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靈微蘊》~ 卷三 (16)
卷三 (16)
1. 火逆解
是宜燥土降逆,以蟄相火,土燥陽回,中氣旋轉,升降復職,水火歸根,君相寧謐,則膽壯而神清,驚駭不生,煩熱不作矣。
唐太僕王冰注《素問》,發壯水益火之言,嗣後薛立齋、趙養葵、高鼓峰、呂用晦輩祖述其說,乃以六味壯水,退膈上之熱,以八味益火,除臍下之寒。不知下寒上熱,緣於土敗,地黃滋濕伐陽,潰敗脾土,服之上熱愈增,下寒更劇,是以水益水以火益火也,土敗陽亡,則人死矣。至於今日,惡風布揚,遍滿天下,此實仁人君子之所深憂也。
自醫理失傳,火逆上熱之證,概謂陰虛,肆用歸地敗土,枉殺生靈。至於妖魔下鬼,乃以龜板、天冬、知母、黃柏瀉其微陽,得之立死,其禍更慘,此劉朱之遺毒也。君子不操燮理之權,以康斯世,見此群凶屠毒萬代,安能默默無言耶!
治文源病,用燥土降逆、暖水蟄火之法,十餘劑,不再發。
白話文:
《火逆解》譯文:
此時應以「燥土降逆」之法,使相火潛藏。脾胃恢復乾燥,陽氣回歸正常,中氣運轉,升降功能重回軌道,水火各自歸位,心火與相火趨於平靜,如此則膽氣充足、神志清明,驚慌恐懼不再產生,煩躁發熱的症狀也會消失。
唐代太僕王冰註解《素問》時,提出以「滋陰壯水、溫補命火」治療陰虛火旺之說。後來薛立齋、趙養葵、高鼓峰、呂用晦等人繼承此觀點,主張用六味地黃丸滋補腎水以降上焦之熱,以八味地黃丸溫補腎陽以除下焦之寒。卻不知下焦虛寒、上焦燥熱的根本原因在於脾胃衰敗,而熟地黃等藥滋膩助濕、損傷陽氣,反而使脾胃更加虛弱,導致服用後上焦燥熱加劇、下焦寒症更甚。這無異於「以水助水、以火助火」,若脾胃衰敗、陽氣消亡,最終將危及生命。遺憾的是,這種錯誤療法如今流傳極廣,禍害天下,實為仁人君子深感憂慮之事。
自中醫理論失傳後,凡遇火逆上熱之症,皆誤認為陰虛,濫用當歸、熟地等藥損傷脾胃,害人無數。更有庸醫以龜板、天冬、知母、黃柏等寒涼藥物攻伐殘存陽氣,患者服後立遭不測,其危害更為慘烈。此皆劉完素、朱丹溪學說遺毒所致。若君子無法掌握調理陰陽之權以救濟世人,眼見此等謬論荼毒萬代,又豈能沈默不語?
(文末案例)治療文源的病症時,採用「燥土降逆、溫補腎陽以潛火」之法,服藥十餘劑後未再復發。