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靈微蘊》~ 卷一 (5)

回本書目錄

卷一 (5)

1. 藏象解

《列子》:屬天者,清而散,屬地者,濁而聚。腑稟天氣,故泄而不藏,臟稟地氣,故藏而不泄。「五臟別論」:五臟者,藏精氣而不泄也,故滿而不能實,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也,故實而不能滿。陰陽互根,五臟陰也,而陽神藏焉,非五臟之藏,則陽神飛矣,六腑陽也,而陰精化焉,非六腑之化,則陰精竭矣。蓋陰以吸陽,故神不上脫,陽以煦陰,故精不下流。

陽盛之處而一陰已生,陰盛之處而一陽已化,故陽自至陰之位而升之,使陰不下走,陰自至陽之位而降之,使陽不上越。上下相包,陰平陽秘,是以難老。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衛也,陰能守則陽秘於內,陽能衛則陰固於外。陽如珠玉,陰如蚌璞,含珠於蚌,完玉以璞,而昧者不知,棄珠玉而珍蚌璞,是之謂倒置之民矣。

白話文:

藏象解

在自然界中,屬於天的部分性質清輕而分散,屬於地的部分則渾濁而凝聚。人體的腑秉承天的特性,因此主傳導排泄而不貯藏;臟則秉承地的特性,主貯藏精氣而不外洩。《五臟別論》提到:五臟的功能是儲藏精氣而不外洩,因此它們充盈但不會被實質物質填滿;六腑的功能是傳導消化物而不貯藏,因此它們被實物充實但不至於過度盈滿。

陰陽相互依存,五臟屬陰,但內藏陽神,若五臟不能固藏陽神,陽神就會散失;六腑屬陽,但負責轉化陰精,若六腑不進行轉化,陰精就會耗竭。陰氣吸引陽氣,使陽神不致外散;陽氣溫暖陰氣,使陰精不致流失。

陽氣旺盛之處已暗藏一絲陰氣,陰氣旺盛之處也蘊含一縷陽氣。因此,陽氣從陰的位置上升,防止陰氣下陷;陰氣從陽的位置下降,防止陽氣上浮。上下相互包覆,陰陽平衡協調,人體才能保持長久健康。陰在內守護,陽在外防衛——陰能固守,陽氣就安穩於內;陽能護衛,陰氣就穩固於外。

陽氣如同珠玉,陰氣如同蚌殼和璞石,珠玉需藏於蚌璞之中才能真正完整。然而愚昧的人卻不懂此理,捨棄珍貴的珠玉(陰陽協調之效),反而重視外殼(表象),這就是本末倒置的錯誤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