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靈微蘊》~ 卷二 (2)
卷二 (2)
1. 五聲解
《素問·三部九候論》:五色微診,可以目察,五臟相音,可以意識。聲者,氣之所發,氣者,肺之所司,《關尹子》:金堅故實為五聲也。「六節臟象論」:五氣入鼻,藏於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聲能彰。「五臟別論」:心肺有病,鼻為之不利。《靈樞·本神》:肺氣虛則鼻塞不利,少氣,實則喘喝,胸盈仰息。
白話文:
《素問·三部九候論》:通過觀察五種顏色微小的變化,就可以瞭解身體狀況,而五臟的相應聲音也可以通過意識感知。聲音是氣發出的,氣由肺掌管。《關尹子》中提到:「堅硬的五種金屬能發出五種聲音。」「六節臟象論」中說:五氣進入鼻子,藏於心肺,能使五色清晰顯現,聲音也能清晰響亮。「五臟別論」中提到:心肺有疾病,鼻子就會出現問題。《靈樞·本神》中說:肺氣虛弱,則鼻子不通氣,呼吸困難,如果肺氣過盛,就會喘氣咳嗽,胸部滿脹,仰頭呼吸。
故肺病則見之於氣,氣病則見之於聲。然五臟皆有氣,則五臟皆有聲,氣司於肺,而傳於五臟,則為五氣,發於五臟,則為五音,聞聲而五音以辨,則五臟攸分矣。
白話文:
因此,肺臟有病會反映在呼吸上,呼吸異常會反映在聲音上。然而,五臟都有氣,因此五臟都會發出聲音。肺氣主導,傳輸到其他五臟,形成五氣,五氣發出聲音,形成五音。透過傾聽聲音辨別五音,就可以瞭解五臟的狀況。
四十九難:肺主聲,入肝為呼,入心為言,入脾為歌,入腎為呻,自入為哭。蓋人秉五氣,而生五臟,五氣所發,是謂五聲。肝秉木氣,在音為角,在志為怒,在聲為呼。心秉火氣,在音為徵,在志為喜,在聲為笑。脾秉土氣,在音為宮,在志為憂,在聲為歌。肺秉金氣,在音為商,在志為悲,在聲為哭。
白話文:
第四十九難:
肺主掌聲音,進入肝臟時為呼氣,進入心臟時為說話,進入脾臟時為歌唱,進入腎臟時為呻吟,自身發出的聲音則為哭泣。
人體具有五種元素之氣,從而產生五臟,五種元素之氣發出的聲音,就是五種音調。
肝臟具有木氣,在音律中對應徵角,在情緒中對應憤怒,在聲音中對應呼氣。
心臟具有火氣,在音律中對應徵,在情緒中對應喜悅,在聲音中對應笑聲。
脾臟具有土氣,在音律中對應宮,在情緒中對應憂愁,在聲音中對應歌唱。
肺臟具有金氣,在音律中對應商,在情緒中對應悲傷,在聲音中對應哭泣。
腎秉水氣,在音為羽,在志為恐,在聲為呻。「宣明五氣論」:五氣所病,心為噫,肺為咳,肝為語,脾為吞,腎為欠為嚏,胃為氣逆,為噦為恐。《靈樞·經脈》:足陽明病則洒洒惡寒,苦呻數欠。足太陰病則嘔,胃脘痛,腹脹善噫。足少陰病則飢不欲食,咳唾則有血,喝喝而喘。
白話文:
腎臟屬水,在音階中對應「羽」音,在情緒上對應恐懼,在聲音上表現為呻吟。
「宣明五氣論」中提到:五臟有病,心臟會發出噫聲,肺部會咳嗽,肝臟會說話,脾臟會吞嚥,腎臟會打哈欠或打噴嚏,胃部會反胃、噁心或恐懼。
《靈樞·經脈》中說:足陽明經有病,會出現惡寒發抖、頻繁呻吟、多次打哈欠的症狀;足太陰經有病,會出現嘔吐、胃脘痛、腹脹、頻繁打嗝的症狀;足少陰經有病,會出現饑不欲食、咳嗽帶血、喘息喝喝的症狀。
