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靈微蘊》~ 卷一 (12)
卷一 (12)
1. 營衛解
歲有十二月,日有十二辰,子午為經,卯酉為緯。日行二十八宿,而一面七星,四七二十八星,房昴為緯,虛張為經。房至畢為陽,昴至心為陰,陽主晝,陰主夜。夜半為陰曨,雞鳴而陰衰,平旦陰盡,而陽受氣矣,日中為陽曨,日西而陽衰,日入陽盡,而陰受氣矣。
太陰主內,太陽主外,衛氣至陽而起,至陰而止,各行二十五度,分為晝夜。日行一舍,人氣行一周於身與十分身之八。日行二舍,人氣行三周於身與十分身之六。日行三舍,人氣行五周於身與十分身之四。日行四舍,人氣行七周於身與十分身之二。日行五舍,人氣行於身九周。
日行六舍,人氣行於身十周與十分身之八。日行七舍,人氣行於身十二周與十分身之六。日行十四舍,人氣二十五周於身與十分之身之二。陽盡於陰,陰受氣矣。
其入於陰也,常從足少陰注於腎,腎注於心,心注於肺,肺注於肝,肝注於脾,脾復注於腎,為一周。夜行一舍,人氣行於陰臟一周與十分臟之八。夜行十四舍,人氣行於陰臟二十五周與十分臟之二。從腎至少陰之經,而復合於目。
陰陽一日一夜各行二十五周而有奇分,在身得十分身之二,在臟得十分臟之二,合得十分之四。從房至畢十四舍,水下五十刻,日行半度,衛氣出於陽則寤,從昴至心十四舍,水下五十刻,衛氣入於陰則寐。人之所以臥起之時有早晏者,奇分不盡數也。此衛氣之度也。
三十難言營衛相隨,蓋相隨之義,如日月之度,雖不同道,而並行不悖也。營自起於宗氣,衛自起於睛明,營則陰陽相間,衛則夜陰晝陽,起止不同,道路各異,非同行於一經之謂也。
白話文:
一年有十二個月,一天有十二個時辰。子時和午時為南北縱向的經線,卯時和酉時為東西橫向的緯線。太陽運行經過二十八星宿,每一方位有七顆星,四七共二十八顆星,其中房宿和昴宿為緯線,虛宿和張宿為經線。從房宿到畢宿屬於陽,昴宿到心宿屬於陰,陽主管白天,陰主管夜晚。夜晚子時陰氣最盛,雞鳴時陰氣開始減弱,黎明時陰氣消退而陽氣開始生發;正午時陽氣最盛,太陽西斜時陽氣衰退,日落時陽氣完全消退而陰氣開始生發。
太陰主導內部(臟腑),太陽主導外部(體表)。衛氣在陽分運行時人就醒來,到陰分運行時人就休息,衛氣在白天和夜晚各運行二十五周。太陽每運行一宿,人體衛氣在全身循環一圈又十分之八。太陽運行兩宿,衛氣循環三圈又十分之六。太陽運行三宿,衛氣循環五圈又十分之四。太陽運行四宿,衛氣循環七圈又十分之二。太陽運行五宿,衛氣循環九圈。
太陽運行六宿,衛氣循環十圈又十分之八。太陽運行七宿,衛氣循環十二圈又十分之六。太陽運行十四宿,衛氣循環二十五圈又十分之二。陽氣運行結束後,陰氣開始接續主導。
衛氣進入陰分時,通常從足少陰經注入腎,再從腎流注到心,從心流注到肺,從肺流注到肝,從肝流注到脾,最後又從脾回流到腎,完成一周。夜晚衛氣運行一宿,在五臟循環一周又十分之八。夜晚衛氣運行十四宿,在五臟循環二十五周又十分之二。衛氣從腎再回到足少陰經,最終流注到眼部。
陰陽在一晝夜中各運行二十五周,並有部分剩餘時間;在體表運行剩下的十分之二時間,在臟腑運行剩下的十分之二時間,合計為十分之四。從房宿到畢宿共十四宿,相當於水下五十刻,太陽運行半度時,衛氣運行於陽分則人清醒;從昴宿到心宿共十四宿,也相當於水下五十刻,衛氣進入陰分則人睡眠。人之所以有早晚不同的作息,是由於剩餘時間的差異。這就是衛氣的運行規律。
