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元御

《素靈微蘊》~ 卷三 (5)

回本書目錄

卷三 (5)

1. 火逆解

王文源,平日膈上壅塞,常吐清痰。冬夜心驚火發,下自足心,上自踹內,直衝心胸,胸膈痞悶,咽喉閉塞,耳鳴頭眩,氣虛心餒,四肢無力,遍身汗流,煩躁飲冷,得食稍差,小便清數,大便重墜,陰精欲流,胸腹腰脊表裡皆熱,手足獨涼。將愈則沖氣下行,漸而火降煩消,小便熱黃乃瘳。

五六日、半月一作,凡腹中壅滯,或食肉稍多則發。先時足心常熱,近則溺孔亦熱。醫用六味、八味不受,病已四年矣。

此緣土濕胃逆,相火上炎。足少陽以甲木而化相火,自頭走足,下行而溫癸水,癸水蟄藏,相火不泄,則腎臟溫暖,而上下清和,癸水不蟄,相火升泄,下自九原,上出重霄,變清涼之境,為曦赫之域,是以煩熱而燥渴也。陽根下拔,浮越無歸,故耳鳴頭眩,擾亂不寧,以少陽經脈,自銳眥而繞頭耳也。

熱蒸竅泄,是以汗流。君相同氣,心火升浮,不根腎水,故虛餒空洞,欲得穀氣。足心者,足少陰之湧泉,少陰之脈,自足心循踹內,出膕中,上絡於心,循喉嚨而挾舌本,相火泄干湧泉之下,故根起足心,自少陰腎脈逆行而上也。其足心溺孔之熱者,手少陽相火之陷也。

足少陽從相火化氣,病則上逆,手少陽以相火主令,病則下陷,以足之三陽,自頭走足,其氣本降,手之三陽,自手走頭,其氣本升,降者不降而升者不升,反順為逆,是以病也。少陰主藏,手足少陽之火,秘藏癸水之中,則濁氣不逆,清氣不陷,故上熱不生,下熱不作,少陰失藏,甲木常逆,則三焦常陷,陷於少陰之經,則熱在足心,陷於太陽之腑,則熱在溺孔。

《靈樞·本輸》:三焦者,足太陽少陰之所將,太陽之別也,並太陽之正,入絡膀胱,約下焦,實則閉癃,虛則遺溺,三焦之火,陷於水底,淪落湧泉之下,則不在州都之中,故膀胱寒滑而溲溺清數,是即虛則遺溺之義也。及火退病除,溺孔方熱,是相火不歸水臟,而又陷於水腑,此乃異日甲木飛騰之原也。

甲木之降,機在戊土,戊土降則肺金能收,腎水善藏,戊土右轉,金水得收藏之政,此膽火所以下行也,戊土上逆,濁氣升填,肺無下行之路,收斂失政,則膽火不藏,遇飲食弗消,中氣鬱滿,胃土全逆,肺金盡革,則膽火拔根而上炎,是旋至而立應者也。其發於食肉中滿之際者,土氣堙塞,窒其四運之軸,是以胃逆而病作耳。

胃腑既逆,脾臟必陷,陷遏乙木升發之氣,不得上達,必將下泄,故精欲前流而糞欲後失也。胃逆脾陷,由於土濕,而土濕之故,全因寒水之旺,土不剋水,而寒水氾濫,反得侮土,土被水漬,既濕且寒,運化之機,遲蹇失度,一得肥膩,不能消腐,凝滯愈增,則升降悉反,烏得不病耶!土旺四季,人之四肢,即歲之四季,四肢秉氣於脾胃,而寒濕在中,流注肢節,故手足厥冷,改其溫和之常也。

