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靈微蘊》~ 卷四 (5)
卷四 (5)
1. 噎膈解
朱丹溪以下愚談醫,於噎膈一門,首開滋潤之法,陽虛濕旺,再以牛羊乳酪敗脾陽而助土濕,無不死者。趙氏《醫貫》,更扇其虐,乃以六味補陰,呂用晦讚揚而刻行之,致使群愚誦習,毒流天下後世,可勝嘆哉!
丹溪論病,悉歸於痰,不知痰飲化生,全因土敗濕滋,乃於噎膈痰多,竟以為燥,此狂夫之下者。是後醫書,皆襲其訛,以為陰虧燥甚,遂使病者多死。此自中古以來,庸流立法之誤,並非不起之證也。
玉林病,用燥土行郁、升陷降逆、溫胃滑腸之法,十餘日後,二便皆通,逆氣悉下,飲啖如常。
白話文:
《噎膈解》的如下:
朱丹溪憑著淺薄的醫學知識談論醫道,在治療噎膈(食道阻塞)方面,首創滋陰潤燥的方法。然而,對於陽氣虛弱、濕氣旺盛的患者,若再使用牛羊乳酪等食物,只會進一步損傷脾陽、加重濕氣,導致病情惡化而無一生還。趙獻可在《醫貫》中更加助長這種錯誤觀念,主張用六味地黃丸滋補陰液,呂留良甚至推崇並刊行此書,使許多無知之人盲目學習,禍害後世,實在令人嘆息!
朱丹溪將所有疾病都歸咎於痰濕,卻不明白痰飲的形成,根本原因是脾胃虛弱、濕氣過盛。他竟將噎膈患者痰多的現象誤認為燥熱,實在是醫術低劣的表現。後世醫書沿襲這種錯誤,一味認為是陰虛燥熱,導致許多患者因此喪命。這其實是中古以來庸醫錯誤的治療方向,並非噎膈本身無法治癒。
(文中提到的)玉林所患的噎膈病,採用健脾祛濕、疏暢氣機、提升陽氣、降逆和胃、溫通腸道的方法治療,十幾天後,大小便恢復通暢,氣逆症狀消退,飲食也恢復正常。
2. 反胃解
林氏,怒後胸膈熱痛,吐血煩悶,多痰,頭疼作嘔,因成反胃,頭面四肢浮腫,肌骨漸瘦,常下紫血。夏月心痛恆作,腹中三塊如石,一在左脅,一在右脅,一在心下,痛時三塊上衝,痞滿噯濁,心煩口渴,旋飲旋吐,手足厥冷如冰,交秋則愈。經來腹痛,遍身皮肉筋骨皆痛,上熱燔蒸。
初病因喪愛子痛哭,淚盡血流,後遭父姑之喪,凡哭皆血。魚肉瓜果,概不敢食,恃粥而已,粥下至胸即上,時而吐蛔,少腹結塞,喘息不通,小便紅濁淋澀,糞若羊矢。半月以後,嗽喘驚悸不寐,閤眼欲睡,身跳尺余,醒夢汗流,往來寒熱。凡心緒不快,及目眶青黑,則病發必劇。
病九年矣,滴水弗存,粒米不納,服藥湯丸俱吐。
此緣脾陷胃逆,出納皆阻。胃主降濁,脾主升清,脾升則清氣上達,糞溺無阻,胃降則濁氣下傳,飲食不嘔,脾陷而清氣填塞,是以澀閉,胃逆而濁氣衝逆,是以湧吐。而出納廢棄,上下關格,總由中脘陽虛,脾胃濕寒,不能消水而化谷。蓋水穀消化,糟粕下傳,胃無陳宿,故不嘔也,即嘔亦無物,脾胃濕寒,水穀不消,陳宿停留,壅礙陽明虛受之常,則中脘郁脹,升降例行,胃氣上逆,故嘔吐不存也。胃以下行為順,上行為反,上行之久,習為自然,食停即吐,永不順降,故曰胃反。
飲食不存,無復渣滓入於二便,而肝脾鬱結,腸竅塞閉,是以便溺不利。胃氣上逆,肺膽莫降,相火刑金,故上熱鬱蒸,嗽喘燥渴。辛金不收,則氣滯而痰凝。甲木失藏,則膽虛而驚作。相火升炎,泄而不秘,皮毛開滑,斯常汗流。神氣浮動,自少夢寐。六月濕旺,胃氣更逆,愈阻膽經降路,甲木鬱迫,賊傷胃氣,則胃口疼痛。