足少陽病則口苦,善太息,面微有塵,體無膏澤。「陰陽別論」:二陽一陰發病,主驚駭,背痛,善噫,若欠,名曰風厥。《靈樞·口問》:寒氣客於胃,厥逆上下散,復出於胃,故為噫。衛氣晝行於陽,夜行於陰,行陽則寤,行陰則寐。陽者主上,陰者主下,陰氣積於下,陽氣未盡,陽引而上,陰引而下,陰陽相引,故數欠。
白話文:
足少陽經病症
足少陽經病了,會出現口苦、愛嘆氣,面色略微發黃,身體沒有光澤。
《陰陽別論》 記載:太陽經和少陽經,再加上陰經之一發病,就會導致驚嚇、背痛、頻繁打飽嗝,就像欠了債似的,稱為「風厥」。
《靈樞·口問》 記載:寒氣進入胃裡,導致氣血逆亂上下散佈,再從胃裡出來,所以會打嗝。
衛氣白天在陽經運行,晚上在陰經運行。衛氣運行於陽經,人就會清醒;運行於陰經,人就會入睡。陽氣主上(陽經),陰氣主下(陰經)。如果陰氣積聚在下,而陽氣未盡,陽氣向上引,陰氣向下引,陰陽相引,就會頻繁打哈欠。
陽氣和利,滿於心,出於鼻,故為嚏。谷入於胃,胃氣上注於肺,今有故寒氣與新穀氣俱還入於胃,新故相亂,真邪相攻,氣並相逆,復出於胃,故為噦。陰氣盛而陽氣虛,陰氣疾而陽氣徐,故為唏。憂思則心系急,心系急則氣道約,約則不利,故太息以伸出之。呻者,腎之聲也,而亦見於足陽明者,水勝而侮土也。
白話文:
陽氣和順流暢,充滿心臟,從鼻子排出,所以打噴嚏。食物進入胃中,胃氣上達肺部,現在舊有的寒氣和新進的穀氣一起迴流到胃裡,新舊交雜,正邪相爭,兩者氣機相逆,所以嘔吐。陰氣旺盛而陽氣虛弱,陰氣急促而陽氣緩慢,所以打呵欠。憂鬱多思,會使心神急迫,心神急迫則氣道狹窄,狹窄則不順暢,所以嘆息以舒展它。呻吟是腎的聲音,但也出現在足陽明經絡上,這是水氣旺盛而侵犯脾胃的緣故。
噫者,脾之聲也,而亦見於手少陰者,子病則傳母也。《素問·脈解》:太陰所謂上走心而噫者,陰盛而上走於陽明,陽明絡屬心,故上走心為噫也。喘咳者,肺之聲也,而亦見於足少陰者,子病而累母也。二陽者,手足陽明,一陰者,手之厥陰也,肝膽主驚,此則土金木火發病皆主驚駭者,手之陽明則金勝木,足之陽明則木勝土,手之厥陰則子傳母也。
白話文:
噫,是脾臟發出的聲音,但也可以在手少陰經出現,這是因為子臟病變會傳給母臟。
《素問·脈解》說:太陰指脾,上行至心出現噫氣,這是因為陰氣過盛而上行於陽明,陽明經絡與心相連,所以上行至心表現為噫氣。
喘咳,是肺臟發出的聲音,但也可以在足少陰經出現,這是因為子臟病變連累了母臟。
二陽是指手足陽明經,一陰是指手厥陰經。肝膽主管驚嚇,因此土、金、木、火這四臟發病都會出現驚嚇的症狀。手陽明經主金,可以剋制木;足陽明經主木,可以剋制土;手厥陰經為子傳母之經。
欠者,腎之聲也,水滅火則見於手厥陰,侮土則見於足陽明,傳子則見於足厥陰,傳母則見於手陽明也。而諸聲之中,莫重於噦,《素問·三部九候論》:若有七診之病,其脈候亦敗者,死矣,必發噦噫,「寶命全形論」:弦絕者,其音嘶敗,木敷者,其葉發,病深者,其聲噦。
白話文:
咳嗽是腎臟發出的聲音。水克火,所以會出現在手厥陰經絡上;水剋土,所以會出現在足陽明經絡上;傳給兒子,就會出現在足厥陰經絡上;傳給母親,就會出現在手陽明經絡上。在所有的聲音中,咳嗽是最嚴重的。《素問·三部九候論》說:如果出現七診的症狀,脈象也虛弱敗壞,那麼就會死,一定會發出咳嗽和喘息的聲音。《寶命全形論》說:弦脈極度緊繃的人,聲音會嘶啞;木氣浮動的人,病葉會發出聲音;病情嚴重的人,發出的聲音會像咳嗽。