是宜燥土降逆,以蟄相火,土燥陽回,中氣旋轉,升降復職,水火歸根,君相寧謐,則膽壯而神清,驚駭不生,煩熱不作矣。

唐太僕王冰注《素問》,發壯水益火之言,嗣後薛立齋、趙養葵、高鼓峰、呂用晦輩祖述其說,乃以六味壯水,退膈上之熱,以八味益火,除臍下之寒。不知下寒上熱,緣於土敗,地黃滋濕伐陽,潰敗脾土,服之上熱愈增,下寒更劇,是以水益水以火益火也,土敗陽亡,則人死矣。至於今日,惡風布揚,遍滿天下,此實仁人君子之所深憂也。

自醫理失傳,火逆上熱之證,概謂陰虛,肆用歸地敗土,枉殺生靈。至於妖魔下鬼,乃以龜板、天冬、知母、黃柏瀉其微陽,得之立死,其禍更慘,此劉朱之遺毒也。君子不操燮理之權,以康斯世,見此群凶屠毒萬代,安能默默無言耶!

治文源病,用燥土降逆、暖水蟄火之法,十餘劑,不再發。

白話文:

王文源平時覺得胸膈上方堵塞不通暢,常常吐出清稀的痰液。冬天夜晚,他會心悸驚恐,感覺有一股火從腳底湧起,沿著小腿內側直衝心胸,導致胸悶、咽喉堵塞、耳鳴頭暈、氣虛心弱、四肢無力、全身出汗、煩躁想喝冷飲,吃點東西會稍微好轉,小便清澈量多,大便有下墜感,甚至出現精液要流出的感覺,胸部、腹部、腰部、背部內外都發熱,只有手腳冰涼。快要痊癒時,這股衝逆的氣會向下走,然後火氣漸漸消退,煩躁也跟著消失,小便轉為熱黃色,病就好了。

這種情況大概五六天或半個月就會發作一次,只要腹部有堵塞感,或稍微多吃一點肉就會發作。發病前,腳心常常會發熱,最近連尿道口也開始發熱。醫生給他開六味地黃丸和八味地黃丸都沒有效果,這個病已經持續四年了。

這病是因為脾胃濕氣太重,導致胃氣上逆,相火跟著往上跑。足少陽經脈屬木,木能化成相火,這火原本應該從頭部走到腳部,向下溫養腎水。如果腎水能夠潛藏,相火就不會外洩,這樣腎臟就會溫暖,上下氣機也才能平和。但如果腎水無法潛藏,相火就會向上升散,從下到上衝到頭頂,把原本清涼的環境變成像太陽一樣炙熱的狀態,所以才會覺得煩熱又口渴。陽氣的根源被拔起,向上浮散而無處歸宿,所以才會耳鳴頭暈,心神不安,因為少陽經脈是從眼睛外側繞到頭部和耳朵的。

熱氣蒸騰外洩,所以才會出汗。心火和相火是同氣相求的,心火向上浮越,沒有扎根於腎水,所以才會虛弱無力,想吃東西來補充能量。腳心是足少陰腎經的湧泉穴,腎經從腳心沿著小腿內側向上走,經過膝蓋後方,與心臟相連,並循著喉嚨到達舌根。相火從湧泉穴下泄,所以火氣會從腳底湧起,沿著腎經逆行而上。至於腳心和尿道口發熱,是因為手少陽經的相火下陷造成的。

足少陽經的氣會轉化成相火,生病時就會向上逆行;手少陽經主導相火的運行,生病時反而會向下陷落。足部的三條陽經,是從頭走到腳,氣是向下走的,手部的三條陽經,是從手走到頭,氣是向上走的。現在應該向下走的氣反而向上走,應該向上走的氣反而向下走,完全是反常的,所以才會生病。少陰經主管藏納,如果手足少陽的火氣能夠藏在腎水之中,濁氣就不會上逆,清氣也不會下陷,這樣上熱就不會產生,下熱也不會發作。如果少陰經失去了藏納的功能,甲木就常常會上逆,導致三焦的氣機常常下陷。如果陷於少陰經,熱就會在腳心;如果陷於太陽經的腑,熱就會在尿道口。

