種補益,那麼耳聰目明,身體輕健,老年人可以恢復年輕,壯年人更加強健。年紀大的人,陽氣衰退,陰氣旺盛,因此容易衰老。如果用藥物抑制陰氣,扶持陽氣,本應有返老還童的道理,而愚昧的人卻認為這是荒謬之談,這是見識淺薄的人聽到養生之道而嘲笑的原因。

至於素稟臟氣,雖與人別,而寒熱燥濕,一切不受,是方藥之差誤,非宜寒不受寒,宜熱不受熱也。此以腸胃柔脆,不堪毒藥,少服便效,未宜多用也。

白話文:

對於天生體質特殊的人,即使他們的臟腑氣息與常人不同,但寒、熱、燥、濕等外邪,他們都不會受到影響。這是開立藥方的差別,不是說適合寒邪的人就不會受到寒邪影響,適合熱邪的人就不會受到熱邪影響。而是因為他們的腸胃柔弱敏感,承受不了過於強烈的藥物,少量服用即可見效,不適合大量使用。

十一月初,先生又錄證來問:吾十月十五生日,行香後使客紛紜,頗勞酬酢,飯畢腰痛,脊骨兩旁,筋急如扯,舊病復發。又因初五六日每晚飲酒數杯,濕熱鬱積,遂成此證。十六日大勢已差,尚能回拜客,進縣署。誤服八味丸,腰彎不能立行,痛連脊背。乃服羌活、獨活、白朮、地黃、杜仲、甘草二劑,背痛少減,而不能行立如故。

白話文:

十一月初,先生又寄信詢問病情:我在十月十五日生日,上香參拜後客人紛至沓來,應酬不斷,很勞累。飯後腰部疼痛,脊骨兩側的筋脈緊繃得彷彿被扯動一般,舊病復發。此外,由於初五六日每天晚上都喝了好幾杯酒,導致濕熱鬱積,因此引發了這個症狀。十六日,病情已經好轉許多,還能回拜客人並前往縣衙。但因誤服八味丸,導致腰痠背痛無法站立行走,且疼痛蔓延至脊背。於是服用羌活、獨活、白朮、地黃、杜仲、甘草兩劑藥,背痛稍稍減輕,但仍無法正常行走和站立。

又服左歸飲加自朮、葳蕤,痛如前,且覺大便燥,腹內熱,兩膝酸熱。乃服當歸地黃飲加黃芩、梔子五分,晨起破腹兩三次,身頗輕爽,腰微能直,火氣似去,其痛乃移左胯。因往年病虐,左半傷耗,上年腿腫,亦在左畔,此時漸輕,但不及未痛前耳。今欲去黃芩、梔子,第服當歸地黃飲。

昨日已服一劑,大便尚未滋潤,而脾甚覺其濕。思欲空腹服之,壓以乾物,未審何如?

白話文:

再次服用左歸飲,加入自朮和葳蕤後,疼痛依舊,且感覺大便乾燥,腹內發熱,雙膝酸熱。於是服用當歸地黃飲,加入黃芩和梔子各五分,早晨起來腹瀉兩三次,身體感覺較為輕鬆,腰部稍能挺直,火氣似乎消退,疼痛轉移到了左胯。由於往年疾病的摧殘,左半邊受損較重,去年腿腫時,也是在左邊。現在症狀逐漸減輕,但不如疼痛之前的身體狀況。現在打算去掉黃芩和梔子,只服用當歸地黃飲。

前悉腰痛一證,已獲康愈,今又因飲酒動濕,脾土鬱陷,肝氣抑遏,盤塞腎部,而生痛楚。腎位於腰,為肝之母,子氣不能生髮,是以腰痛也。誤服八味,助其土濕,木氣更遏,是以痛劇。張景岳之左歸飲,服之脾濕愈滋,木鬱風生,而成燥熱。歸、地、梔、芩,寒濕敗脾,木鬱作泄,泄後鬱熱清利,是以微差,而肝氣益陷,故痛移左胯,實明減而暗增,非藥效也。前此已為誤用,若今後常服,土濕日滋而脾陽日敗,斷不可也。

白話文:

先前腰痛一症,已經治癒了。現在又因為飲酒導致濕氣增加,脾胃虛弱,肝氣受阻,阻塞了腎臟,因此產生疼痛。腎臟位於腰部,是肝臟的母親,如果腎氣無法上升,就會導致腰痛。誤服八味丸,會加重脾胃濕氣,使肝氣更加受阻,所以疼痛加劇。張景嶽的左歸飲,服用後脾胃濕氣會更加嚴重,肝氣鬱結會產生風熱。歸地梔芩等藥物,會損傷脾胃,導致濕熱泄瀉,泄瀉後濕熱會消退,所以會稍微好轉,但肝氣會更加虛弱,所以疼痛轉移到左邊胯部,實際上病情有所加重,而不是藥效。之前已經誤用藥物了,如果以後經常服用,脾胃濕氣會越來越重,脾陽會越來越虛弱,這樣做絕對不行。

大便之燥,全緣脾濕,濕去陽回,飲食消化,精華升布,津液降灑,大腸滋潤,自然便調。倘以歸地滋濕,變結燥而為滑溏,則脾陽虧敗,為禍深矣。

白話文:

便祕的原因主要是脾胃濕氣過重。祛除濕氣,陽氣就會恢復,飲食可以順利消化,精華物質會上升到身體各處,津液會下行到身體各處,大腸得到滋潤,自然排便也會正常。如果使用歸地等滋陰補血的藥物來滋潤脾胃,反而會讓原本的便祕變成腹瀉,因為這會損傷脾陽,造成更大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