凡聲不離氣,氣之方升而未升則其聲怒,氣之方降而未降則其聲悲,氣之已降則其聲恐,氣之已升則其聲喜。氣壯則聲宏,氣怯則聲細,氣塞則沉鬱而不揚,氣散則浮飄而不歸,氣滑利則流暢而敏給,氣結滯則梗澀而遲發。陽氣盛則清而長,陰氣盛則濁而促。「陰陽應象論」:視喘息,聽聲音,而知所苦,良工聞聲而知病者,以氣寓於聲也。
白話文:
任何聲音都離不開氣。氣向上升起但還沒升起時,聲音會憤怒;氣向下降落但還沒降下時,聲音會悲傷;氣已經降下時,聲音會恐懼;氣已經升起時,聲音會喜悅。氣勢強盛,聲音洪亮;氣勢虛弱,聲音細小;氣息堵塞,聲音低沉而不揚;氣息散亂,聲音飄浮而不集中;氣息通暢,聲音流利而敏捷;氣息凝結滯留,聲音梗塞而發出遲緩。陽氣旺盛,聲音清澈而悠長;陰氣旺盛,聲音渾濁而急促。所以《陰陽應象論》中說:觀察呼吸,傾聽聲音,就能知道病人的痛苦;醫術高明的人聽到聲音就能知道疾病,就是因為氣寄寓在聲音中的緣故。
然氣也,而神傳之矣。《靈樞·憂恚無言》:咽喉者,水穀之道也。喉嚨者,氣之所以上下也。會厭者,音聲之戶也。口唇者,音聲之扇也。舌者,音聲之機也。懸雍者,音聲之關也。頏顙者,分氣之所泄也。橫骨者,神氣所使,主發舌者也。厭小而薄,則開闔利,其出氣疾,厭大而厚,則開闔難,其出氣遲。而氣之所以遲疾,則神之所使也。
白話文:
氣血運行於身體之中,並傳遞給神志。《靈樞·憂恚無言》記載:咽喉是水穀通行的管道;喉嚨是氣息上下流通的場所;會厭是發出聲音的門戶;口脣是發出聲音的扇子;舌頭是發出聲音的機關;懸雍垂是發出聲音的關隘;頏顙是分化氣息的出口;橫骨受神氣驅使,控制舌頭的活動。會厭小而薄,開合靈活,呼出的氣息就快;會厭大而厚,開合困難,呼出的氣息就慢。而氣息的快慢,是由神志所支配的。
「脈要精微論」:五臟者,中之守也。中盛臟滿,聲如從窖中言,是中氣之濕也。言而微,終日乃復言者,此奪氣也。衣被不斂,言語善惡不避親疏者,此神明之亂也。得守者生,失守者死。故陽虛而見譫言,百無一生,神敗故也。
白話文:
「脈要精微論」:人的五臟,是人之根本。人之根本健壯,臟腑充盈,說話時聲音好像從地窖中傳出,這是身體內部濕氣過重的緣故。說話聲音微弱,過了一整天才能勉強說出話來,這是人體元氣被奪的緣故。不注意衣著儀容,說話不分場合,不避親疏,這是精神錯亂的表現。能守住自身根本的人才能存活,失去根本的人則會死亡。因此,陽氣虛弱而出現胡言亂語的症狀,通常難以存活,這是因為人的精神受到了損傷。
古之言音者,於鐸鼓琴瑟無情之物,而情達焉。聰者審音知其情狀而悉其善惡,以聲通乎氣而氣通於神也。況人以神氣之激盪發為五聲,較之絲竹金石更近自然。陸士衡《文賦》:思涉樂,其必笑,方言哀,而已嘆。《鄧析子》:體痛者,口不能不呼,心悅者,顏不能不笑。
白話文:
古代談論音樂的人,對敲銅鼓、彈琴拉瑟這些沒有感情的東西,也能表達感情。聰明的人能審查音樂,瞭解它的情境和好壞,通過聲音傳達到氣,氣再傳達給精神。何況人是用精神氣激動而發出五種聲音,相比絲竹金石之聲更接近自然。陸士衡《文賦》中說:想到快樂的事,臉上必定露出笑容;表達哀傷之情,會情不自禁嘆息。《鄧析子》中說:身體感到疼痛,嘴巴忍不住呼叫;心裡高興,臉上忍不住微笑。