《靈樞·本輸》說:三焦是足太陽膀胱經和少陰腎經相會的地方,又是太陽經的支脈,和太陽經的主幹脈絡相連,並進入膀胱,約制下焦。如果三焦的氣機實證,就會小便不通;如果三焦的氣機虛證,就會小便失禁。三焦的火氣如果下陷到水底下,沉落到湧泉穴以下,沒有在它應該存在的州都位置,那膀胱就會變得寒冷滑利,而小便也會清澈量多,這就是虛證則小便失禁的意思。等到火氣消退,病快好的時候,尿道口才會發熱,這是因為相火沒有回到腎臟,反而又陷於水府,這也是日後甲木飛騰上擾的根源。

甲木之氣能不能下降,關鍵在於戊土。如果戊土能夠下降,肺金就能收斂,腎水就能好好藏納。戊土向右轉動,金水就能得到收藏的機會,這也是膽火能夠向下走的原因。如果戊土上逆,濁氣就會向上填充,肺氣就失去了下降的通道,收斂功能也會失常,那膽火就無法藏納,遇到飲食消化不良,中焦的氣機就會鬱悶脹滿,胃氣全部上逆,肺氣全部受到阻礙,那膽火就會失去根源而向上炎,這就是為什麼病情會反覆發作的原因。之所以會在吃肉後腹中脹滿的時候發作,是因為土氣堵塞,阻礙了氣機的正常運行,所以胃氣才會上逆而發病。

胃氣上逆,脾氣一定會下陷,這會阻礙乙木升發之氣,使之無法向上,必然會向下洩。所以精液會想提前流出,而大便也會想往後失禁。胃氣上逆,脾氣下陷,是因為脾胃濕氣太重,而脾胃濕氣太重,是因為寒水太過旺盛。土不能夠剋制水,而寒水氾濫,反而會侵犯土,土被水浸泡,既潮濕又寒冷,運化的功能就會遲鈍失常,稍微吃一點肥膩的食物,就無法消化,凝滯的情況就會越來越嚴重,這樣升降的功能就會完全顛倒,怎麼可能不生病呢!土氣旺於四季,人體的四肢就如同四季,四肢的氣血來自脾胃,而寒濕在中焦,就會流注到四肢關節,所以才會手腳冰涼,改變了原本的溫和狀態。

應該用燥濕健脾、降逆的方法來收藏相火,使脾土乾燥,陽氣恢復,中焦的氣機才能夠正常運轉,升降的功能也才能恢復正常,水火才能回到原位,心腎才能安寧,這樣膽氣才能強壯,精神才能清爽,驚恐和煩熱的症狀也才能消除。

唐朝的王冰註解《素問》時,提出了壯水益火的說法,後來的薛立齋、趙養葵、高鼓峰、呂用晦等人也沿用了這種說法,用六味地黃丸來滋陰降火,消除胸膈上方的熱氣,用八味地黃丸來補陽祛寒,消除臍下方的寒氣。他們不知道下寒上熱是因為脾土敗壞造成的,生地黃滋陰潤燥,反而會損害陽氣,潰敗脾土。吃了這些藥,上熱會越來越嚴重,下寒也會更嚴重,這就好比用水來增加水,用火來增加火,脾土敗壞,陽氣散失,人就會死亡。而這種說法流傳到今天,卻像風一樣散布開來,遍布天下,這真是值得有仁德的君子們深深憂慮的。

自從醫理失傳後,對於這種火氣上逆導致發熱的症狀,大家都認為是陰虛,隨意使用歸地黃等藥物來敗壞脾土,白白害死了許多人。至於那些妖魔鬼怪似的庸醫,更用龜板、天冬、知母、黃柏等寒涼藥物來瀉掉患者微弱的陽氣,結果導致病人立刻死亡,這種禍害更為慘烈,這都是劉完素和朱丹溪的遺毒啊!君子如果不掌管醫理,來匡正這個世道,眼睜睜看著這些壞人毒害萬代,怎麼可能默默無言呢!

治療王文源的病,應該用燥濕健脾、降逆氣,溫暖腎水收藏相火的方法,服用十幾劑藥後,就沒有再發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