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靈微蘊》~ 卷四 (1)
卷四 (1)
1. 卷四
2. 消渴解
吳智淵,病消渴,胸膈燥熱如焚,日飲涼水石余,溲亦石余,溲下溫熱,將畢則寒,其色白濁,魄門失氣亦涼,天寒腿膝頗冷,善食善飢,數倍其常。
此緣濕土遏抑,風木疏泄。心火本熱,腎水本寒,平人火不上熱、水不下寒者,以水根於火、火根於水也。水根於火,則九天之上,陽極陰生,常肅然而如秋,火根於水,則九地之下,陰極陽化,常煦然而如春。蓋陽降而化濁陰,又含陽氣,陰升而化清陽,又抱陰精,此水火交濟之常也。
陰陽之升降,必由左右,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右為肺金,左為肝木,金不右降,則火逆而生上熱,木不左升,則水陷而生下寒,下寒則肝木鬱泄而善溲,上熱則肺金枯燥而善飲。而消渴之病,則獨責肝木而不責肺金,仲景《傷寒》、《金匱》:厥陰之為病,消渴。
以厥陰風木,生於癸水而長於己土,水寒土濕,生長不遂,木鬱風動,疏泄失藏,則善溲溺,風燥亡津,肺金不澤,則善消渴,溲溺不止者,乙木之陷也,消渴不已者,甲木之逆也。甲木化氣於相火,與手少陽三焦並歸癸水,而約小便。《靈樞·本輸》:三焦者,入絡膀胱,約下焦,實則閉癃,虛則遺溺。
手足少陽,秘藏癸水之中,則下不淋遺而上無消渴,癸水不藏,甲木上逆,則相火升炎,而病消渴,三焦下陷,則相火淪落,而病淋遺。蓋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膀胱主藏,三焦主出,水善藏而火善泄,其性然也。三焦之火,秘於腎臟,則臟溫而腑清,三焦之火,泄於膀胱,則臟寒而腑熱,腑清則水利,腑熱則溺癃。
而三焦之火,不無盛衰,其火盛而陷者,則水腑熱澀,其火衰而陷者,則水腑寒滑,熱澀者,實則閉癃也,寒滑者,虛則遺溺也。膀胱寒滑,藏氣失政,故多溲溺。甲木之逆,三焦之陷,則皆乙木泄之也,是以獨責之厥陰。
而乙木之泄,則由太陰之濕陷,陽明之燥逆也。「陰陽別論」:二陽結,謂之消。二陽者,手足陽明,手陽明以燥金主令,足陽明從令而化燥,足太陰以濕土主令,手太陰化氣而為濕,濕濟其燥,則肺胃清降而上不過飲,燥濟其濕,則肝脾溫升而下不多溲,陽明燥結於上脘,故相火燔蒸而善渴,太陰濕鬱於下脘,故風木疏泄而善溺。《金匱》:男子消渴,飲水一斗,小便一斗者,腎氣丸主之。
相火在水,是為腎氣,附子補腎中陽根,召攝相火,相火蟄藏,則渴止而逆收,此反本還原之法也。地黃、丹皮,清乙木而潤風燥,澤瀉、茯苓,滲己土而退濕淫,桂枝達肝脾之遏陷,薯蕷、茱萸,斂精溺之輸泄,附子溫腎水之寒,制方精良,豪無缺欠矣。
然陰陽有進退,燥濕有消長,此非盡陽明之病也。消渴而水利者,燥多而濕少,當屬之陽明,消渴而溺癃者,濕多而燥少,宜屬之太陰。以土濕非旺,則風木疏泄而不藏,是以水利,土濕過甚,則風木疏泄而不通,是以溺癃。二陽結,謂之消,是陽明燥盛而水利者也,二陽之病發心脾,有不得隱曲,女子不月,其傳為風消,是太陰濕盛而溺癃者也。蓋乙木藏血而孕丁火,脾土濕陷,木鬱風生,必病消渴。
白話文:
吳智淵這個人,得了消渴病,胸口和膈膜之間感覺乾燥灼熱像火燒一樣,每天要喝掉一石多的涼水,排出的尿液也有一石多,尿出來時是溫熱的,快結束時卻會感到寒冷,尿液顏色呈現白濁狀。肛門排氣也感覺涼涼的,天氣寒冷時,腿和膝蓋會覺得特別冷。他很能吃,也容易餓,食量是平常的好幾倍。
這是因為體內濕氣太重,阻礙了氣的運行,使得肝木疏泄功能過於旺盛。心火本來是熱的,腎水本來是冷的,一般人不會出現上火和下寒的症狀,是因為水和火之間存在相互滋養的關係。水滋養火,就像天空之上,陽氣旺盛到極點就會產生陰氣,氣候會變得像秋天一樣肅殺。火滋養水,就像大地之下,陰氣旺盛到極點就會產生陽氣,氣候會變得像春天一樣溫暖。陽氣下降轉化為濁陰,同時又包含陽氣,陰氣上升轉化為清陽,同時又包含陰精,這是水火相互協調的正常狀態。
