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靈微蘊》~ 卷四 (4)
卷四 (4)
1. 噎膈解
李玉林,因積忿病膈,喉緊胸痞,飲食艱阻,焦物稍下,右脅脹痛,腹滿氣逆,環臍痛楚,酸水泛溢,日嘔膠痰,得酒更多,便乾,完穀不化。病將半年,日月增劇。醫教以多飲牛乳,或欲以甘遂下痰,遲疑未服。
此緣肝脾濕陷,肺胃壅阻。人之中氣,左旋而化脾土,右轉而化胃土,中氣健旺,陰陽不偏,則胃氣下行,濁陰右降,清虛而善容,脾氣上行,清陽左升,溫暖而善消。樞軸運動,水穀消磨,精華上奉,渣滓下傳,舊谷既腐,新谷又至,氣化循環,倉稟常開,所以不病噎膈也。
中氣在陰陽之交,水火之分,不燥不濕,不熱不寒。脾升則陽氣發生而化溫,胃降則陰氣收斂而化燥,清陽化火乃為熱,濁陰化水乃為寒,然則坎離之本,是在戊己,戊己之原,實歸中氣。中年以外,戊土之陰漸長,己土之陽漸消,往往濕增而燥減,水旺而火衰。寒水勝火,入土化濕,水寒則乙木不生,土濕則肝氣不達,重以積怒傷肝,克賊脾土,肝脾郁陷,水穀不消,則肺胃痞升,飲食不納,相因之理也。
肺位於胸,膽位於脅,皆隨胃土下行,胃氣上逆,肺膽無下行之路,食下而肺膽愈壅,故胸痞而脅脹。背者胸之府,肺氣壅遏,胸膈莫容,逆沖肩背,故肩胛之痛生焉。痰飲者,土金濕旺,霧氣堙郁所化。飲食入胃,水穀之消磨,賴乎脾陽,精華之灑陳,賴乎肺氣。飲食腐化,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肺氣飄揚,氤氳布濩,所謂上焦如霧者也。
肺氣清肅,將此水穀精華,宣布於毛脈臟腑之中,化為津液精血,所謂上焦開發,宣五穀味,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者是也。足太陰以濕土主令,手太陰從濕土化氣,燥衰濕旺,木鬱金革,水穀在脾而消磨不速,精華入肺而灑陳不利,則氣滯津凝,淫泆而化痰涎。肺胃上逆,濁氣填塞,益以痰涎瘀阻,膠黏不下,此噎膈所由來也。
肺與大腸,表裡同氣,肺氣化津,滋灌大腸,則腸滑而便易。飲食消腐,其權在脾,糞溺疏泄,其職在肝,以肝性發揚,而渣滓盈滿,礙其布舒之氣,則沖決二陰,行其疏泄,催以風力,故傳送無阻。脾土濕陷,風木不達,疏泄之令弗行,則陰氣凝塞,腸竅全閉,關隘阻隔,傳道維艱。
而飲食有限,糟粕無多,不能沖關破隘,順行而下,零星斷落,不相聯接。大腸以燥金之腑,而津液上凝,不復下潤,故糞粒乾燥,梗澀難下。膀胱者,津液之腑,津液之源,化於肺氣,氣滯痰結,不獲化生津液,下注膀胱,故水道枯竭,小便不利。「陰陽別論」:三陽結,謂之膈。
三陽者,太陽也,足太陽膀胱結則小便癃,手太陽小腸結則大便閉。前後閉癃,濁氣不能下泄,因而上逆,濁氣衝逆,上脘痞塞,是以食阻而不納。肝脾升達,則下竅疏通而善出,肺胃降斂,則上竅空洞而善入,脾陷胃逆,升降顛倒,則上下不開,出納俱廢。病在飲食便溺之間,而總以中脘之陽虛也。
白話文:
李玉林因長期鬱怒導致膈部疾病,症狀包括喉嚨緊縮、胸部悶脹、進食困難,只能勉強吞下少量乾焦食物。右側肋骨下方脹痛,腹部飽脹氣逆,肚臍周圍疼痛,常泛酸水,每日嘔吐黏稠痰液,飲酒後更加嚴重。大便乾硬且夾雜未消化食物,病情持續半年日益惡化。醫生建議多喝牛乳,也有人主張用甘遂瀉痰,但患者遲疑未服藥。
此病症結在於肝脾濕氣下陷與肺胃氣機阻塞。健康狀態下,人體中氣左升化生脾陽,右降化育胃陰,當脾胃功能平衡時,胃氣下降使濁陰從右側降洩(保持消化道通暢),脾氣上升使清陽從左側升發(促進消化吸收)。這種運轉機能能使食物充分消化,營養精微上輸,糟粕下傳,形成良性循環而不會發生噎膈。
中氣調節著人體陰陽平衡與水火交融。脾氣上升轉化為溫暖的陽氣,胃氣下降形成乾燥的陰氣。若中氣虛衰(特別是人到中年後,脾胃陽氣自然衰退),會導致濕氣加重、陽氣減弱。寒濕之氣抑制肝木生發,加上長期憤怒傷肝,肝氣鬱結又進一步損害脾土功能。這種肝脾下陷、肺胃上逆的惡性循環,正是飲食難以消化吸收的根本原因。
肺居胸中,膽附於脅,本該隨胃氣下降。當胃氣上逆時,肺膽氣機壅滯,導致胸悶脅痛,甚至牽連肩背疼痛。體內痰飲的形成源自脾胃濕盛與肺氣鬱滯——食物消化需脾陽運化,營養輸布靠肺氣宣發。若脾肺功能失調,水谷精微停聚成痰,加上胃氣上逆帶動痰涎上湧,痰氣交阻於食道,便形成噎膈。
肺與大腸相表裡,正常時肺氣能潤澤腸道使排便順暢。而糞便排泄功能與肝脾密切相關:肝主疏洩促進排便,脾主運化形成糞便。當脾濕肝鬱時,腸道氣機閉塞,加上肺不布津導致腸燥,就會出現乾硬難解的糞便。同時膀胱也因肺氣鬱閉缺乏津液來源,導致小便不利。《內經》指出:太陽經氣鬱結會引發膈症——當膀胱氣化不利則小便癃閉,小腸傳導失常則大便不通。二便不通又加重濁氣上逆,形成上壅下閉的惡性循環。
總結其病機:關鍵在於中焦陽氣虛衰,導致肝脾不升、肺胃不降,形成"上不得入(進食困難)、下不得出(二便不暢)"的病理狀態,所有症狀皆圍繞著飲食消化與二便排泄失常而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