《三十難》提到營氣和衛氣相互跟隨,這種相互跟隨的意思,就像日月的運行軌跡不同,但仍能並行不悖。營氣起於宗氣,衛氣起於睛明穴;營氣在陰陽之間交替運行,衛氣則是夜晚行於陰、白天行於陽,起止點與路徑都不相同,並非指兩者在同一經脈中同行。
2. 臟候解
人秉五氣,是生臟腑,受氣不同,臟腑亦別,強弱殊質,邪正異性,感而生病,千變不一。臟腑幽深,人不能見,而相形察色,可以外候也。《靈樞·本臟》:臟腑者,所以參天地而副陰陽,運四時而化五節。五臟固有小大、高下、堅脆、端正、偏傾,六腑亦有小大、長短、厚薄,結直、緩急,吉凶善惡之殊,由此分焉。
心小則臟安,邪弗能傷,易傷以憂,大則憂不能傷,易傷於邪,高則滿於肺中,俯而善忘,難開以言,下則易傷於寒,易恐於言,堅則臟安守固,脆則善病消癉熱中,端正則和利難傷,偏傾則操持不一,無守司也。
肺小則臟安少飲,不病喘喝,大則多飲,善病胸痹喉痹逆氣,高則上氣肩息咳,下則居賁迫肝,善脅下痛,堅則不病咳上氣,脆則善病消癉易傷,端正則和利難傷,偏傾則胸偏痛也。
肝小則臟安,無脅下之病,大則逼胃迫咽,苦膈中,且脅下痛,高則上支賁切,脅悗為息賁,下則逼胃,脅下空而易受邪,堅則臟安難傷,脆則善病消癉易傷,端正則和利難傷,偏傾則脅下痛也。
脾小則臟安,難傷於邪,大則苦湊䏚而痛,不能疾行,高則䏚引季脅而痛,下則下加於大腸,而臟苦受邪,堅則臟安難傷,脆則善病消癉易傷,端正則和利難傷,偏傾則善滿善脹也。
腎小則臟安難傷,大則善病腰痛,不可以俯仰,易傷以邪,高則苦背膂痛,不可以俯仰,下則腰尻痛,不可以俯仰,為狐疝,堅則不病腰背痛,脆則善病消癉易傷,端正則和利難傷,偏傾則苦腰尻痛也。凡此二十五變者,人之所以強弱不同也。
赤色小理者,心小,粗理者,心大,無𩩲𩨗者,心高,𩩲𩨗小短舉者,心下,𩩲𩨗長者,心下堅,𩩲𩨗弱小以薄者,心脆,𩩲𩨗直下不舉者,心端正,𩩲𩨗倚一方者,心偏傾也。白色小理者,肺小,粗理者,肺大,巨肩反膺陷喉者,肺高,合腋張脅者,肺下,好肩背厚者,肺堅,肩背薄者,肺脆,背膺厚者,肺端正,脅偏疏者,肺偏傾也。
青色小理者,肝小,粗理者,肝大,廣膺反骹者,肝高,合脅兔骹者,肝下,胸脅好者,肝堅,脅骨弱者,肝脆,膺腹好相得者,肝端正,脅骨偏舉者,肝偏傾也。黃色小理者,脾小,粗理者,脾大,揭唇者,脾高,唇下縱者,脾下,唇堅者,脾堅,唇大而不堅者,脾脆,唇上下好者,脾端正,唇偏舉者,脾偏傾也。
黑色小理者,腎小,粗理者,腎大,高耳者,腎高,耳後陷者,腎下,耳堅者,腎堅,耳薄不堅者,腎脆,耳好前居牙車者,腎端正,耳偏傾者,腎偏傾也。
五臟皆小者,少病,苦焦心,大愁憂,皆大者,緩於事,難使以憂,皆高者,好高舉措,皆下者,好出人下,皆堅者,無病,皆脆,不離於病,皆端正者,和利得人心,皆偏傾者,邪心而善盜,不可以為人平,反覆言語也。
白話文:
臟候解
人體由五氣生成,五臟六腑因此形成,但因稟受的氣不同,臟腑的特性也有差異。體質強弱、正邪性質不同,感受外邪而生病時,變化千差萬別。