《莊子》:強哭者,雖悲不哀,強親者,雖笑不和。故語可偽也,而聲不可偽,神氣之默喻也。由五聲而知五氣,由五氣而測五神,《譚子》所謂語不靈而聲靈也。
白話文:
《莊子》中說:強行哭泣的人,即使表情悲傷,但內心並不哀傷;強行親近的人,即使臉上帶著笑容,但內心卻不和睦。所以,語言可以偽裝,但是聲音卻無法偽裝,它是神氣默默表達的意思。從五種聲音可以推知五種臟氣,從五種臟氣可以測知五種精神。《譚子》所說的,就是言語不能表達真實,而聲音卻能夠表達。
2. 問法解
《靈樞·師傳》:臨病人問所便。中暑消癉則便寒,寒中之屬則便熱。問居四診之一,中工用藥,寒熱不失,全憑此法。藥之寒熱,一違病人所便,則藥下而病增矣。但寒熱有上下,病人所便,自有正反。凡上熱下寒,口嗜寒冷,及其入腹而痛滿泄利者,便於上而不便於下也。從其上之便而違其下之不便,是為庸工。
白話文:
《靈樞經·師傳篇》:看診病人時要詢問他的大小便情況。中暑消渴的人大便會冷,受寒的人大便會熱。詢問大小便情況是四診之一,中醫高手用藥,寒熱用得不差,完全仰賴這個方法。藥物的寒熱,如果與病人的大小便情況不一致,那麼藥吃了之後,病情就會加重。但是寒熱有上下之分,病人大小便的情況,也有正常的和不正常的。凡是上熱下寒的,口中喜歡吃冷的食物,但是食物進入腹部後就會腹痛、脹滿、腹瀉,這種情況是上便正常,下便不正常。只按上便正常的情況用藥,而不顧及下便不正常的情況,這是庸醫的做法。
其寒熱之上下,厥有外候。胃中熱則消穀,令人懸心善飢,臍以上皮熱,腸中熱則出黃如麋,臍以下皮熱。胃中寒則腹脹,腸中寒則腸鳴飧泄。胃中寒,腸中熱,則脹而不泄,胃中熱,腸中寒,則疾飢,小腹痛脹,飧泄。《靈樞·論疾診尺》:肘所獨熱者,腰以上熱。手所獨熱者,腰以下熱。
白話文:
身體的寒熱升降變化,會從外在徵象表現出來。
-
胃部有熱:容易消化不良,讓人感覺心煩、飢餓,肚臍以上的皮膚發熱。
-
腸道有熱:大便黃色稀軟,肚臍以下的皮膚發熱。
-
胃部有寒:肚子脹滿。
-
腸道有寒:腸鳴腹瀉。
-
胃部有寒,腸道有熱:肚子脹滿而不腹瀉。
-
胃部有熱,腸道有寒:容易飢餓,小腹疼痛、脹滿,腹瀉。
《靈樞·論疾診尺》中提到:
- 只有肘部發熱:腰部以上有熱。
- 只有手部發熱:腰部以下有熱。
肘前獨熱者,膺前熱,肘後獨熱者,肩背熱。臂中獨熱者,腰腹熱。掌中熱者,腹中熱,掌中寒者,腹中寒。凡身熱而肢寒者,土敗陽虧,不能行氣於四肢也。頭熱而足寒者,土敗火泄,不能下蟄於癸水也。朝涼而暮熱者,日夕陰盛而陽氣不藏也。發熱而惡寒者,表閉經鬱而陽氣不達也。
陽郁不發,則生外寒,外寒者,容有內熱,陽泄不歸,則生外熱,外熱者,多有內寒。此臟腑寒熱之外候也。
白話文:
如果只有肘前發熱,是胸前過於燥熱;如果只有肘後發熱,是肩背過於燥熱;如果只有手臂中間發熱,是腰腹過於燥熱;如果只有手掌發熱,是腹部過於燥熱;如果只有手掌發冷,是腹部過於寒冷。
凡是身體發熱而四肢發冷的,是脾胃功能失常,陽氣不足,無法運行氣血到四肢。頭部發熱而雙腳發冷的,是脾胃功能失常,陽氣虛弱,無法沉降到腎臟。
早上涼爽而晚上發熱的,是傍晚陰氣旺盛而陽氣無法內藏。既發熱又惡寒的,是表寒閉阻經絡,陽氣不能暢達。
問其身上之寒熱,問其飲食所便之寒熱,參之則無微不彰矣。飲食者,臟腑所消受也。脾以濕土主令,胃從燥金化氣,燥濕均平,則脾升而善消,胃降而善受。食而不飢者,能受不能消也,飢而不食者,能消不能受也。喜吞乾燥者,水旺而土濕也,嗜啖滋潤者,火盛而土燥也。