少陽經脈,自胃口而下兩脅,經腑俱逆,不得舒布,兩氣摶塞,因成三塊。甲木升擊,則三塊齊沖。土木糾纏,故痞塞噯氣。交秋燥動濕收,是以病愈也。
血藏於肝而斂於肺,陰分之血,肝氣升之,故不下脫,陽分之血,肺氣斂之,故不上溢。血以陰體而含陽氣,溫則升,清則降,熱則上流,寒則下泄,下溫而上清,則條達而紅鮮,上熱而下寒,則瘀凝而紫黑,凝瘀之久,蓄積莫容,乃病外亡。相火升泄,上熱下寒。陽分之血,已從上溢,陰分之血,必從下脫,經脈敗漏,紫黑不鮮,一月數來,或半月方止者,血海寒陷而不升也。經血寒瘀,月期滿盈,阻礙風木發舒之氣,鬱勃衝突,是以腹痛。
既不上達,則必下泄,而木氣遏陷,疏泄不暢,是以血下而梗澀也。劉朱論血,以紫黑為熱,謬矣!肝藏血而竅於目,腎主五液,入肝為淚,肝氣上通於心。《靈樞·口問》:心者,五臟六腑之主也,目者,宗脈之所聚,上液之道也,悲哀憂愁則心動,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搖則宗脈感而液道開,故泣出焉。
白話文:
《反胃解析》
林氏因發怒後感到胸膈灼熱疼痛,吐血、心煩胸悶、痰多、頭痛嘔吐,最終導致反胃症狀。她出現頭面四肢浮腫,肌肉骨骼逐漸消瘦,經常排出紫色血塊。夏季時心痛頻繁發作,腹部有三處硬塊如石頭般堅硬(左脅、右脅、心下各一),疼痛時三塊部位有向上衝的感覺,伴有脹滿、噯氣、反酸,心煩口渴,喝水後隨即吐出,手腳冰冷如冰,入秋後症狀緩解。經期腹痛,全身皮肉筋骨皆痛,上半身發熱如灼。
初期病因是喪子痛哭至淚盡流血,後來又遭公婆喪事,每次哭泣都帶血絲。不敢食用魚肉瓜果,僅靠喝粥維生,但粥到胸口就吐出,有時吐出蛔蟲,下腹結硬堵塞,呼吸不暢,小便紅濁不暢,糞便如羊屎般顆粒狀。半個月後出現咳嗽氣喘、心悸失眠,閉眼欲睡時身體突然驚跳,醒後盜汗,時有寒熱交替現象。每當情緒不佳或眼眶發黑時,病情必加重。
病程長達九年,無法飲水進食,連藥物湯丸皆吐出。
此病根源在於脾虛下陷與胃氣上逆,使消化吸收功能癱瘓。胃本應下降濁氣,脾本應升發清氣,若脾能升清則排泄通暢,胃能降濁則飲食不吐。如今脾陷致清氣堵塞而便秘,胃逆使濁氣上衝而嘔吐。這種消化系統崩潰的狀態,源於中焦陽氣虛弱,脾胃濕寒無法消化水谷。正常消化時食物殘渣會下行,胃中不留積食故不嘔吐;而脾胃濕寒時食物滯留,阻礙胃部正常運作,導致脹悶、胃氣上逆而嘔吐不止。胃氣本應下行卻長期上逆成為習慣,食物入胃即吐,形成「胃反」頑疾。
因食物無法留存,腸道缺乏殘渣,加上肝脾郁結使排泄受阻。胃氣上逆連帶肺膽之氣不降,虛火灼肺,導致燥熱咳喘。肺氣不收斂則痰凝氣滯,肝氣不藏則膽虛驚悸。虛火上升使毛孔不固而常汗出,神氣浮越而失眠。夏季濕盛時胃逆更甚,加劇膽經郁結,引發胃痛。
少陽經脈經過胃部延伸至兩脅,氣機逆亂形成三處硬塊。肝氣衝擊時三塊齊發脹痛,脾胃與肝膽功能交纏,產生脹悶噯氣。秋季燥氣克制濕氣,故病情稍緩。
血液本由肝藏肺斂,若下焦溫暖上焦清涼,則血行正常;如今虛火上升寒氣下迫,導致上部吐血、下部便血。瘀血日久呈紫黑色,月經紊亂量大,是因胞宮寒凝不升。經血寒瘀阻礙肝氣疏洩,故經痛且排出不暢。劉朱學派誤認紫黑血塊為熱證,實為寒瘀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