臟腑深藏體內,無法直接觀察,但可透過外在形體與氣色來推測其狀態。《靈樞·本臟》提到:臟腑的功能與天地陰陽相應,配合四時運轉與五行節律。五臟有小大、高下、堅脆、端正、偏傾之分;六腑也有小大、長短、厚薄、結直、緩急等差異,由此區分出健康與疾病的差異。
五臟狀態與疾病傾向
心臟
- 心小:臟腑安定,不易受邪,但易因憂慮而傷。
- 心大:憂慮不易傷,但易受外邪侵襲。
- 心高:易使肺部脹滿,低頭時易忘事,言語難開解。
- 心下:易受寒邪,言語易驚恐。
- 心堅:臟腑穩固健康。
- 心脆:易患消渴、熱中症。
- 心端正:氣血調和,不易生病。
- 心偏傾:思慮混亂,心神不穩。
肺臟
- 肺小:臟腑安定,少飲水,不易喘咳。
- 肺大:多飲水,易患胸痹、喉痹、氣逆。
- 肺高:易氣促、肩聳咳嗽。
- 肺下:壓迫肝臟,易脅下痛。
- 肺堅:不易咳嗽、氣逆。
- 肺脆:易患消渴、易受邪侵。
- 肺端正:氣血調和,不易生病。
- 肺偏傾:胸脅偏痛。
肝臟
- 肝小:臟腑安定,無脅下病症。
- 肝大:壓迫胃與咽喉,易膈中不適、脅下痛。
- 肝高:脅部緊繃,呼吸急促。
- 肝下:脅下空虛,易受邪侵。
- 肝堅:臟腑安定,不易受傷。
- 肝脆:易患消渴、易受邪侵。
- 肝端正:氣血調和,不易生病。
- 肝偏傾:脅下疼痛。
脾臟
- 脾小:臟腑安定,不易受邪。
- 脾大:易腹部脹痛,行動遲緩。
- 脾高:牽引季脅疼痛。
- 脾下:壓迫大腸,易受邪侵。
- 脾堅:臟腑安定,不易受傷。
- 脾脆:易患消渴、易受邪侵。
- 脾端正:氣血調和,不易生病。
- 脾偏傾:易腹脹。
腎臟
- 腎小:臟腑安定,不易受傷。
- 腎大:易腰痛,難以俯仰。
- 腎高:背脊痛,難以俯仰。
- 腎下:腰臀痛,易患狐疝。
- 腎堅:不易腰背痛。
- 腎脆:易患消渴、易受邪侵。
- 腎端正:氣血調和,不易生病。
- 腎偏傾:腰臀疼痛。
形體特徵與臟腑對應
- 心臟
- 皮膚紋理細密者心小,粗疏者心大。
- 無胸骨突起者心高,胸骨短小者心下。
- 胸骨堅硬者心堅,薄弱者心脆。
- 胸骨正直者心端正,偏斜者心偏傾。
- 肺臟
- 皮膚白而細密者肺小,粗疏者肺大。
- 肩寬胸凸喉凹陷者肺高,腋緊脅張者肺下。
- 肩背厚實者肺堅,薄弱者肺脆。
- 胸部豐滿者肺端正,肋骨偏斜者肺偏傾。
- 肝臟
- 皮膚青而細密者肝小,粗疏者肝大。
- 胸寬肋骨外翻者肝高,脅緊肋骨內收者肝下。
- 胸脅堅實者肝堅,肋骨弱者肝脆。
- 胸腹勻稱者肝端正,肋骨偏斜者肝偏傾。
- 脾臟
- 皮膚黃而細密者脾小,粗疏者脾大。
- 唇上翹者脾高,唇鬆弛者脾下。
- 唇堅實者脾堅,唇大而軟者脾脆。
- 唇形端正者脾端正,唇偏斜者脾偏傾。
- 腎臟
- 皮膚黑而細密者腎小,粗疏者腎大。
- 耳高者腎高,耳後陷者腎下。
- 耳堅實者腎堅,耳薄軟者腎脆。
- 耳形端正者腎端正,耳偏斜者腎偏傾。
綜合狀態
- 五臟皆小:少病,但易焦慮憂愁。
- 五臟皆大:行事緩慢,不易憂慮。
- 五臟皆高:好高騖遠。
- 五臟皆下:易屈居人下。
- 五臟皆堅:健康少病。
- 五臟皆脆:多病。
- 五臟皆端正:性情平和,得人喜愛。
- 五臟皆偏傾:心思不正,易欺詐,言行反覆。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