白話文:
詢問病人的身體是否感到寒或熱,也詢問其飲食的寒熱,將這些情況參照對照,就能沒有細微症狀不被發現了。飲食是臟腑所吸收的。脾臟以濕土為主令,胃臟從燥金化生氣血,燥濕平衡的話,脾臟就會上升並能很好地消化,胃臟就會下降並能很好地接納。吃東西不會覺得餓,這說明能接納但不能消化;餓了卻不吃東西,這說明能消化但不能接納。喜歡吞嚥乾燥的東西,這說明水旺盛而土濕潤;喜歡吃滋潤的東西,這說明火旺盛而土乾燥。
食宿不能化者,太陰之濕增也,食停而不消者,陽明之燥減也。早食而困倦者,陽衰而濕旺也,晚飯而脹滿者,陰盛而燥虛也。水穀下咽而胸膈壅塞者,胃逆而不降也,飲食入胃而臍腹鬱悶者,脾陷而不升也。胃逆而甲木上遏,則胸脅生痛,脾陷而乙木下抑,則臍肋作痛。
白話文:
無法消化食物,是太陰(脾經)濕氣增多的表現。食物停滯不消,是陽明(胃經)燥熱減弱的表現。早晨進食後感到睏倦,是陽氣衰弱而濕氣旺盛所致。晚餐後出現脹滿感,是陰氣旺盛而燥熱虛弱所致。食物吞嚥後,胸膈部位壅塞,是胃氣上逆而不下降的表現。食物進入胃中,臍腹部位鬱悶脹痛,是脾氣下陷而不能升發的表現。胃氣上逆,甲木(肝經)受到阻遏,就會產生胸脅部位疼痛。脾氣下陷,乙木(脾經)受到抑制,就會導致臍肋部位疼痛。
甲木刑胃,則生嘔吐,嘔吐者,胃逆而不受也,乙木賊脾,則生泄利,泄利者,脾陷而不消也。
白話文:
甲木(肝木)剋制胃,就會引起嘔吐;嘔吐是因為胃氣上逆,不能接收食物。乙木(脾木)傷害脾臟,就會導致腹瀉;腹瀉是因為脾氣下降,不能消化食物。
水之難化,較甚於谷。水穀消磨,化而為氣,上歸肺部,氣降津生,由經絡而滲膀胱,是為小便。水注於前,則谷傳於後,而大便堅硬。陽衰土濕,但能化谷,不能化水,水穀併入於二腸,故大便利而小便澀。木性上達,水盛土濕,脾氣下陷,抑乙木升達之性,鬱怒衝突,則生痛脹,沖而莫達,則下決穀道,而為溏泄。
白話文:
水難以消化的程度,比穀物更厲害。水和穀物經消化後轉化為氣,上升到肺部,氣下降時生津液,經由經絡滲入膀胱,形成小便。如果水積在前面(膀胱),穀物就會傳到後面(大腸),導致大便乾結堅硬。陽氣不足,脾土濕冷,只可以消化穀物,不能消化水,所以水和穀物都積聚在小腸和大腸,導致大便通暢而小便困難。肝木性主生髮向上,水盛脾土濕冷,脾氣下陷,抑制肝木生髮向上的特性,導致氣機鬱滯不暢,氣血衝突,產生疼痛和脹氣。若氣機無法向上暢達,就會向下衝擊穀道,引起腹瀉。
小便之利,木泄之也,水入二腸,而不入膀胱,故乙木下泄,但能開其穀道,不能開其水道,水道不通,短澀而黃赤者,土濕木陷而不能泄也。淋瀝之家,小便偏澀,噎膈之家,大便偏塞,雖溺色紅濁,糞粒堅小,而實緣脾土濕寒,木鬱不能疏泄,郁陷而生風熱,傳於下竅,無關於中焦也。
白話文:
排小便順暢是肝疏通的結果。水進入大小腸,而不進入膀胱,所以肝氣下泄,只能打開消化道,不能打開尿道。尿道不通,小便量少、短促而黃赤,這是脾土濕氣過重,肝氣陷落不能疏泄所致。排尿困難的人,小便往往偏於澀滯;噎膈的人,大便往往偏於不通暢。即使小便顏色紅濁,糞便顆粒堅硬而小,其實都是因為脾土濕寒,肝氣鬱滯不能疏泄,鬱陷後生了風熱,傳遞到下部所致,與中焦無關。
