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靈微蘊》~ 卷四 (7)

回本書目錄

卷四 (7)

1. 中風解

馬孝和,素以生計憂勞,因怒中風,左手足卷屈,寒冷如冰,遍身骨痛,惟左半無覺,夜煩譫語不寐,能食不能飲,飲則氣逆欲吐,胸悶痰多,大便燥結,小便痛澀,肌色皯黣,精神惶惑,遇親故慰問,泣下沾衣。

此緣水寒土濕,木鬱風生。肝位於左,其志為怒,其氣為風。《子華子》:西方陰,止以收,而生燥,東方陽,動以散,而生風。觀之於天,大塊之噫氣,必自春發,推之於人,人生之息吹,必自肝生。厥陰風木之氣,天人所同也,而土燥水暖,則風生不烈,以木生於水而長於土,水暖則生髮滋榮,土燥則長育條暢,和風舒布;必無飄忽激揚之災。水寒土濕,生長不遂,木鬱風發,極力疏泄,乃有播土揚沙,摧枯拉朽諸變。

木性疏泄,水性蟄藏,使陽根未斷,藏氣稍存,雖風木飄揚,不至盡泄。《子華子》:水,陽也,而其伏為陰,風,陰也,而其發為陽,陽根不至升泄於風木者,全賴腎陰之能伏耳。今土濕水寒,陽根欲絕,風木鬱飄,腎精不藏,值怒動肝氣,飄風勃發,益以感冒虛邪,束其皮毛,裡氣郁遏,愈增激烈,風力簸扇,津液消亡,則筋脈攣縮,而病偏枯。此病生於內,而非中八風之虛邪,不能傷也。

腎藏精而主骨,肝藏血而主筋,風燥亡陰,精血枯槁,筋骨失養,故卷屈疼痛。左手足者,風木之位,是以偏傷。肝血既耗,則陽明與衝脈之血,必不充足。陽明多氣多血之經,主潤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衝脈者,經脈之海,主滲灌溪谷,與陽明合於宗筋。肘膝者,溪谷之會,機關之室。

陽明衝脈經血枯燥,溪谷焦涸,故機關不利。肝心子母之臟,肝氣傳心,母病累子,心液亡而神明亂,故煩躁譫語。風木疏泄,陽氣不斂,君相升浮,故不能寐。夜半陰隆,陽泄而不藏,故中夜病劇也。大小便者,膀胱大腸之腑,開竅於腎,而輸泄之權,則在於肝,風動血虧,輸泄不暢,故便乾而溺澀也。腿膝厥冷之證,屬在厥陰。

陰性寒而陽性熱,平人陰陽交濟,則上不熱而下不寒。厥陰陰極陽生,水為母而火為子,受母氣於北地,所以下寒,胎子氣於南天,所以上熱。陽上陰下,不相交接,故厥陰經病,獨有厥證。

上下者,陰陽之定位也,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風木未極疏泄,則火炎於子宮,水冱於母位,上下之寒熱,不至易地,風木大發,掃地無餘,陽根盡亡,溫氣全泄,乙木之溫奪於癸水之寒,變東方陽和之地為北邊冰雪之場,是以左半手足寒涼而無覺也。肺屬金,其氣燥,其志悲,其聲哭,風傷津液,燥動悲生,觸緒哀感,其性如此也。

總以寒水氾濫,入土生濕,木鬱風作,筋脈失榮。

脾者,孤臟以灌四旁,濕旺津瘀,不能四灌,故內愈濕而外益燥,一旦因情志之內傷,虛邪外襲,風燥血爍,筋攣體枯。以風木而刑濕土,濕氣堙郁,化生敗濁,孔竅填塞,肺腑鬱悶,胃逆則神迷,脾陷則言拙,是皆中氣之敗也。湯入則吐者,滋其土濕,胃氣愈逆也。

白話文:

《中風解析》

馬孝和長期因生活勞累憂慮,加上憤怒引發中風,導致左側手腳蜷曲冰冷,全身骨頭疼痛卻左半身毫無知覺。夜晚煩躁胡言、無法入睡,能進食卻無法飲水(飲水會氣逆想吐)。並有胸悶痰多、大便乾結、小便疼痛不順、膚色暗沈、精神恍惚等症狀,親友探視時常淚流滿襟。

病機在於:

  1. 體質與病理:患者腎水寒涼、脾土濕滯,使肝木鬱結化風。肝氣主左側,怒志助長風氣。正常情況下,水土若能保持溫暖乾燥,可調和風氣;反之則導致肝風猛烈,引發肢體偏癱。

  2. 經絡影響:

  • 肝腎精血耗損使筋骨失養,故肢體蜷曲疼痛
  • 陽明經與衝脈經血不足,造成關節活動不利
  • 肝病影響心神,導致失眠譫語
  • 風木疏洩過度,造成二便異常
  1. 特殊病徵:
  • 左半身冰冷:因肝陽耗盡,左側陽氣盡失
  • 情緒悲泣:肺金受肝風影響,燥氣引動悲傷
  • 飲水即吐:脾濕胃逆所致

整體而言,此中風屬內傷致病(非外感風邪),源於水寒土濕體質,加上情緒激動引動肝風,造成氣血逆亂、精血枯竭,終致半身偏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