陰陽的升降,必須通過左右兩側來實現,左右兩側是陰陽運行的通道。右邊是肺金,左邊是肝木,如果肺金沒有向下降,就會導致火氣上逆而產生上熱;如果肝木沒有向上升,就會導致水氣下陷而產生下寒。下寒就會導致肝木鬱結而疏泄過多,出現頻尿;上熱就會導致肺金乾燥而喜歡喝水。而消渴這種疾病,主要責怪肝木的問題,而不是肺金的問題。《傷寒論》、《金匱要略》中提到:厥陰經脈發生病變,會出現消渴。
這是因為厥陰肝木,它生於癸水,長於己土,如果水寒土濕,就會導致肝木生長不順利,肝氣鬱結就會產生風,風氣躁動就會導致疏泄功能失常,不能固藏,所以會頻尿。風燥會導致津液耗損,肺金失去滋潤,所以會容易口渴。頻尿不止,是因為肝木的乙木下陷的緣故;口渴不止,是因為肝木的甲木上逆的緣故。甲木的氣化作用與相火相同,和手少陽三焦一同歸屬於癸水,並約束小便。《靈樞·本輸》說:三焦這個器官,會與膀胱相連,約束下焦,如果三焦功能過於旺盛,就會導致小便不通;如果三焦功能虛弱,就會導致小便失禁。
手少陽和足少陽,都藏在癸水中,這樣就可以避免小便失禁,也不會口渴。如果癸水無法藏匿,導致甲木上逆,就會使相火上炎,而產生消渴病;如果三焦下陷,就會導致相火沉淪,而產生小便淋漓不盡。膀胱是掌管水液的官員,津液都藏在這裡;三焦是疏通水道的官員,水液由此排出。膀胱負責藏納,三焦負責疏通,水性喜歡藏納,火性喜歡疏泄,這是它們的自然屬性。三焦的火,如果能夠藏在腎臟,就能夠溫養臟腑,使腑氣清淨;如果三焦的火泄於膀胱,就會使臟腑寒冷,而腑氣燥熱。腑氣清淨,小便就會順暢;腑氣燥熱,小便就會不通。
三焦之火,也有盛衰之分。如果火氣旺盛而下陷,就會導致膀胱燥熱澀滯,如果火氣衰弱而下陷,就會導致膀胱寒滑。燥熱澀滯,屬於實證,就會導致小便不通;寒滑,屬於虛證,就會導致小便失禁。膀胱寒滑,藏納功能失常,所以小便增多。甲木上逆,三焦下陷,都是因為乙木的疏泄功能失常所導致,所以主要責怪厥陰經的肝木。
而乙木的疏泄功能失常,則是因為太陰脾土的濕氣下陷,以及陽明胃腸的燥熱上逆。「陰陽別論」說:手足陽明經脈都結聚在一起,就會產生消渴病。手陽明以燥金為主,足陽明從之而化燥。足太陰以濕土為主,手太陰化氣而為濕。濕氣能夠調和燥氣,那麼肺胃就能夠清降,不會出現過度飲水;燥氣能夠調和濕氣,那麼肝脾就能夠溫升,不會出現頻繁小便。陽明的燥氣結聚在上脘,所以相火才會上蒸而容易口渴;太陰的濕氣鬱結在下脘,所以風木才會疏泄過多而容易小便。金匱要略中說:男子得了消渴病,一天喝一斗水,排出一斗小便,就用腎氣丸來治療。
相火在水中,就叫做腎氣。附子能夠溫補腎中的陽氣,召攝相火,當相火蟄伏藏匿時,口渴就會停止,並且能夠收斂小便,這是一種回歸本源的方法。地黃和丹皮,能夠清泄肝木並滋潤風燥;澤瀉和茯苓,能夠滲濕利水,祛除脾土的濕氣;桂枝能夠疏通肝脾的鬱結;山藥和山茱萸,能夠收斂精液和小便的過度排泄;附子能夠溫補腎水的寒氣。這個藥方非常精良,沒有任何缺陷。
然而,陰陽有進退,燥濕有消長,這不一定都是陽明經的病症。如果消渴的同時小便順暢,說明燥氣偏多而濕氣偏少,這種情況應該歸屬於陽明經;如果消渴的同時小便不通,說明濕氣偏多而燥氣偏少,這種情況應該歸屬於太陰經。如果脾土濕氣不旺盛,就會導致肝木疏泄過多而無法藏納,所以小便會增多;如果脾土濕氣過盛,就會導致肝木疏泄不通,所以小便會不通。手足陽明經結聚,叫做消,是陽明經的燥氣過盛而導致小便順暢;手足陽明經的病症會影響心脾,可能會出現無法隱藏的症狀,比如女子月經不來,這種情況會傳染為風消,是太陰經的濕氣過盛而導致小便不通。因為乙木藏血,並孕育丁火,如果脾土濕氣下陷,就會導致肝木鬱結而生風,一定會產生消渴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