庚桑子:人鬱則為病。中氣堙塞,四維莫運,由是而蒸為五氣,瘀為五味,淫為五液,發為五聲,徵為五色,感為五情。臊者,肝之氣也,焦者,心之氣也,香者,脾之氣也,腥者,肺之氣也,腐者,腎之氣也。酸者,肝之味也,苦者,心之味也,甘者,脾之味也,辛者,肺之味也,咸者,腎之味也。
白話文:
庚桑子說:人的情緒鬱結就會得病。中氣閉塞,四肢不暢通,從而蒸騰成五氣,積滯成五味,氾濫成五液,發出五種聲音,呈現五種顏色,觸發五種情緒。
氣味與臟腑的對應:
- 腥臊味:肝氣
- 燒焦味:心氣
- 香味:脾氣
- 腥味:肺氣
- 腐臭味:腎氣
味道與臟腑的對應:
- 酸味:肝味
- 苦味:心味
- 甘味:脾味
- 辛味:肺味
- 鹹味:腎味
淚者,肝之液也,汗者,心之液也,涎者,脾之液也,涕者,肺之液也,唾者,腎之液也。呼者,肝之聲也,笑者,心之聲也,歌者,脾之聲也,哭者,肺之聲也,呻者,腎之聲也。青者,肝之色也,赤者,心之色也,黃者,脾之色也,白者,肺之色也。黑者,腎之色也。怒者,肝之情也,喜者,心之情也,憂者,脾之情也,悲者,肺之情也,恐者,腎之情也。
白話文:
淚是肝臟的津液;汗是心臟的津液;涎液是脾臟的津液;鼻涕是肺臟的津液;唾液是腎臟的津液。
呼氣是肝臟的聲音;笑聲是心臟的聲音;唱歌是脾臟的聲音;哭泣是肺臟的聲音;呻吟是腎臟的聲音。
青色是肝臟的顏色;紅色是心臟的顏色;黃色是脾臟的顏色;白色是肺臟的顏色;黑色是腎臟的顏色。
發怒是肝臟的情緒;喜悅是心臟的情緒;憂傷是脾臟的情緒;悲哀是肺臟的情緒;恐懼是腎臟的情緒。
寤寐者,陰陽之動靜也。衛氣晝行於六經,則陽動而為寤,夜行於五臟,則陰靜而為寐。而衛氣之出入,司之中氣,陽衰土濕,陽明不降,則衛氣升逆,而廢眠睡。衛秉金氣,其性收斂,收斂失政而少陽不蟄,則膽木虛飄而生驚恐。虛勞之家,驚悸不寐者,土敗而陽泄也。
白話文:
睡眠和清醒是陰陽動靜的表現。白天,衛氣在六經運行,陽氣升動,人就醒;夜晚,衛氣在五臟運行,陰氣平靜,人就入睡。衛氣的出入是由中氣控制的。
如果陽氣虛弱,脾胃濕氣過重,陽明經氣無法下降,則衛氣會逆行上升,導致失眠。衛氣屬金,性質收斂。收斂功能失常,少陽經氣不藏,膽氣虛弱飄浮,就會產生驚恐。
虛弱的人,容易出現心悸失眠,這是因為脾胃虛弱,陽氣外泄所致。
痛癢者,氣血之鬱塞也。經絡壅滯,氣阻而不行則為痛,行而不暢則為癢。內外感傷諸病,筋脈痛楚而皮膚瘙癢者,皆經氣之閉痹也。
白話文:
疼痛和發癢,都是因為氣血鬱結不通造成的。經絡阻塞,氣血運轉不暢就產生疼痛,氣血運轉不順暢就導致發癢。各種因為內外部因素產生的疾病,如果導致筋脈疼痛和皮膚發癢,都是因為經氣閉塞不通暢所致。
一證之見,必有至理,內而五臟六腑,外而四肢九竅,凡寒熱痛癢,飲食寤寐,聲色臭味,情志形神之類,質問詳悉,合而審焉,病如洞垣矣。問法在於善解,解極其徹,則問致其詳,不解者,不能問也。
白話文:
診病時只著眼於一種症狀,必定有道理。內自五臟六腑,外至四肢九竅,凡是寒熱痛癢、飲食起居、聲音氣味、情緒精神等方面,都要詳細詢問,綜合分析,才能對疾病瞭解得像看洞裡的東西那樣清楚。問診的方法在於善於理解,理解透徹了,才能問得詳細;不理解的話,就不能問出有用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